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试验采用室内培养皿发芽法、电导率法及可溶性糖测定法,对贮藏12个月的新麦草种子的生活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贮藏的新麦草种子,其发芽势和发芽率变化很大,均随着时间的变化呈先增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以贮藏8个月的发芽率和发芽势最高达88%和39%,自然条件下的最适储藏时间为6~9个月;种子的电导率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都不同程度的反映了种子老化程度的表现,在4℃以上与种子活力呈负相关,在4℃以下,由于温度的关系,与种子活力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人工老化处理对羊草种子膜透性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试验以人工加速老化(42℃、RH 为100%)处理0,24,36,48,60,72,84和96h后的羊草种子为研究材料,测定种子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电导率和浸种液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分析比较老化处理对种子膜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老化处理过程中,羊草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种子活力指数随着老化程度的加强呈规律性下降。种子的发芽势、活力指数变化明显大于种子发芽率的变化。老化处理60~96h明显促进种子浸出液的电导率和可溶性糖含量升高,表明种子细胞膜透性的增强,其中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能够更好反映羊草种子的质量状况。  相似文献   

3.
杨超  李宛姝  黄丹  戎郁萍 《草地学报》2016,24(2):251-257
以草木樨(Melilotus suaveolens Ledeb)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贮藏温度和含水量对种子活力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贮藏温度和含水量对草木樨种子发芽率、电导率、可溶性糖和丙二醛含量均有极显著性影响(P < 0.01),温度和含水量的交互作用对草木樨种子的发芽率、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同样具有极显著性影响(P < 0.01)。随着草木樨种子含水量和贮藏温度的增加,发芽率均先增加后降低,含水量为10%,贮藏温度为4℃的草木樨种子发芽率最高,含水量为12%,贮藏温度为20℃时发芽率降为0;随着含水量和贮藏温度的增加,电导率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先降低后增加,含水量为12%,贮藏温度为20℃时二者均达到最大值;丙二醛含量随着含水量增加而显著降低,随着贮藏温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相关分析表明,草木樨种子的发芽率与电导率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呈极显著的负线性相关(P < 0.01)。综合各项活力指标,草木樨种子的最适宜贮藏温度为4℃,最适宜含水量为10%。  相似文献   

4.
周晶  王彦荣 《草业科学》2011,28(7):1275-1279
以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种子为材料,从12到96 h设8个人工老化处理时间,研究老化过程中种子的发芽率和活力的变化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活力指标包括发芽势、活力指数、幼苗长度以及反映膜透性的电导率和可溶性糖含量等。结果表明,随老化时间的增长,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以及活力指数先急剧下降(12 h)而后缓慢下降,浸种液电导率变化不明显,而可溶性糖含量呈先急剧增加(12 h)而后无明显变化。不同老化程度种子的发芽率与发芽势、活力指数相关性极显著(r分别为0.987和0.989,P<0.01);与浸种液电导率不显著相关,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808,P<0.01)。  相似文献   

5.
水引发对不同贮藏年限纳罗克非洲狗尾草种子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自然条件下贮藏0~3年的纳罗克非洲狗尾草种子为材料,研究水引发对种子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纳罗克非洲狗尾草种子活力随贮藏年限延长先增加后降低。贮藏1年种子的发芽率和活力最高,是新收获种子的3.78倍和6.34倍(P0.01),此时种用价值最高。(2)随贮藏时间的延长,种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P0.05),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呈先降低后增加又降低趋势(P0.05),种子可溶性糖含量呈下降趋势(P0.05)。(3)水引发可提高纳罗克非洲狗尾草种子的发芽率和活力,以新收获种子增幅最高(P0.05),达93.54%和226%。(4)水引发后,种子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及POD、CAT活性均有所上升,SOD活性先降低后升高(P0.05)。(5)相关分析表明,纳罗克非洲狗尾草种子活力与SOD、CAT活性及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正相关,与POD活性呈负相关。CAT活性及可溶性糖含量是影响水引发后种子活力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赵晓静  李秀璋  王萍  李春杰 《草地学报》2015,23(6):1272-1277
以带Epichloë内生真菌和不带Epichloë内生真菌的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种子为试验材料,在58±1℃和100%相对湿度条件下设置0,5,10,15,20,25,30和35 min人工老化时间,研究老化过程中种子的活力变化以及内生真菌对种子的生理影响。结果表明:在人工老化过程中,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胚芽胚根长和活力指数随老化时间增加而降低;浸出液的电导率和可溶性糖含量随老化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且与发芽率、发芽势、胚芽长、胚根长和活力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但被内生真菌侵染的种子其老化生理反应变化明显有所减缓。研究认为,与未被内生真菌侵染的种子相比,内生真菌可促进野大麦的发芽,促进芽长根长的生长,降低膜的损伤,减少浸出液电导率和可溶性糖的含量,从而降低种子的劣变程度,延长种子贮藏时限。  相似文献   

7.
新麦草种子劣变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李玉荣  韩建国  孙彦  任卫波  王小山 《草地学报》2005,13(3):180-183,189
研究新麦草(Psathyrostachy sjuncea Bozoisky)种子在自然老化和人工老化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结果表明:在自然和人工老化过程中,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脱氢酶和酸性磷酸酯酶活性降低;发芽指数和酸性磷酸酯酶活性的变化先于发芽率,这是种子质量的敏感指标;种子可溶性糖泄漏随着老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电导率与种子劣变程度的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以不同贮藏年限蒙农1号红三叶种子为材料,通过标准发芽试验,对种子千粒重、硬实率、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等指标进行测定,比较不同贮藏年限种子活力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8℃低温贮藏条件下,红三叶种子千粒重随着贮藏年限的增加有降低的趋势;红三叶种子当年收获和贮藏1年的硬实率高,贮藏2年的种子大部分已破除硬实,解除休眠;红三叶种子经过打磨后,平均发芽率为99.47%,平均发芽势为97.67%,平均发芽指数为41.28;贮藏1年的红三叶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显著低于其他年限,贮藏2年的种子发芽率提高32.67%,发芽势提高32.67%,发芽指数提高14,贮藏1~6年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均呈上升趋势;红三叶种子贮藏2年的活力指数最高,贮藏1年的活力指数最低,当年收获和贮藏2年、3年、6年的种子活力指数无显著性差异;贮藏6年的种子仍保持高种子活力,具有较高的种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不同贮藏年限新麦草种子活力研究初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室内培养皿发芽法和电导法,对贮藏1~7年新麦草种子的生活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室温下贮藏1年种子的发芽率(势)很高,不存在休眠问题。随着贮藏年限延长,种子发芽率(势)、简化活力指数(GW)均显著降低。其中,贮藏4年以上种子的发芽率低于50%,不宜作为播种用;贮藏7年的种子基本上丧失了生活力。种子外渗电导率随贮藏年限延长而增加,它是种子细胞膜受害的表现并与种子活力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李珍  云岚  石子英  王俊  张晨  郭宏宇  盛誉 《草业学报》2019,28(8):119-129
为研究新麦草种子萌发期及幼苗期的耐盐性,以前期在盐碱地种植的6个不同品种的新麦草为材料,采用0.6%~2.0%的8个浓度梯度NaCl溶液分别处理6种材料,蒸馏水为对照。统计盐胁迫处理下6个品种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根长、芽长等萌发指标。将经1.8%、2.0%高浓度NaCl处理下萌发的幼苗移栽到育苗钵中培育,材料生长到三叶期后,再次进行0.6%浓度NaCl中度盐胁迫,并测定叶片的生长高度,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含量,SOD、POD、CAT等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和电导率。通过隶属函数和主成分分析对6种新麦草萌发期与苗期的耐盐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的增加,新麦草的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和相对生长速度均呈下降趋势;幼苗叶片中脯氨酸、可溶性糖、丙二醛的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在中度盐胁迫后增加;SOD、POD、CAT的变化在不同材料中表现不一致。主成分分析表明盐胁迫下发芽指标是评价新麦草耐盐性的主要成分,其次是抗氧化酶活性和膜质过氧化性。  相似文献   

11.
新麦草种子成熟过程中活力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王显国  朱云生 《草地学报》2000,8(4):306-311
1997年对新麦草种子成熟过程中活力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新麦草种子活力随着种子的成熟而逐渐增加并于种子获得最大干重时,活力达到最高。试验所选的指标均反映了新麦草种子活力变化状况,种子发芽率不能直接反映种子活力的变化,但它仍是检验种子活力不可缺少的指标。单项活力指标不能全面反映活力的变化,需采用多种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2.
聚乙二醇处理对羊草种子萌发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44,自引:9,他引:35  
应用聚乙二醇(PEG-6000)引法探讨了不同引发渗透处理、时间处理对羊草种子萌发及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以30%PEG处理羊草种子24h,能显著提高羊草子发芽率和幼苗活力,降低萌发过程中的外渗电导率。在羊草种子萌发期间,经PEG处理的羊草种子,呼吸速率初始低于对照,之后迅速增加;超氧负离子(O2^-)明显降低,超氧化物歧化物(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均显著增加;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积累量明显低于对照。经PEG引发引起的羊草种子活力升 体内性氧代谢的变化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细柱西番莲为研究材料,分别选取采收后常温储存1m、2m、4m和5m的种子进行实验,通过动态监测种子的发芽时间、发芽率、发芽势、子叶大小、第一片真叶大小以及幼苗的生物量,了解细柱西番莲种子萌发特性、活力变化等特性以及幼苗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在常温条件下,储存时间为1m的细柱西番莲种子发芽最快,发芽势和发芽率最高,同时幼苗子叶大小、第一片真叶大小、生物量等幼苗生长指标亦是最高的。而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均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幼苗生长指标也随着下降。可见,细柱西番莲种子的活力和幼苗健壮程度与储存时间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灌溉对新麦草生长发育和种子质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甘肃省酒泉市上坝地区开展新麦草灌溉试验,研究不同灌水次数和灌水量对新麦草生长发育、种子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胁迫影响新麦草的生长发育进程,导致生育期缩短,生殖枝的穗、茎秆和叶片的干重以及种子千粒重显著(P〈0.05)降低;灌水4次处理的种子产量最高,为593.3kg/hm^2,种子质量和经济效益最好。研究认为,在酒泉地区适宜于新麦草种子生产的灌水次数为4次,每次的灌水量为600m3/hm^2。  相似文献   

15.
放牧强度对牧草再生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在华北农牧交错带地区研究放牧强度对3种人工草地再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芒雀麦和新麦草的再生性能最好,杂花苜蓿次之,扁穗冰草最差.放牧强度不同牧草的再生性能各异,其中新麦草和无芒雀麦在重牧区再生草产量最高,而杂花苜蓿和扁穗冰草则在轻牧区最高.牧草的再生性能与放牧季节有关,第1次放牧后的再生性能高于第2次.  相似文献   

16.
放牧强度对牧草再生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华北农牧交错带地区研究放牧强度对3种人工草地再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芒雀麦和新麦草的再生性能最好,杂花苜蓿次之,扁穗冰草最差.放牧强度不同牧草的再生性能各异,其中新麦草和无芒雀麦在重牧区再生草产量最高,而杂花苜蓿和扁穗冰草则在轻牧区最高.牧草的再生性能与放牧季节有关,第1次放牧后的再生性能高于第2次.  相似文献   

17.
华北农牧交错带人工草地放牧系统植物补偿性生长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戎郁萍  韩建国 《草地学报》2005,13(Z1):62-66
研究华北农牧交错带不同人工草地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的总净生长量及净生长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无芒雀麦-杂花苜蓿草地在任何放牧强度下均表现为超补偿性生长,即净生长量增加;新麦草-杂花苜蓿和杂花苜蓿-新麦草-扁穗冰草草地在轻度放牧下,总净生长量增加,在中度和重度放牧条件下分别表现为等补偿性生长和欠补偿性生长;新麦草草地在轻牧下呈超补偿性生长,在中牧下为等补偿性生长,重牧时表现欠补偿性生长;杂花苜蓿净初级生产力变化同新麦草草地一致;无芒雀麦在所设放牧强度下均表现为超补偿性生长,表明其耐牧性极强.因此,草地放牧强度应根据其组成种群来确定,以保证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8.
刈割期和留荐高度对新麦草产草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霍成君  武宝成 《草地学报》2000,8(4):319-327
1999年5月~9月在华北农牧交错带研究生育期和留荐高度对新麦草产草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抽穗期刈割头荐留荐4cm全年割三次的干草总产量最高,(2060.51kg/hm^2),其次是初花期刈割头荐留荐10cm(1951.84kgDM/hm^2),粗蛋白质总产量最高的处理是抽穗期刈割头荐留荐4cm(470.29kgDM/hm^20,其次是初花期头荐刈割,留荐4cm(424.26kgDM/hm^  相似文献   

19.
施氮与株丛切割对退化新麦草草地的改良效果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戎郁萍  韩建国 《草地学报》1999,7(2):157-164
本文研究了施氮肥和株丛切割对退化新麦草人草地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肥和株丛切割提高了新麦草草地生产性能和生产力。此外,施氮肥可改善牧草品质及土壤牮氮能力。株丛切割和施氮肥(120kg/hm^2)相结合与单施氮肥相比,成本较低,对退化新麦草草地的改良效果良好,年均产草量2679.5kgDM/hm^2。  相似文献   

20.
Crested wheatgrass (Agropyron cristatum [L.] Gaertn.) and Russian wildrye (Elymus junceus Fisch.) are commonly used for reseeding in the more xeric Mixed Prairie of the Canadian prairies because they are perceived to be more productive than native species. However, they have been implicated in soil deterioration. The objectives of our study were to compare the aboveground net primary production and soil organic carbon (C) among monoculture communities of selected native grass species, crested wheatgrass, and Russian wildrye and to compare the native grass monocultures with their mixtures. In 1995, a 5-year study was initiated on Dark Brown Chernozemic (Typic Haploboroll) soil near Lethbridge, Alberta. Ten treatments consisting of monocultures of introduced and selected native species and mixtures of native species were established in a randomized complete block design with 4 replications. Aboveground net primary production and soil organic C were measured. Monocultures of 2 native species, green needlegrass (Stipa viridula Trin.) and blue grama (Bouteloua gracilis [H.B.K.] Lag. ex Steud.), were more productive than crested wheatgrass or Russian wildrye under both normal moisture and drought conditions. Monocultures of these native species also tended to be more productive than their mixtures. The western wheatgrass (A. smithii Rydb.) monoculture and the western wheatgrass–blue grama mixture experienced the greatest yield reduction as a result of drought. Treatment effects on soil organic C were not detected (P > 0.05) 5 years after seeding. Soils of the June grass (Koeleria macrantha [Ledeb.] J.A. Schultes f.) community had less (P < 0.05) macro-organic C than most other treat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