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豆粕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发酵效果,检测发酵后豆粕中的粗蛋白、活菌数、pH值以及色泽香味。检测结果表明,豆粕经过好氧和厌氧发酵方式处理后,都显著提高了豆粕的营养价值;厌氧发酵的豆粕粗蛋白含量极显著高于好氧发酵的豆粕粗蛋白;厌氧发酵豆粕活菌数极显著高于好氧发酵豆粕;厌氧发酵色泽优于好氧发酵。厌氧发酵豆粕产品适合于仔畜使用,好氧发酵产品适合于成年动物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针对新疆沼气池产气率低的问题,以新疆呼图壁西域春奶牛场的鲜牛粪为厌氧发酵原料,系统地研究温度对牛粪厌氧消化产气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厌氧发酵装置,在50℃、30℃和实验室环境下模拟户用沼气池的发酵环境。[结果]50℃环境下发酵效果最佳,产气量最高;pH值过低(76)会导致整个发酵的失败;在发酵过程中,营养物质TN减少,但损失量不大,TP、TK有所增加。[结论]温度和pH值是影响产气量的主要因素,发酵后的牛粪总养分符合有机肥技术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3.
以(A)豆粕前处理(1普通豆粕、2挤压豆粕和3膨化豆粕)、(B)菌种组合(1米曲霉、2枯草芽孢杆菌和3米曲霉+枯草芽孢杆菌)和(C)加水量(1低、2中和3高)为试验因素与水平,采用留空列和二重复的L9(34)正交试验设计,及好氧和厌氧结合的发酵工艺发酵豆粕,检测不同发酵阶段豆粕失重率、蛋白质水解度、酸溶蛋白、游离氨基酸含量和酸度等指标,进行数据的极差、方差、相关系数和变动趋势分析,研究发酵豆粕工艺参数优化组合及发酵豆粕指标相关性。结果表明:降低失重率工艺参数优化A3B3C1,提高蛋白质水解速度工艺参数优化A3B1C3;蛋白质水解度及其降解产物的积累主要发生在好氧发酵24 h和厌氧发酵的第1周,酸度积累发生在厌氧发酵第1周;失重率与蛋白质降解相关性很低,蛋白质水解度与酸溶蛋白及游离氨基酸含量高度相关,与低分子肽含量有较高相关。  相似文献   

4.
生物技术处理豆粕多利用益生菌发酵及酶解的作用,将豆粕中大分子物质和抗营养因子进行分解、转化。发酵后的豆粕抗营养因子含量低;富含有益菌、活性酶,提高了小分子有机酸、维生素、游离氨基酸等发酵代谢产物的含量;提高了豆粕的适口性和利用率。利用益生菌处理的发酵豆粕及利用酶处理的酶解豆粕可将豆粕中的大分子蛋白降解为小肽、氨基酸,提高豆粕的消化利用率。菌酶协同发酵豆粕,在微生物发酵的基础上添加外源蛋白酶,由于微生物和酶有较好的协同作用,大分子物质被降解得更彻底,与微生物发酵、酶解相比,缩短了发酵周期,效率更高。生物技术处理豆粕提高了豆粕利用率、畜禽健康水平、畜产品品质,并具有改善养殖环境的功能。文章综述了生物技术处理豆粕的工艺特点、营养特性、代谢产物、应用效果,并进行了总结、分析,对以豆粕为代表的植物蛋白饲料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豆粕大部分用作饲料,少部分用于发酵食品生产,以豆粕为原料进行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的研究相对薄弱。常见的加工豆粕方法是酶解豆粕和发酵豆粕,即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大豆蛋白通过蛋白酶酶解或微生物发酵降解为可溶性蛋白和小分子多肽的混合物。经过酶解或发酵处理的蛋白有比传统大豆中蛋白质更易于吸收、低抗原等特点,被认为是幼龄  相似文献   

6.
豆粕大部分用作饲料,少部分用于发酵食品生产,以豆粕为原料进行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的研究相对薄弱。常见的加工豆粕方法是酶解豆粕和发酵豆粕,即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大豆蛋白通过蛋白酶酶解或微生物发酵降解为可溶性蛋白和小分子多肽的混合物。经过酶解或发酵处理的蛋白由于比传统大豆中蛋白质更易于吸收、低抗原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采用体外发酵技术,选用瘤胃内容物(瘤胃液)作为混合菌源对豆粕进行固态发酵处理,瘤胃液接种量为5%,料水比为1∶1,39℃,厌氧发酵72 h。对发酵前后豆粕营养特性进行分析,并对发酵前后豆粕微生物指标和pH值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豆粕经瘤胃液发酵后,氨基酸的含量比发酵前提高了3%,大分子量的蛋白质得到降解,小分子多肽明显增加。此外,发酵豆粕的pH值显著下降(P<0.05),菌群结构上菌落总数极显著增加,霉菌和大肠杆菌菌群显著降低,而有益的乳酸菌极显著上升(P<0.05)。本试验证实了瘤胃内容物可作为豆粕发酵处理的有效菌源,为开辟新的饲料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豆粕是饲料工业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植物性蛋白原料,但其中存在的多种抗营养因子,降低了动物对豆粕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用微生物发酵法处理豆粕可以有效地去除豆粕中抗营养因子,并降解大分子蛋白质生成小肽,同时还可生成多种益生菌、积累有益的微生物代谢产物,最终得到具有多种功能的优质蛋白饲料——发酵豆粕。发酵豆粕在断奶仔猪日粮中的应用已有一些报道〔1~3〕,但其在育肥猪日粮中的应用报道较少。本试验采用  相似文献   

9.
以普通豆粕、挤压豆粕、膨化豆粕为发酵材料,以米曲霉、枯草芽孢杆菌和酿酒酵母为菌种,以三个不同加水量组合为条件,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设置空列和两次重复,检测蛋白质水解度、酸溶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进行数据的极差、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寻找固态发酵豆粕工艺中前处理方法、菌种组合与加水量组合对提高蛋白质降解度的优化参数组合。对于提高发酵豆粕蛋白质水解度,膨化豆粕工艺优于普通豆粕和挤压豆粕,米曲霉菌种优于枯草芽胞杆菌及其与米曲霉两者的组合,较高加水量优于低加水量;酸溶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与蛋白质水解度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可以使用蛋白质水解度作为蛋白质降解度的评价指标;对于蛋白质降解速度,好氧发酵是厌氧发酵的5.3倍。综合试验结果得到的优化工艺参数组合为A3B1C3。  相似文献   

10.
两步发酵法降解大豆抗原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混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混菌发酵生豆粕,研究表明,酵母菌及乳酸菌对枯草芽孢杆菌降解抗原蛋白的能力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以枯草芽孢杆菌好氧发酵作为前发酵,乳酸菌及酵母菌厌氧发酵作为后发酵对生豆粕进行两步发酵,结果表明:前发酵时间对豆粕中抗原蛋白的降解影响最大,后发酵温度其次,前发酵温度影响最小;当前发酵温度为35℃,前发酵时间为48 h,后发酵温度42℃,后发酵时间32 h,豆粕中两种主要抗原蛋白的残留量仅0.15%。  相似文献   

11.
混合菌株发酵豆粕生产复合蛋白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虾壳发酵液和豆粕为原料,根据影响发酵效果的几个因素,设计6组实验,通过测定系列指标,比较不同处理组豆粕的发酵效果。结果表明,发酵豆粕(复合蛋白粉)与原料豆粕相比,感官良好,带有酒香的浓郁酸香味,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植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酸溶蛋白、游离氨基酸、小肽含量显著升高(P<0.05),蛋白质含量显著升高(P<0.05),说明经过混菌发酵,豆粕的营养价值得到极大提高。在各实验组中,以实验5组效果最佳,该组的发酵参数是:发酵原液pH值6.5,添加未灭菌豆粕,料液比为1:1.8,酿酒酵母接菌量为豆粕质量的15%,发酵后12 h添加豆粕质量10%的葡萄糖,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48 h。  相似文献   

12.
发酵豆粕及其在生猪养殖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酵豆粕是指通过现代生物发酵技术对原料豆粕进行发酵处理后的产物.其充分消除了大豆抗营养因子,适口性好,消化率高,含有大量有益微生物,可以替代血浆蛋白粉、鱼粉、肠膜蛋白和乳清粉等动物性饲料原料.用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在哺乳母猪和早期断奶仔猪养殖上的应用表明,可提高仔猪初生重、降低饲料成本.1豆粕的优缺点豆粕是大豆提取豆油后得到的一种副产品,按国家标准可分为三个等级:一级(蛋白46%、48%),二级(蛋白43%),三级(蛋白小于43%,目前很少使用)。  相似文献   

13.
发酵豆粕又名生物肽,具有蛋白质丰富、氨基酸均衡、抗营养物质低等特点。作为饲料可以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和生长性能,被广泛应用在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中。本文综述了豆粕发酵的特点、发酵菌种、影响因素。着重介绍了发酵豆粕在饲料中的应用,并对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为豆粕发酵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使发酵豆粕更好的应用在养殖行业中。 [关键词] 豆粕发酵|动物饲料|畜禽养殖|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正>微生态发酵饲料是近些年来发展迅猛的一种新型饲料,主要依靠乳酸菌、芽孢杆菌、酵母菌等有益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来生产和调制的一种饲料[1-3]。常见的微生态发酵饲料有作物秸秆类的青贮饲料,豆粕、棉籽饼和菜籽饼发酵脱毒饲料以及动物蛋白类发酵饲料等[4-5]。由于微生物的发酵改变了饲料的理化性质,增加了其适口性和营养价值,大大提高了饲  相似文献   

15.
该文探讨了以豆粕为主要原料进行黑曲霉固态发酵生产大豆肽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发酵时间、豆粕与麸皮原料比及发酵条件对大豆肽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的发酵豆柏与麸皮原料比为豆粕含量87%;最适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0℃,初始pH值为6.2,发酵时间96h.在此条件下,发酵得到的大豆肽转化率达65.52%。考虑到生产成本重新拟定了试验组合,并进行了双组平行试验.结果表明发酵料坯中豆粕含量87%、初始pH值5.8、发酵温度为30℃、发酵90h条件下发酵豆粕中大豆肽的转化率为62.35%。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选用多种微生物发酵豆粕原料,对降解豆粕抗原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枯草杆菌05降解抗原蛋白的性能较强,发酵后的豆粕经SDS-PAGE检测,从球蛋白亚基条带颜色深浅的变化,判断该发酵豆粕的β-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被完全降解,小分子肽含量明显升高。使用湿发酵豆粕对断奶仔猪进行饲喂试验,结果表明添加10%湿发酵豆粕有效提高了仔猪的日采食量、日增重、料肉比比对照组低0.37。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发酵水分及菌酶协同发酵对豆粕品质的影响。[方法]①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设置5个不同水分处理组,料水比分别为1∶0.4、1∶0.5、1∶0.6、1∶0.7、1∶0.8,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使用复合益生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粪肠球菌=1∶1∶1)发酵豆粕,通过测定分析发酵豆粕表观特征、营养指标及活菌含量,确定最适料水比。②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设置5个不同中性蛋白酶添加量处理组,添加量分别为0、100、200、400、800 IU/g,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进一步测定发酵豆粕表观特征、营养指标、活菌含量及蛋白质亚基分布,确定最佳中性蛋白酶添加量。[结果]①不同料水比条件下,各处理组发酵豆粕粗蛋白水平无显著(P=0.074)差异,料水比为1∶0.6时粗蛋白含量最高,较发酵前提高了9.39%;随着初始发酵水分的提高,发酵豆粕pH值极显著(P<0.01)降低,乳酸含量及3种菌的存活量极显著(P<0.01)升高,1∶0.6组发酵后乳酸含量显著(P<0.05)高于1∶0.4组和1∶0.5组;复合菌的存活量在料水比为1∶0.8时最高,总量达到1.43×109 CFU/g。结合上述试验结果并考虑工业化生产条件,选择料水比为1∶0.6作为最适发酵水分开展后续试验。②在料水比为1∶0.6条件下,不同蛋白酶添加水平对各组发酵豆粕粗蛋白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但随着蛋白酶添加量的增加,小分子蛋白水平线性提升,在蛋白酶添加量为800 IU/g的处理组中,<30 kDa范围内的蛋白质水平高达65.56%,较未添加组小分子蛋白质含量提高2.61倍;发酵豆粕中3种菌的存活量随着蛋白酶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100 IU/g处理组枯草芽孢杆菌和粪肠球菌的存活量极显著(P<0.01)高于200、400、800 IU/g处理组,酵母菌的存活量极显著(P<0.01)高于400、800 IU/g处理组。[结论]选择料水比为1∶0.6并在底物中添加100 IU/g的中性蛋白酶协同发酵可有效改善豆粕的品质。  相似文献   

18.
发酵豆粕和去皮豆粕离体消化率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养殖业快速发展,饲料资源、尤其是动物性蛋白质饲料资源非常缺乏。在我国水产饲料中,豆粕是优质蛋白资源之一,在饲料中的使用量较大,是水产饲料的主要蛋白质原料之一。发酵豆粕以去皮豆粕为原料,经过微生物混合菌种固体发酵后得到的蛋白质原料。进行发酵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去除豆粕中存在的抗营养因子如抗胰蛋白酶因子、大豆皂苷等,并提高养殖动物对豆粕蛋白质、氨基酸的消化、利用效率。对饲料蛋白质原料品质鉴定的常规方法是测定其蛋白质含量,但仅仅测定蛋白质含量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发展了离体消化率测定和消化液中氨基酸生成率的测定,可以对蛋白质原料的实际消化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价。该文应用这一方法对发酵豆粕和去皮豆粕的蛋白质消化率、消化后氨基酸生成率进行了比较分析,为发酵豆粕和去皮豆粕在淡水鱼饲料中的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正研究发现,利用微生物发酵处理的豆粕营养价值很高,动物吸收率好,减少粪便排放中的营养损失。本文主要介绍发酵豆粕的营养价值及在仔猪日粮中的合理应用。发酵豆粕是利用微生物对豆粕进行发酵处理,经过脱脂加热、生物技术处理、低温干燥及粉碎等工艺制成。发酵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含量大大降低,而且豆粕发酵后会分解为多肽、小肽、寡肽及氨基酸等易  相似文献   

20.
试验采用3个菌种(乳酸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分别固态发酵相同水分的3种原料(玉米、豆粕、棉籽粕),以感官评价、原料pH变化和发酵后益生菌存留量作为评价指标,探讨不同饲料原料品质随发酵时间变化的规律,优化发酵饲料生产工艺。结果显示,不同饲料原料达到稳定pH所需的时间不同,相同发酵菌种达到pH稳定所需的时间为:玉米< 豆粕< 棉籽粕;玉米、豆粕和棉籽粕的种类对初始pH无影响;在pH达到稳定时,3种原料发酵后颜色和气味各呈现相应的特性,而黏度强度表现为:棉籽粕 >豆粕 >玉米;益生菌存留数量为:玉米 >豆粕 >棉籽粕。由此可知,玉米作为微生物发酵底物,发酵率高,益生菌存留量多,优于豆粕和棉籽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