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5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9篇
林业   29篇
农学   31篇
基础科学   44篇
  39篇
综合类   230篇
农作物   22篇
水产渔业   35篇
畜牧兽医   174篇
园艺   36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71.
【目的】证实温度对锦鲤疱疹病毒CyHV-3体外增殖和致病性的影响。【方法】选用CyHV-3-EGFP病毒株为研究对象,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病毒滴度,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病毒体外增殖,研究病毒的热稳定性、以及温度对病毒的体外培养和体内致病性的影响。【结果】CyHV-3在4~36℃条件下具有很好的稳定性,温度超过36℃后,病毒活力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50℃时病毒活力完全丧失。感染温度对CyHV-3病毒活力影响不大,高温(37℃)和低温(4℃)时病毒都具有感染能力。但是,孵育温度明显影响病毒活力,温度高于30℃时,CyHV-3的增殖能力减退甚至消失。鲤鱼感染CyHV-3病毒后,低温组(15℃)的死亡率为26.67%,常温组(25℃)的死亡率为73.33%,高温组(30℃)和对照组的死亡率均为0。【结论】证实了CyHV-3病毒在低温下能够增殖并且具有致病性,解释了近年来锦鲤疱疹病毒(KHVD)的暴发及流行不再受限于春秋季节的现象。  相似文献   
72.
【目的】通过对红树林湿地沉积物-植物系统中重金属的迁移和富集行为进行研究,对于控制潮间带区域重金属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测定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有效态含量及7种红树植物各部位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了重金属元素在沉积物和7种红树植物不同部位的分布特征及其富集和迁移能力,并对红树植物体内重金属元素主要来源进行初步探讨。【结果】沉积物中重金属Cr、Cu、As、Cd、Zn全量均值明显高于海南水系沉积物背景值,只有Pb全量略低于背景值;重金属Cr、Cu、As、Cd、超背景值采样点率高达100%;红树植物所吸收的Cr、Ni、As和Pb主要分布在根部和茎部,其原因是由于重金属元素Cr、Ni、As和Pb在沉积物中无生物活性;7种红树植物对重金属元素均未出现富集现象(除桐花树对As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研究区红树植物对As元素的迁移能力均较弱,与王鹏等研究的结果类似,其余植物对重金属的迁移系数均小于1,主要原因是红树植物本身具有对重金属的耐性,通过自身耐性机理对重金属离子吸收的阻止和控制,另外也与生存环境相关;红树植物中重金属Ni、Zn和Cd的富集主要来源于沉积物,而Cr、Cu、As和Pb来源于沉积物的可能性很小。【结论】研究表明强烈的人类活动已使得研究区沉积物Cr、Cu、As、Cd、Zn出现了明显的累积。不同重金属元素在同一红树植物体内的含量不同,同一种重金属元素在不同红树植物体中的含量也存在差异。表明在相同环境的不同植物类型,由于其自身的结构和生理特征,对不同重金属元素的累积能力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73.
为研究闽楠幼苗耐低温胁迫的能力,以闽楠一年生盆栽苗为材料,人工模拟不同的低温环境(10℃、5℃、0℃、-5℃)进行培养试验,以25℃条件下生长的幼苗为对照,观察幼苗叶片在胁迫下的形态变化,并测定其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胁迫10d时,5℃和10℃处理的幼苗其叶形、叶色和枝梢形态与对照相比未见明显变化,但0℃处理的幼苗叶片则有明显变化;20d时,10℃条件下闽楠成熟叶片萎蔫下垂并伴有少许叶片脱落现象,而0℃处理的叶片还伴有失绿现象。经过-5℃/24h处理,幼苗叶片失绿且伴有结冰现象;常温恢复1h和12h后,叶片出现反卷、失绿严重、叶片重度萎蔫并脱落的现象。随着胁迫温度的降低和持续长时间的处理,闽楠幼苗叶片细胞质膜透性、SOD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增加,MDA含量先下降后上升,叶绿素含量呈持续下降趋势。经过24h的冻害处理及常温恢复1h和12h,闽楠幼苗叶片细胞质膜透性、叶绿素含量、MDA含量、SOD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呈不同程度的变化趋势。用Logistic方程计算出闽楠幼苗半致死温度为-2.9℃。试验结果说明闽楠幼苗可以抵抗一定程度的低温,但持续20d的冷害和-5℃/24h冻害及常温恢复12h处理,其幼苗叶片的正常代谢及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74.
科学研判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外部环境面临的机遇和潜在威胁,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在综述“十三五”规划在发展目标任务、发展理念以及发展路径等方面体现出的背景特点基础上,分析了云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机遇和威胁因素,并从生态、竞争优势以及可持续发展分区等方面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建议,以期为相关区域规划的科学编制、合理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5.
为了探寻适于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卵巢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总蛋白最佳提取方法,采用RC DC Protein Assay检测蛋白浓度、SDS-PAGE分析蛋白组成等,比较分析了用裂解液法Ⅰ、裂解液法Ⅱ和TCA/丙酮沉淀法提取中华绒螯蟹卵巢蛋白的效果。结果表明:应用3种方法提取的卵巢总蛋白浓度分别为15.59、13.05、0.65 mg/m L,用裂解液法提取的效果最佳,而TCA/丙酮沉淀法不适合用于中华绒螯蟹卵巢总蛋白的提取;SDS-PAGE电泳图谱进一步显示,用裂解液法Ⅱ提取的蛋白样品组成较为丰富,且重复性好,比较适合后续蛋白质组学研究。该研究结果可为中华绒螯蟹卵巢发育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6.
不同碳源对生防木霉菌T23、T56生长和生防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基础培养基添加不同碳源培养木霉菌T23、T56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碳源对木霉菌生长、产孢量和生防活性的影响,以期获得木霉菌理想的碳源。同时,评价生物炭作为碳源或基质的效果。结果表明,葡萄糖、淀粉、乳糖、生物炭单独为碳源时,木霉菌生长和产孢以葡萄糖为较优;与生物炭复配后,以生物炭和葡萄糖的复配为最佳,T23与T56的菌丝干重分别为1.24、1.41 g,孢子产量分别高达177.5×107个/m L、172.5×107个/m L,第3天的生长直径分别为75.30、79.20 mm。T23与T56对镰孢菌的抑制作用以生物炭和葡萄糖复配的培养基最好,抑制率分别为83.42%、72.00%。  相似文献   
77.
旨在研制敏感、特异、稳定的抗Cr~(3+)单克隆抗体(Cr~(3+)mAb)。用异硫氰酸苄基乙二胺四乙酸(ITCBE)鳌合Cr~(3+)形成Cr~(3+)-ITCBE半抗原,异硫氰酯法制备人工免疫原Cr~(3+)-ITCBE-BSA和检测抗原Cr~(3+)-ITCBE-OVA,紫外扫描法(UV)、凝胶电泳法(SDS-PAGE)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进行免疫原鉴定;用Cr~(3+)-ITCBE-BSA免疫Balb/C小鼠,细胞融合技术建立Cr~(3+)mAb杂交瘤细胞株,体内诱生腹水法制备Cr~(3+)mAb,并对其免疫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免疫原制备成功,Cr~(3+)-ITCBE-BSA中Cr~(3+)和BSA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40.8mg/L和5.81g/L,筛选出2A3C11、2A3D9、2A11G5 3株杂交瘤细胞,其中最好的2A11G5间接ELISA效价细胞培养上清为1∶(2.56×103)、腹水为1∶(5.12×105),同种型为IgG1/κ,亲和常数(Ka)为2.69×109 L/mol,对Cr~(3+)的半数抑制质量浓度(IC50)为16.6μg/L,与其他重金属离子无交叉反应。表明成功研制亲和力高、特异性强、稳定性好的Cr~(3+)mAb,为铬离子残留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8.
为研究铅污染土壤中微生物对重金属铅的耐受性及去除效果,从铅污染土壤中分离、筛选出2株抗铅菌株(BY-10和FB-6),研究其对铅的吸附特性、最佳生长条件,并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菌株BY-10和FB-6分别为蜡状芽孢杆菌和团青霉。它们对铅的耐受质量浓度分别高达1 700,2 500 mg/L。菌株的生长条件范围较广,蜡状芽孢杆菌最适温度为35℃,团青霉最适温度为30℃;最适p H值均为7;最适装液量均为80~100 m L(250 m L摇瓶)。在初始铅质量浓度为0~600 mg/L内,随着浓度增加,菌株生长逐渐减缓,在≥400 mg/L的铅培养液中,团青霉与蜡状芽孢杆菌相比对铅的耐受性较强。在铅质量浓度一定时,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菌株对铅的吸附率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生物吸附量表现出同样趋势。而生长时间一定时,随着铅质量浓度的不断升高,菌株的吸附率逐渐降低,生物吸附量呈上升趋势。在铅质量浓度为150 mg/L时,蜡状芽孢杆菌和团青霉对铅的去除率达到最大,分别为66.25%和74.88%。  相似文献   
79.
考虑到分布式电源使用率的逐步提高,为了提高配电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保障用户的供电质量和持续供电,提出了基于功率树搜索的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网的孤岛划分方法。首先,提出了基于负荷等效的网络化简方法,然后建立优先考虑负荷恢复量及负荷重要等级的孤岛划分模型,尽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较多负荷供电,并针对含单个或多个分布式电源的含非可靠性DG配电系统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恢复策略。最后采用69节点典型配电系统进行测试,验证了所提出的孤岛划分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0.
在辣椒疫病抗性材料鉴定和疫霉菌生理小种测定等工作中, 常因菌种在室内连续多代转接培养导致菌株的致病力下降, 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针对辣椒疫霉菌的长时间保存这一问题, 通过对 4个辣椒疫霉菌株的长时间无菌水保存和常规固体培养基斜面连续转接保存方法进行试验对比,定期对菌株培养性状和致病力进行观察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 在 16℃条件下, 无菌水中保存的辣椒疫霉菌株在 24个月后仍有活力, 菌株培养性状没有发生变化, 致病性也没有明显衰退。该菌种保存方法制作简单、 经济、 可靠, 适用于辣椒疫霉菌种的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