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贵州香猪睾丸发育中支持细胞和生精细胞数量变化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香猪睾丸发育过程中生殖细胞和支持细胞数变化规律,用手术取出30,40,50,70,90和110日龄(每个年龄组n=3~4)香猪右侧睾丸,经中性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切片采用免疫组化SP法,用单克隆抗体GATA-4检测睾丸支持细胞的特异生长转录因子-4,经DAB显色、苏木素复染。光镜下核呈棕色者为支持细胞,核呈蓝色者则为生殖细胞;经显微照相并用Scion image软件测量生精小管及管壁面积。结果:30~110日龄睾丸支持细胞数维持在稳定水平(P>0.05),而生殖细胞数随日龄增加而增多,70日龄生殖细胞数快速增多(P<0.05),持续到110日龄。同样,从70日龄开始睾丸生精小管和管壁面积显著性增大(P<0.05)。香猪睾丸支持细胞快速增殖发生在30日龄前,而生殖细胞数随着日龄的增长而增多。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贵州香猪不同发育阶段睾丸肥大细胞(MC)数量的变化情况,试验采用外科手术法取出30,40,50,60,90,110日龄(每个日龄段3~4头)香猪右侧睾丸,卡洛氏液固定,石蜡包埋处理并作5μm厚连续切片,用改良甲苯胺蓝(MTB)染色法观察睾丸发育过程中MC的形态和数量变化。结果表明:90日龄前香猪睾丸MC数量随日龄增加而增多,到90日龄时MC数量达到最多,而110日龄时MC数量减少,极显著低于50,60,90日龄睾丸中MC数量(P<0.01)。说明性成熟(90日龄)前香猪睾丸MC数量增多,而性成熟后MC数量减少,这种变化规律有利于睾丸的发育和精子的生成,但其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以不同日龄二元杂交长大猪睾丸为实验材料,探讨猪睾丸生精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发育规律。取出7、30、60、90、150日龄猪的右侧睾丸,制样进行组织学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日龄的增加,睾丸曲细精管的直径逐渐增加,30日龄后增加的比较显著,至90日龄发育的显著,然后又快速的增加;二元杂交长大公猪30日龄内,支持细胞增殖达到最大数量,随后保持恒定;随着日龄的增加,睾丸曲细精管的直径逐渐增加,在30日龄内增加的比较显著,30~90日龄内增加的不显著,然后又快速的增加,达到最大。支持细胞的个数在30日龄内增加的显著,之后增加的不显著。7日龄猪睾丸中,精原细胞处于曲细精管管腔中间。60日龄睾丸中,精原细胞基本都贴附在曲细精管基膜上。150日龄猪睾丸中有精子生成。  相似文献   

4.
实验旨在观察太湖猪不同日龄睾丸组织的生长发育,探讨猪睾丸曲精细管的增长及生精细胞发育规律。选取60、90、310日龄正常个体、310日龄晚熟个体(每组30头)的太湖猪睾丸组织,制样片进行组织学观察并测量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日龄增加,太湖猪睾丸曲细精管、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以及精子细胞直径均逐渐增加;其中90日龄的睾丸曲细精管直径较60日龄极显著增加,310日龄正常个体及310日龄晚熟个体的曲精细管直径、精原细胞直径、初级精母细胞直径以及精子细胞直径较前期阶段均极显著增加,且310日龄晚熟个体的各指标均低于310日龄正常个体。结果证明90~310日龄太湖猪公猪的睾丸生长发育较快,310日龄(晚熟个体)的睾丸增长速度较正常同龄个体慢,但仍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5.
试验旨在探究初情期前后生精上皮周期差异及睾丸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通过测定15、30、60和90 d睾丸相关指数,结合睾丸组织形态学特征,判断香猪初情期,划分从江香猪生精上皮周期。结果显示,30 d的睾丸指数较15 d极显著升高(P0.01),睾丸重、长轴及短轴的增长率分别为298.05%、66.42%和65.45%,60和90 d两个阶段睾丸重增长率相对稳定。形态学观察表明,从江香猪30 d时生精小管出现游离精子,完成第一次生精并进入初情期;与15 d相比,30 d生精小管面积和生精上皮厚度极显著增加(P0.01),增长率分别为136.12%和40.19%,在60和90 d均处于稳定增长状态。睾丸细胞数统计显示,日龄增加不影响支持细胞(setoli cells,SC)数量(P0.05),而30 d生殖细胞数(germ cells,GC)较15 d极显著增加(P0.01)。相关分析结果发现,生殖细胞数量增加与生精小管面积增大、生精上皮厚度变化之间呈明显正相关(r=0.994;0.96)。根据生殖细胞组合形式差异,将初情期前后生精上皮分为3和8个阶段。初情期前生殖细胞以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为主,A、B型精原细胞、SC、初级精母细胞(primary spermatocyte,Ps)、前细线期(preleptotene,PI)、细线期(leptotene,L)等生殖细胞在初情期前后生精上皮中均存在,而圆形精子(round spermatids,R)、延伸精子(elongating spermatid,E)、精子细胞(spermatozoa,S)仅存在于初情期后的生精上皮。本研究结果表明,从江香猪30 d初情,睾丸发育以生殖细胞和生精小管面积的迅速增加为主,该结果对从江香猪早熟性状挖掘、种猪选育及开发利用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试验旨在探究初情期前后生精上皮周期差异及睾丸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通过测定15、30、60和90 d睾丸相关指数,结合睾丸组织形态学特征,判断香猪初情期,划分从江香猪生精上皮周期。结果显示,30 d的睾丸指数较15 d极显著升高(P<0.01),睾丸重、长轴及短轴的增长率分别为298.05%、66.42%和65.45%,60和90 d两个阶段睾丸重增长率相对稳定。形态学观察表明,从江香猪30 d时生精小管出现游离精子,完成第一次生精并进入初情期;与15 d相比,30 d生精小管面积和生精上皮厚度极显著增加(P<0.01),增长率分别为136.12%和40.19%,在60和90 d均处于稳定增长状态。睾丸细胞数统计显示,日龄增加不影响支持细胞(setoli cells,SC)数量(P>0.05),而30 d生殖细胞数(germ cells,GC)较15 d极显著增加(P<0.01)。相关分析结果发现,生殖细胞数量增加与生精小管面积增大、生精上皮厚度变化之间呈明显正相关(r=0.994;0.96)。根据生殖细胞组合形式差异,将初情期前后生精上皮分为3和8个阶段。初情期前生殖细胞以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为主,A、B型精原细胞、SC、初级精母细胞(primary spermatocyte,Ps)、前细线期(preleptotene,PI)、细线期(leptotene,L)等生殖细胞在初情期前后生精上皮中均存在,而圆形精子(round spermatids,R)、延伸精子(elongating spermatid,E)、精子细胞(spermatozoa,S)仅存在于初情期后的生精上皮。本研究结果表明,从江香猪30 d初情,睾丸发育以生殖细胞和生精小管面积的迅速增加为主,该结果对从江香猪早熟性状挖掘、种猪选育及开发利用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生长轴激素对猪繁殖性能发育的影响,随机选取0、3、20、30、90、120、180日龄纯种二花脸公猪和大白公猪各4头,屠宰并采取睾丸组织样,以18S rRNA为内标,用相对定量RT-PCR法研究睾丸IGF-I和IGF-IRmRNA的表达及发育性变化。结果表明,二花脸猪与大白猪睾丸IG-FI mRNA表达的发育模式在30日龄前完全相同,即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呈极显著增加(P<0.01);二花脸猪睾丸IG-FI mRNA相对表达量在30~180日龄无显著变化;大白猪睾丸IGF-I mRNA相对表达量在90日龄有所下降,而在120和180日龄又恢复到30日龄水平。二花脸猪睾丸IG-FI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大白猪(P<0.05)。二花脸猪与大白猪睾丸IGF-IR mRNA表达的发育模式不同。二花脸猪睾丸IG-FIR mRNA相对表达量在90~120日龄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大白猪IG-FIR mRNA相对表达量在0日龄较高,随后显著下降(P<0.05),并在观察期内持续保持较低水平。二花脸猪IG-FIR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大白猪(P<0.05)。睾丸IGF-I mRNA和IG-FIR mRNA相对表达丰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575,P<0.01)。结论:(1)不同品种猪睾丸IGF-I和IG-FIR mRNA表达具有特定的发育模式;(2)猪睾丸中IGF-I和IG-FIR mRNA的协同表达可能对猪繁殖性能的发育有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来曲唑对香猪睾丸细胞波形蛋白表达及分布的影响,试验将14日龄、体重3 kg的12头雄性香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试验组分别经口投喂0.1、0.2 mg/kg来曲唑,每3 d投喂1次,连续投喂15次,最后一次投喂7 d后取左侧睾丸,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波形蛋白在香猪睾丸细胞中的表达与分布。结果表明:波形蛋白在睾丸生精小管细胞胞浆中表达,试验组睾丸生精小管细胞总数较对照组减少(P0.01);而波形蛋白表达细胞阳性率上升(P0.01),且随着来曲唑剂量的增加而增加(P0.01)。来曲唑可通过降低雌激素水平来调节睾丸生精小管细胞数及波形蛋白表达,说明来曲唑可能促进了香猪睾丸生精小管细胞中波形蛋白的表达,进而影响睾丸生精小管细胞的生长发育,但其作用机制机理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生长轴激素对猪繁殖性能发育的影响,随机选取0、3、20、30、90、120、180日龄纯种二花脸公猪和大白公猪各4头,屠宰并采取睾丸组织样,以18S rRNA为内标,用相对定量RT-PCR法研究睾丸IGF-Ⅰ和IGF-IR mRNA的表达及发育性变化。结果表明,二花脸猪与大白猪睾丸IGF-ⅠmRNA表达的发育模式在30日龄前完全相同,即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呈极显著增加(P〈0.01);二花脸猪睾丸IGF-Ⅰ mRNA相对表达量在30-180日龄无显著变化;大白猪睾丸IGF-Ⅰ mRNA相对表达量在90日龄有所下降,而在120和180日龄又恢复到30日龄水平。二花脸猪睾丸IGF-Ⅰ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大白猪(P〈0.05)。二花脸猪与大白猪睾丸IGF-IR mRNA表达的发育模式不同。二花脸猪睾丸IGF-IR mRNA相对表达量在90-120日龄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大白猪IGF-IR mRNA相对表达量在0日龄较高,随后显著下降(P〈0.05),并在观察期内持续保持较低水平。二花脸猪IGF-IR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大白猪(P〈0.05)。睾丸IGF-Ⅰ mRNA和IGF-IR mRNA相对表达丰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575,P〈0.01)。结论:(1)不同品种猪睾丸IGF-Ⅰ和IGF-IR mRNA表达具有特定的发育模式;(2)猪睾丸中IGF-Ⅰ和IGF-IR mRNA的协同表达可能对猪繁殖性能的发育有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认识己烯雌酚(DES)对幼年雄性香猪睾丸生殖细胞和支持细胞数的影响,将20只20~25日龄幼年雄性香猪分成4组,对照组只注射生理盐水,试验组连续9d(每天1次)经腹腔分别注射不同剂量(0.03、0.3、3mg·kg-1)己烯雌酚后,最后一次注射24h后取左侧睾丸,入40g·L-1多聚甲醛固定24h,常规制备5μm石蜡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睾丸支持细胞特异性蛋白生长转录因子4(GATA4)进行检测。显微镜下分别计数支持细胞和生殖细胞数,并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己烯雌酚用量为0.3和3mg·kg-1能促使睾丸生殖细胞数显著增多(P0.05);而使睾丸支持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05);首次发现DES能促进幼年香猪睾丸生殖细胞增殖而抑制其支持细胞增殖。DES的作用因细胞类型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其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不同品种猪在沙门氏菌攻毒压力下生产性能及免疫功能的变化。在试验的7、14、21d,测定两品种猪的健康状态与沙门氏菌压力下的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血清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及抗体水平。结果显示:在7、14、21d时,长大二元杂交猪的ADG、ADF都显著高于松辽黑猪(0.01);在试验7、21d,松辽黑猪与长大二元杂交猪的血清IGF-1差别不显著,但在14d时,在沙门氏菌的压力下,长大二元杂交猪的IGF-1高于松辽黑猪(0.05);在7、14d松辽黑猪的血清抗体水平显著高于长大二元杂交猪(0.01),但21d时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PCR或RT-PCR技术连续两年对规模猪场采集的猪全血分别进行猪瘟病毒(CSFV)、猪繁殖障碍综合征病毒(PRRSV)、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猪圆环病毒2型(PCV2)、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和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EV)的检测,结果发现2008年猪全血中CSFV、PRRSV、PRV、PCV2的感染率为30.0%、50.0%、4.0%和30.0%,2009年猪全血中CSFV、PRRSV、PRV、PCV2、BVDV和JEV的感染率分别为19.8%、13.7%、1.1%、31.9%、0.7%和2.7%,这表明用猪的全血可进行猪瘟等6种疫病的监测和流行,为更深入研究疫病的流行病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李丹 《中国兽药杂志》2013,47(11):22-26
建立了猪、牛和羊肌肉组织中吡布特罗、西马特罗、特步他林、齐帕特罗、沙丁胺醇、西布特罗、克伦塞罗、克伦丙罗、羟甲基克伦特罗、氯丙那林、莱克多巴胺、克伦特罗、妥布特罗、福莫特罗、溴布特罗、克伦潘特、班布特罗、马布特罗和马喷特罗等19种β-受体激动剂残留检测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猪、牛和羊肌肉组织样品用乙腈和异丙醇(8:2,V/V)提取,加入NaC1、Na2SO4和MgSO4盐析去杂质.待测药物经BEH C18色谱柱分离,以0.1%甲酸乙腈溶液和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同位素内标法和基质匹配标准溶液外标法定量.19种β-受体激动剂在系列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19种药物在肌肉组织中的检测限为0.25 μg/kg,定量限为0.5μg/kg.从0.5、1和5μg/kg三个添加浓度检测结果可以看出,19种药物的回收率为73.7% ~ 114.1%,批内批间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20%.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快捷、灵敏度高、定性准确,适用于该类药物残留的检测.  相似文献   

14.
大叶麻竹笋壳饲用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采用化学分析法和尼龙袋法测定了大叶麻竹笋壳的有机物(OM)、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粗灰分(Ash)和钙(Ca)、磷(P)含量,以及在山羊瘤胃内干物质和有机物的降解率。结果表明:大叶麻竹笋壳各常规养分含量(绝干基础)为OM 95.7204%、CP 8.1185%、NDF 78.904 4%、ADF 45.742 3%、Ash 4.279 3%、Ca 0.119 0%、P 0.148 7%,山羊瘤胃内的干物质和有机物的有效降解率分别为DM 29.5577%、OM 25.9155%。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地区猪圆环病毒Ⅱ型感染的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对内蒙古地区部分未经PCV-2免疫的猪场猪只780份血样进行抗体阳性检测,结果显示,不同猪场均有PCV-2感染,PCV-2抗体平均阳性率为38.6%(301/780),经产母猪阳性率为38.3%(51/133),后备母猪阳性率为38.7%(46/119),种公猪阳性感染率为23.5%(8/34),哺乳仔猪阳性率为42.8%(80/187),断奶仔猪阳性率为40.9%(70/171),育肥猪阳性率为33.8%(46/136)。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养猪场普遍存在猪圆环病毒II型(pcv-2)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新疆部分地区规模化猪场猪囊等孢球虫的感染情况。[方法]基于猪囊等孢球虫SSU rDNA基因位点设计引物,采用套式PCR法对采集自新疆7个规模化猪场的801份猪新鲜粪便DNA样本进行检测;对不同养殖场、不同年龄段猪的猪囊等孢球虫感染率进行比较分析,对获得的SSU rDNA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并构建种系发育进化树。[结果]调查猪场中猪囊等孢球虫感染率为5.74%(46/801),以沙雅县养殖场感染率最高,为14.00%(14/100),不同养殖场猪囊等孢球虫感染率统计学差异极显著(χ2=27.081,df=6,P<0.01)。未断奶仔猪、断奶仔猪、育肥猪和母猪的猪囊等孢球虫感染率分别为14.79%(25/169)、5.78%(13/225)、2.31%(4/173)和1.71%(4/234),不同年龄段猪的猪囊等孢球虫感染率统计学差异极显著(χ2=36.366,df=3,P<0.01)。序列比对和种系发育分析显示,获得的46条猪源囊等孢球虫SSU rDNA序列与安徽省凤阳县猪源猪囊等孢球虫分离株(GenBank登录号:KX808495)SSU rDNA序列的同源性均为100%,处于同一个亚群。[结论]新疆部分地区规模化猪场猪囊等孢球虫感染较常见,应加强检测和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7.
试验共设6个组,包括杜、长、大三个纯种组和长×大、大×长、杜×长大三个杂交组,每组选取健康的、体重约25 kg的试验猪12头,公母各半,经过预饲调整后每组选取10头开始正式试验。饲养至组平均体重达100 kg左右时,每组选取4头(2♂2♀)进行屠宰测定和肉质分析,并计算了三个杂交组猪的各主要经济指标的杂优率(H)。结果表明,目前选育群各品种猪的日增重830 g以上,料肉比2.53以下,瘦肉率67%以上,肉质优良。三个纯种组中生长速度以杜洛克为最快,平均日增重达912 g;料肉比以大白猪的最低,为2.35;长白猪的屠宰率、胴体斜长、眼肌面积、瘦肉率最高,背膘厚最薄;6个组中杜×长大商品猪生长最快,平均日增重达977 g,料肉比为2.34,并有较理想的杂优率,而相对于长×大和大×长组合而言,许多重要经济性状,如背膘厚、眼肌面积、后腿比例、脂率、贮存损失等,大×长的杂优率均优于长×大,表明大×长组合也是非常有效的杂交组合,可为筛选新的杂优组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出miRNA-375可能的靶基因为DIAPH2和QKI,实时荧光定量法检测了靶基因在1日龄、1-7月龄军牧1号白猪睾丸组织中的表达量。结果表明,3月龄前猪睾丸组织中miRNA-375表达量极低,4-7月龄表达水平逐渐上调,差异显著。预测靶基因DIAPH2在1-7月龄呈显著下调趋势,OKI基因在1-7月龄睾丸组织中表达水平呈显著上调趋势。经SPSS13.0分析可知,不同时期睾丸组织中miRNA-375与2个预测靶基因DIAPH2和QKI的相关系数r分别是-0.396(P〈0.05),0.411(P〈0.05),2个预测靶基因DIAPH2和QKI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151(P〉0.05),靶基因DIAPH2和QKI无明显联系,初步证明DIAPH2可能是miRNA-375的靶基因,为探索猪睾丸组织发育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9.
3种兽药及其主要代谢产物在猪粪中的排泄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磺胺二甲嘧啶、金霉素和泰乐菌素为研究对象,探讨在饲粮中添加兽药后,猪粪中3种兽药原形及其主要代谢产物的排泄规律。试验选取60头33k左右的长大二元杂交母猪,在饲粮中加入200mg/kg的磺胺二甲嘧啶、75mg/kg的金霉素和100mg/kg的泰乐菌素,分用药期和休药期收集猪粪检测其中的兽药原形及其代谢产物残留。结果表明,7d用药期内猪粪中磺胺二甲嘧啶及其主要代谢产物对位氨基乙酰化磺胺二甲嘧啶的平均残留分别为59.50,15.98μg/g;金霉素及其代谢产物4位差向异构金霉素平均残留分别为239.92,217.79μg/g;泰乐菌素A及其代谢产物泰乐菌素D的平均残留分别为10.50,65.99/μg/g。进入休药期后,猪粪中兽药原型及其代谢产物残留下降很快,到休药期结束时,相应试验组的猪粪中已检测不出金霉素及其代谢产物残留,但仍可检出磺胺二甲嘧啶及其代谢产物和泰乐菌素A及其代谢产物。由此可知,兽药的体内代谢产物在兽药的排泄中占重要比例,提示除兽药原形外还应重视其代谢产物进入环境后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