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7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9篇
  3篇
综合类   49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37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2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摘要: 为深入开展黄带拟鲹种质鉴定、分类及遗传进化等研究,通过二代高通量测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揭示了黄带拟鲹(Pseudocaranx dentex)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基因结构及鲹科鱼类系统发育特征。结果显示,黄带拟鰺线粒体基因组为典型的环状DNA结构,序列全长为16 570 bp,碱基组成分别为A(27.2 %)、G(17.18%)、C(30.24%)和T(25.38%),包括13种蛋白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除ND6、tRNAGln、tRNAAla、tRNAAsn、tRNACys、tRNATyr、tRNASer、tRNAGlu、tRNAPro外,其余基因均在H链上编码,且基因组存在多处重叠区域。除CO Ⅰ和ND5的起始密码子分别为ATC和ATA外,其余11个蛋白编码基因的起始密码子均为ATG,以典型的TAA和TAG为终止密码子,在Cyt b中存在不完全终止密码子T;黄带拟鲹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与蛋白编码基因的A+T含量分别为52.58%和51.55%,非编码控制区(D-loop)A+T富含61.69%,具有明显的AT偏好性。除tRNASer-(GCT)外,其余21个tRNA均含典型三叶草二级结构。为进一步研究黄带拟鲹系统进化特性,通过与18种鲹科鱼类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及16S rRNA基因构建系统进化树显示,黄带拟鲹与高体若鲹同属一个分支,亲缘关系最近。结果可为黄带拟鲹物种鉴别、遗传多样性评价与保护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42.
滑坡的成因机制和力学特征是指导滑坡防治策略的重要依据,在当前库岸滑坡仿真模拟中存在滑带土强度弱化假设不能反映土体的结构性损伤特征及未考虑变形参数同步弱化的问题,因而揭示的滑坡成因机制和力学特征失真。提出以应力水平代替塑性剪应变表征结构性损伤程度构建新的强度折减法,基于此分析了不同类型滑坡的渐进破坏过程、应力位移特征及稳定性衰减规律,揭示不同类型滑坡的成因机制,所得主要结论有:(1)推移式滑坡中部首先发生滑移导致上部土体失去支撑随之滑移并与之一起挤压下部土体,使下部土体剪切力增大明显进而产生较大剪切变形,最终形成整体剪切破坏面;因而推移式滑坡的主滑段在中部,牵引段在滑坡上部,抗滑段在滑坡下部;(2)牵引式滑坡中下部抗剪力不足以平衡剪切力率先滑移,使临近土体失去支撑抗滑力降低随之滑移,并依次迅速引发滑坡的"多米诺骨牌"式破坏,因而牵引式滑坡的主滑段在中下部,其上土体均为牵引段,其破坏面为剪切-拉剪-张拉复合型破坏面;(3)当发生一定剪切变形后,牵引式滑坡位移增长迅速并呈不可控态势,并由稳定迅速降低至失稳状态;而推移式滑坡则在发生较大剪切变形后长时间处于欠稳定状态,破坏前有较长的缓冲时间;(4)从灾害防治角度,推移式滑坡应注重"强腰",牵引式滑坡应注重"固脚"。  相似文献   
43.
用电子鼻区分霉变燕麦及其传感器阵列优化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应用电子鼻对燕麦(Avena sativa L)霉变程度进行区分,为了提高区分准确度,对电子鼻传感器阵列进行了优化的研究。每天随机选择10个燕麦样品进行电子鼻检测,试验连续进行5 d,将检测数据耦合入非线性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以外部Gaussian白噪声激励系统产生共振,选择输出信噪比特征值进行主成分分析,初期试验主成分1和主成分2贡献率之和为96.43%,且相同霉变程度样品离散度较大,不同霉变程度样品之间距离较近。为了提高电子鼻对霉变燕麦样品区分效果,进行了电子鼻传感器负荷加载分析,优化选择了传感器阵列,优化后主成分1和主成分2贡献率之和为99.31%,相同霉变程度燕麦样品的聚合度更高,使不同霉变程度燕麦样品之间的区分更加明显,为进一步的定量化检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4.
为培养研究生的良好阅读习惯,掌握撰写和发表英语科技论文的基本技能,研究了一套外文文献阅读与写作课程模式,主要包括文献检索、文献阅读方法与技巧、互动式批判性阅读,以及英语科技论文的写作实训。  相似文献   
45.
对红透山铜矿尾矿剖面0—255 cm以15 cm间隔进行分层取样,并采用pH计法测定剖面各层样品的pH值,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OES)测定重金属Cu,Zn,Cd,Cr,Pb全量及酸可提取态的含量。结果表明:各层尾矿的pH值为3.52~7.23,并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尾矿层0—150 cm的pH值较低,有利于重金属元素的迁移。重金属Cu,Zn,Cd为尾矿中主要污染元素,Cu,Zn,Cd,Cr,Pb全量在尾矿层0—60 cm深度范围变化波动较大,特别是在0—15 cm有较大程度减少,与雨水淋滤和表层径流有关。酸可提取态重金属含量在0—60 cm波动最大;0—15 cm含量很低,但在30—60 cm尾矿层出现大量富集,与尾矿层pH值较低以及水分运移活跃有关。研究结论可为尾矿库污染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6.
铁盐对高丛越橘优选系组培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丛越橘优选系A119为材料,研究了铁盐种类和浓度对其组培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0.1 mmol/L或0.2 mmoL/L EDTANa2+FeSO4以及0.2 mmol/L EETA-Fe对越橘丛生枝增殖倍数和叶绿素含量无显著影响.0.1 mmoL/L EDTANa2+FeSO4处理具有最高的丛生枝重、含水量、总枝长和平均枝长,而0.4 mmol/LEDTA-Fe处理显著抑制了丛生枝的增殖倍数、增重、含水量、长度和叶绿素含量.  相似文献   
47.
暖季型草坪草优良选系和品种抗盐性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以叶片枯黄率为指标,通过水培法对5属12种50份暖季型草坪草优良选系和品种进行了抗盐性评价,为选育抗盐优质草坪草新品种提供试验依据。结果表明,供试草种间的抗盐性变异很大,总的变异系数达到60%,其中,结缕草属和狗牙根属变异系数分别为52%和29%,而结缕草和中华结缕草是变异最大的种,变异系数分别为56%和52%。总的来讲,抗盐性最强的多为细叶结缕草和沟叶结缕草植物,海雀稗‘Adalayd’、钝叶草‘S004’及部分结缕草、中华结缕草植物的抗盐性也较强,部分结缕草属其他材料和狗牙根属植物的抗盐性中等或较弱,而假俭草的抗盐性最弱。结缕草属中抗盐性比‘马尼拉’强的有7份材料,比‘兰引3号’强的有12份材料,而狗牙根属中除‘C158’、‘南京’狗牙根和‘C610’外,多数材料的抗盐性比对照品种‘Tifgreen’和‘Tifdwarf’强。抗盐性最强的3份选系(品种)为细叶结缕草‘Z160’、沟叶结缕草‘Diamond’和‘Z075’。  相似文献   
48.
为了探究饥饿胁迫对刺参免疫和生长的影响,在11?13℃条件下,研究体质量为(20±0.15)g的刺参在不同时间(0、10、20、30、40、50、60 d),饥饿胁迫对体腔液中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溶菌酶(LZM)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呼吸爆发(RB)活性、吞噬活性以及对刺参体质量、脏壁比、存活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刺参体腔液中的ACP活性、LZM活性呈现降低的趋势,饥饿60 d后,比初始值分别下降47.06%、17.57%;SOD活性、RB活性和吞噬活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分别在饥饿胁迫第20、20、10天时达到最高值依次为32.88、0.328、1.35 U/ml,其后显著下降,第60天时显著低于初始值,分别下降27.87%、38.08%、53.43%;其体质量在第60天时为初始体质量的68.08%,呈现负生长;脏壁比逐渐增大,第60天时为0.56,显著高于初始值0.44(P0.05)。随着存储营养物质的消耗,刺参体质量损失率增加,存活率下降,存活率与体质量损失率之间存在着y=?0.0354x2+0.4354x+99.117的函数关系,呈二次曲线线性负相关。研究结果显示,饥饿时刺参通过消耗体内的营养物质来满足机体需要,长期的饥饿有可能降低刺参的免疫能力,直接影响刺参的健康和生长。  相似文献   
49.
姜燕华 《茶叶》2019,45(2):104-106
JIANG Yanhua(Bureau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Affairs of Ninghai County,Ningbo 315600, China)  相似文献   
50.
针对茶叶行业中存在机采鲜叶加工难的问题,分别从鲜叶分级分类加工和在制品分级分类加工两个方面进行研究,首次提出提档加工、分级加工和组合加工3种机采鲜叶加工模式;并结合名优绿茶的特性和茶叶机械的特点,以机采鲜叶为原料,创制出4种不同外形的典型名优绿茶配套生产工艺及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