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应用荧光PCR试剂盒对临床表现为消瘦和腺胃肿大为特征的患鸡病料进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和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DV)核酸检测。结果显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荧光RT-PCR检测为阳性,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荧光RT-PCR检测为阴性,鸡马立克氏病病毒荧光PCR检测为阴性。结合患鸡精神沉郁,极度消瘦,腺胃肿大如球状等的临床表现,综合分析表明该患鸡发病主要病因为感染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相似文献   

2.
为查明贵州省铜仁市某蛋鸡场11月龄蛋鸡发病死亡的原因,采集病死鸡病料进行细菌分离培养,以及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鸡安卡拉病毒、鸡毒支原体的核酸检测。结果:病料中未分离出细菌;鸡安卡拉病毒和鸡毒支原体核酸检测均为阳性,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核酸检测为阴性。结论:鸡场病例存在鸡毒支原体与鸡安卡拉病毒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3.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直接检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可快速、特异及敏感地检出实验毒株和病鸡法氏囊内存在的微量病毒核酸。对病鸡、进口种鸡的实测结果表明,本法对诊断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主要危害雏鸡的免疫抑制性传染病。本病发病率高,发生本病的鸡场,常常出现新城疫、马立克氏病等疫苗接种的免疫失败,这种免疫抑制现象常使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上升。因此快速准确地检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对正确诊断、预防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降低养殖户的经济损失十分重要。本文将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常用的检测技术进行分类介绍。  相似文献   

5.
《中国兽医学报》2016,(9):1501-1506
对1例感染超强马立克氏病病毒的病例进行确诊,对感染病毒的Meq基因进行比较分析。采用病理解剖、PCR检测、病毒分离、动物试验和Meq基因序列分析,对感染病毒进行研究。病理解剖结果为病死鸡的肝脏、脾脏、腺胃、肌胃、十二指肠表现为肿瘤病变。PCR检测结果为病死鸡的组织病料感染马立克氏病病毒。病毒分离和动物试验结果证明该感染病毒是1株马立克氏病超强毒株,该病毒可以引起免疫过CVI988疫苗的鸡发病。Meq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病毒与7株马立克氏病病毒参考毒株的同源性为98.8%~99.6%,该病毒在Meq的第115、119和176位氨基酸突变同国内流行株,该检测病毒在Meq的第217位氨基酸突变同超超强马立克氏病毒株。结果表明,通过病理解剖、PCR检测、基因序列分析、病毒分离和动物试验,确诊病鸡感染超强马立克氏病病毒。  相似文献   

6.
为确诊贵州省福泉市某养殖场鸡群死亡病因,采集病鸡的组织病料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同时采用普通PCR和荧光定量PCR方法对组织病料进行相关病原核酸检测。结果:病鸡组织中未分离出细菌;病原核酸检测显示,马立克氏病病毒阳性,新城疫病毒、禽流感病毒、鸡滑液囊支原体均呈阴性。结论:确诊病例为马立克氏病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参照Gen Bank中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基因组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和TaqM an探针,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能检测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的荧光PCR方法,并验证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结果表明,该方法检测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灵敏度可达2.69TCID50/100μL,该法对禽呼肠孤病毒(AR V)、马立克氏病病毒(MDV)、禽白血病病毒(ALV)、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REV)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本试验建立的TaqM 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可对鸡传染性贫血病毒进行快速鉴别诊断,为鸡传染性贫血的诊断及防控净化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掌握发病鸡场的致病原,将临床病料接种SPF鸡胚分离得到一株病毒,通过胚体病变特征、血凝试验、RT-PCR检测、动物回归试验等对该病毒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病料处理接种鸡胚后48~144 h内鸡胚全部死亡,剖检死亡鸡胚可见胚体存在蜷缩、发育矮小等特异性病痕,收获的鸡胚尿囊液无血凝性,RT-PCR检测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阳性,动物回归试验中接种的SPF雏鸡可复制出现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典型症状。  相似文献   

9.
为了建立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RT-LAMP检测方法,用于快速检测传染性法氏囊病,从而评估禽类动物健康情况,试验针对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3序列设计引物,优化反应时间、温度、体系等获取最佳反应参数,对建立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RT-LAMP检测方法的灵敏度、颜色变化、特异性进行研究并应用该方法检测临床疑似病料。结果表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在60℃75 min和80℃10 min条件下目标核酸区段大量扩增,以此条件成功建立针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RTLAMP检测方法;在模板浓度为994.9 ng/μL并进行10倍稀释的情况下,所建立的RT-LAMP检测方法具有极高的灵敏性,可以检测到99.49 fg/μL的样品,比RT-PCR方法的灵敏度高100倍左右;在RT-LAMP的检测结果中加入Gene Finder可使阳性结果变为绿色;该方法只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发生反应,表现出良好的特异性;在临床疑似病料检测中,RT-LAMP检测方法的检出率高达93.75%,比RT-PCR检测方法高25.00%。说明试验建立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RT-LAMP检测方法具有简便、灵敏、快速、强异性高等优点,可用于临床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粤北地区鸡传染性病毒性腺胃炎(Transmissible viral proventriculitis,TVP)的病原学特征,于粤北地区8个有生长停滞、羽毛生长不良和消瘦等症状,疑似传染性病毒性腺胃炎的肉鸡场共采集样品420份,根据发病鸡场每10份样品混为1个样本,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检测,8种TVP相关病毒的总检出率为80.95%(34/42),除呼肠孤病毒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未检测到阳性外,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和马立克氏病病毒感染率分别为57.14%、4.76%,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鸡腺胃坏死病毒和圆圈病毒3型均为2.38%,其中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和马立克氏病病毒、马立克氏病病毒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等混合感染的检出率均为4.76%,马立克氏病病毒和鸡腺胃坏死病毒、马立克氏病病毒和圆圈病毒3型等混合感染的检出率为2.38%;发病鸡主要集中于25~80日龄,不同日龄的TVP相关病原学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粤北地区肉鸡TVP发病率较高,需进一步完善相关疾病免疫策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TVP发病规律和有效防控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隆化病毒株GX-IBDVE10C25Cl5为研究对象,将此毒株通过鸡胚成纤维细胞(CEF)连传25代。通过对克隆化毒株1、5、10、15、20、25代次传代毒TCID50(0.1ml)的测定及对41日龄的SPF鸡的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克隆化毒株不同代次传代毒致病力逐代降低,从15代毒开始免疫器官指数、病理组织学变化与健康对照鸡相比差异不显著,由此证明此毒株已经被驯化为弱毒株,并且随着传代代次的增加遗传性能稳定。该弱毒株有望为控制vvIBDV的感染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Gx株的致弱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本研究成功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vvIBDVGx株通过SPF鸡胚的快速培育及鸡胚成纤维细胞传代致弱,揭示了vvIBDV从超强毒力向弱毒力转化过程中,其主要结构蛋白VP2基因核苷酸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的变化规律。对不同代次细胞毒进行了序列分析。发现细胞毒在第7代以前,VP2基因序列没有改变。与欧洲标准超强毒氨基酸同源性达100%;细胞毒第8代,有个别核苷酸发生了改变。但没有影响氨基酸序列;细胞毒第9代是变化复杂的过渡代;10代毒VP2基因与欧洲标准弱毒Cu-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97%;以后的细胞适应毒至20代。其VP2基因序列不再改变。致病性实验表明原代毒对4周龄SPF鸡致死率为64%。细胞毒第5代的致死率为60%,而20代毒对鸡无致病性。在鸡体内连续传代6代不返强。  相似文献   

13.
将vvIBDV GX8/99株原代毒、鸡胚毒、克隆化毒、回传SPF鸡10代次毒及克隆化细胞传20代次毒分别测定ELD50,以相同的ELD50病毒量分别接种SPF鸡,从而观察vvIBDV GX8/99株在传代过程中致病性的变化规律。同时分别提取病毒RNA,通过RT-PCR、PCR扩增、基因克隆、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对IBDV GX8/99株的24株不同传代毒的VP5基因进行比较,发现其同源性在94%~100%,并且有15个易发生变异的位点,其中位点bp#2、#8、#52、#145、#232、#272、#310、#364、#385、#409的碱基变异引起了相应氨基酸的改变,而位点bp#18、#285、#331、#354、#397的碱基变异没有引起相应氨基酸的变化。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到在致死率由原代毒的86.7%降为GXE10的43.0%时VP5基因的核苷酸有4个位点发生了变异,致死率由GXE10的43.0%降为GXC23的3.3%时VP5基因的核苷酸有10个位点发生了变异;而将GXC23克隆化后的4株毒株致病性变化不大,并且仅在GXCL1-1的#8位点,GXCL2-1和GXCL4-1的#364位点发生变异;将4株克隆化毒株回鸡传10代后的致死率有一定程度的回升,且有2个位点发生变异;4株克隆化毒株在细胞上连续传20代后其致死率都降为0.0%,并且克隆株5没有发生核苷酸变异而克隆株1,2,4也仅有1个核苷酸位点发生变异。由此推论vvIBDVGX 8/99株的致病性与VP5基因某些氨基酸的变异有一定的关系,更可能与病毒对细胞的亲嗜性关系密切;这为探明vvIBDV毒力改变的分子基础,从而解释自然界中vvIBDV出现和致弱的原因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4.
利用SPF鸡胚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vvIBDV)Gx株进行培育,通过鸡胚成纤维细胞对病毒进行传代致弱,对其非结构蛋白VP5基因核苷酸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从而揭示vvIBDV Gx从超强毒力向弱毒力转化过程中基因的序列变化规律.对不同代次细胞毒序列分析的结果表明,细胞毒在第8代以前,VP5基因序列没有改变,与欧洲标准超强毒氨基酸同源性达98%以上;细胞毒第9代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发生了改变;10代毒VP5基因与欧洲标准弱毒Cu-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99%;细胞适应毒传至20代,其VP5基因序列不再改变.从而说明,vvIBDV Gx株VP5基因在致弱过程中存在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利用SPF鸡胚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vvIBDV Gx株进行培育,通过鸡胚成纤维细胞对病毒进行传代致弱,对其结构蛋白VP3基因核苷酸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从而揭示vvIBDV Gx从超强毒力向弱毒力转化过程中基因的序列变化规律。对不同代次细胞毒序列分析的结果表明,细胞毒在第8代以前,VP3基因序列没有改变,与标准超强毒HK46株氨基酸同源性达99%以上;细胞毒第9代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发生了改变;10代毒VP3基因与标准弱毒P2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100%;细胞适应毒传至20代,其VP3基因序列不再改变。从而说明,vvIBDV Gx株在致弱过程中,VP3基因也随之改变。  相似文献   

16.
刘文利  高崧 《中国家禽》2004,26(13):9-12
本试验选用在山东省普遍使用的两种中等毒力IBD疫苗,分别在12和19日龄两次免疫SPF鸡,二免后13开人工接种vvIBDV,连续观察14天。结果表明,这两种疫苗均能有效地保护vvIBDV对SPF鸡的感染,而且也进一步证明,这两种疫苗免疫SPF鸡后,均能对SPF鸡法氏囊、胸腺、脾脏等免疫器官产生不同程度的病理性损伤并且这种损伤是可逆性的。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广东省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鸡场分离了8株传染性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毒株,运用RT-PCR对分离毒株进行了鉴定,测定了8个分离株的ELD50以及其对SPF鸡的致死率。结果表明:这8株分离毒对SPF鸡的致死率均等于或超过60%,属于超强毒。运用RT-PCR方法对分离毒株进行了鉴定并对各毒株VP2基因高变区进行扩增测序,分析结果表明:这8株分离株均为IBDV超强毒株,同时也说明当前在广东省引起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主要毒株类型多为超强毒IBDV。  相似文献   

18.
应用 SPF鸡分别比较研究了两个国内厂家生产的中等毒力 IBDV疫苗接种后对法氏囊和胸腺的影响和对超强毒 GX-8/99攻毒后的免疫保护力。结果表明 ,用于试验的两个中等毒力疫苗虽然在 SPF鸡可引起法氏囊和胸腺不同程度的萎缩 ,但确实能够 1 0 0 %保护已经免疫的SPF鸡免于超强毒 IBDV人工感染造成的死亡 ,而且 ,还能减缓和预防超强毒感染合并诱发的法氏囊的炎症、出血和变性。从而说明 ,在不受母源抗体干扰条件下 ,中等毒力的 IBDV疫苗能诱发对超强毒 IBDV中国株 GX-8/99攻毒的有效免疫保护力。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利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Gx及其致弱疫苗毒Gt为对象,研究超强毒与弱毒株在鸡体主要免疫器官内的复制情况,以探讨两类毒株表现不同生物特性的原因。分别利用鸡胚半数致死量和鸡胚成纤维细胞半数感染量对超强毒Gx和疫苗株Gt进行病毒滴度的测定;再利用荧光定量RT-PCR对两类毒株进行病毒量的校准。以相同量的病毒对2周龄SPF鸡进行攻毒。攻毒试验表明超强毒Gx能造成47.5%的死亡,法氏囊、脾脏、胸腺等免疫器官均严重损伤;而疫苗毒Gt无致死,且未能造成任何病理可见的损伤。病毒的体内复制情况表明超强毒相对于疫苗毒复制更为迅速,病毒载量更高。  相似文献   

20.
对28日龄无特定病原(SPF)鸡通过点眼、滴鼻方式人工感染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超强毒株GX;自感染第2天至第9天,每天用免疫胶体金试纸膜和琼脂扩散试验(AGP)两种方法检测九种组织(法氏囊、脾脏、胸腺、肾脏、肝脏、盲肠、扁桃体、肺脏、心脏、直肠内容物)的病毒含量变化,初步探索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在鸡体内各组织的侵染性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