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宁夏苜蓿主要害虫田间消长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在宁夏3个生态区设调查点对苜蓿主要害虫进行系统调查的结果,初步分析了苜蓿主要害虫蚜虫、蓟马、草地螟、盲蝽的田间消长规律,明确了宁夏苜蓿主要害虫的种群变化、发生高峰期及危害程度,为今后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根据在宁夏3个生态区设调查点对苜蓿主要害虫进行系统调查的结果,初步分析了苜蓿主要害虫蚜虫、蓟马、草地螟、盲蝽的田间消长规律,明确了宁夏苜蓿主要害虫的种群变化、发生高峰期及危害程度,为今后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以宁夏南部山区苜蓿种植区为重点研究区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结合所建立的苜蓿斑蚜预测预报模型:y=2 298.017-21.754x1-47.096x3+1.473x4 (y:苜蓿斑蚜发生量,x1:6月降水量,x3:6月上旬瓢虫密度,x4:6月上旬苜蓿斑蚜基数),在ArcGIS 9.2软件上对宁夏南部山区苜蓿斑蚜进行了发生分布和预测分布模拟。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基于“GIS”的苜蓿斑蚜区域化预测预报技术,应用范围广,预测结果直观、精准地反映了宁夏南部山区30万hm2苜蓿斑蚜发生范围、重发区域及不同发生程度的面积和比例,经抽样调查,预警准确率平均达到96.6%。  相似文献   

4.
苜蓿与农作物比较效益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宁夏奶牛产业发展中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苜蓿作为优质的饲料蛋白来源也给宁夏草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新要求。以宁夏海原县李旺乡韩府村为例,对种植苜蓿和种植农作物效益进行了调研和比较分析,提出了效益分析报告。  相似文献   

5.
苜蓿是世界范围内栽培和利用价值最高的豆科牧草,具有优质高产,适应范围广等特点。可调整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缓解家畜蛋白质供需矛盾的理想草种,是宁夏南部山区牧草的重要品种。目前宁夏苜蓿留床面积已达到30万公顷,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和新品种的引进,以苜蓿蓟马为主的虫害也相继大面积发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甚至造成种子田绝产。  相似文献   

6.
在退耕还林(草)工程和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推动下,宁夏以苜蓿为主的草产业近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多年生人工苜蓿留床面积由1999年的6.7万hm^2增至2004年的32万hm^2,但是人工种植的苜蓿95%以上为陇东紫花苜蓿。品种比较单一。为了进一步丰富人工草地的苜蓿品种。2001—2003年宁夏大学农学院对推荐的6个苜蓿品种的主要性状进行了观测和综合评价,同时用宁苜一号苜蓿进行了不同含水量苜蓿青贮试验,探索半干青贮苜蓿含水量的上限。以期为宁夏引黄灌区苜蓿种植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宁夏苜蓿害虫天敌种类及其田间发生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1  
通过田间系统调查和鉴定,明确了宁夏苜蓿害虫天敌种类和优势种群,初步研究了优势种群瓢虫、草蛉、捕食蝽及蜘蛛的田间消长规律,并对主要害虫蚜虫、蓟马与其天敌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分析,为今后苜蓿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1~2017年我国苜蓿生产的非平衡面板微观调研数据,借助随机前沿分析模型测定苜蓿生产技术效率的时空变化特征,剖析技术效率变化的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2011~2017年我国苜蓿生产技术效率呈现出波动下滑态势,技术效率均值为0.8500,2017年技术效率维持在0.8563水平上;新疆苜蓿生产技术效率降幅最快,其次为山东和内蒙古,河北和山西降幅相对较慢;宁夏苜蓿生产技术效率呈增长态势。我国苜蓿生产技术效率区域差异明显,河北苜蓿生产技术效率最高,之后排序分别为山东、湖北、山西、宁夏、陕西、内蒙古、四川和新疆,黑龙江技术效率排名最后。苜蓿生产技术效率下滑原因在于当前苜蓿生产处在技术使用的衰减期,技术进步与苜蓿生产结合不紧密、苜蓿生产经营主体结构持续调整、国家政策支撑体系不健全等是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9.
根据2002-2005年对宁夏旱地苜蓿白粉病发生规律的系统调查和研究,结合日均温、降雨量、湿度等气候因子及天敌等因素,应用SPSS分析软件,对苜蓿白粉病采用相关因子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初步建立了苜蓿白粉病的预测模型:y=131.358-1.663x3。所建立的回归模型显著性检验极为显著,历史拟合率均为100%,说明建立预测预报的方法是准确的,精度高且简单,在实际生产中应用性强。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02~2005年对宁夏旱地苜蓿白粉病发生规律的系统调查和研究,结合日均温、降雨量、湿度等气候因子及天敌等因素,应用SPSS分析软件,采用相关因子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苜蓿白粉病进行分析,初步建立了苜蓿白粉病的预测模型:y=131.358-1.663x3,所建立的回归模型显著性检验极为显著,历史拟合率均为100%,说明建立预测预报的方法是准确的,精度高且简便易行,可在实际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11.
在兰州大学榆中校区品种比较试验田,以发病率为指标,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苜蓿病害抗病性评价的分级标准,比较了国内外48个苜蓿品种对褐斑病、霜霉病和锐顶镰刀菌根腐病的抗病性,并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抗病性等级评价结果表明,不同苜蓿品种对褐斑病的抗性表现是UC-1465为高抗(HR)品种,UC-1887为抗病(R)品种,Siriver与Trifecta为中抗(MR)品种,Avrora、Hunter River、Saranac AR为低抗(LR)品种,其余41个品种均为感病(S)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表现是48个苜蓿品种均为高抗(HR)品种;对锐顶镰刀菌根腐病的抗性表现是48个苜蓿品种均为高抗(HR)品种。综合评价结果表明,Vertus、中兰1号和新牧1号对褐斑病、霜霉病和锐顶镰刀菌根腐病均具有较强的抗病性,为高抗品种;UC-1887、UC-1465和Saranac AR对褐斑病、霜霉病和锐顶镰刀菌根腐病的抗病性均较差,为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12.
宁夏紫花苜蓿叶部病害调查和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商文静 《草业科学》1997,14(1):23-25
1992年至1995年,对宁夏人工栽培的紫花苜蓿叶病害种类,发生和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宁夏现发生花叶病,黑斑病,炭疽病,褐斑病,霜霉病,灰星病,斑枯病,轮纹病,轮斑病,霉斑病共11种叶病,其中霉斑病,炭疽病,灰星病和轮斑病为宁夏病害新记录,在各种病害中花叶病,霜霉病,炭疽病和斑枯病危害重,分布广,应进行防治,锈病和褐斑病流行潜在的危险大,应予以重视并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出适宜当地条件的高产抗病品种,连续2年2次调查了2018年建植于新疆昌吉市呼图壁县的32个紫花苜蓿品种上各种病害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并测定了各品种次年的越冬率和5次刈割期的草产量,评价了不同品种的抗病性,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了各品种的综合特性。结果表明,试验地发生了苜蓿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白粉病、黄斑病、匍柄霉叶斑病和尾孢叶斑病5种病害,且以前3种为主,前3种病害的发病率最高分别达到了97.08%、100.00%及57.14%。供试品种仅有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的病情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现为旱地与WL343HQ的病情指数显著高于皇冠、WL168HQ与阿迪娜等品种,而其他病害品种间未表现出差异(P>0.05)。根据抗性级别的频率分布,对于苜蓿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53.13%的苜蓿品种为高抗品种,25.00%的苜蓿品种为抗性品种,12.50%的苜蓿品种为中抗品种,3.13%的苜蓿品种为低抗品种,6.25%的苜蓿品种为感病品种;对于苜蓿白粉病,32个品种的抗性分布频率为抗性品种占3.13%,中抗品种占25.00%,低抗品种占15.63%,感病品种占56.25%,无高抗品种;供试品种对苜蓿黄斑病抗性分布频率为高抗品种29个,占90.63%,抗性品种占9.38%,无中抗、低抗及感病品种。32个品种的5次草产量总和为22.48~29.52 t·hm^(-2),其中,5茬总产量最高的苜蓿品种为龙威3010,总产量最低的苜蓿品种为陇东苜蓿。供试的所有品种未出现明显冻害,越冬良好,越冬率均在80%以上,其中有22个品种大于90%。综合特性较好的5个品种为皇冠、WL363HQ、中苜3号、敖汉苜蓿和旱地(综合得分0.850~0.942),较差的品种为耐盐之星、WL343HQ、冲击波、雷霆与陇东苜蓿(综合得分0.650~0.721)。  相似文献   

14.
2013与2014年对东北地区(黑龙江省与吉林省)与华北地区(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的紫花苜蓿病害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在东北地区共发现紫花苜蓿病害14种,其中黑龙江省12种,吉林省10种;在华北地区共发现紫花苜蓿病害17种,其中河北省10种,内蒙古自治区13种.东北地区在生产中易大面积发生且危害较严重的病害主要有5种,分别为褐斑病,春季黑茎与叶斑病,匍柄霉叶斑病,霜霉病,镰刀菌根腐病,7-8月为病害高发期.华北地区各调查点病害种类差异较大,内蒙古自治区危害较严重的病害主要有5种,分别为霜霉病,锈病,匍柄霉叶斑病,春季黑茎与叶斑病,尖孢镰刀菌根腐病,发病高峰期为6-9月;河北省廊坊市危害较严重的病害主要有6种,分别为褐斑病,锈病,匍柄霉叶斑病,春季黑茎与叶斑病,木贼镰刀菌根腐病,炭疽病,发病高峰期为7-10月;河北省张家口市危害较严重的病害主要有4种,分别为霜霉病,褐斑病,锈病,春季黑茎与叶斑病,发病高峰期为6-10月.  相似文献   

15.
过氧化物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与苜蓿白粉病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8个对白粉病有不同抗性的苜蓿品种(Medicgo sativa L.)为材料,研究人工接菌后叶片过氧化物酶(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变化及其与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未接菌的品种间PAL活性差异不显著,而POD活性则差异显著(P<0.05);感病品种POD活显著高于抗病品种;接种白粉病菌后,供试品种间叶片PAL活性和POD活性均升高,其中抗病品种间PAL活性升高幅度显著大于感病品种,其变化与病情指数呈负相关,而POD活性的变化则相反;POD活性和PAL活性与苜蓿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苜蓿对白粉病的抗性与叶绿素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人工接种白粉菌Erysiphe polygoni 条件下,测定了8种不同抗病性的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抗病性的苜蓿品种间叶绿素含量差异不显著,接种白粉病菌后品种间的叶绿素含量有显著变化,感病品种叶绿素含量下降的幅度明显大于抗病品种,接菌后第27天,感病品种叶绿素含量平均下降38.26%,抗病品种的叶绿素含量下降13.6%.其叶绿素含量随发病程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7.
李改英  傅彤  陈文  王凤云  高腾云  潘军 《草业科学》2009,26(10):103-108
研究了添加不同质量分数二丙酸铵(0.3%、0.75%、1.5%)的复合防霉剂对连续2次淋雨后苜蓿Medicago sativa霉变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二丙酸铵可有效抑制霉菌的生长及苜蓿中粗蛋白质、粗脂肪、可溶性糖分和氨基酸的分解。对照组和试验1组 (0.3%)均检测到霉菌生长,分别在试验第6天和第8天达到最高,试验2组(0.75%)和试验3组(1.5%)未检测到霉菌;随着时间的变化,粗蛋白质含量没有显著性变化(P>0.05),粗脂肪的含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添加防霉剂减少了下降的幅度,在第3天、第6天、第14天均为试验3组>试验2组>试验1组>对照组,且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可溶性糖分含量也呈下降趋势,在前期均为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在后期则达到一致;苜蓿中总氨基酸和其中10种氨基酸含量随二丙酸铵的添量增加呈升高趋势,且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丝氨酸、丙氨酸、甘氨酸含量有升有降,其余4种氨基酸(谷氨酸、半胱氨酸、蛋氨酸、组氨酸)为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鲁东南地区不同年龄紫花苜蓿在不同茬次下化学计量特征存在怎样的差异,本试验通过测定与分析不同年龄(2、3、4、5龄)紫花苜蓿叶和茎的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研究了年龄及茬次对紫花苜蓿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茬次内,苜蓿叶和茎的N、P含量随年龄的变化趋势不同,但总体上3龄苜蓿叶和茎的N、P含量高于其他年龄;每茬时,4龄苜蓿叶和茎N∶P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P<0.05),3龄苜蓿叶和茎N∶P均低于其他年龄。4个年龄苜蓿叶和茎N、P含量随茬次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并在第3茬达到最大值(除3龄苜蓿茎的N含量);2龄和4龄苜蓿叶N∶P随茬次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苜蓿茎N∶P随茬次呈先降低再增加的变化趋势(除5龄),并均在第4茬时达到最低值;苜蓿年龄和茬次的变化均能显著影响苜蓿叶和茎的N、P含量及N∶P;苜蓿叶和茎的N含量与N∶P基本呈正相关,苜蓿叶和茎的P含量与N∶P基本呈负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加,苜蓿由主要受N限制向主要受P限制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