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免耕补播对北方退化草地生产力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免耕补播是恢复退化草地生产力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探究在北方退化草地上补播豆科和禾本科牧草对草地生产力和营养品质的影响,本试验在四川若尔盖、甘肃夏河、青海祁连、陕西榆林设置不补播(CK)、补播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与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Leyss)或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ZW),以及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与无芒雀麦或垂穗披碱草(HW)3个处理。试验结果表明补播豆科与禾本科牧草后豆科与禾本科优良牧草比例与地上总生物量显著增加(P<0.05);牧草粗蛋白含量也显著提升(P<0.05),在甘肃夏河、青海祁连、陕西榆林试点HW处理下粗蛋白含量较ZW处理高;两种补播处理后牧草的相对饲喂价值与未补播处理相比也显著增加(P<0.05)。结果表明在四个试验点补播豆科与禾本科牧草均改善了草地植被群落的组成与生产力以及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2.
高寒地区暖季草场放牧牦牛的生产性能及其土壤养分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旨在通过不同放牧强度下高寒小嵩草(Alpine Kobresia parva(Nees)Wang et Tang ex Y.C.Yang)草甸和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iflora(Griseb.)Scribn.et Merr.)高寒混播草地暖季草场植物初级生产力、土壤养分含量以及牦牛生产性能的研究,为草地合理利用提供有益的依据。结果表明:牦牛个体增重与放牧强度均呈线性关系;高寒小嵩草草甸暖季草场最适放牧强度为1.26头/hm2,垂穗披碱草/星星草混播高寒混播草地暖季草场的最适放牧强度是7.23头/hm2;放牧强度对高寒混播草地速效氮和速效磷的影响不显著,对速效钾的影响显著(P<0.05);随着放牧强度的提高,高寒小嵩草草甸土壤有机质、有机碳、全氮、全磷的含量呈减小趋势;当放牧强度分别达到1.07头/hm2,1.08头/hm2和1.22头/hm2时,0~5 cm,5~10 cm,10~20cm土壤速效氮含量依此达到最小;随着放牧强度的提高,高寒小嵩草草甸禾草和莎草的比例下降,可食杂草和毒杂草比例增加,而高寒混播草地垂穗披碱草的比例降低,星星草和杂类草的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植物群落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植物有性繁殖对环境条件微小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为探究高寒植物采取何种生长繁殖策略以适应全球气候变暖,从而预测高寒植被群落变化趋势,本研究利用开顶式生长室(Open-Top Chambers,OTCs)装置模拟增温,探究增温对高寒植物中常见的矮生嵩草(Kobresia humilis)、青藏苔草(Carex moorcroftii),和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有性繁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增温下矮嵩草繁殖枝数量、有性繁殖效力极显著降低(P<0.01),青藏苔草小穗长度显著增加(P<0.05),垂穗披碱草小穗长度在增温下极显著增加(P<0.01);2)增温导致矮嵩草和垂穗披碱草种子生产能力显著降低(P<0.05),青藏苔草种子产量变化不明显(P<0.05);3)3种植物发芽势在增温下呈现显著降低的趋势(P<0.05),但发芽率无显著变化(P<0.05);4)经热图(heatmap)分析,高寒植物有性繁殖对增温响应不一致,且增温严重抑制矮嵩草有性繁殖。综上,在气候变暖下,不同植物可能表现出不同的适应策略,矮嵩草有性繁殖受到增温的抑制,且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气候变化是否影响植物-真菌共生关系及植物的吸收功能,本试验以青藏草原优势植物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为研究对象,选取管柄囊霉属(Funneliformis)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izal fungi,AMF)进行室内控制试验。结果表明:增温促进了AMF和植物的共生,接种AMF及短期增温增雨互作对植物吸收氮磷功能的影响并不一致。对垂穗披碱草而言,增温增雨对其生长的土壤pH、全氮和有效磷含量均无显著影响,增雨促进了植物磷吸收(P<0.05),增温处理下接种AMF提高了植物氮磷含量(P<0.05);对草地早熟禾而言,增温增雨提高了植物氮磷含量和土壤电导率、降低了土壤全氮含量(P<0.05),增温提高了土壤有效磷含量(P<0.05),增雨处理下接种AMF后降低了植物氮磷含量(P<0.05)。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免耕补播对冀西北坝上地区草原植被群落特征的影响,本试验在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张家口综合试验站以中度退化草地为对象,设置补播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施肥(MAF)、紫花苜蓿+冰草(MA)、紫花苜蓿单播(M)、紫花苜蓿+披碱草(Elymus nutans)+施肥(MEF)、紫花苜蓿+披碱草(ME)、披碱草单播(E)、冰草单播(A)、不补播(CK)8个处理。测定其地上生物量、植被盖度、群落多样性等指标,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冰草+施肥处理使地上生物量与盖度显著提高(P<0.05);该处理下提高了禾本科植物在群落中的重要值(P<0.05),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显著增加(P<0.05)。因此,紫花苜蓿+冰草+施肥处理的补播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青藏高原高寒湿地旱化对碳通量的影响,探讨高寒湿地旱化碳通量变化规律,本研究于7-8月生长高峰期以高寒湿地、沼泽化草甸和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利用TARGAS-1静态箱法,比较高寒湿地不同退化阶段碳交换的动态差异。结果表明:与高寒湿地相比,沼泽化草甸与高寒草甸植被群落光合速率、生态系统呼吸速率、净生态系统碳交换显著提高(P<0.05);不同退化阶段土壤温湿度及植被群落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土壤电导率差异不显著;相比于土壤湿度和土壤电导率,土壤温度对CO2交换的影响更大,其与净生态系统碳交换呈显著负相关(P<0.05),高寒草甸的碳交换对土壤温度的敏感性要大于高寒湿地和沼泽化草甸的碳交换对土壤温度的敏感性;在植物生长高峰期,高寒湿地旱化过程土壤温度显著上升,土壤湿度和植物群落生物量显著下降,导致其碳汇功能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退化高寒草甸土壤水分入渗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本试验以祁连山东段退化高寒草甸为对象,研究了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土壤水分入渗率、机械组成和团聚体的变化,探讨了团聚体特性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高寒草甸退化程度的加剧和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水分入渗率均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P<0.05),土壤团聚体由大粒径为主向小粒径为主改变;水分入渗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砂粒含量、粉粒含量、孔隙度、大粒径团聚体含量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与土壤容重、黏粒含量、土壤微团聚体含量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综上所述,随着高寒草甸退化程度的加剧,土壤中大团聚体含量减小,导致土壤孔隙度下降,土壤水分的入渗能力逐渐降低,水源涵养能力变差。  相似文献   

8.
凋落物分解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在青藏高原高寒沙化地生态恢复初期,分别以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和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为杯腺柳(Salix cupularis)的伴生草种,探究三种高原牧草在杯腺柳不同微位置(冠幅中心、冠幅半径中点和冠幅外缘)下对其凋落叶早期分解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垂穗披碱草伴生下,各微位置的杯腺柳凋落叶质量损失率均最高(P<0.05),且50%和95%分解时间均最短;垂穗披碱草伴生下,凋落叶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变化更剧烈,且在分解第19个月时,木质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和其它两种草本伴生(P<0.05);微位置对凋落叶总氮、木质素含量、C/N和木质素/N影响显著(P<0.05)。综上所述,在以杯腺柳为先锋种的高寒沙化地中,垂穗披碱草种植在杯腺柳冠幅下可使杯腺柳凋落叶分解更快,更有利于区域沙化地的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不同播期下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交叉混播效果及该种植模式对垂穗披碱草生长的影响,本研究以垂穗披碱草与紫花苜蓿为材料在国家牧草体系张家口试验站开展试验研究。试验先机播垂穗披碱草,同时在其播种行人工开沟交叉播种紫花苜蓿,设15 d为1个紫花苜蓿播期,共4个播期处理,在垂穗披碱草抽穗期测定植物盖度、产量及品质。结果表明:垂穗披碱草播种后15 d混播紫花苜蓿及与紫花苜蓿同期交叉混播会影响垂穗披碱草的生长,但这两播期处理在草地建植当年可以显著提高植被盖度、产量和品质;垂穗披碱草播种30 d后与紫花苜蓿交叉混播,混播组合中垂穗披碱草占优势且牧草总产量及饲草品质下降。建议在张家口坝上地区建立人工草地时,先播种垂穗披碱草,30天内补播紫花苜蓿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退化草地植被和土壤理化性质对不同调控措施的响应,本研究以中度退化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采取春季休牧(T1),春季休牧-划破草皮(T2),春季休牧-划破草皮-施肥(T3),春季休牧-划破草皮-播种(T4),春季休牧-划破草皮-施肥-播种(T5)措施,以中度退化高寒草甸为对照(CK),探讨各调控措施下植被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CK相比各调控措施下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指数以及地上、地下生物量均显著增加(P<0.05);补播‘青海’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Qinghai’)后样地杂类草重要值降低,禾本科重要值增加;CK土壤pH、容重和铵态氮含量最高;T2下土壤速效磷含量最高;T3下土壤硝态氮含量最高;T4下有机磷含量最高;与CK相比,T5下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氮、全钾、速效钾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综上,春季休牧-划破草皮-施肥-播种措施能在短时间内改善退化高寒草甸的现状,提高可食牧草比例,有利于高寒草甸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祁连山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对不同类型草地植被的研究可为草地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样方法,采集并分析了祁连山东段4种不同类型的草地植被群落特征,并对牧草营养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草地植被和功能群落存在差异,其中高寒草甸植被香农威纳、优势度和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其他3类草地(P<0.05);地上生物量表现为高寒草甸和沼泽化草甸显著低于草原化草甸和人工草地(P<0.05),地下生物量则相反。不同类型草地牧草营养和牧草碳、氮、磷含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综合比较不同草地类型植被群落特征,牧草碳、氮、磷含量以及牧草营养,发现高寒草甸的植被群落稳定性,牧草营养最优,沼泽化草甸次之,草原化草甸最差。  相似文献   

12.
针对宁夏半干旱区7龄以上苜蓿(Medicago sativa)草地退化导致的牧草产量低、品质差等问题,本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披碱草(Elymus nutans)、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鸭茅(Dactylis glomerata)补播对退化草地苜蓿主要农艺性状和牧草品质的影响,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CA)评价其改良效果。结果表明:补播禾草对苜蓿株高、叶茎比、一级分枝数和干草产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补播苇状羊茅干草产量最高,其次为多年生黑麦草和无芒雀麦;补播禾草对牧草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PCA分析得出,补播鸭茅、苇状羊茅综合性状分别排第一、二位。因此,可根据不同改良目的选择不同禾草种类进行补播,苇状羊茅可显著提高退化苜蓿草地生产性能,补播鸭茅可显著改善退化苜蓿草地牧草品质。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环青海湖地区引进的两种禾本科牧草'川草2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Chuancao No.2’)和'阿坝’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Aba’)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采用ITS rDNA 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分子生态网络的方法,分析施用有机肥后两种牧草生长及根际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有机肥显著增加两种牧草的地上及地下生物量,降低牧草茎叶比(P<0.05);有机肥处理改变了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全氮(TN)和有机碳(SOC)含量(P<0.05),降低土壤pH。土壤真菌群落结构表明:有机肥降低老芒麦根际主要优势菌和次要优势菌的相对丰度;提高披碱草根际赤霉菌(Gibberella)、内生真菌属(Preussia)相对丰度。RDA结构显示pH和SOC是驱动微生物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P<0.01),有机肥添加重新构建了土壤真菌群落间的网络关系。高寒地区短期施加有机肥明显促进牧草生长,提高土壤肥力,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返青期休牧对退化高寒草地植被特征及优势种光合生理的影响,本研究在祁连山区选择已实施返青期休牧6年的高寒草甸开展了植被特征及优势种光合生理相关指标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返青期休牧6年后,高寒草甸的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土壤含水量较未休牧区分别增加了38.44%,985.00%,209.56%和62.62%,其优势禾草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株高、叶片净光合速率、光化学量子效率、呼吸速率、叶面积、相对叶绿素含量和叶片氮含量分别提高了965.77%,139.86%,4.92%,269.37%,254.13%,197.02%和96.24%(P<0.05),其地上地下生物量与除叶温和光化学猝灭系数外的指标显著相关,叶片净光合速率与除叶温外的指标显著相关。因此,返青期休牧可显著增强高寒草地优势禾草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促进植物生长及退化草地的恢复。本研究为推广实施返青期休牧这一措施来恢复退化高寒草地植被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张家口坝上地区豆禾牧草混播草地的建植效果,本试验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与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5月25日在国家牧草体系张家口综合试验站开展同行混播试验。试验设紫花苜蓿+无芒雀麦(MW)、紫花苜蓿+垂穗披碱草(MP)、紫花苜蓿+无芒雀麦+垂穗披碱草(MWP)3种混播组合,豆禾比为3:7,4:6,5:5,6:4,7:3共5个混播比例,在紫花苜蓿初花期对建植当年人工草地生物量、牧草品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MWP组合在豆禾比4:6处理下产量较高,在豆禾比7:3处理下品质较好;MP组合在豆禾比3:7,5:5处理下能提高牧草的产量及品质;综合混播牧草品质与产量分析,MW为较理想的混播组合,以豆禾比为3:7处理表现最佳。综上所述,在张家口坝上地区建立人工草地时,建议采用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3:7的混播处理。  相似文献   

16.
合理的放牧方式是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可持续利用的前提。本研究通过监测牧、自由放牧+药物防除(牧+防,G+C)、牧草生长季禁牧(禁,E)和牧草生长季禁牧+药物防除(禁+防,E+C)4种草地管理措施对黄帚橐吾(Ligularia virgaurea)型退化草地的群落特征和产草量的影响发现:牧+防和禁+防显著降低黄帚橐吾地上生物量和密度(P<0.05);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和高度在禁和禁+防处理下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且在牧+防和禁+防处理下,植物群落的优势种由黄帚橐吾+垂穗披碱草变为高原早熟禾,而牧和禁处理下,植物优势种在3年内均为黄帚橐吾;只有放牧处理下物种多样性在年份间变化显著(P <0.05);牧+防和禁+防处理下,禾本科地上生物量占比显著增加(P <0.05),而黄帚橐吾地上生物量占比显著减少(P <0.05)。综上所述,牧+防和禁+防均可显著抑制黄帚橐吾生长,而禁+防显著提高禾本科牧草的产量。因此,禁+防是橐吾型退化草地恢复改善的适宜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生物土壤结皮(生物结皮)是高寒草原重要的地表覆盖物,具有调控土壤养分循环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作用。本研究采用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法分析典型高寒草原生物结皮的产生和发育演替对表层土壤(0~10 cm)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有供试土壤样品中共有22种PLFA,可表征7种微生物类群,其中常见细菌和真菌是主导微生物。各类群微生物生物量与生物结皮的产生和演替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冗余(Redundancy analysis,RDA)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因子与微生物生物量极显著相关(P<0.01),土壤真菌生物量与全氮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放线菌生物量与全磷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可见,在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结皮、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与禾本科牧草(Gramineous forages)共生情况,推进植物-微生物联合生态修复技术在退化高寒草地恢复中的应用,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GI)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GM)对‘川草2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Chuancao No.2’)和‘阿坝’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Aba’)的侵染情况,比较了酸性品红、台盼蓝和墨水醋染色法对菌根侵染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根内球囊霉和摩西球囊霉均能与‘川草2号’老芒麦和‘阿坝’垂穗披碱草识别共生形成菌根结构,且菌根侵染率和孢子密度均为摩西球囊霉高于根内球囊霉(P<0.05);3种染色方法对菌根侵染率的影响存在差异,总体表现为台盼蓝>酸性品红>墨水醋,台盼蓝与酸性品红间差异不显著,与墨水醋之间差异显著(P<0.05)。因此,为保证菌根观测效果,建议在测定禾本科牧草菌根侵染率时优先选用台盼蓝染色法。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种群密度对高寒草甸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生物量的影响,本研究选择祁连山东缘高原鼢鼠3个不同种群密度(高、中、低)干扰下高寒草甸样地,分析了土壤理化特性、植物生物量变化及干扰强度和土层间的互作效应。结果发现:随种群密度增多,土壤含水量、容重、有机碳、全氮含量和全磷含量均呈增加趋势,而全钾含量和根冠比降低,土壤碳氮比先减后增,总生物量及地下生物量逐渐降低,地上生物量先增后减;同一干扰强度下,土壤土层深度对其pH值、全氮含量和全磷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对地下生物量和土壤水分有极显著性影响(P<0.01)。干扰强度和土层的互作对全钾、全磷和水分有显著性影响(P<0.05),对pH值和地下生物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可见,高原鼢鼠扰动显著改变了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生物量,并与土层深度有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高寒草甸天然草地补播乡土物种对草地群落稳定性的影响,本试验以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异针茅(Stipa aliena)、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溚草(Koeleria cristata)、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iflora)、扁蓿豆(Melissitus rutenica)、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为试验材料,设置5种混播组合,于2017年在青海省贵南县天然草地上进行补播。试验采用方差比率法(Variance ratio,VR)、M.Godron贡献定率法(Contribution law)以及生物量稳定性分析方法,结果表明:5种组合补播后使得群落联结性降低、生物量稳定性增大,群落整体稳定性增强,正向着稳定方向发展;5种组合中,组合D (扁蓿豆+星星草+垂穗披碱草+异针茅+溚草)的生物量稳定性最大,是对草地恢复最有效的物种组合。本试验筛选出了对草地生态修复最有效的物种组合,为草地保护及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