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究鹅个体发育过程中小肠绒毛形态发育情况,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鹅胚胎发育过程中和成体的小肠绒毛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鹅胚胎时期,小肠绒毛经历了由山脊状黏膜褶发育为“W”形板状黏膜嵴最后变为指状绒毛的过程;出雏后,鹅小肠绒毛形态由指状变回板状。其中,鹅胚胎发育18 d后(胚胎发育的60%阶段后),小肠表面黏膜由山脊状黏膜褶变为规则的“W”形板状黏膜嵴。发育25 d后(胚胎发育的83.3%阶段后),板状黏膜嵴均变为指状绒毛。鹅胚孵出8 d后小肠指状绒毛开始变扁,17 d龄鹅的小肠指状绒毛变成板状绒毛,成体鹅一直保持板状绒毛形态。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鸽小肠绒毛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形态的演化过程,通过实体显微镜及扫描电镜对胚胎发育及胚后发育过程中鸽小肠黏膜进行观察,发现鸽在发育过程中小肠表面的黏膜突起经历了由山脊状到W形板状,再到指状绒毛的变化。在胚胎发育的第13天(胚胎发育总过程的72.2%阶段),小肠表面黏膜突起为山脊状,第14~15天(胚胎发育总过程的77.8%~88.3%)变为W形板状,第16~18天(胚胎发育总过程的88. 9%~100%)变为指状。从出生的幼体到成体小肠表面由指状绒毛转变成断裂的W形排列的板状绒毛,发育到成体时转变为扁指状绒毛,推断这种发育过程中小肠绒毛形态的改变可能是一种对祖先的重演,而喂食鸽乳的特殊育雏方式对其演化方向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畜牧与兽医》2019,(12):52-57
采用实体解剖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以玉米粒为主体饲料喂养长大的红公鸡、乌骨鸡、三黄鸡、罗斯308肉鸡以及商品配合饲料为主体饲料饲喂的罗斯308肉鸡小肠黏膜表面结构进行了观察比较。结果发现,这4种鸡的小肠绒毛均呈现沿小肠纵轴以"W"型板状排列,而不是以往研究认为的指状绒毛,以下简称为绒毛板;并且使用配合饲料喂养长大的罗斯308肉鸡小肠表面绒毛板排列相对杂乱,面积相对较小,绒毛板结构不发达;使用硬性玉米粒为主的饲料喂养的罗斯308肉鸡小肠绒毛板相对规整,面积相对较大,绒毛板结构发达。研究所发现,鸡小肠具有的W字形排列的绒毛板结构揭示出鸡的小肠不仅是营养吸收的的主要部位,而且可能还是具有对消化物进行进一步高效精细机械消化的部位,这可能是鸡比一般家畜生长速度快,营养吸收效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且不同硬度饲料对鸡小肠绒毛板的形态结构的发育具有一定的影响或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藏鸡和来航鸡为研究对象,探究高原和平原环境中小肠黏膜结构的形态特征差异。采用计量组织学和图像分析法,对3只藏鸡和3只来航鸡不同肠段黏膜结构的形态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来航鸡小肠绒毛的高度都高于藏鸡,空肠和回肠间差异极显著(P<0.01),十二指肠间差异不明显;来航鸡小肠绒毛的宽度都极显著大于藏鸡(P<0.01);来航鸡十二指肠的肠绒毛隐窝深度极显著大于藏鸡(P<0.01),空肠和回肠间的差异不明显;来航鸡小肠绒毛肌层厚度都极显著大于藏鸡(P<0.01);来航鸡的消化吸收功能强于藏鸡。  相似文献   

5.
采用肥大细胞研究的一些常规组织化学技术与形态学方法,对吉林白鹅小肠各段形态结构及小肠中肥大细胞数量、分布变化进行观察,进而探讨热应激对鹅小肠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对照组白鹅小肠形态结构完整,肠绒毛排列整齐;十二指肠中肥大细胞多于空肠和回肠;随日龄增加,肥大细胞数量随之增加。热应激组小肠各段肠黏膜结构不完整,肠绒毛断裂,十二指肠损伤最严重;小肠各段肥大细胞的数目明显多于对照组的小肠各段。表明热应激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吉林白鹅小肠黏膜结构和免疫功能的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6.
选用36只40日龄健康、体重一致的幼兔,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六周后,采用组织学技术,研究纳米Zn O对幼兔小肠黏膜上皮的形态、结构及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影响,结果:(1)各组小肠黏膜结构完整,肠绒毛排列整齐有序,柱状细胞结构清晰紧密。试验一组、试验二组和试验三组相比,其中以试验二组肠绒毛最为粗壮,对照组的肠绒毛较细,顶端有肠上皮脱落。(2)试验组的十二指肠的绒毛高度高于回肠和空肠,试验二组的V/C和绒毛长度最高。(3)各组小肠黏膜杯状细胞的数量由前向后逐渐增多,同一肠段不同试验组之间,试验二组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一组和试验三组与对照组相比,也呈现增长的趋势,差异不显著(P0.05),但是试验一组的增长情况要好于试验三组。  相似文献   

7.
为了揭示成年牦牛小肠结构和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分布与数量变化的规律,本研究采用组织化学法、图像分析法及透射电镜技术,对成年牦牛小肠形态结构及上皮内淋巴细胞、杯状细胞、浆细胞和肥大细胞数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牦牛小肠壁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构成.小肠中十二指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的比值最高、肌层最厚;空肠绒毛最高、隐窝最深;3段小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的比值和肌层厚度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牦牛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由十二指肠向空肠、回肠逐渐减少,且差异极显著(P<0.01),杯状细胞和肥大细胞数量也逐渐减少,而浆细胞数量则由十二指肠到回肠逐渐递增,且差异极显著(P<0.01).电镜观察表明,牦牛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连接为紧密连接、缝隙连接和半桥连接,细胞游离面微绒毛丰富;上皮内淋巴细胞核大、胞质较少;杯状细胞呈典型高脚杯状,细胞顶端含有大量的分泌颗粒而膨大;浆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沿核膜排列,胞质中有丰富的内质网;肥大细胞呈椭圆形,胞质内充满电子密度极强的大小不等的膜包颗粒.成年牦牛小肠结构特点能大大地提高了对高寒草地牧草的消化和吸收效率;而小肠各段有规律的分布了丰富的黏膜免疫相关细胞,显示牦牛小肠黏膜具有很强的黏膜免疫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研究水牛初乳粉、常乳粉对0~72 h新生仔猪小肠组织形态结构发育的影响。试验以新生仔猪为研究对象,分别饲喂水牛初乳粉(SCR组)、水牛常乳粉(SC组)、葡萄糖盐水(PY组),以0日龄新生仔猪(XD组)作为对照。结果表明,水牛初乳粉使新生仔猪小肠绒毛密集、粗壮、排列整齐,肌层厚度、固有膜厚度增加。SCR组与XD组相比,十二指肠绒毛高度、绒毛宽度、固有膜厚度和空肠绒毛宽度、肌层厚度及回肠绒毛高度均极显著增加(P<0.01);SCR组与PY组相比,十二指肠绒毛宽度及空肠绒毛宽度、肌层厚度均极显著增加(P<0.01)。水牛常乳粉使新生仔猪小肠黏膜受损,黏膜上皮脱落,肌层变薄,固有膜裸露,小肠绒毛坍塌、稀疏变短。SC组与XD组相比,十二指肠肌层厚度和空肠绒毛高度、绒毛宽度、肌层厚度、固有膜厚度及回肠绒毛宽度、固有膜厚度均呈降低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SC组与PY组相比,空肠肌层厚度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水牛初乳粉能显著促进新生仔猪小肠发育,尤其对空肠影响最大,其次为十二指肠,而对回肠的影响相对较小;水牛常乳粉不能对新生仔猪肠黏膜形成保护并促进其生长发育,在新生仔猪最初发育的72 h内其价值不如葡萄糖盐水。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探讨日粮中添加乙酸对大骨鸡消化器官、小肠黏膜形态和血清激素的影响。试验选取1日龄健康大骨鸡,公、母各半,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50%的乙酸,试验期为15 d。结果表明:日粮添加0.50%的乙酸对大骨鸡肝脏指数、胰腺指数、肌胃指数、腺胃指数无显著影响(P0.05),小肠指数显著提高(P0.05);小肠绒毛高度显著提高(P0.05);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1)显著提高(P0.05)。研究表明,日粮中添加0.5%的乙酸可以改善大骨鸡的小肠黏膜形态,促进小肠绒毛的生长发育,提高其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10.
选用40尾体质量为(75.0±5.0)g的尼罗罗非鱼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饲料添加剂爱渔灵(含半胱胺盐酸盐30%)300、600和900mg/kg作为试验组饲料,饲养30d。采用HE和AB-PAS染色法检测罗非鱼肠道绒毛形态变化及杯状细胞数量变化,观察半胱胺对罗非鱼肠道黏膜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试验组罗非鱼的肠黏膜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肠绒毛排列整齐,杯状细胞结构清晰。试验组的前和中肠道绒毛长度比对照组长,中和后肠道的杯状细胞数量比对照组多,说明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半胱胺可改善罗非鱼的肠道黏膜结构。  相似文献   

11.
獭兔小肠组织形态发育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相同条件下饲养的不同生长阶段(出生、1周龄、2周龄、3周龄4、周龄、5周龄、6周龄、8周龄、12周龄、成年)獭兔进行屠宰,观察测定肠道绒毛和腺窝变化,以研究獭兔消化组织形态的发育规律。结果表明:獭兔小肠绒毛长度随周龄的增加而增加。断奶刺激降低绒毛长度,但断奶1周后基本恢复。石蜡切片观察发现獭兔小肠绒毛形态为指状。  相似文献   

12.
(一)掌握寄生虫在体内的发育史猪、羊、鸡蛔虫病是由猪、羊、鸡蛔虫寄生于猪、羊、鸡小肠引起的,虫卵随粪便排到体外,在适宜的条件下,经17~20天发育成感染性虫卵。猪、羊、鸡吞食了感染性虫卵后,在小肠中孵出幼虫,钻入肠壁的小血管中,随血液流经肝脏、心脏到达肺部,进入肺泡,经过发育,上行到气管,再随痰液咽下,再次回到小肠中发育成熟。该病主要危害3~6月龄子猪、羊和30日龄雏鸡。  相似文献   

13.
丁酸钠对断奶仔猪小肠黏膜形态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将12头断奶仔猪分为3个处理组(丁酸钠组:基础日粮 1g/kg丁酸钠,抗生素组:基础日粮 抗生素,复合组:基础日粮 抗生素 1g/kg丁酸钠),饲喂4周后,采用组织学和扫描电镜技术,对仔猪小肠黏膜上皮和杯状细胞的显微和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各试验组的空肠和回肠黏膜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肠绒毛排列整齐,柱状细胞结构清晰,丁酸钠组和复合组肠绒毛粗壮,而抗生素组肠绒毛顶端偶见肠上皮脱落,肠绒毛相对较细;各试验组回肠的杯状细胞数量为空肠的1.3~2.2倍,且以复合组的杯状细胞数最多,丁酸钠组次之,抗生素组最少;各试验组空肠和回肠肠上皮表面微绒毛结构清晰,排列整齐,复合组的细胞衣最厚且均匀.丁酸钠组次之,抗生素组较薄。表明,丁酸钠能促进杯状细胞增殖,改善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形态结构,进而促进仔猪的消化吸收,提高其生产性能,其在这些方面的作用均优于抗生素。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微生态制剂乳猪壮防治仔猪大肠杆菌病的效果,试验采用不同剂量乳猪壮口腔灌服新生仔猪,观测其小肠绒毛形态和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形态和分布。结果表明:小肠绒毛形态结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绒毛长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V/C)比值]和黏膜免疫细胞数量(上皮内淋巴细胞、杯状细胞)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对乳猪壮呈剂量依赖性增长,其中以4 mL乳猪壮组各项指标增加最为明显,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和硫酸庆大霉素组(P<0.05)。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葎草醇提物对小鼠分泌性腹泻的治疗作用,本试验采用番泻叶灌胃法制作小鼠腹泻模型,通过观察小鼠精神变化、体重变化、DAI评分、结肠肠壁厚度及小肠病理切片变化的情况,评价葎草醇提物对小鼠的抗腹泻作用。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葎草醇提物对治疗组小鼠精神恢复、体重及小肠绒毛恢复等均有明显的作用;治疗组相对模型组体重有上升趋势,但仍不能完全恢复至正常水平;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DAI评分明显降低,且与空白组相比DAI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组肠壁厚度较模型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效果显著。病理组织学观察,空白组小鼠小肠绒毛排列整齐,各层次结构清晰,绒毛间质无水肿、无小血管扩张充血,而模型组小鼠小肠绒毛排列紊乱,大部分绒毛脱落,绒毛表面有炎性渗出,绒毛间质水肿,小血管扩张、充盈。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症状明显改变,小肠绒毛排列整齐,绒毛表面炎性渗出大部分消失,绒毛间质无明显水肿、无小血管扩张、充血,小肠结构与正常组织大致相同,治疗效果明显。研究结果表明葎草醇提物对小鼠腹泻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可为分泌性腹泻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一)掌握寄生虫在体内的发育史 猪、羊、鸡蛔虫病是由猪、羊、鸡蛔虫寄生于猪、羊、鸡小肠引起的,虫卵随粪便排到体外,在适宜的条件下,经17~20天发育成感染性虫卵。猪、羊、鸡吞食了感染性虫卵后,在小肠中孵出幼虫,钻入肠壁的小血管中,随血液流经肝脏、心脏到达肺部,进入肺泡,经过发育,上行到气管,再随痰液咽下,再次回到小肠中发育成熟。该病主要危害3~6月龄子猪、羊和30日龄雏鸡。  相似文献   

17.
洪学 《广东饲料》2010,19(9):47-48
<正>1一掌握一掌握即掌握寄生虫在体内的发育史。猪、羊、鸡蛔虫病是由猪、羊、鸡蛔虫寄生于猪、羊、鸡小肠引起的,虫卵随粪便排到体外,在适宜的条件下,经17~20天发育成感染性虫卵。猪、羊、鸡吞食了感染性虫卵后,在小肠中孵出幼虫,钻入肠壁的小血管中,随血液流经肝脏、心脏到达肺部,进入肺泡,经过发育,上行到气管,再随痰液咽下,再次回到小肠中发育成熟。该病主要危害3~6月龄子猪、羊和30日龄雏鸡。  相似文献   

18.
金针菇菇脚对肉鸡小肠绒毛形态及黏膜免疫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金针菇菇脚(Flammulina velutipes stembase,FVS)对肉鸡小肠绒毛形态和黏膜免疫指标的影响,将4 500只1日龄爱拔益加(AA+)肉鸡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7个重复,饲喂至43 d。分别于22、43 d测定肉鸡小肠绒毛高度(villous height,V)、隐窝深度(crypt depth,C)、IL-2、IL-4和S-IgA含量。结果显示,FVS可提高肉鸡小肠V/C和小肠黏膜IL-2、IL-4和S-IgA含量。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泰和乌鸡小肠发育的形态学变化规律,采用常规组织学方法,取1~7周龄泰和乌鸡的小肠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测量小肠发育的组织学变化数据。结果表明:泰和乌鸡小肠绒毛高度、肌层厚度随日龄增加显著增加。小肠腺深度随日龄增加而加深,5周达到最大值后开始降低;十二指肠和回肠绒毛宽度、肠绒毛高度/肠腺深度比值随日龄增加而增加,而空肠绒毛宽度以及空肠的肠绒毛高度/肠腺深度比值5周龄达到最大值后开始降低。说明第5周是泰和乌鸡小肠发育和形成其独特生理机能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20.
选用1日龄的雌性岭南黄肉鸡99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每组33只。对照组常规饲养,试验Ⅰ组和Ⅱ组分别在饮水中添加0.012 mL/L和0.020 mL/L的茶树油,试验至45日龄结束。解剖取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进行HE染色和PAS染色,观察小肠黏膜形态、上皮内淋巴细胞及杯状细胞数目。结果显示,2个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各段小肠的绒毛长度增加,肠壁变薄,隐窝深度变浅,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增加;2个试验组的上皮内杯状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数目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茶树油能够改善肉鸡小肠黏膜结构,增加小肠上皮内免疫细胞数量,提示茶树油对肉鸡的肠道吸收和肠道免疫功能具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