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16篇
  1篇
综合类   43篇
农作物   13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1.
弱感光型优质杂交稻新组合美优1025的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华南双季稻作区具有光照丰富、雨量充沛、安全生长期长等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我国水稻最佳生态区之一.该地区年水稻播种面积和稻谷总产量均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左右,在我国的水稻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广西、广东、海南三省区每年种植的弱感光型杂交水稻面积达100多万公顷,20世纪80年代至今,以博优903为代表的博优系列组合的育成和大面积生产应用对保持华南稻作区晚稻生产的稳产和稻米品质的改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该系列组合普遍存在的整精米率低、垩白粒率偏高、外观品质差的缺陷,制约它的进一步扩大种植.近年来,莫永生[1]、黄慧君[2]等通过改良恢复系来提高杂种的品质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成效仍不明显.实践证明,同时培育优质的恢复系和优质的不育系,通过优优配组,可实现选育优质杂交稻组合的育种目标.优质水稻三系不育系美A、秋A、绮A及其系列组合的选育和大面积生产应用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3,4].  相似文献   
12.
广西农业科学院于2015-2019年对广西西北部百色和河池2个市、19个县(市、区)的农作物种质资源进行了调查和收集,共收集广西西北部地区优异、特色农作物种质资源788份,包括粮食作物403份、蔬菜207份、经济作物152份、果树26份,隶属24科47属62种,其中地方品种644份、野生资源140份,引进其他地区品种4份。同时,通过对所收集资源的综合分析,对部分优异资源进行鉴定,明确了广西西北部地区农作物种质资源的种类、分布及其特点,提出了结合自然保护区和优势特色种植区,将异位保存与原生境保护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优异种质资源圃,加大对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力度。根据风俗、民俗和区域特点,加大对广西西北部地区特异种质资源的深度发掘、创新利用和保护性开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抗稻瘟病基因Pigm的荧光分子标记,为抗稻瘟病水稻品种分子育种提供简便、可靠的基因分型检测方法。【方法】利用抗稻瘟病基因Pigm基因序列与其等位基因Pi2、Pi9及感病品种日本晴中等位基因序列差异,结合PARMS技术(Penta-primer 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建立Pigm基因的荧光分子标记。【结果】利用荧光分子标记PM-Pigm对48份水稻亲本材料进行检测,仅在谷梅4号中检测到Pigm荧光信号,并采用广西收集到的两个稻瘟病菌株ZB1和ZB13对48份水稻亲本进行了苗瘟抗性鉴定,验证分子标记有较强可靠性。【结论】Pigm荧光分子标记PM-Pigm能快速检测水稻是否包含Pigm抗性基因,为抗稻瘟病水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简便、可靠的基因筛选技术。  相似文献   
14.
广西是我国现存野生稻分布点最多的省(区)之一,野生稻资源丰富.文章介绍了广西野生稻资源保护概况、野生稻优异基因挖掘与评鉴情况及野生稻育种应用现状,认为稳定经费支持力度,加强对广西野生稻资源收集及原位、异位保护的力度,建立健全资源共享平台及合作模式是可持续利用研究的重要保障,今后应利用现代分子生物高新技术加大对广西野生稻资源抗虫、抗病、抗胁迫等优异基因资源的评鉴、定位和克隆,利用连续回交、复交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手段,加快野生稻优异种质资源在水稻育种和材料创新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培育杂种优势强、营养生长周期稳定、适应性广及米质优的弱感光型杂交稻新组合,实现华南稻区弱感光杂交稻组合的升级换代.[方法]2011年以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最新育成的软米型不育系丰田1A与自选育的广亲和强优势新恢复系桂981配组后,2012~2013年在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高产示范基地进行生产品比试验,2013~2015年推荐参加桂南稻作区晚造感光组区域筛选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考察其综合性状.[结果]丰田优981丰产性好、稳产性强、适应性广、米质优.全生育期112.0 d左右,比对照博优253短5 d左右,穗粒数168粒,结实率88.6%,千粒重25 g,米粒长宽比3.6,直链淀粉含量13.4%.在2012和2013年的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生产品比试验中,丰田优981平均产量为7785.0和7687.5 kg/ha,分别比对照博优253增产9.50%和5.60%;2013年区域筛选试验平均产量为8163.0 kg/ha,比对照博优253增产11.48%;2014和2015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7948.5和7917.0 kg/ha,比对照分别增产9.17%和10.61%;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7209.0 kg/ha,比对照增产4.74%;2016年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桂审稻2016009号).[结论]丰田优981应用前景良好,可在桂南和桂中稻作区适宜种植感光型品种植的地区作晚稻种植.  相似文献   
16.
美优998是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利用自选野败型不育系美A与优质恢复系广恢998组配育成的弱感光型优质高产杂交晚籼组合,具有米质优、产量高、抗逆性强等特点,2005年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在海南高产制种技术:选择相对避风、水源充足的泥田或沙质较轻的泥沙壤田作制种田;依据父母本播始历期合理安排播期;加强田间管理,培育高产群体结构;适时喷施“九二O”,提高异交结实率;严格除杂保纯,适时收割。  相似文献   
17.
优质杂交晚籼新组合美优138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优138是广西农科院水稻所用自育的优质不育系美A与强恢复系测13-8配组而成的优质杂交晚籼新组合.该组合具有米质优、产量高、抗性好、适应性广等特点,于2001年12月通过广西区品种审定.介绍了其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18.
水稻属盐敏感的作物,盐胁迫会导致产量显著减少。我国盐渍地总面积大,并且呈迅速增长趋势,因此,筛选水稻耐盐种质,培育耐盐水稻品种十分必要。本研究在1.5%NaCl盐胁迫条件下评价419份广西水稻地方品种核心种质种子芽期的相对盐害率,并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鉴定耐盐位点。研究结果表明:盐胁迫下,种子芽期平均发芽率为57.67%,显著低于对照92.55%,且夏皮罗-威尔克检验(0.9301)不符合正态分布。基于208,993个SNP标记,将419份核心种质资源分为6个亚群,利用一般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 GLM)和混合线性模型(mixed linear model,MLM)分析分别获得129个和1个显著关联SNP,分布在1号、2号、3号、4号、5号、6号、8号、9号和12号染色体上。在14个与水稻耐盐性显著关联区域,有13个区域与前人定位或克隆的耐盐基因重叠。显著关联区域Chr. 8:10,564,948~10,733,175为首次报道,命名为qGR8。qGR8区域内含有53个基因,其中34个经转录组数据比对获得表达谱,比对结果推测LOC_Os08g17370为候...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培育杂种优势强、产量高、适应性广的早晚兼用型超级稻,为广西水稻的高产、稳产及粮食安全生产提供保障.[方法]2004年以自选育的水稻光温敏不育系桂科-2S与广亲和强恢复系桂恢582配组后,2005年在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试验地进行品比试验,2006~2007年参加广西桂南稻作区早造迟熟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对其综合表现进行观察.[结果]桂两优2号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等特点,生育期早造121 d、晚造116 d左右,每穗平均粒数160粒左右,结实率88%,千粒重22.0 g.2005年早造品比试验,桂两优2号平均产量为8797.5 kg/ha,比对照特优63增产6.30%;2006、2007年参加广西桂南稻作区早造迟熟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分别为8646.0、8281.5和8389.5 kg/ha,分别比对照特优63增产9.17%、8.44%和8.10%.2007年早稻在玉林市陆川县百亩高产示范种植桂两优2号,高、中、低产田平均产量为11110.2 kg/ha;2012年早、晚稻在玉林市陆川县的百亩连片双季超级稻丰产示范试验中,早晚稻总产量为21380.1 kg/ha,平均为10690.1 kg/ha.[结论]桂两优2号是广西育成的第一个本土超级稻品种,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适宜在广西桂南稻作区作早、晚稻种植,在广西桂中、桂北稻作区作一季早稻或中稻种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