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发展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临界流体萃取过程是利用处于临界低压和临界温度以上的流体具有特异增加的溶解能力而发展出来的化工分离新技术 ,人们发现处于临界压力和临界温度以上的流体对有机化合物溶解增加的现象是非常惊人的。一般能增加几个数量级 ,在适当条件下甚至可达到按蒸气压计算所得浓度的 1 0 1 0 倍 (油酸在超临界乙烯中的溶解度 )但是应用这一特殊溶解能力的新型分离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过程却是近 2 0年的事情。从 80年代以来 ,国际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究 ,范围涉及食品、香料、医药和化工等领域 ,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我国超临界流体萃取研究…  相似文献   

2.
我国天然色素发展尽管很迅速,但大多采用传统溶剂法生产,纯度低,质量差。超临界流体萃取是食品工业刚刚兴起的提取和分离技术,本文介绍了超临界流体萃取在天然色素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鹿茸的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工艺并分析其成分,通过正交试验对超临界CO2流体(SFE)萃取鹿茸条件进行优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CC-MS)分析萃取物中脂溶性成分的组成及含量.建立了超临界CO2流体(SFE)萃取鹿茸的工艺,并鉴定出其中18种脂溶性成分的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通过超临界CO2萃取鹿茸的脂溶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化学工艺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成为当前天然药物提取中较为重要的部分.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天然药物提取中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并且在天然药物提取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文章重点对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天然药物提取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发展策略,为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更好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地鳖虫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简要介绍 ,以及对地鳖虫的传统加工方法 ,超临界流体萃取原理、优点和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成功应用进行详细分析后 ,笔者认为 ,利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完全可以开发出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地鳖虫中药或保健品。  相似文献   

6.
一、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的基本原理 任何一种物质都存在气相、液相和固相三种相态,三相呈平衡态共存的点叫三相点,液、气两相呈平衡状态的点叫临界点。在临界点时的温度和压力称为临界温度和压力,高于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而接近临界点的状态称为超临界状态,不同的物质其临界点所要求的压力和温度各不相同。超临界流体是在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以上,以流体形式存在的物质,兼有气、液两者的特点,同时具有液体的高密度和气体低黏度的双重特性,它具有很大的扩散系数,对许多化学成分有很强的溶解性。  相似文献   

7.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是以超临界流体代替常规有机溶剂对目标组分进行萃取和分离的新型方法。与传统的提取分离法相比,超临界流体萃取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在近常温条件下提取分离不同极性、不同沸点的化合物,几乎保留中药中全部有效成分,无有机溶剂残留。因此,药物有效成分提取的纯度高,  相似文献   

8.
蜂胶含有的生理活性物质,主要是类黄酮和酚类化合物,利用乙醇等有机溶剂进行萃取时,存在溶剂不能够完全除去等关键性问题。利用超临界CO2萃取分离法,与目前有机溶剂萃取法不同的是,超临界CO2萃取完全没有萃取溶剂的残留,近来在食品和医疗领域成为被人们关注的萃取技术。超临界CO2对于脂肪性成分是很好的溶剂,由于萃取温度、压力等的控制会让超临界CO2的密度等基础物性发生显著变化,所以,萃取时选择温度、压力变化范围是该萃取法的关键点。在这个树脂类物质、含有多种成分的蜂胶中,选择萃取生理活性成分的萃取方法,利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是较为适宜的。  相似文献   

9.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的蜂胶可排除铅的存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工艺,CO2气体在超临界状态下,不溶解重金属铅,达到了除铅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中国蜂业》2017,(5):20-23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具有条件温和、无环境污染、易操作等特点,可用于蜂产品等多种天然产物的有效成分提取和加工。本文主要介绍了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原理和特点以及该技术在蜂花粉和蜂胶等天然产物活性成分萃取中的优越性和萃取工艺、萃取产物有效成分研究及应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因其安全、无毒、绿色的优质特性,符合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要求,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1.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茶花蜂花粉中胡萝卜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萃取时间、温度、压力和胡萝卜素含量等几个方面对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茶花蜂花粉中的胡萝卜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能够有效地富集茶花粉中的胡萝卜素,得到的萃取物能够开发新一代的功能性食品.  相似文献   

12.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作为目前广泛使用的一种分离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文章将从医药工业、食品工业、环境保护三个方面阐述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优点及应用,并对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猪生殖和呼吸综合征中国分离株ORF7基因的克隆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利用对应于ATCCVR-2332及LVORF7基因保守序列的1对均为28个碱基的引物10011PCS、1010PCR对PRRSV中国分离株B13进行RT-PCR,结果扩增出了1条包括完整ORF7基因的510bp的DNA片段。纯化此扩增产物,并对其进行EcoRI/PstI双酶切,与用EcoRI、PstI双酶切及碱性磷酸酶处理的PUC18载体连接。转化大肠杆菌。结果得到了1个B13ORF7基因与PUC18载体的重组质粒PUC18B13ORF710。通过EcoRI/PstI及PCR证明此重组质粒即为B13ORF7基因与PUC18载体的重组质粒。从而为ORF7基因及所表达的核衣壳蛋白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设计优化了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同时萃取茶叶中咖啡因和茶多酚的工艺。结果表明:萃取压力对茶叶中茶多酚和咖啡因的萃取率影响最大,改性剂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它们的萃取率。结论:利用超临界CO2法同时萃取茶叶中茶多酚和咖啡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为220bar、萃取温度为60℃、改性剂为50%乙醇、萃取时间为3h,茶多酚和咖啡因的萃取率分别为7.04%和2.48%。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超临界流体CO_2萃取技术提取南瓜籽油,确定最佳萃取工艺参数。方法:在CO_2流量固定的前提下,进行单因素试验,通过单因素试验结果设计正交试验。结果:在CO_2流量为25Kg/h的前提下,最佳工艺组合为:萃取时间为120min,萃取压力为35MPa,萃取温度为35℃。结论:超临界流体CO_2萃取法提取的南瓜籽油得率高,品质好。  相似文献   

16.
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从蜂胶原胶及紫苏子中,提取蜂胶和紫苏子油,再将这二种具有调节血脂的天然物,按比例配伍成混合液,通过动物试验研究探索抗高血脂症的功效。  相似文献   

17.
蜂胶液的超临界萃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对蜂胶液进行分离富集,以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不同产物的黄酮含量为考察指标。结果是超临界CO2萃取技术能够有效地分离富集蜂胶中的黄酮类和芳香类物质。  相似文献   

18.
从疑似PRRS流产胎儿分离PRRSV的研究   总被引:276,自引:4,他引:272  
采用猪肺巨噬细胞和Marc-145细胞培养对国内暴发流行PRRS的某地猪场进行了病毒分离,从流产胎儿分离出特征性致细胞病变因子,用PRRSVSDOW-17单克隆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染色,证明从4头流产胎儿分离到4株PRRSV(CH-la,CH-1b,CH-lc,CH-ld)这4株毒均可在猪肺巨噬细胞和Marc-145 细胞上生长,并产生特征性CPE变化,用PRRSV美国分离毒株VR-2332和NV  相似文献   

19.
气管环组织培养 (TOC)是用于鸡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 (TRTV)分离、鉴定和血清学检查的有效方法 ,Buy、McDongall、Cook等应用TOC已成功地分离到TRTV。我们曾用TOC鸡胚成纤维细胞 (CEF)、绿猴肾细胞 (VERO)对可疑的鸡传染性鼻气管炎病鸡进行野毒株分离 ,证明TOC比CEF、VERO细胞更适于TRTV的分离和鉴定。经过鸡胚传代、电镜观察和中和试验等初步鉴定为鸡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 ,并通过理化特性和病原学的特性作进一步研究。1 材料与方法1 .1 病毒及血清标准株 :NL 7784株。分离株 :上海…  相似文献   

20.
从五指山近交系 (WZSP)培育群中 ,先后选用自然或同期发情 1 1头 5 8月龄青年母猪 ,分别于授精后 2 5~ 2 9d采集胎儿 75个 ,进行原始生殖嵴 (PGCs)细胞分离、培养等建系技术研究。培养液为DMEM F1 2 ( 1∶1 ) ,并含 1 5 %胎牛血清、0 1mmol/L硫基乙醇、40ng/mlhSCF、2 0ng/mlhLIF、2 0mmol/L谷胱甘肽 ,另添加或不添加 2 0ng/mlbFGF作为对比试验。用STO细胞作饲养层 ,在 37 5℃、5 0 %CO2和湿润的气相中进行培养。分别冷冻保存胚胎生殖嵴细胞 (EG)细胞系 1 1个 ,其中 2个E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