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微粒子感染家蚕后血液蛋白质和氨基酸组成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报道家蚕微粒子孢子(Nosema bombycis)添食家蚕(Bombyx mori)在蚕体血液里所引起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变化。以正常微粒子孢子、四川大孢子和蒸馏水分别添食四至龄起蚕使蚕体感染微孢子后,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取血进行SDS-PAGE,观察到感染微孢子的蚕血有大分子蛋白出现,在电泳图上分离明显。对感染微粒子的家蚕进行氨基酸分析研究,与对照比较,毒性大的正常种Nosema bombycis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家蚕受不同种微粒子感染引起血液蛋白质组成发生变化,并对此做了比较研究。以蒸馏水做对照,添食微粒子正常种Nosema bombcis)(N.b)和变种MG_1,且在添食后一定时间间隔内取血,以几条蚕血液混合做为平均值,用SDS-PAGE检测其蛋白质变化,添食MG_1孢子与对照、N.b相比,家蚕血液中出现两条分子量较大的不同蛋白带,确定为脂酶同功酶蛋白A-1,A-2。用分光光度计检测480nm处的吸收值,添食后不同日数内,脂酶同功酶蛋白活力是不规则曲线,有两个活力高峰。  相似文献   

3.
TAAL对人工接种的家蚕微粒子病的实际治疗试验表明:以0.5-1mg/ml的TAAL1次/日,8小时/次药物添食,对家蚕微粒子病有明显的治疗效果.TAAL的疗效与治疗次数、二次用药的间隔时间、蚕体感染微孢子的数量、蚕体发病程度关系十分密切.治疗次数增加,疗效增加;二次用药间隔时间超过36小时疗效明显下降;蚕体感染微孢子浓度越低疗效越明显,当微孢子感染浓度低于10~8个孢子/毫升时表现出良好的效果.感染48小时前与48小时后使用TAAL的效果截然不同.推测该药物主要作用于微孢子原虫的裂殖体阶段.  相似文献   

4.
<正> 蜜蜂微粒子病与家蚕微粒子病一样,是发生普遍的昆虫传染性疾病之一。由吞食病原孢子污染的食料、水等引起染病,主要感染成虫(蜂),病原在蜜蜂肠壁组织内寄生增殖,无胚种传染性。蜜蜂微粒子(Nosema apis)和蚕微粒子(Nosema bombycis)在分类学上同“属”异“种”。N.apis 对家蚕的交叉传染问题,前人已有研究报道,但所述不同。根据生产实践的需要,再作感染实验。材料与方法一、N.apis 的来源:  相似文献   

5.
数株家蚕微粒子(Nosema bombycis)NIS001株的克隆株,是用有限稀释法,在桉大蚕蛾(Antheraea eucalypti)培养细胞系中接种该株孢子的孢原体(sporoplasm)而获得的。稀释感染的桉大蚕蛾培养细胞,并转移到96孔的细胞培养板小孔内,以分离出单个的感染细胞。随机选取一定数目的含单个细胞小孔,这是因为此时还不可能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孔内分离的单个细胞是否感染。在这些小孔内加入另一些未被感染的家蚕(Bombyx mori)S.P.C.Bm36或桉大蚕蛾细胞,则孔内可能被单个孢原体寄生的单细胞就会产生家蚕微粒子(Nosema bombycis)NIS001的克隆株来。用此方法分离的数株家蚕微粒子(Nosema bomobycis)NIS001克隆株中,形态差异的孢子可分别观察到。经数次离体培养继代后,孢子的形态特征得以保持下来。胶乳凝集试验结果表明七株克隆的孢子表面抗原具同源性。  相似文献   

6.
<正> 龙眼裳卷蛾(Cerace Stipatana Wa-lkar)体内寄生的微孢子虫,经1985年春、夏、秋三季养蚕添食接种试验鉴定能感染家蚕,对该病原孢子的大小、形状,用电镜扫描与家蚕微粒子孢子作了比较。1986年对龙眼裳卷蛾微孢子虫感染家蚕后出现的病  相似文献   

7.
生物试验结果和以Giemsa液染色感病蚕体组织涂片的现察结果表明,防微灵对家蚕微粒子孢子无体外灭活作用,亦无预防效果,对孢子进入蚕体后的发芽和入侵组织无影响,蚕体内孢子发育进入孢子形成期再连续给药也无治疗效果,防微灵治疗家蚕微粒子病的作用阶段是抑制繁殖体的分裂增殖。  相似文献   

8.
何安蓉  王琦 《蚕学通讯》2004,24(4):38-40
家蚕微粒子病是经蚕食下传染和胚种传染的一种毁灭性蚕病,严重威胁着蚕种场的生存和蚕桑事业的发展.目前,对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可以从三个方向努力.首先是预防.主要是防止微粒子病对家蚕的感染.常以补正检查、预知检查、母蛾检查、环境及桑叶消毒等技术措施为有效手段,并已取得了系统有用的研究成果,广泛运用于家蚕繁育的全过程.第二为治疗.即主要是对家蚕添食抗微药品,如防微灵、克微宝等,以此来控制家蚕微粒子在蚕体的增殖.第三为育种防治.即用生物工程技术将抗微粒子病基因导入经济性状好的蚕品种内,培养出在感染微粒子病毒的任何浓度下绝对不会发生家蚕微粒子病的蚕种,不过该研究还只是一种设想.  相似文献   

9.
调查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ycis,简称Nb)分别与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m CPV)、家蚕肠道菌、苏芸金杆菌(Bt)和家蚕白僵菌联合感染家蚕时存在的拮抗情况。结果显示家蚕感染适量Nb后,再以其它病原感染家蚕,都具有一定的降低家蚕微粒子病发生效果,其中以Nb感染家蚕后再感染Bm NPV或Bm CPV的抑制效果较明显,但其他病原或其他感染方式对降低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著者等报告了从一种夜蛾(Spodoptera depravate Butler)的微孢子虫(Nosema sp.)在昆虫组织培养细胞内发育的过种中,当所谓成熟孢子形成之前形成极丝卷曲数少的异型孢子,此类孢子能自行发芽并在细胞内建立感染且能持续进行(Iwano & Ishihara,1989)。其后又报告了家蚕微粒子病病原(Nosema bombycis)在同一培养细胞内与Nosema sp.相同的也在形态(极丝卷曲数少)和形成期(感染后到出现的时间)有差异的两种孢子(Iwano & Ishihara,1991)。本研究确认感染家蚕幼虫的N.bombycis在寄主体内也和昆虫培养细胞内一样,形成异型的两种孢子,特别对短极丝型孢子的生物学及在养蚕方面的意义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11.
微粒子病家蚕消化道内肠球菌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健康家要、感染微粒子病家蚕,以及感染细菌性肠道病家蚕的消化道分离了200株肠球菌,并进行了数值分类学鉴定,以探讨家蚕消化道中肠球菌的生态学分布和家蚕微孢子与肠球菌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与健康蚕相比,4龄或5龄起蚕添食微孢子的微粒子病家蚕消化道内,肠球菌的数量分别增加5.5×10~5倍和0.74×10~2倍;菌种数从6个分别下降为3个和4个;生化表型数从27个分别下降为13个和14个;在菌种分布上,Ent.avium的分布频率从健康蚕的56%分别下降至20%和38%,而Ent.faecium的分布频率从健康蚕的2%分别上升至40%和16%;分离菌株共有59个生化表型。  相似文献   

12.
母蛾抽样检查是家蚕微粒子病检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明确母蛾检疫前高温干燥灭活可能存在的家蚕微孢子虫的有效处理时间,以被家蚕微孢子虫感染的母蛾为材料,在高温(71℃)条件下分别处理1、2、3、4、5和6 h后,分离母蛾体内的家蚕微孢子虫进行添毒试验,检查其灭活情况。结果表明,高温处理3 h以上的母蛾体内分离的家蚕微孢子虫给3龄、4龄健康起蚕添食后,蚕体未出现感染症状,证明添食的微孢子虫已经失去致病活性。据此建议在蚕种生产的母蛾检疫过程中,须在71℃高温条件下对母蛾处理3 h以上,以避免因抽样母蛾体内的微孢子虫扩散造成的二次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综述了前人对家蚕微粒子孢子的分布及其在蚕期感染家蚕的方式和过程等方面的研究结果,目的在于了解家蚕微粒子孢子的传染途径,寻找阻断微粒子孢子感染家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家蚕微孢子虫生命周期及胚种传染的回顾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自然 《四川蚕业》2006,34(4):53-57
家蚕微粒子病的病原微孢子虫(NosemaBombycis Nagel,1897)。18世纪欧洲蚕业受微粒子病的危害,导致意大利和法国蚕丝业受到严重损失。1870年,法国巴斯德(Pasteur L)发表了微粒子病防治的论文[1],提出母蛾检验法是防预微粒子病胚种传染的有效措施,沿用至今130余年效果卓然。人们为防治微粒子病的流行而不懈努力,但仍然是时起时伏地威胁着蚕业生产的安全。本文回顾微粒子病的历史提出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主要是微孢子原虫的生命周期,孢子发芽及极丝的功能,微孢子虫二次感染体及如何侵染蚕卵及胚胎等问题。1家蚕微孢子虫生命周期1870年巴斯德提…  相似文献   

15.
家蚕微粒子孢子的免疫酶标鉴别法初报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制备了家蚕微粒子(Nosema bombycis)孢子的特异性抗血清,用间接免疫酶标染色法可以对家蚕微粒子孢子进行鉴别。80℃以下温度处理1小时,孢子的抗原性不受影响,100℃处理1小时抗原性消失。  相似文献   

16.
家蚕微粒子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微粒子病狭义而言是由病原体——蚕微粒子(Nosema bomby-cis)寄生引起的一种蚕病。除 Nb 外,据报导七十年代初期起已直接从蚕(或蛾)体发现分离到多种新的微孢子虫类型。微孢子虫种类不同,其超微结构、增殖样式不同,对蚕的致病力、寄生组织亦有差异。对此,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不少研究,也获得了一定成果。本文介绍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作者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2种野外昆虫来源微孢子虫的超微结构及生活史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从湖南蚕区野外昆虫菜粉蝶(Pieris rapae)、桑尺蠖(Phthonandria atrilineata)分离到的2种微孢子虫感染家蚕,观察微孢子虫的寄生组织、生活史以及原代微孢子虫与在蚕体侵染繁殖的第1代微孢子虫的超微结构,作为探讨家蚕微粒子病发生与野外昆虫微孢子虫的关系的病原生物学依据之一。用Giemsa染色镜检观察的结果显示,2种来源的微孢子虫可在家蚕幼虫体内全面寄生,在中肠、丝腺、马氏管、脂肪体、生殖腺、肌肉组织、气管丛等组织中均能检出。电子显微镜观察2种来源的微孢子虫的超微结构,并与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比较,结果显示在家蚕体内继代的源自菜粉蝶和桑尺蠖的微孢子虫的超微结构特征与Nb基本一致,孢子壁由3层组成,极体分为前后2部分,极丝同型,核成对出现,核形不规则,核膜双层,粗面内质网附含大量的核糖体,孢子后部有后极泡。2种来源的微孢子虫在家蚕体内的发育过程较为相似,所有时期的核都成对出现,以二分裂方式增殖,发育周期分别为72、96 h。  相似文献   

18.
家蚕微粒子病由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 Nageli)所引起,因其能由食下与胚种两种途径传染而对丝茧育养蚕和蚕种生产都带来严重危害,是我国养蚕生产中的主要蚕病之一。家蚕  相似文献   

19.
<正> 家蚕微粒子病是经胚种传染和蚕儿食下病原性微孢子而使蚕感染的一种毁灭性传染病,在家蚕一生的各个发育阶段均可发生。  相似文献   

20.
“克微宝”添食治疗家蚕微粒子病经室内试验证明有良好效果,特别是对低密度(10~3粒/头)感染治疗作用更佳,生产上推广试用效果显著。该药剂使用操作简单,对蚕生理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