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探究野生型蓝舌病毒血清8型(BTV-8)对牛的潜在垂直传播。试验结果表明,1头犊牛经胎盘传播感染野生型BTV-8,用另1头犊牛经口感染野生型BTV-8。用15头怀孕8个月的多次经产母牛中的7头进行BTV-8感染试验,RRT—PCR检测结果表明,每头新生犊牛摄食初乳之前就已经胎盘感染了BTV,如果经胎盘感染试验不成立,那么给犊牛饲喂感染BTV-8母牛的初乳或未感染BTV-8母牛的初乳。初乳中掺入含BTV-8的血液。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云南蓝舌病毒株对绵羊持续性感染特性,分别用云南地方毒株BTV-1、BTV-15和BTV-16三个原始血毒接种绵羊,在BTV感染绵羊后,定期采集血液,测定BTV核酸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动物血液中病毒核酸存在期为90 d左右,在检测期其核酸含量呈周期性变化。研究证明云南BTV毒株存在持续感染的状况,而且血液中病毒核酸呈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3.
奶牛场病毒性腹泻清除计划的实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北京某牛场977头牛采用抗原捕获ELISA方法进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持续感染牛的筛查,共检出8头阳性牛,其中后备牛7头、成母牛1头。在后续新生犊牛检测中检出1头阳性犊牛。后备持续感染牛表现不同程度的发育迟缓,配种延迟,与国外报道一致。以抗原检测为手段的持续感染牛的清除计划,可用于奶牛场病毒性腹泻的清除与控制。  相似文献   

4.
为评价牛轮状病毒(BRV)基因重组二价减毒疫苗(LLR-85和R191株)对怀孕母牛的免疫反应,本研究将RV LLR-85(G10)和R191(G6)株等比例混合后进行乳化,肌肉途径接种怀孕7个~8个月的母牛.采用间接ELISA和病毒中和(VN)试验对接种牛血清抗BRV的IgG、IgA以及VN抗体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接种2周后抗体水平达到峰值,可以使原有的抗体滴度升高4倍~32倍,高滴度抗体可持续约2个月,接种母牛均未发生流产等副反应.犊牛通过饲喂初乳,可以在出生后1d内获得最高水平的血清和肠道粘膜抗体.结果表明,BRV基因重组二价减毒疫苗对孕牛不但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而且其高滴度抗体可以通过初乳使新生犊牛获得有效的被动免疫.这些研究结果为该疫苗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猪内源性反转录病毒使异种移植猪细胞、组织和器官存在风险,猪内源性反转录病毒A和猪内源性反转录病毒B都出现在猪基因组中,并能在体外感染人.猪内源性反转录病毒C只感染猪细胞,并可整合到大多数猪基因组中,但不是全部.猪内源性反转录病毒A和C的重组能感染人细胞,并大量复制.为了避免这种重组,猪内源性反转录病毒C阳性动物不能用于异种移植.为检测猪内源性反转录病毒C阳性猪,建立了多种不同的方法,如用不同引物建立的特异性PCR技术、异种高灵敏度的巢氏PCR技术和可定量前病毒拷贝数的实时定量PCR技术.实时定量PCR技术可用于区分污染和真正的前病毒分子.这些PCR方法经过优化,具有稳定的检测灵敏性.首先进行PCR1,如果检测结果为阴性,则进行PCR2或PCR5或巢氏PCR;如果检测结果是阳性,则进行实时定量PCR来排除污染.使用这些方法可评估猪内源性反转录病毒C的流行程度和识别未感染猪内源性反转录病毒C的动物.由于可能从其它动物细胞带来污染,不是使用耳活体检测,而是采用血细胞检测.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伊维菌素微量给药,杀灭母牛体内感染的蛔虫幼虫,以达到保护犊牛,使之免遭感染的目的,选感染蛔虫幼虫的怀孕母牛56头,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不给药,试验组在母牛怀孕238—245d时,用伊维菌素以20μg/kg.bw剂量,皮下注射。经对两组母牛所产犊牛调查,对照组所产28头犊牛全部感染蛔虫,试验组产的犊牛有3头感染,25头未遭感染。本次试验的结果表明,用伊维菌素微量给药,杀灭母牛体内感染的蛔虫幼虫,对犊牛的保护率为89.29%(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采用此法预防犊牛感染蛔虫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选择SUMO类基因(SUMO1、SUMO2、SUMO3、UBC9)与CD4基因作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侵染机体的相关候选基因,以期筛选出BVDV感染牛与未感染牛间的差异表达基因,为抗BVDV犊牛分子标记的发掘提供依据。采集42头中国荷斯坦犊牛(2月龄以内)的血样,通过特异性巢式PCR及测序方法检测犊牛是否感染BVDV;再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关候选基因在BVDV感染牛与未感染牛之间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42头犊牛中有13头感染BVDV-1型病毒,阳性感染率为30.9%;运用DNAMAN软件进行比对分析,发现13段由扩增得到的BVDV-1病毒的5′非翻译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相似性达到95.80%;候选基因中SUMO1、SUMO2和SUMO3的表达量在BVDV-1感染牛及未感染牛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感染牛呈显著性下调。但UBC9与CD4基因在两组间并未呈现显著性差异。本次试验从样品中仅检测出了BVDV-1型病毒,而没有检测出BVDV-2型病毒,这符合我国BVDV的流行趋势;BVDV-1侵染机体的过程可能与机体SUMO化存在关系,SUMO1、SUMO2和SUMO3可作为与BVDV感染有关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8.
蓝舌病病毒血清9型毒株在我国的首次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分离流行于我国云南省的蓝舌病病毒(BTV),掌握分离BTV的遗传特征与感染特性。采用"鸡胚—C6/36细胞—BHK-21细胞"接种的方式,采集哨兵牛的BTV阳性血液进行病毒分离;采用血清中和试验以及Segment 2与Segment 6ORF区的克隆测序确定分离病毒的血清型;通过病毒噬斑形成和增殖曲线的测定,分析病毒在BHK-21细胞的增殖特性;通过qRT-PCR与血清中和试验分析BTV感染动物血液中病毒含量与中和抗体动态变化情况。结果显示:2013年8月,在云南芒市设定的哨兵牛中分离出一株BTV(毒株号V013/YN/2013),血清中和试验显示V013/YN/2013为BTV-9型病毒,Segment 2与Segment 6序列分析表明分离的病毒属BTV-9Eastern型,与日本毒株和澳大利亚BTV-9型毒株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病毒噬斑与增殖曲线测定结果显示V013/YN/2013在BHK-21细胞上增殖能力明显强于BTV-9型参考毒株。自然感染V013/YN/2013的牛在连续5个月的监控期内未出现临床症状,感染动物虽产生了特异性中和抗体,但血液中始终能持续检测到病毒核酸。本研究首次报道了BTV-9Eastern型毒株V013/YN/2013在我国的分离,为进一步开展中国BTV-9型病毒的全基因组测序、诊断方法的建立、流行病学调查与致病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或BVDV)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该病毒是有囊膜的正链RNA病毒,能通过胎盘感染妊娠期为30~150天的怀孕母牛,引起因流产、死产或犊牛未成年死亡造成的大量经济损失。为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五)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BVD—MD遍布全世界,呈地方性流行。感染多呈不显性,怀孕母牛感染后,发生流产及畸形胎儿。BVD病毒的致病途径主要有:1)犊牛的先天感染。母牛在怀孕前期(120天之前)发生穿胎盘感染。2)成牛感染。通过带病毒.的精液感染母牛卵子,重要的是BVD病毒在怀孕期内的穿胎盘感染。条件是以前没发生过感染的动物。一般讲,有20—30%左右血清抗体阴性的母牛才可经胎盘感染胎犊,这时母牛日龄往往已≥12月龄(对病毒敏感)。  相似文献   

11.
正牛病毒性腹泻又称黏膜病,该病毒(BVDV)能通过胎盘感染怀孕牛,引起因流产、死产或犊牛未成年死亡造成的大量经济损失,若感染妊娠期为40天至120天的母牛,则其所幸存下来的新生犊牛对该病毒有"免疫耐受"现象,并转化为传染源(持续感染牛,PI),因此,此病对于牛群整体的生产能力重大损害。  相似文献   

12.
为评价不同剂量的自主研发牛支原体灭活氢氧化铝佐剂疫苗对怀孕母牛免疫后抗体消长规律和免疫效果,本试验选择产前30~15d围产母牛70头,随机分为7组,每组10头牛,间隔15d,采用不同剂量免疫,定期采集初乳和犊牛血清,采用已建立的牛支原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检测初乳乳清和犊牛血清中的抗体滴度,统计分析其抗体消长规律。结果表明,使用自主研发牛支原体灭活氢氧化铝佐剂疫苗免疫怀孕母牛无红肿、发热等症状,是安全可靠的;用不同剂量疫苗免疫怀孕母牛,初乳乳清抗体中牛支原体Ig G抗体水平在奶牛分娩后3h达到一个峰值,随着奶牛产后时间的延长抗体水平呈逐步下降,在奶牛产后96h,抗体值均在0.3以下;A组的抗体最低,B组、C组、D组抗体均低于E组和F组;E组和F组抗体滴度较高,两者无差异。不同剂量疫苗免疫母牛所产犊牛哺食初乳后,犊牛血清中牛支原体Ig G抗体在犊牛出生后24h达到最高,随着犊牛日龄的增加,抗体滴度呈现逐步下降趋势;在A组、B组和C组抗体呈现层次不齐的状况,D组抗体水平高于A组、B组、C组,低于E组和F组;E组和F组抗体水平较高,且维持时间较长。研究结果为牛支原体疫苗的免疫程序制定提供了...  相似文献   

13.
为了能够同时开展对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蓝舌病血清8型病毒(BTV8)、鹿流行性出血热血清1型病毒(EHDV1)和非洲马瘟病毒(AHSV)4种外来动物疫病病原体的核酸检测,本试验根据GenBank中相关病毒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建立多重普通逆转录PCR(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并在采集的临床样本检测中进行初步应用验证。结果显示:建立的PPRV/BTV8/EHDV1三重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仅对PPRV、BTV8和EHDV1有特异荧光信号,检测敏感度可达101.70~102.08copies/μL DNA;建立的PPRV/BTV8/EHDV1/AHSV四重普通RT-PCR方法可特异性同步检测PPRV、BTV8、EHDV1和AHSV,检测敏感度可达10~3 copies/μL DNA;2种方法对羊痘、羊口疮、口蹄疫、阿卡斑、牛病毒性腹泻等临床相似的病毒均无扩增。在925份临床样本中检测出1例PPRV核酸阳性样本;经核苷酸序列测定及BLAST比对确定为谱系IV型PPRV毒株序列。本试验所建立的三重实时荧光定量...  相似文献   

14.
猪圆环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圆环病毒(PCV-2)是20世纪末发现的新病毒,目前流行较为严重,这种疫病给养殖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现将诊治介绍如下。1流行病学怀孕母猪感染猪圆环病毒后,可经胎盘垂直传播给仔猪,甚至可通过精液传播(可以在精液中检测到病毒),并导致繁殖障碍。PCV-2可随感染猪的粪便、鼻腔的分泌物排出体外,经消化道、呼吸道引起传播。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特异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1/万淋巴细胞感染牛白血病病毒(BLV)的试验,通过检查持续淋巴细胞增多症(PL)的母牛传递病毒给犊牛的比率。评价了PCR技术野外应用效果,检测43头犊牛出生时和6月龄时血清中病毒抗体和淋巴细胞中病毒前DNA,结果出生进36头犊牛BLV阴性,3头犊牛上述两种检测结果都呈阳性,另外的4头犊牛中2头BLV抗体阴性,DNA阳性,另两头结果正相反;6月龄时,出生时BL  相似文献   

16.
1流行病学 牛地方流行性白血病的传染途径可分为2种,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水平传播是指通过污染牛乳汁、尿、粪、唾液和接种等直接传播。垂直传播即本病的发生有家族史,与遗传有关。据报道,易感牛的家族发病率可达30%-100%,公、母牛都可传染给后代。另外,感染的母牛在分娩时,可将病毒经子宫传给胎儿。多数病牛表现为隐性感染,仅在血液中可查到相应抗体,少数牛发生持续性淋巴细胞增生。本病的发生有2种类型,地方型和散发型。地方型,主要发生于3岁以上的牛,5-8岁的牛发病率最高。散发型,发生于不同年龄的牛。如发生于6月龄以内的犊牛和发生于1-2岁的青年牛,以胸腺瘤细胞浸润为主,称为胸腺型淋巴肉瘤等。  相似文献   

17.
母牛怀孕后,在生理上排他性强,免疫功能下降,体质虚弱,抗病力低下,因此,要饲喂好怀孕期母牛,喂给多品种、营养全面的配合饲粮,保证胎儿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E和硒、食盐、骨粉及青饲料的营养需要。还要喂给小苏打等缓冲剂,按采食量的0.7%~1.5%计算喂给。喂给干草数量不能减少,保持牛的良好食欲。母牛孕期的饲粮要保持相对稳定,不突然更换饲料,保证奶质,否则易引起犊牛下痢。  相似文献   

18.
为了建立蓝舌病(BT)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本研究利用原核表达的蓝舌病病毒(BTV)血清型12型VP7纯化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2株单克隆抗体(MAb),分别命名为BTV-2D10和BTV-4H7。IFA试验表明,2株MAb均能与BTV 24个血清型发生特异性反应,而与茨城病病毒(IBAV)、中山病病毒(CV)、赤羽病病毒(AKA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牛轮状病毒(BRV)、牛肠道病毒(BEV)、牛呼肠孤病毒(RV)及口蹄疫病毒(FMDV)无交叉反应,表明2株MAb均为BTV群特异性抗体。采用重组表达的VP7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建立的竞争ELISA方法证明,BTV-4H7 MAb对不同血清型BTV阳性血清具有良好的阻断效果,而对AKAV、IBAV、BRV和FMDV阳性血清无阻断作用。本研究建立的竞争ELISA方法与IDEXX公司的试剂盒检测包括65份已知背景血清和322份采自广西省的山羊血清样品,检测结果符合率分别达100%和98%。该竞争ELISA方法的建立为BTV抗体的监测提供了安全、快速、准确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9.
试验选用1岁青年母牛18头,BVDV(牛病毒性腹写病毒)血清检测阴性,BVDV分离阴性。同条件饲养,随机抽取12头母牛注射BVDV1型减毒活病毒疫苗(含致细胞病变株),在怀孕7O~75天,鼻腔接种1型BVDV,试验组所有牛均做抗体检测,同时对流产胎儿做感染情况的检测。结果表明:BVDV1型致细胞病变株的减毒活病毒疫苗能够保护母牛及其胎儿抵抗异源性BVDV1型病毒的感染。预防和控制中BVDV感染的关键是消灭持续感染的牛。检测并淘汰持续感染的的牛,使用疫苗防止胎儿感染,是一项有效的控制措施。怀孕125天前的胎儿在子宫中感染非致细胞病的BVDV将造成胎儿的持续感染,BVDV经胎盘的的感染机理尚不清楚。血液中少量的该病毒将足以造成胎儿的免疫耐受,为了遏止子宫感染和持续感染造成的恶性循环,采用的基本方法是注射疫苗保护胎儿。许多试验已通过了疫苗对胎儿抵抗自然感染和人工感染BVDV的保护试验。大多数灭活苗无法给胎儿供有效的保护。本项研究报道是关于减毒活病毒疫苗对胎儿可提供有效的保护,但对照组并没有对怀孕母牛做有价值的攻毒试验。当前,美国准许使用的疫苗并不要求对胎儿提供保护。本项研究的目的是确定BVDV减毒活病疫苗对胎儿感染非致细胞病变的1型BWDV提供的免疫保护。  相似文献   

20.
刘颖 《养殖技术顾问》2014,(11):177-177
1细小病毒病 本病是由细小病毒感染犊牛后,引起明显的腹泻和体温升高的疾病。该病可以水平传播,也可以垂直传播。未喝初乳的犊牛感染细小病毒后,主要表现腹泻,粪便初为水样,后变为粘性,感染后两天,体温升至41℃。病犊精神沉郁,但仍吮乳,康复后有强而持久的免疫力。妊娠母牛感染后,可出现流产、死胎和犊牛先天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