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2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56篇
林业   152篇
农学   57篇
基础科学   104篇
  74篇
综合类   505篇
农作物   44篇
水产渔业   11篇
畜牧兽医   182篇
园艺   37篇
植物保护   2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2003年11月6日北京大雪对城市绿化树木造成了罕见的伤害。本文在对树木受灾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树木受灾的主要因素,探讨了目前树木栽植、管理方式等与树木受灾的关系,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4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关于雏鸡早期营养的研究越来越多。文章综合近年来研究较多的鸡胚给养、早期饲粮构成以及早期饲喂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雏鸡早期营养的深入研究中,为同行业者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3.
传统(热和机械)加工技术和相对新的(非热)加工技术对水果的风味物质和活性成分影响不同,影响的大小取决于工艺参数,如温度、时间、功率和浓度等.水果加工可延长保质期,改善质地、风味和食用性.然而,加工也会导致食品的物理化学、感官和营养特性产生不良的变化,并且产生大量废弃物.因此研究高效率、绿色环保的加工工艺和不同水果加工技术对产品质量和功能性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4.
适宜的再生稻生产技术具有重要作用,开展兼顾头季稻+再生稻综合产量的再生稻关键技术研究,可为再生稻生产提供技术理论和实践指导.2018年在江西省南昌县以深两优5814为试验水稻品种,头季稻在历年早稻普遍播种期的基础上,另外提前10 d和推后10 d共分3期播种.各播期头季稻移栽至大田后采取相同的田间生产管理,在头季稻生长过程中按照农业气象观测规范观测头季稻的发育期.不同播期头季稻成熟时分别在八成熟、九成熟、十成熟,且每一个成熟度下又分别选取20、40、60 cm的留桩高度收割.对不同播期、不同成熟度收割的头季稻取样考种、实地测产,并进行产量结构和发育期分析.不同收割处理后的头季稻萌发成再生稻,采取相同的田间生产管理,并按照农业气象观测规范对再生稻进行生育期观测,再生稻成熟后收割,分别取样考种及测产,并对再生稻进行产量结构和发育期分析.结果表明,播种移栽早的头季稻的发育期普遍较早,且比相邻迟播头季稻达到相同成熟度的日期早3~5 d.头季稻千粒质量(y)与全生育期(x)存在一元线性关系,y=0.1777x+7.1181(r2=0.6246),适当延长生育期增加成熟度对头季稻的产量有利.在20~60 cm的留桩高度范围内,再生稻的生育期随着留桩高度的降低而推迟.不同播期的再生稻,在穗粒数、穗结实粒数、千粒质量、实收产量和秕谷率方面均无显著差异,虽第1播期再生稻的结实率较高,但在有效茎数方面,第3播期显著比第1、第2播期高,导致第3播期理论产量显著比第1、第2播期大.八成熟收割头季稻的再生稻在穗粒数、穗结实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理论产量和实收产量方面均比九成熟、十成熟收割头季稻的再生稻高.头季稻收割时留桩高度40 cm对再生稻产量形成比较适宜.从全年产量而言,头季稻选择任一播期均可.头季稻八成熟度收割全年水稻产量较高,且八成熟度收割头季稻的再生稻单产明显高于九成熟度、十成熟度收割头季稻的再生稻单产.生育期长有利于千粒质量的增加,播期早、十成熟度的头季稻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头季稻八成熟、40 cm留桩高度收割对再生稻适宜.综合考虑头季稻+再生稻的产量及效益,以及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早稻的种植习惯,南昌县再生稻生产的关键技术措施为头季稻3月底播种,头季稻在八成熟、留40 cm稻桩收割.  相似文献   
45.
针对新疆落地红枣人工集条劳动强度大、机械化程度低的问题,研制一种与落地红枣捡拾机配套的红枣集条装置。重点设计避障系统和仿形机构等关键部件,确定盘刷、液压缸行程和仿形机构的工作参数,结合避障工况需求,设计扫盘避障液压系统并对液压元件进行计算选型。以盘刷转速、盘刷前倾角和前进速度为影响因素,集条率和破损率为评价指标,开展三因素三水平正交组合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集条率影响显著性顺序为盘刷前倾角、前进速度、盘刷转速,各因素对破损率影响显著性顺序为盘刷转速、前进速度、盘刷前倾角;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得出最优水平组合为前进速度08 m/s、盘刷转速200 r/min、盘刷前倾角15°,此时集条率为97.54%、破损率为1.11%;在最佳参数组合下进行田间验证试验,集条率为96.64%,破损率为1.13%,试验值与理论预测值相对误差分别为0.93%、1.77%,各项指标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46.
福州旗山常绿阔叶混交林空气含氧量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PTM400氧气分析仪和气象测定仪对福州旗山森林公园中常绿阔叶混交林和停车场进行24小时连续同步观测,据此分析出2类观测点内空气含氧量的日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常绿阔叶混交林中空气含氧量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2类观测点内空气含氧量一天24小时的变化规律相似,呈抛物线形曲线变化,峰值都出现在下午15∶00,呈现出"昼高夜低"的变化规律;但在常绿阔叶混交林中,其各时段空气含氧量都比停车场高,且差异显著。2)常绿阔叶混交林空气氧气含量与空气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光照强度呈显著相关,与空气湿度呈及显著负相关,与平均风速的相关性不显著。空气含氧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系数排序为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强度风速。  相似文献   
47.
1986年3月中央职改工作领导小组《农业技术人员技术职务试行条例》(职改字[1986]字第21号)下发后,农业部、人事部、中国科协1989年4月制订了《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1993年7月《农业法》第53条明确提出“国家建立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所谓继续教育是指对在职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技能不断进行更新、拓宽和加深,以提高适应能力和业务水平的高层次的追加教育。全(四川宜宾)市畜牧系统正式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是四川省人事厅、畜牧食品局1998年12月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全省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通知》(川畜食发[1998]169号)后,但因各区县对这项工作重视程度不一,以致文件没有彻底落实。为进一步加强全市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素质的建设,我们按照《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规定开展了“县级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模式研究”,通过两年(2003年3月至2005年3月)实施,已取得了一定经验,可以在全市各区县推广。  相似文献   
48.
<正>自5月20日至6月8日,短短十几天里,100多名国网武安市供电公司高考保电人用特有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这场特殊的"场外考试"中,以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和真诚快捷的服务,为太行山麓的莘莘学子实现象牙梦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49.
利用EMS(甲磺酸乙酯)处理优质水稻品种黄华占种子,经过田间筛选和对M1、M2代连续的遗传分析得到317份独立的、能够稳定遗传的、由单隐性核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突变材料.通过对花器官形态观察及花粉染色分析,初步将这些突变体材料分为6类,其中花粉发育突变体在不同的花粉发育时期出现异常.这些突变材料为深入研究水稻雄性不育分子机制及开展分子设计育种提供充足的材料.98个无粉型雄性不育突变体用于雄性不育基因TDR的测序分析,其中3个突变体在3个不同的位置上出现单碱基突变.  相似文献   
50.
基于热平衡法检测植物茎流传感器的标定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植物茎杆的茎流量是植物重要的生理信息之一,该文主要是对基于热平衡法的植物茎流传感器进行标定试验的研究,通过标定试验,测试了茎流检测装置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计算出传感器输出值与茎流量有很高的决定系数R2=0.96~0.97,分辨率为1×10-3 g/min,精度为±3%。因此参照标定试验,可以较准确地获取植株茎流速率,进而可以反映出植物的蒸腾及需水状态信息,并据此可以为植物生长环境的调控、节水灌溉等提供有效的监测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