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0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17篇
农作物   65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PLRV 56KD蛋白基因植物转化载体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培育转基因抗马铃薯卷叶病毒的新材料 ,采用二次连接法将存在于克隆载体 p L R5 6中的马铃薯卷叶病毒 5 6 KD蛋白基因及 3 端非编码区构建到双元载体系统的中间表达载体质粒p ROK 中 ,采用三亲融合法和直接导入法转化根癌农杆菌 LBA4 40 4 ,PCR法检测。实验表明 ,二次连接法效果优于一次连接法 ,两种连接法对比 ,二次连接法更适用于大分子质粒的重组。直接导入法比三亲融合法更简便 ,二者转化效率没有显著差异。实验构建完成马铃薯卷叶病毒 5 6 KD蛋白基因及 3 端非编码植物转化载体 ,建立了高效、简便的植物转化载体的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82.
研究建立了一套适于我国北方马铃薯主栽品种东农303外源基因导入的体系,并成功地将烟草病原蛋白基因导入该品种.结果显示,块茎外植体比其它外植体更适用于基因导入。农杆菌浓度对T—DNA转移有明显影响,5×108CFU/mL是较适宜的浓度.组织化学和分子印迹杂交证明,外源基因已经整合入马铃薯染色体组中。试验选出8个转基因个体,将通过无性系繁殖,进一步鉴定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83.
不同马铃薯品种贮藏期间还原糖及干物质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对 13个马铃薯品种的块茎在收获后定期进行还原糖及干物质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 :各个品种块茎还原糖含量在收获后第一次测定时 ,一般为最低 ,其后发生变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室温下回暖 ,大部分品种表现为块茎还原糖含量较刚从贮藏窖中取出的块茎还原糖含量低。马铃薯块茎的干物质含量在贮藏期间的变化不明显 ,且不同品种的表现又各有不同 ,无明显的规律  相似文献   
84.
本试验对40份材料块茎中的干物质、粗蛋白、维生素C以及还原糖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普通栽培种(Solanum tuberosum)20份,新型栽培种(Neo-tuberosum)5份,普通栽培种×新型栽培种杂种5份,二倍体栽培种(S.Phureja)9份,二倍体杂种(Neo-tuberosum双单倍体×S.phureja)1份。结果表明,干物质(%)、干物质中粗蛋白(%)、鲜薯中粗蛋白(%)、V_c(mg/100g鲜薯,以及还原糖含量(%)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分别为19.8893±2.2448,11.9805±2.0367,2.3640±0.3881,8.5288±2.04322和0.6113±0.3031;干物质和干物质中的粗蛋白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4118~(**)),但和鲜薯中粗蛋白含量呈不显著正相关(r=0.2083);干物质和V_c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4246~(**)),和还原糖含量呈不显著负相关(r=-0.2769)。  相似文献   
85.
以马铃薯品种东农305的脱毒试管苗为供试材料,采用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两种方式,在试管苗繁殖培养基(M S+3%白糖+6.5 g.L-1琼脂,pH约5.8)中加入0.05%的中草药萃取液,以常规的试管苗繁殖培养基为对照,进行试管苗生长状况的比较。试验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3次重复,接种1周后开始取样调查,每周调查1次,固体培养调查4次,液体培养调查3次。调查苗高、茎粗、茎节数、根数和根长,对所有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和差异显著性测验(SSR法)。试验结果表明:在试管苗繁殖培养基中添加中草药萃取液,对试管苗的苗高、茎粗和茎节数的增加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只是在不同培养方式下的效果存在一定差异。对试管苗根部的作用在于增加根长,而不是增加根的数量。在本试验中,固体培养方式下添加中草药萃取液的处理效果最好,成苗时试管苗的苗高达7.3 cm,茎节数达7.1个,繁殖倍数高于其它处理。  相似文献   
86.
以新型栽培种6个杂交组合后代的156份无性系为供试材料,利用尿糖试纸法进行低还原糖材料的初筛选后,再对低还原糖材料进行低温贮藏和回暖后还原糖、干物质含量的精确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尿糖试纸法筛选出19份显色为1级的材料,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精确测定,还原糖含量小于0.4%的有16份,证明应用此法进行马铃薯块茎还原糖含量的初筛选是有效的。低温贮藏和回暖试验结果显示,无性系1、2、4和7为耐低温糖化类型,无性系3、5、6、8、9、12、13和15属于回暖反应明显的类型,无性系10、11、14和16属于低温糖化明显的类型。  相似文献   
87.
刘昭军  李希臣  刘丽艳  刘琦  李铁  陈伊里 《大豆科学》2005,24(3):229-231,F0003
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携带有菜豆几丁质酶基因的质粒pBch转化大豆品种绥农10号,在转化的D4代出现白化致死突变株系.通过同工酶技术、PCR技术和RAPD分析方法对白化致死突变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化致死突变株各个部位的SOD酶活性、POD酶活性均高于正常株,在根中表现尤为明显;PCR扩增结果表明在白化致死突变株系中存在几丁质酶基因,证明转化成功;RAPD方法初步分析了大豆白化致死突变株与正常植株间的差异,获得750bp差异片段.  相似文献   
88.
马铃薯新品系产量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Eberhart和Russell(1966)提出的方法,评价了1990年参加国家级东北片第四轮马铃薯品种区域试验中晚熟组6个点的3个品系,克863,春薯84—8和呼单81—213,以及对照品种克新2号的产量稳定性.克863和春薯84-8的块茎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品种克新2号,而呼单81-213的产量和对照差异不显著.4个品种(系)的bi和1差异不显著,表现出显著差异,克863和克新2号的S和0差异显著,而春薯84-8和呼单81-213的S和0差异不显著.产量最高者克863产量不稳定,春薯84-8表现出平均稳定性。  相似文献   
89.
东农303脱毒小薯扩繁的密度试验陈伊里,吕文河,秦昕,宋孝霞(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150030)1前言由病毒引起的马铃薯退化严重地影响着马铃薯的生产。为生产无毒种毒,许多国家均采用了茎尖脱毒技术和先进的病毒检测手段。这是由于在被病毒感染植株的茎尖不含病...  相似文献   
90.
试验选用 3份含有二倍体栽培种富利亚薯 (Solanum phureja)血缘的 4x 2x四倍体杂种材料和 1份四倍体普通栽培种 (Solanumtuberosum )优良无性系为亲本 ,按照Griffing方法Ⅲ配制成双列杂交组合 12个 (包括正交 6个 ,反交 6个 ) ,分析了杂种实生苗当代薯形、品质等 6个性状的群体遗传参数和配合力效应。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芽眼深度、比重、Vc含量、还原糖含量等 6个被测性状的遗传变异均以加性效应为主。配合力效应估算结果表明 ,同一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在不同亲本间差异亦较大 ,并且同一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在不同组合间差异亦较大。本试验结果还表明 ,比重上存在极显著的反交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