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5 毫秒
1.
为了探讨半开放式猪舍内不同饲养阶段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在距离猪舍内地面1.5m处使用颗粒物便携式采样器采集某猪场的半开放式妊娠舍、哺乳舍、保育舍、育肥舍等4栋舍内颗粒物的质量浓度,每天采样4次,每次2 h,连续采样3 d,计算猪舍内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并探究颗粒物质量浓度与通风、饲喂及季节等因素的关系。发现冬季保育舍内PM2.5、PM10和总悬浮颗粒物(TSP)的含量最高,分别为0.86mg/m~3、0.91 mg/m~3和1.30 mg/m~3,其次为育肥舍,哺乳舍与妊娠舍内的颗粒物的质量浓度最低;人工饲喂可导致哺乳舍内总颗粒物和PM10的质量浓度显著升高2倍以上,且PM10的含量增加是TSP升高的主要原因;在夏季使用机械通风能有效降低保育舍内50%左右总颗粒物和PM10的质量浓度;冬季哺乳舍内PM2.5、PM10、TSP的含量比夏季高1.4倍。由此可见,人工饲喂会使畜舍内颗粒物质量浓度增加;与自然通风相比,机械通风有利于降低畜舍内颗粒物质量浓度;冬季舍内的颗粒物质量浓度高于夏季。根据以上结果,可以制定有效的猪舍空气质量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2.
规模化养猪生产中,环境条件、地面类型、清粪方式等对舍内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不同,尤其是清粪工艺对舍内NH3,H2S、CO2等有害气体含量高低影响很大。为了解水泡粪工艺猪舍有害气体含量差异的影响因素,本文选取河南、黑龙江二地典型猪场的水泡粪妊娠猪舍开展了有害气体的同期测试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冬季猪舍因通风不足,CO2含量普遍较高,虽然舍内NH3含量均未超过环境卫生学标准,但不同测试猪舍内空气质量存在显著差异。NH3含量与舍内相对湿度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同饲养模式下,温度增加会促进NH3和CO2的释放;在相同饲养密度下,采用群养方式的猪舍,舍内CO2含量较限位饲养方式高1.4倍;全漏缝地板形式猪舍的NH3含量是半漏缝地板舍的2.5倍。  相似文献   

3.
环境改良剂降低猪舍中氨气浓度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研究了环境改良剂对猪舍内环境中有害气体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在4个不同养殖场的产房和育肥舍内进行试验,试验期各1 d,试验组在舍内按5 g/m2的剂量用机器喷撒环境改良剂。试验结果表明,在猪舍中使用环境改良剂可降低舍内有害气体(氨气)的浓度,提升舍内空气质量,改善猪舍环境,减少有害气体向大气排放,减轻环保压力。  相似文献   

4.
多层楼房式猪舍自动化通风与臭气净化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楼房式猪舍因其节约土地、方便管理等突出优点,在越来越多的地方被采用。由于楼房式养殖的饲养密度更大,所以其通风设计与舍外场区环境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针对大跨度小单元楼房式猪舍,设计了一种通风与臭气净化相结合的新型通风工艺。夏季采用湿帘-定速风机模式通风降温,保证高效率通风降温;冬季采用檐下通风小窗-吊顶通风窗-变频风机模式,变频风机转速随着氨气浓度上升而相应加大,这种方式可以保证通风效果的同时确保最大程度减少舍内热量损失。在出风端,增加臭气净化处理工艺,利用添加生物菌剂的水循环过滤墙将猪舍排出的臭气通过水洗过滤,降低排出气体中的臭味物质浓度,改善养殖场区空气环境。整套工艺采用智能化控制,实现对系统的精准控制,同时节能降耗,提高养殖场的总体效益。  相似文献   

5.
冯雪 《水禽世界》2012,(4):50-50
禽舍纵向通风工艺最先在蛋、肉鸡养殖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在牛舍、猪舍的应用也逐步增多。与传统的横向通风技术相比,纵向通风工艺具有舍内气体分布均匀、气流速度较大、空气新鲜、消除氨气滞留死角、减少对吹和对吸等优点,可有效改善夏季畜、禽舍内环境。  相似文献   

6.
为了比较规模化猪场中不同环境条件下仔猪环境参数和有害气体浓度,探索仔猪和哺乳母猪生长的适宜环境,试验对规模化猪场哺乳仔猪舍和保育舍内早、中、晚温度、湿度和猪舍内有害气体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哺乳仔猪舍温度、湿度均低于国家标准;两类猪舍空气环境中有害气体浓度均在国家标准范围内;哺乳仔猪舍各时间点CO_2、H_2S、NH_3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且浓度高于保育舍。说明该猪场部分环境参数不符合国家标准,且哺乳仔猪舍与保育舍中的有害气体在不同时间段的浓度不同。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猪的集约化养殖发展,养殖密度不断增加,当冬季来临时因天气寒冷,许多猪场为了避免通风换气给猪群带来应激,因此造成猪舍内通风不畅,从而造成舍内氨气(NH_3)浓度升高。氨气是一种有毒的刺激性气体,当猪舍内氨气浓度过高后,会对饲养员和猪群造成严重的损害,使生产力下降,而传统  相似文献   

8.
21世纪以来温室气体大量排放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重视,如何减少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等温室气体(GHG)的排放,减缓温室气体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战略性问题。养殖业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8%,寻找有效途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迫在眉睫。本文主要从养殖场管理模式和粪污处理、不同家畜种类及其饲料组成,以及反刍动物瘤胃发酵调控等三方面阐述养殖业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温室气体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9.
在全环境控制条件下,对采用水泡粪工艺与刮粪工艺的猪舍内环境参数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妊娠舍内温度采用水泡粪工艺较刮粪工艺高2.67℃,妊娠舍的二氧化碳(CO 2)浓度差异不显著,分娩舍的CO 2浓度水泡粪工艺比刮粪工艺低48%(P<0.01);水泡粪妊娠舍、分娩舍氨气(NH 3)浓度分别比刮粪工艺低60%(P<0.01)、71%(P<0.01)。由此可知,通过全环境控制技术,可平衡不同的粪尿收集工艺对猪舍内环境环境参数影响。在该研究中,有部分猪舍的环境参数不在舒适范围内,建议定期测定猪舍环境参数,并根据结果适时调节舍内环境参数,使猪只生活在舒适的舍内环境中。  相似文献   

10.
试验使用生物除臭剂对猪舍进行喷洒,检测喷洒前后猪舍内有害气体浓度、舍内有害菌数量的变化以研究除臭剂对猪舍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猪舍内使用除臭剂后氨气(NH_3)、硫化氢(H_2S)、臭味浓度均较使用前有明显下降;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好氧菌总数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表明在猪舍内喷洒生物除臭剂后,能够有效降低有害气体浓度和减少有害菌数量,改善猪舍内空气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封闭式猪舍内环境参数的变化,改善猪舍内环境,试验在夏季和冬季进行,每个季节选取3栋建筑结构完全相同的产仔哺乳舍,每天测定6:00、11:00、18:00哺乳仔猪舍内主要环境参数变化。结果表明:冬季舍内CO_2、NH_3、H_2S浓度均极显著高于夏季(P0.01),夏季舍内温度极显著高于冬季(P0.01);06:00时舍内CO_2、NH_3、H_2S浓度均极显著高于11:00和18:00(P0.01),11:00和18:00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06:00时舍内温度极显著低于11:00和18:00(P0.01),11:00和18:00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舍1内CO_2浓度极显著高于舍2和舍3(P0.01),舍2显著高于舍3(P0.05);舍2和舍3内NH_3浓度极显著高于舍1(P0.01),舍2与舍3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H_2S浓度各舍之间变化范围不大,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舍3温度极显著高于舍1和舍2(P0.01),舍1与舍2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舍内有害气体的浓度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冬季舍内有害气体浓度最高,不同猪舍内有害气体浓度不同。  相似文献   

12.
旨在分析探究规模化猪场舍内颗粒物、氨气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分布特点。试验选取了江苏省靖江市一个半封闭式现代化猪场作为试验猪场,分别监测了保育、育肥舍不同位置(南、北、前、后、外)和不同高度(0.5、1.0及1.5 m)的颗粒物(TSP、PM10、PM2.5)与NH3和CO2浓度、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强度以及风速等。每个舍连续监测3 d,监测时间段为07:00~19:00,每2 h监测一次,全天监测7次。结果显示:猪场舍内颗粒物与有害气体浓度随着舍内湿帘、风机开启与否及猪体的运动情况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喂料与风机开启阶段,颗粒物浓度呈现升高和降低的相反趋势;舍内TSP浓度及NH3浓度分别最高达到0.822 mg/m3和12.01 mg/m3。猪舍内中部位置的TSP及NH3、CO2浓度均显著性高于四周靠窗位置(P0.05);猪场舍内颗粒物(TSP和PM10)显著高于舍外(P0.05)。研究表明:半封闭式猪场舍内颗粒物与NH3和CO2呈规律性变化,通风量、温湿度及猪体的活动量等均会影响猪舍内颗粒物及NH3和CO2的浓度,舍外空气质量明显好于养殖舍内。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两种通风模式下杭州地区规模化猪场舍内环境参数及其分布规律,筛选出适合本地区推广的通风模式。【方法】选取杭州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横向通风和纵向通风两种通风模式下育肥舍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早、中、晚3个不同时间点,进风口、舍中央和排风口3个不同位置的热环境参数、有害气体浓度的监测,持续监测1周。分析不同时间点和舍内不同位置对热环境参数(温度、相对湿度、风速)以及有害气体(氨气(NH3)和硫化氢(H2S))浓度的影响,并对两种模式下的热环境参数及有害气体浓度进行比较分析;采用空气沉淀法收集舍内环境中的细菌,并对细菌进行培养及统计分析,比较两种模式下育肥舍中细菌数量差异。【结果】两种通风模式下育肥舍相对湿度均低于国家标准,位置和各时间点对相对湿度影响不大,其中纵向通风舍内的相对湿度显著高于横向通风模式(P<0.05)。两种通风模式舍内平均温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舍内中午温度显著高于早、晚(P<0.05),位置对纵向通风舍内温度影响较大。纵向通风舍内平均风速为(1.09±0.42) m/s,符合国家标准且极显著高于横向通风模式(P<0.01),风速受舍内位置的影响,各时间点对其影响不大。两种通风模式下猪舍空气环境中有害气体浓度均在国家标准范围内,但纵向通风舍内NH3和H2S浓度均显著低于横向通风模式(P<0.05),各时间点H2S、NH3浓度差异均不显著(P>0.05),舍内不同位置对有害气体浓度分布影响较大,进风口位置有害气体浓度显著低于舍中央位置和排风口位置(P<0.05)。纵向通风舍内空气中细菌总数符合国家标准且显著低于横向通风模式(P<0.05)。【结论】纵向通风模式下育肥舍内的总体环境优于横向通风模式,在本区域生产应用中,育肥舍的设计倾向于推广纵向通风模式。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化生猪养殖环境测控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现代生猪规模化养殖带来的养殖场舍内环境污染对猪生长不利的问题,阐明了猪舍内温湿度、有害气体(CO、CO2、H2S、NH3)、粉尘和气流速度等环境因子对生猪健康生长的影响,及各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综述了国内外猪舍环境测控技术的现状,并分析了生猪养殖舍内环境测控技术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生猪养殖业规模化、工程化、工厂化和自动化发展提供参考,推进生猪健康福利养殖。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选用不同的保育及育肥猪舍,通过分别控制保育及育肥舍日清粪次数、猪只日龄及清粪方式设计了4组试验,分别探究保育舍日清粪次数、猪只日龄及育肥舍日清粪次数、清粪方式对猪舍内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对NH3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保育舍的日清粪次数对温湿度及有害气体浓度影响没有显著差异,增加育肥舍的日清粪次数可以显著降低舍内NH3浓度,而清粪次数过于频繁也使得舍内CO2浓度上升;随着猪的日龄增长,舍内的温湿度及有害气体浓度均有所增加;采用不同清粪方式的育肥舍中,水冲粪尿沟的育肥舍内NH3浓度显著低于只冲粪沟的猪舍。因此在猪舍的粪污管理中要注意及时清理粪尿沟,随着猪只日龄增加适当加强舍内通风,维持冬季猪舍良好的生长环境需求。  相似文献   

16.
夏季放牧强度对藏北草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高寒草原是我国青藏高原最主要的放牧草地类型之一,为了研究放牧强度对其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在藏北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草原进行不同放牧强度试验,并采用静态箱法在夏季放牧期间对不同放牧强度下CO2、CH4和N2O 3种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高寒紫花针茅草原CO2的排放在适宜的放牧强度下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当放牧强度继续增大至重牧水平时,CO2排放降低;放牧强度的增加会显著(P0.05)降低高寒紫花针茅草原对CH4的吸收,但不改变草原作为CH4汇的功能;轻牧对高寒紫花针茅草原N2O排放无显著影响,当放牧强度达中牧或重牧水平,N2O的排放也显著(P0.05)增加,且中牧与重牧相互之间差异显著(P0.05);以全球增温潜势折算总温室气体排放,CO2排放平均占总温室气体排放的约98%,CH4吸收和N2O的排放各只占约1%,CH4吸收与N2O的排放与放牧强度互为消长。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华南地区两广小花猪自然通风哺乳猪舍环境及母猪繁殖性能季节性的变化规律,本研究监测了华南地区不同季节1栋哺乳猪舍内外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及母猪繁殖性能相关指标。结果表明:哺乳猪舍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平均温度高于27℃、平均相对湿度高于80%;冬季舍内平均温度为24.8℃,平均相对湿度低于80%;冬季舍内二氧化碳浓度最高,日平均值为2 058 mg/m3;夏季断奶窝仔猪数、仔猪断奶窝重和仔猪平均日增重低于其他3个季节(P<0.05),且随着温度和温湿指数的升高而降低(P<0.05)。综上,华南地区采用自然通风舍饲养的两广小花猪哺乳母猪的繁殖性能随舍内温度和温湿度指数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不同绿肥在翻压和覆盖两种还田方式下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及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采用室内培养试验,设置光叶苕子翻压(VB)、光叶苕子覆盖(VS)、黑麦草翻压(RB)、黑麦草覆盖(RS)和无绿肥(CK)5个处理,测定土壤CO2、N2O、CH4浓度和微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量氮(MBN)含量,分析了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速率、累积排放量以及综合增温潜势.结果表明,绿肥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CO2、N2O的排放,不同还田方式(翻压与覆盖还田)及不同绿肥品种对CO2、N2O排放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覆盖还田较翻压还田显著降低了CO2、N2O排放.培养期内绿肥覆盖处理CO2的排放速率和累积排放量比翻压处理降低17.07%~18.55%和8.15%~9.79%;N2O的排放速率和累积排放量降低22.91%~38.35%和17.97%~34.39%.在相同还田方式下,不同绿肥品种显著影响了CO2、N2O排放,豆科绿肥还田引起的CO2、N2O累积排放量比禾本科绿肥高8.87%~10.85% 和21.90%~52.42%.各处理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MBC、MB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绿肥翻压还田显著提升了MBC、MBN含量,比覆盖还田高21.42%~40.52%和28.22%~34.23%.综上,绿肥覆盖还田比翻压还田更能有效减少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且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人工成本,但是对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有待田间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19.
为了给圈舍优化设计及现有圈舍的通风系统改造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以新疆常见的双坡式牛舍、塑膜暖棚牛舍、拱顶式牛舍为研究对象,主要从温度、湿度,有害气体H2S、NH3,温室气体CO2几个方面研究确定新疆不同牛舍冬季舍内环境影响因素。通过试验检测,比较和分析不同时间、舍内不同高度时,主要环境影响因素温湿度、有害气体、温室气体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针对三种牛舍屋顶结构不同,所起到冬季保温效果不同,几种牛舍内以及牛舍外即养殖场CO2浓度差异较大、牛舍内不同高度温度、CO2浓度存在分层。舍内湿度与温度数值变化相反,温度越高,湿度越低。说明新疆三种典型牛舍内最低温度均在0℃以上,能够满足肉牛生产环境温度要求;针对试验用三种屋顶结构,牛舍屋顶结构不同,所起到冬季保温效果不同;牛舍内热量分布不均匀;新疆几种典型牛舍内湿度都较高,是环境调控核心问题;舍内湿度与温度数值变化相反,温度越高,湿度越低;牛舍内不同高度CO2浓度有所变化,但变化规律因牛舍屋顶结构和采用通风方式而异;三种牛舍内NH3、H2S气体浓度全天所有高度范围内数值远低于标准值,不是主要环境影响因素,环境调控时可以不进行考虑。新疆南北疆气候条件差别较大,使南北疆适用的  相似文献   

20.
猪舍内的环境控制对于猪的健康、饲养环境以及猪肉品质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环境控制的众中之重当属通风系统。它不仅维持着舍内的空气质量,包括来自粪便的有害气体、饲料的粉尘污染以及猪自身所散发的气味,还要平衡整个舍内的潮湿度以及猪舍内外的热量交换。由此创造并维持着整个猪舍的环境。目前生猪养殖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