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4篇
林业   158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9篇
  39篇
综合类   122篇
农作物   17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38篇
园艺   26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研究了棉田7种土壤除草剂和7种茎叶除草剂对黄顶菊的防效。结果表明:土壤除草剂室内生测以48%仲丁灵EC 200~400倍防效最佳,90%乙草胺EC 200~400倍、50%敌草胺WP 133~400倍也表现出较高防效。田间土壤处理以96%精异丙甲草胺EC 720.0~1440.0 g·hm-2处理防效最佳,48%氟乐灵EC、90%乙草胺EC、50%扑草净WP也表现出较高防效。茎叶除草剂田间试验以25%氟磺胺草醚AS 281.5~563.1 g·hm-2防效最佳,20%百草枯AS中高浓度、75%三氟啶磺隆钠盐WP、75%嘧硫草醚WP和41%草甘膦AS也具有较高防效。  相似文献   
72.
80%胺鲜酯·甲哌鎓可溶粉剂对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年的试验结果表明,80%胺鲜酯·甲哌鎓对棉花生长发育具有较好的调控作用,田间按照有效成分66~72 g·hm-2使用后,不仅能有效控制棉花株高和果枝节间长度,使棉花株型紧凑,提高田间光合作用,还有利于提高棉花的结铃性,减少蕾铃脱落,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3.
不同套袋处理对翠冠梨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翠冠梨为试材,研究了套袋处理对果实内在品质和外观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降低了平均单果重(套一次白袋除外)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并改变了果实硬度。套袋提高果面亮度,不同套袋处理果皮色泽差异显著,套白袋果表呈绿色,黑袋呈白色,不套袋果(CK)果锈明显、外观暗淡;套黑袋果皮厚度增加,早期套白袋果皮变薄;套袋增加果面果点密度,减小果点直径。相同套袋时期下,套白袋处理与套黑袋处理相比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果实硬度小,果实亮度低,果实偏向绿色和黄色、果点大。套袋晚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果表偏向绿色,果点密度小,直径大。套一次袋比同时期套两次袋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果实亮度低,绿色度低,果点密度小,果点直径大。早期同时期套两次袋可以有效减小果点直径,改善果实外观。  相似文献   
74.
为了提高大学生对乳制品的安全意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开展了乳制品安全意识方面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新乡学院大学生对乳制品的安全问题比较关注,安全意识较高。  相似文献   
75.
流域"地-矿"土地水资源利用冲突测度确定及土地整治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量化区域煤炭开采与水土资源相互影响程度,有助于把握土地利用过程中的主要限制因素,提高土地整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该文以山西省泽州县长河流域为研究区,提出煤炭开采与水土资源利用相互影响测度与土地整治策略的思路和方法。首先提出煤炭开采与水土资源相互影响分析框架,并将土地、水和煤炭作为主要的相互影响对象,将土地利用系统作为影响载体,借助数学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依次评价土地损毁累积作用指数、水资源匮乏指数和煤炭资源损失指数;然后确定综合影响值及其等级空间分布,并据此将流域划分为重点生态修复区、重点生态保护区、损毁土地复垦区、耕地资源保护区、水资源匮乏修复区、水资源与耕地资源保护区和耕地质量提升区等七大土地利用功能区,并根据主要限制因素提出相应的土地整治策略。研究结果表明综合影响高值区及中值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分别是20.21%和33.39%,主要分布在流域西部,是煤炭开采活动集聚区,煤炭压覆及土地损毁是冲突主要表现特征,划分为重点生态修复区、重点生态保护区、损毁土地复垦区和耕地资源保护区;综合影响低值区及(基本)无影响区分别占24.24%和22.16%,主要分布在流域东部,水资源匮乏是冲突主要表现特征,划分为水资源匮乏修复区、水资源与耕地资源保护区、耕地质量提升区,以上分区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土地用途分区基本吻合。综合影响测度模型有利于定量分析"煤炭-水土"相互利用影响等级与主导限制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土地整治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6.
文博  夏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8119-8121,8196
以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为例,对1997~2005年的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变化以及2005年各乡镇信息熵差异进行研究,同时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2001~2005年信息熵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7~2001年全南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持续增长,土地利用结构均衡度持续增加;2002~2005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持续下降,土地利用结构均衡度下降;2005年乡镇信息熵差异较大;人口因素对信息熵变化驱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77.
江西省油茶林地不同母岩土壤养分限制因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评价江西省油茶林地不同母岩土壤养分状况及其主要限制因子,采用土壤养分系统研究法(ASI),以高粱为指示作物,对该省主要油茶林地土壤养分因子进行了测定与分析。土壤养分测定结果表明:供试油茶林地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均较低,N、P、K元素严重缺乏,Ca、Mg、B、Zn、Mo等元素普遍缺乏,而S、Fe的含量丰富;供试土壤对养分的吸附能力显示:第四纪红壤对S、Cu和千枚岩类土壤对P、Zn的吸附固定量大,而砂岩类土壤对P、S、B、Mn和花岗岩类土壤对Cu、Zn的吸附固定量小。盆栽试验结果阐明:花岗岩类土壤养分限制因子及其亏缺程度的排序为P>N>K>B;砂岩类土壤养分限制因子及其亏缺程度的排序为N>P>K>Mn>Mo>Zn>Cu>B;千枚岩类土壤养分限制因子及其亏缺程度的排序为P>N>K>Mo>B>Cu>Zn;第四纪红壤类土壤养分限制因子及其亏缺程度的排序为P>N>K。由此,P、N、K是江西省油茶林地土壤的主要养分限制因子,其次为Zn、B、Mo。文中还提出:下一步的田间试验应致力于N、P、K、B、Zn、Mo的平衡施肥,还应重视补充Ca与Mg元素。  相似文献   
78.
以矿物源杀菌剂M1和番茄叶霉病菌为试材,采用单因素试验及药效测定方法,研究了矿物源杀菌剂M1对辣椒、番茄和黄瓜3种蔬菜种子发芽、根生长及对番茄叶霉病的影响.结果表明:M1水剂对辣椒、番茄和黄瓜的种子发芽和根的生长均未产生影响,也未见药害产生.M1水剂对番茄叶霉病的防效最高可达78.22%.该试验为矿物源杀菌剂M1水剂的进一步田间试验示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9.
天然降雨下红壤坡地氮磷流失过程与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江西省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的野外实测资料,对天然降雨条件下南方红壤区自然坡面的氮磷流失过程与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由于降雨强度的时间变化不稳定,且不连续,自然坡面产流—产沙过程也是不稳定和不连续的,呈现出一峰或多峰的特性;同一场降雨下自然坡面的产沙过程与产流过程基本一致,累积产沙量和累积径流量随时间的延长呈现出先小幅增长后快速增加,最后趋于平稳的变化趋势。坡面径流中总磷的输出浓度始终小于总氮输出浓度,且总磷变化稳定,总氮波动较大;侵蚀泥沙中均存在养分富集现象,且总氮富集比要小于总磷富集比。  相似文献   
80.
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优化   总被引:17,自引:9,他引:8  
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优化不仅是农村土地整治的基础,也是新农村建设和实现美丽乡村的重要路径。该文以江苏省宜兴市为例,根据其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越以及风景名胜众多的特点以及农村居民点用地特征,运用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风景名胜保护三方面构建单一景观安全格局,进而建立宜兴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综合景观安全格局。通过与宜兴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叠加分析,针对不同景观安全水平的农村居民点提出不同的布局优化方向,将宜兴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划分为优先整治型、限制扩展型、适度建设型、重点发展型4种类型,分析各类型现状特征并提出优化方案。研究结果强调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工作中生态环境和景观保护优先的思想,不仅为当地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而且为相关规划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