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徐杉  李彦忠 《草业学报》2016,25(7):203-214
箭筈豌豆是一年生野豌豆属植物,也是野豌豆属的重要栽培种。截止2015年年底,世界范围内箭筈豌豆真菌病害共有14种,分布于28个国家或地区,茎叶部病害、根部病害和系统性病害分别有10种(黑腐病、炭疽病等)、3种(丝囊霉根腐病、镰孢根腐病、腐霉病)和1种(黄萎病)。这些病害中,链格孢黑斑病、丝囊霉病、腐霉病、黄萎病4种病害仅在国外报道。附球菌叶斑病和葡柄霉叶斑病两种病害仅在我国发生。我国共10种病害,在10个省区有报道,其中病害发生数最多的地区为甘肃(8种),其次为云南(6种)。箭筈豌豆的真菌性病原共有43种,25种为半知菌,占总数的58%,其余为7种子囊菌、6种担子菌、5种鞭毛菌,分别占总数的16%,14%和12%。43种病原真菌中,有15种真菌引起的病害仅在国外报道,有7种真菌引起病害仅在我国报道。还有7种真菌只在箭筈豌豆上发现,再无其他寄主报道。另外,我国还在箭筈豌豆种子上检测出6种种带真菌,其中4种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箭筈豌豆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国内外对箭筈豌豆真菌病害的危害程度、发生规律和防治等方面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炭疽病、白粉病、锈病、灰斑病等几种病害上。随着箭筈豌豆栽培面积和需求的扩大,应该关注影响我国箭筈豌豆生产的主要真菌病害,在确定病原真菌的基础上,加深对病原真菌发生规律的研究,制定出有效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2.
草坪草真菌病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0  
何秋  刘建秀 《草业科学》2006,23(4):95-104
综述了国内外主要草坪草上的真菌病害的种类及在我国发生的真菌病害数量、真菌鉴定的方法、病原与寄主互作及病害预测预报,及国内外对草坪草真菌病害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并提出草坪草真菌病害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2011年秋季首次在淳安县桑园内大面积发生一种罕见的桑叶真菌病害,2012年全县87.4%的桑园面积均有发生.据16个病害监测样方调查,平均株发病率为87.9%,叶发病率为48.6%,晚秋叶损失率为21.2%.对其田间发生规律、病原真菌种类和防控技术等作了研究与示范.  相似文献   

4.
李彦忠  徐娜  汪治刚  史敏 《草业学报》2017,26(11):196-204
沙打旺仅在我国作为牧草人工栽培,20世纪末期种植面积达6.7万hm2,此后因草地快速衰退而播种面积大幅度缩减。研究发现其早衰的主要因素是一种真菌病害,该病害就是首次在甘肃发现的沙打旺黄矮根腐病,目前已在甘肃、陕西、宁夏、云南、内蒙古等所有沙打旺栽培地区发现。枝条矮化、叶片黄化、根腐烂是主要症状,病菌为沙打旺埃里砖格孢(Embellisia astragali),其菌丝寄生于植株的所有组织体内,为系统性病害。为有效防控该病害,保护我国特有牧草,自该病发现后在病害和其病原菌特点、病菌的分子生物学、抗病品种筛选、药剂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研究综述了自该病发现以来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该病害在植物病理学领域的意义以及后续应加强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苜蓿根部入侵真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随着苜蓿种植面积的逐渐扩大和集约化程度的逐步提高,苜蓿病害的发生越来越严重,其中苜蓿根部病害是制约其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从引起苜蓿根部病害的真菌种类、真菌的致病性、测定方法以及影响苜蓿根部入侵真菌的因素,综述了25年来国内外苜蓿根部病害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未来苜蓿根部入侵真菌研究的主要方向,有针对性地加强病害防治工作,以期为开展苜蓿病害研究和指导其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草业科学》2012,29(2)
于2008-2009年对兰州市五泉山公园部分木本观赏植物真菌病害进行了调查,共发现木本观赏植物真菌病害32种,危害部位以叶部为主。寄主植物以杨柳科和蔷薇科为主。引起病害的病原真菌隶属21属32种,以半知茵和子囊菌为主。同时,根据病害的种类及发生特点提出加强植物检疫、适地适树、正确养护管理、强化园林技术措施及尝试利用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甘肃草坪草真菌病害初报   总被引:27,自引:11,他引:16  
对甘肃省部分地区的草坪草、野生坪用植物和禾草真菌病害进行了调查,共采得97份病害标本,鉴定出34种真菌病害,7属11种病原真菌,分别寄生于3科19种植物。其中,国内病害新记录18种,甘肃病害新记录8种。  相似文献   

8.
兰州地区冷季型草坪真菌病害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薛福祥 《草业科学》2003,20(3):66-70
通过调查研究,确诊兰州地区多年生黑麦草,草地早熟禾,高羊茅3种主要草坪草的植物病原真菌主要是Puccinia striiformiss,P.recondita,Sclerophthora macrospora,Fusarium gramineaum,F.oxysporum,Pythium graminicola,Erysiphe graminis,Rhizoctonia Solani,Drechslera Poae,Curvalaria lunata,Septoria tritici,Scolecotrichum graminis10属12种,其所致病害有29种,其中8种国内未见报道,16种甘肃省内属首次报道,17种兰州地区属首次报道,并简要描述了病害症状特点。  相似文献   

9.
苜蓿主要病害的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确并了解苜蓿的主要病害及其病原、发病症状、发病规律,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作好苜蓿病害的预防工作,及早发现,尽早治疗,使病害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对于苜蓿的种植及苜蓿草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可为生产实践提供基础资料。1苜蓿主要病害的病原及发病规律苜蓿病害分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两大类。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良环境引起的病害;侵染性病害是由真菌、细菌、病毒等病原物引起的病害,传染性强,对苜蓿的破坏性极大,是苜蓿生产中病害防治工作的重点。我国北方苜蓿主要发生的侵染性病害主要有以下几类。1·1苜蓿褐斑病病原…  相似文献   

10.
于2008-2009年对兰州市五泉山公园部分木本观赏植物真菌病害进行了调查,共发现木本观赏植物真菌病害32种,危害部位以叶部为主。寄主植物以杨柳科和蔷薇科为主。引起病害的病原真菌隶属21属32种,以半知茵和子囊菌为主。同时,根据病害的种类及发生特点提出加强植物检疫、适地适树、正确养护管理、强化园林技术措施及尝试利用生物...  相似文献   

11.
燕麦病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害是燕麦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直接影响燕麦的产量和品质,进而影响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本研究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回顾,对燕麦病害的病原学、种带真菌、病害的发生规律、品种抗病性、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探讨了国内的研究现状与国外存在的差距,展望了我国燕麦病害的研究前景和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2.
对5省(区)沙打旺主产区进行了病害调查,除辽宁建平之外,沙打旺黄矮根腐病在甘肃环县、宁夏盐池、陕西横山、内蒙松山和敖汉均有发生,发病率为5.7%~82.6%,病情指数为2.7~53.7。各级严重度的植株在病株中的比例因调查地点而异。与健康植株比较,病株枝条数增加16.7%~63.7%,但单株干重下降8.5%~32.9%。各地的植株密度、牧草产量、平均枝条数和单株干重均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在发病率最高的甘肃环县,植株密度、牧草产量分别与发病率和严重度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对影响发病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提出了防治该病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山西省大同市是我国饲用燕麦的主产区之一,叶部真菌病害已成为限制其生产的主要因素,但目前尚不清楚病害种类及病原。此外,早播燕麦罹患病害产生的侵染源可能增加复种植物病害流行风险,阻碍燕麦可持续生产,迫切需要明确影响早播燕麦病害发生程度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治措施。鉴于此,利用形态学特征和致病性测定对大同市天镇县的早播饲用燕麦种植田发现的叶部真菌病害进行鉴定,并且分析了收获期病情指数和病害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早播饲用燕麦共发现3种由真菌引致的叶部病害,分别为禾谷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ereale)引致的叶枯病,燕麦内脐孺孢(Drechslera avenacea)引致的条斑病和禾柄锈菌燕麦转化型(Puccinia graminis f. sp. avenae)引致的秆锈病。不同种植和管理方式下,饲用燕麦叶枯病、条斑病和秆锈病均有不同程度发生,病情指数均值分别在1.9~5.6,1.0~6.2和0~0.9。相关性分析表明:喷灌是导致条斑病发病严重的主要因素,豆禾混播能降低饲用燕麦叶枯病的发生程度。此外,土壤速效N和速效K含量也能影响叶枯病和秆锈病的发生。建议牧草种植者在生产饲用燕麦时,采用合理的灌溉和施肥模式,推广牧草混播等种植技术,使用低毒高效杀菌剂对早播饲用燕麦进行病害防治,保证饲用燕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俞斌华  南志标  李彦忠 《草业科学》2011,28(7):1301-1306
埃里砖格孢(Embellisia astragali)引致的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黄矮根腐病是沙打旺草地早衰的主要原因。在室内无菌条件下将沙打旺黄矮根腐病菌接种于10份沙打旺材料上,测定发芽率、发芽势、幼苗苗长、根长、苗干质量、菌丝扩展长度及菌丝侵入深度。结果表明,该病原菌显著提高了10个材料的种子发芽势(P<0.05),未显著降低参试材料的发芽率(P>0.05);显著增加了供试材料幼苗的根长,但显著降低了所有材料的苗干质量及6份材料的苗长。菌丝侵入程度也存在显著差异,内蒙早熟和宁夏彭阳幼苗的侵染率在不同侵入水平下均显著高于陕西榆林和中沙一号的侵染率。根据病情严重度,各材料的抗病性评价结果为陕西榆林和中沙一号抗病性较强,内蒙早熟和宁夏彭阳抗病性较弱,其余材料介于中间。  相似文献   

15.
细菌性牛呼吸道疾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牛呼吸道疾病(BRD)是由多种病毒和细菌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是引起舍饲牛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给北美和世界养牛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作者就引起BRD的主要细菌性病原体如溶血性曼氏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昏睡嗜血杆菌、牛支原体及其他相关病原体和临床症状、病理学变化、饲养管理和治疗药物的选择等进行了阐述,以期为该病的治疗和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奶牛子宫内膜炎病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奶牛养殖业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每年因该病给养殖业带来的损失不可估量。引起该病的主要病因除了有细菌、真菌、支原体等一系列病原微生物以外,激素紊乱、遗传、疾病等奶牛自身因素以及营养、环境和不科学的饲养管理因素同样也会导致本病发生。因其病因因素较多,加大了治疗难度。因此,论文以近年来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资料为基础,从诱发该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奶牛自身因素和不当的人为因素等方面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病因进行系统的综述,以期为预防和治疗此类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国西北、西南地区牧草种子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1993和1994年,对我国西北、西南7省(区)主要生产、经销的11种110个种批的牧草和草坪草种子进行了现场扦样、质量检验和质量定级,并对影响种子质量的因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被检种的平均合格率为71.4%,其一、二、三级及不合格种子分别占36.0%、12.7%、22.7%和28.6%。种批的质量以进口坪用草地早熟禾、多年生黑麦草和国产苇状羊茅(坪用)和老芒麦质量最好,种批平均质量均达一级;其次为国产多年生黑麦草(坪用)和毛苕子,虽然各含三级和/或二级种子,但合格率为100%。其它被检种质量较低,尤其是紫花苜蓿(1993年检)、沙打旺(1994年检)、苏丹草和红豆草,不合格种批率分别为60%、70%、80%和100%。种子质量低的主要表现为多数种杂质含量高和杂草种子严重超标,部分种发芽率低以及个别种水分含量过高。影响种子质量的主要因素为(1)种子生产不规范,技术落后;(2)生产和经营者缺乏必备的种子收获、清选机具以及种子收后质量管理知识;(3)种子经营混乱,信息不畅,产销脱节等。就如何尽快提高我国牧草种子质量以及加强种子质量管理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Hantavirus pulmonary syndrome is a severe cardio pulmonary disease transmitted to humans by sylvan rodents found in natural and rural environments. Disease transmission is closely linked to the ecology of animal reservoirs and abiotic factors such as habitat characteristics, season or climatic conditions. The main goals of this research were: to determine the biotic and abiotic factors affecting richness and abundance of rodent species at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 to evaluate different methodologies for studying population of small rodents, and to describe and analyze an ecologically‐based rodent management experience in a highly touristic area. A 4‐year study of small rodent ecology was conducted between April 2007 and August 2011 in the most relevant habitats of El Palmar National Park, Argentina. Management involved a wide range of control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including poisoning, culling and habitat modification. A total of 172 individuals of 5 species were captured with a trapping effort of 13 860 traps‐nights (1.24 individuals/100 traps‐nights). Five rodent species were captured, including 2 hantavirus‐host species, Oligoryzomys nigripes and Akodon azarae. Oligoryzomys nigripes, host of a hantavirus that is pathogenic in humans, was the most abundant species and the only one found in all the studied habitats. Our results are inconsistent with the dilution effect hypothesis. The present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sylvan rodent species, including the hantavirus‐host species, have distinct local habitat selection and temporal variation patterns in abundance, which may influence the risk of human exposure to hantavirus and may have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disease transmission as well as for reservoir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9.
张彩霞  方香玲 《草业学报》2023,32(1):203-215
草类植物病害是限制草牧业生产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抗病品种的开发利用是目前防治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植物抗病机制的研究对开发抗病品种和构建生态环境友好型病害防治至关重要。植物受病原菌侵染时形成多种复杂的防御机制,本研究主要从植物组织结构抗性、生理生化抗性、抗性基因和抗性数量性状位点(QTLs)定位等分子机制方面综述草类植物抗病机制研究进展,并提出我国草类植物抗病机制研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办法,以期为草类植物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