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基础科学   2篇
  1篇
综合类   25篇
畜牧兽医   5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为明确杨梅中农药残留风险及去除效果,利用QuEChERS样品前处理方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测定了来自市场流通和生产环节的239个批次杨梅样品中检出率和残留量相对较高的4种农药(2,4-D、咪鲜胺、嘧菌酯和多菌灵)残留量.采用点评估方法评价了杨梅中4种农药的膳食暴露风险,并分别选择清水冲洗...  相似文献   
12.
杨梅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经济作物,因其登记农药种类少,裸果食用的质量安全问题备受关注。果蝇是杨梅果实成熟期最为重要的虫害,对于果蝇防治药剂的残留风险评估十分必要。生产调研中发现,灭蝇胺在生产中被用于防治果蝇,但灭蝇胺及其代谢产物三聚氰胺有较强的水溶性,为其检测方法的开发带来了困难。本研究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串联质谱仪(LC-MS/MS)多反应监测的检测模式,建立了杨梅基质中灭蝇胺及其代谢产物三聚氰胺的残留分析方法,通过1%三氯乙酸溶剂提取,MCX固相萃取柱净化等前处理,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残留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灭蝇胺和三聚氰胺的添加回收率均在88%~110%,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灭蝇胺和三聚氰胺方法的检出限(LOD)均为0.01 mg·kg -1;方法的定量限(LOQ)均为0.05 mg·kg -1,在0.01~0.10 mg·L -1具有良好线性关系;基质效应评价结果为基质抑制效应。经过风险评估,杨梅中的灭蝇胺和三聚氰胺的慢性和急性风险商均小于1,说明杨梅中灭蝇胺和三聚氰胺的急慢性风险均在可接受范围内,一般情况下,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风险。该检测方法具有灵敏、有机溶剂使用少等优势,适用于我国杨梅中灭蝇胺及其代谢产物三聚氰胺的风险检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降解毒死蜱的新的微生物资源.[方法]应用最大或然数(MPN)法,通过添加适量复苏促进因子(Rpf)从多种土壤及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分离活的非可培养(VBNC)资源菌种,根据文献报道的已知毒死蜱降解菌株的系统关系综合分析,初步筛选出与已知降解毒死蜱菌种近缘的VBNC菌株并进行降解试验.[结果]共筛选出6株具有毒死蜱降解能力的菌株,其中菌株CHZYR63对毒死蜱的生物降解能力最强,经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后降解率可达70.15%.[结论]可培养化VBNC菌种资源在残留农药降解方面有较大的利用价值,为揭示受染环境中VBNC微生物的形成及其活性化、环境污染物质的共代谢等微生物群体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构建了固相微萃取(SPME)富集与功能磁性材料净化相结合的一体化协同提取技术,并应用于茶饮料中三唑类杀菌剂的残留分析。以磁性材料四氧化三铁-N-丙基乙二胺 (Fe3O4-PSA)为净化吸附剂,采用SPME萃取针富集样品溶液中的目标农药后直接进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GC-MS)进样口解吸附、分析,无需其他样品转移等操作,方法简便、灵敏。本研究系统优化了SPME条件 (如萃取时间、萃取温度、氯化钠用量及pH值),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探明了磁性材料用量与SPME条件的交互影响,以确定最佳试验条件。对优化的分析方法进行方法确证,结果表明:在0.002~0.2 mg/L范围内,19种三唑类农药在茶饮料中均表现出很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 (r)均大于0.99,检出限 (LOD)在0.00012~0.0089 mg/L之间,定量限 (LOQ)均为0.002 mg/L。采用基质匹配标准溶液校正时,回收率在71%~98%之间,RSD不高于16% (n=3)。此方法较常规法简单、操作便捷、可靠,且环境友好,适用于茶饮料中三唑类农药残留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了金华城区20份土壤样品中的7种指示性PCBs(PCB28,PCB52,PCB101,PCB118,PCB138,PCB153,PCB180),并分析了其分布特征和来源。结果显示金华城区PCBs残留总量在0.111~2.688μg.kg-(1干重)之间,相比国内外其他城市污染程度较轻。和我国其他地区相类似,PCBs的构成中主要以低氯代的三氯联苯和四氯联苯为主,即可能的污染源是我国历史上生产和使用较多的1号PCB,但个别点也显示2号PCB或进口PCBs污染的存在。PCBs污染程度为工业园区〉农田〉公园,说明城市中PCBs的污染源仍是工业园区,其他区域的污染可能来自于大气传播。农田土壤在作物采收后直接暴露在空气污染中,可能是导致其PCBs含量高于公园土壤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开展7种农药(氯虫苯甲酰胺、丁虫腈、甲氧虫酰肼、溴氰虫酰胺、丙溴磷、呋虫胺和苏云金杆菌)对茭白螟虫的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供试农药中,氯虫苯甲酰胺、丁虫腈对茭白螟虫防效最佳,其次为甲氧虫酰肼、溴氰虫酰胺,再次为丙溴磷、呋虫胺和苏云金杆菌。经综合分析,推荐氯虫苯甲酰胺、丁虫腈、甲氧虫酰肼、苏云金杆菌作为防治茭白螟虫的首选药剂,施药适期为茭白螟虫卵孵高峰期至低龄幼虫期。  相似文献   
17.
茭白锈病防治结果表明,在供试的8种杀菌剂中,吡唑醚菌酯、嘧菌酯、粉唑醇防效最佳,但结合对茭白的生长影响,推荐在茭白锈病发生初期使用的杀菌剂为吡唑醚菌酯和粉唑醇。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新型直链淀粉-三(5-氯-2-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涂敷型手性固定相在反相色谱条件下拆分戊唑醇对映体,评价了流动相组成(甲醇/水,乙腈/水)及柱温(5~45℃)对对映体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甲醇/水为流动相时,在甲醇含量100%至40%范围内,戊唑醇对映体均无分离趋势;而用乙腈/水为流动相时,在乙腈含量100%至40%范围内,戊唑醇对映体均可实现基线分离;在5~45℃,V(乙腈)∶V(水)=1∶1,对映体的保留因子(k)与分离因子(α)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分离度(RS)却先升后降,基于线性Van't Hoff曲线的热力学参数证明戊唑醇对映体的分离受焓驱动。  相似文献   
19.
基质效应是色质联用分析技术中影响农药残留检测精准度的主要问题,本研究通过对11种蔬菜、水果及食用菌中39种农药的基质效应的系统评价,筛选出普通白菜为替代基质,探讨解决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基质效应的可能性。采用QuChERS方法对样品进行前处理后,利用LC-MS/MS分析39种农药,结果表明,基质效应主要以抑制为主。选择普通白菜作为替代基质匹配标准溶液,蔬菜样品的中等和强基质效应均有明显降低,中等基质效应由31%降至16%,强基质效应由11%降至8%,但苹果、葡萄、草莓、金针菇的基质效应没有改善。因此,选用普通白菜基质匹配标准溶液在农药残留分析时辅助溶剂标准溶液进行校正,可改善蔬菜样品的中等和强基质效应,但不适用于水果和食用菌样品,对于受基质影响显著的化合物建议使用同种样品基质匹配标准溶液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20.
以6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o,p'-DDT、o,p'-DDD、p,p'-DDT、p,p'-DDE、PCB52和PCB138为代表,研究其在2种有机质含量差异较大的土壤上的吸附与解吸特性。结果发现,POPs在土壤中的吸附和解吸过程与时间、浓度密切相关。吸附过程约在24 h内达到平衡。当浓度为0.5~2 ng·mL-1,土壤对POPs的吸附随浓度增大而增大。土壤对o,p'-DDT和PCB52的吸附能力弱于其他POPs,其他POPs在上层水中浓度为5~10 ng·mL-1时达到吸附平衡。解吸过程中,POPs基本在1~12 h内实现快速解吸,随着解吸量增加,土样对POPs重新吸附,随后达到吸附解吸附平衡。解吸时,当土壤中POPs浓度达到10 ng·mL-1,解吸进入上层水中的POPs量基本稳定。POPs的吸附量跟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有关,有机质含量多的土壤对POPs的吸附能力稍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