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057篇
  免费   2795篇
  国内免费   3841篇
林业   3709篇
农学   2610篇
基础科学   2343篇
  4605篇
综合类   19045篇
农作物   2751篇
水产渔业   2225篇
畜牧兽医   6474篇
园艺   3025篇
植物保护   1906篇
  2024年   207篇
  2023年   756篇
  2022年   1911篇
  2021年   1993篇
  2020年   1949篇
  2019年   1732篇
  2018年   1344篇
  2017年   2028篇
  2016年   1468篇
  2015年   2173篇
  2014年   2259篇
  2013年   2716篇
  2012年   3674篇
  2011年   3675篇
  2010年   3475篇
  2009年   3170篇
  2008年   2937篇
  2007年   2726篇
  2006年   2229篇
  2005年   1725篇
  2004年   1051篇
  2003年   656篇
  2002年   693篇
  2001年   603篇
  2000年   572篇
  1999年   299篇
  1998年   93篇
  1997年   80篇
  1996年   95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2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10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15篇
  1955年   6篇
  19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31.
通过对川西北地区的老井进行复查,发现多口井在上二叠统吴家坪组存在大套的凝灰岩,对上述井的地质、测井、地震资料综合分析发现,凝灰岩的岩性以凝灰质泥岩、凝灰质粉砂岩、凝灰质灰岩、沉凝灰岩、凝灰岩、凝灰质白云岩为主,次生溶蚀孔隙发育;凝灰岩在测井曲线和地震剖面上均有明显的响应特征:在测井曲线上表现为明显的低纵波速度、高自然伽马特征,凝灰岩底界在地震剖面上均表现为波峰反射特征.为此,采用模型正演分析技术及波阻抗反演技术,首次对四川盆地川西北地区晚二叠世吴家坪组凝灰岩的分布进行了地震预测:双鱼石构造-剑阁区块的北部地区凝灰岩分布最厚,南部减薄;双鱼石构造东部凝灰岩分布较厚,西部减薄,直至不发育.研究结果表明,晚二叠世吴家坪组在川西北地区沉积了一套凝灰岩,从西北至东南方向减薄;由于凝灰岩物性好,孔隙度高,可成为四川盆地火山岩气藏勘探全新的后备领域,为川西北地区下一步新的勘探领域开发提供了重要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32.
基于部首嵌入和注意力机制的病虫害命名实体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旭超  唐詹  刁磊  周晗  李林 《农业机械学报》2020,51(S2):335-343
为了解决农业病虫害命名实体识别过程中存在的内在语义信息缺失、局部上下文特征易被忽略和捕获长距离依赖能力不足等问题,以农业病虫害文本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基于部首嵌入和注意力机制的农业病虫害命名实体识别模型(Chinese agricultural diseases and pests named entity recognition with joint radical embedding and self attention, RS-ADP)。首先,该模型将部首嵌入集成到字符嵌入中作为输入,用以丰富语义信息。其中,针对部首嵌入设计了3种特征提取策略,即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Bidirectional long short term memory network, BiLSTM) 和CNN-BiLSTM;其次,采用多层不同窗口尺寸的CNNs层提取不同尺度的局部上下文信息;然后,在BiLSTM提取全局序列特征的基础上,采用自注意力机制进一步增强模型提取更长距离依赖的能力;最后,采用条件随机场(Conditional random field, CRF)联合识别实体边界和划分实体类别。在包含11个类别和24715条标注样本的农业病虫害自制语料上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模型RS-ADP在该数据集上精确率、召回率和F1值分别为94.16%、94.47%和94.32%;在具体实体类别上,RS-ADP在作物、病害、虫害等易识别实体上F1值高达95.81%、97.76%和97.23%。同时,RS-ADP在草害、病原等难以识别实体上F1值仍保持86%以上。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模型能够有效识别农业病虫害命名实体,其识别精度优于其他模型,且具有一定的泛化性。  相似文献   
33.
通过调研山东75家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生产情况,分析规模生产条件下山东小麦玉米种植规格、各环节作业方式和机械配备等生产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了一种适合规模化生产的小麦玉米机械化种植模式,并对各环节作业提出了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34.
为提高全株藜麦的饲料化利用率,寻找其与全株玉米的最佳青贮比,试验共设全株藜麦与全株玉米比为100:0,90:10,80:20等11个组合进行青贮发酵,发酵60 d后测定各组青贮料的体外产气发酵指标,使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筛选出最佳青贮比例。结果表明,体外发酵至36 h时,各处理组GP趋于稳定,体外发酵减弱接近停止;全株藜麦与全株玉米比例为90:10时,该青贮饲料组合的粗蛋白(CP)和粗脂肪(EE)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乙酸(AA)、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以及氨态氮(NH3-N)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P<0.05)。分析表明,全株藜麦与全株玉米比例为90:10时,混合青贮饲料的营养品质和产气发酵特性综合表现最好,可作为优质混合青贮饲料在家畜养殖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5.
 由西瓜嗜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引起的瓜类果斑病,是危害西瓜和甜瓜等葫芦科作物的一种典型的种传细菌性病害。已有文章报道西瓜嗜酸菌在铜离子诱导下可进入“有活力但不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状态,并在适当条件下复苏,成为生产中潜在的病害初侵染来源。本文结合实际生产中的种子温汤浸种和低温储藏等条件,分别设定了50℃、55℃高温和4℃低温对西瓜嗜酸菌AAC00-1进行处理,通过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和平板培养法分别检测菌体活性和可培养性。结果显示,不适宜的温度条件能够诱导西瓜嗜酸菌AAC00-1进入VBNC状态,其中55℃高温20和30 min的两个处理,所有活菌均进入VBNC状态。将处理后的AAC00-1接种西瓜子叶,接种植株未表现出果斑病症状,且不能从接种部位分离得到可培养菌体。表明本诱导条件下的VBNC状态A. citrulli菌体不能通过短时间活体接种复苏。本研究分析了西瓜嗜酸菌在不适宜温度条件下进入VBNC状态的能力,为解析病害可能的初侵染来源提供了理论依据,对葫芦科作物果斑病防控具有重要的生产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6.
为保证稻谷干燥后品质、提高干燥效率,基于不同含水率稻谷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提出变温热风干燥工艺。采用三因素五水平中心组合试验方法,以稻谷温度、初始含水率和热风风速为影响因素,以稻谷爆腰指数、整精米率和干燥时间为评价指标,研究稻谷玻璃化转变温度、恒温和变温干燥特性,模拟解析稻谷干燥过程中传热传质规律,以5、10、15℃的变温幅度进行变温干燥试验。结果表明,稻谷玻璃化转变温度与其含水率呈负相关,恒温干燥最佳工艺参数为稻谷温度47℃、初始含水率22.0%、热风风速0.50 m/s,干燥后稻谷爆腰指数70、整精米率57.67%、干燥时间195 min;与恒温干燥相比,以5℃和10℃为变温幅度的变温干燥工艺,干燥后稻谷爆腰指数分别降低了20和10,整精米率提高12.6、7.7个百分点,干燥时间缩短30 min和60 min。研究表明,基于玻璃化转变的稻谷变温热风干燥工艺明显改善了稻谷干燥后品质,提高了干燥效率。  相似文献   
37.
为合理使用低毒农药防治水稻粘虫,2015年7月在广西乐业县同乐镇和甘田镇进行25%灭幼脲悬浮剂和2.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防治粘虫大田示范试验。结果表明:施药后17 d,核心区25%灭幼脲对粘虫的防治效果和保叶率分别为96.19%和94.73%,在培训指导农民防治示范区的防效分别为93.50%和95.10%;施药后10 d,核心区2.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粘虫的防治效果和保叶率分别为96.61%和97.35%,在培训指导农民防治示范区的防效分别为90.07%和89.59%。25%灭幼脲和2.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处理区对粘虫的防效均要高于农民自防区。  相似文献   
38.
为了探究苗后除草剂不同施用时期对北方冬油菜田间杂草的防控效果及其对冬油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当地主栽甘蓝型冬油菜天油2266和白菜型冬油菜天油H614为试验材料,选用对冬油菜安全的苗后除草剂高效氟吡甲禾灵,设置4个喷施时期处理,于2018-2019年开展大田试验。结果表明,越冬后不同时期喷施苗后除草剂,甘蓝型冬油菜田间杂草总数较对照减少57.54%~92.56%,杂草总鲜重较对照降低75.40%~97.48%,第2时期(3月25日)处理产量较对照增加354.50kg/hm2;白菜型冬油菜田间杂草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55.91%~92.02%和37.17%~97.46%,产量较对照增加2.29%~16.77%。因此,在冬油菜大量返青但未封行前施用苗后除草剂,可显著防控田间杂草并增加冬油菜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39.
为奠定基于运动力学参数构建土壤侵蚀模型的理论基础,通过不同降雨强度(25、50和75 mm/h)、不同坡长(1、5、10、15和20 m)下径流小区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对不同处理下坡面薄层水动力学特性进行分析,并对水动力学参数与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当坡度一定时,坡面平均流速主要受坡长及单宽流量影响,降雨强度通过影响单宽流量的大小间接影响坡面平均流速;在试验设计范围内,当坡长1 m时,整体上呈"层流-急流态",当坡长为1 m时,整体上呈"层流-缓流态";当降雨强度一定时,雷诺数随着坡长的增加线性增加,佛汝德数随着坡长的增加以幂函数形式增加;降雨强度对坡面流有明显的"增阻"效应;坡面阻力系数随着坡长的增加呈幂函数减小趋势;坡面平均土壤侵蚀率与单宽流量间呈一元线性趋势增加,与水流平均流速间呈指数函数增加,与雷诺数间呈二次函数增加。  相似文献   
40.
草地贪夜蛾幼虫龄期对自相残杀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群体饲养下草地贪夜蛾幼虫在不同龄期的自相残杀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4种密度(5、10、20头/瓶和30头/瓶)下,不同龄期的幼虫自相残杀率差异显著,不同密度下的自相残杀行为主要集中在5龄幼虫,其自相残杀率均在5龄第2天时最高,在5、10、20和30头/瓶中分别为(14.34±3.28)%、(17.94±3.26)%、(18.21±3.47)%和(27.05±5.52)%,幼虫在5龄前的自相残杀行为并不明显。进一步测定发现,相同数量的4龄和5龄幼虫混合后在3种密度(4、10和20头/瓶)下的自相残杀率无显著差异(F=2.29,df=2,P>0.05),但随着幼虫密度的增加,死亡的4龄幼虫占总死亡个体的比例升高,而死亡的5龄幼虫所占比例下降。这说明草地贪夜蛾同一龄期的幼虫自相残杀行为具有明显的龄期依赖性,自相残杀行为主要发生在高龄幼虫间。低龄和高龄幼虫同时存在时低龄幼虫被残杀的比例较高。试验结果对于草地贪夜蛾的室内大量饲养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