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找到东北地区蛋鸡舍冬季保温和通风的平衡点,并将舍内环境条件控制在适合蛋鸡生长的范围内,试验对吉林省某蛋鸡舍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有害气体浓度和颗粒物浓度等环境因素进行连续监测,分析其分布规律和相互关系。结果显示:舍内平均温度22.1℃,平均相对湿度67%,不同监测点温湿度存在差异;平均氨气浓度为3.21 mg/m~3,其浓度和温度呈正相关,和相对湿度呈负相关;舍内颗粒物浓度分布情况为PM_1和PM_(2.5)浓度近风机端舍中远风机端,PM_(10)和TSP与之相反,即远风机端舍中近风机端;舍内CO_2平均浓度为8 576 mg/m~3,高于相关标准。基于CO_2浓度对试验鸡舍通风策略进行优化,得出该试验鸡舍最小通风量为0.56 m~3/h·kg,以及东北地区采用传送带清粪方式的蛋鸡舍应保证的冬季最小通风量为0.51~0.58 m~3/h·kg。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研究断奶仔猪暴露于不同浓度、不同时长氨气中对生长性能、免疫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选取36头初始体重为(10.70±2.10)kg的健康断奶仔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分别饲养在4个密闭的环境控制仓内,对照组氨气浓度为0 mg/m~3,各试验组氨气浓度分别为25、35、45 mg/m~3。试验期15 d。试验期间记录生产性能,每隔5 d进行前腔静脉采血,测定血液生化指标、免疫细胞因子和抗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不同氨气浓度对断奶仔猪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耗料增重比无显著影响。氨气暴露5 d,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断奶仔猪血液中过氧化氢酶、总抗氧化酶活性降低(P<0.05);各试验组免疫球蛋白G含量降低(P<0.05),血液中白介素2和免疫球蛋白M含量在45 mg/m~3氨气组下降(P<0.05);35和45 mg/m~3氨气浓度组免疫球蛋白A含量低于25 mg/m~3浓度组(P<0.05)。暴露10 d,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血清免疫球蛋白G含量降低(P<0.05),氨气浓度为45 mg/m~3组仔猪血清谷丙转氨酶含量提高(P<0.05)...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通过将腐殖酸钠型枯草芽孢杆菌按照0.1%添加比例,添加至仔猪日粮中,与无添加组进行对比,测定其对断奶仔猪、保育猪生产性能的影响。通过将腐殖酸钠型枯草芽孢杆菌粉剂,经干粉喷雾器,喷洒至畜禽养殖舍中,测定其对养殖环境氨气浓度的影响。饲喂试验结果表明,断奶仔猪试验组比对照组日均采食量提高0.95%,日均增重提高10.70%,料肉比降低9.79%,腹泻率降低27.28%。保育猪试验组比对照组日均采食量提高6.81%,日均增重提高19.51%,料肉比降低0.16,腹泻率降低6.67%。母猪舍喷雾降氨结果表明,氨气浓度可从5mg/kg减至2mg/kg,可有效降低氨气浓度67%~83%。蛋鸡舍喷雾降氨结果表明,第3d开始舍内氨气浓度显著下降,平均每天氨气浓度为0.8~1mg/kg,可有效降低氨气浓度66%~80%。同时可降低鸡蛋破损率46%~62%,可降低软蛋数量50%~75%。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氨气与过氧乙酸戊二醛复方消毒剂(简称复方消毒剂)相互中和的效果及氨气对消毒效果的影响,通过测定不同剂量512倍稀释的复方消毒剂,在不同作用时间、不同氨气浓度时,喷雾消毒前后气雾柜内细菌数量和氨气质量浓度,计算杀菌率和氨气中和率,以确定512倍稀释的复方消毒剂对氨气的中和效果及高浓度氨气对其杀菌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氨气质量浓度为40.98 mg/m3时,512倍稀释的复方消毒剂分别以15、30、60 mL/m3剂量喷雾,作用30 min后,氨气中和率分别为13.3%、17.8%、54.0%;在氨气质量浓度分别为40.98、48.57、56.16 mg/m3时,512倍稀释的复方消毒剂以15 mL/m3喷雾消毒,作用30 min后,杀菌率分别为100%、99.6%、99.2%。结果表明:在氨气质量浓度40.98 mg/m3,作用30 min后,512倍稀释的复方消毒剂,喷雾剂量60 mL/m3可实现理想的中和氨气效果,15 mL/m3可实现理想的消毒效果。  相似文献   

5.
为了评价钟楼式通风系统在冬季南方肉牛舍的应用效果,试验选择江西省高安市肉牛试验站建筑尺寸相近的钟楼式彩钢舍(A舍)以及双坡式卷帘舍(B舍)作为试验牛舍,选取肉牛舍的三个剖面,对温度、相对湿度、风速、二氧化碳浓度、氨气浓度等环境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测定期间A舍日平均温度为(10.2±2.3)℃,显著低于B舍[(10.5±2.3)℃,P0.05];A、B舍日平均相对湿度分别为(90.2±14.2)%、(91.5±13.3)%,差异不显著(P0.05);A舍平均风速为(0.18±0.64)m/s,显著高于B舍[(0.14±0.52)m/s,P0.05];A舍内二氧化碳、氨气浓度均显著低于B舍(P0.05),日均二氧化碳浓度值分别为(1 185.50±76.82)、(1 260.41±64.58)mg/m~3,日均氨气浓度分别为(1.37±1.34)、(2.12±1.48)mg/m~3。说明钟楼式彩钢舍较双坡式卷帘舍通风状况好,空气质量优,温度适宜,有利于肉牛生长。  相似文献   

6.
<正>氨气(NH_3)是一种无色、强刺激性的有毒气体,是猪舍内公认的应激源。当其浓度长期超过一定限度时,可引起畜禽咳嗽、呼吸困难、肺炎、贫血等,严重时可引起畜禽死亡,猪舍中氨气浓度应不高于20mg/m~3。猪舍内的氨气主要来自粪尿、饲料等含氨有机物的分解,如果不及时清除粪尿和地面蓄积的污物,加之通风不良等其他因素,会造成圈舍内氨气浓度超标。在春冬两季,养殖户为了猪舍保温,将圈舍门窗关闭或加施其他保温措施,造成猪舍通风不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主要研究了夏季发酵床养殖模式奶牛舍与拴系式养殖模式奶牛舍内环境指标的差异。测定了牛舍的温度、噪声、相对湿度、氨气浓度和细菌密度等环境指标,并分析了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发酵床牛舍的细菌密度为0.10×10~4个/m~3,极显著低于拴系式牛舍的2.33×10~4个/m~3(P0.01);氨气浓度为3.92mg/m~3,也极显著低于拴系式牛舍的9.68mg/m~3(P0.01);噪声强度为57.6d B,极显著低于拴系式牛舍的65.3d B(P0.01);但温湿度、温湿度指数以及其他指标在两种牛舍间没有显著的差异。另外,拴系式牛舍内的温度和噪声存在显著相关关系(Sig.(2-tailed)0.05)。综上,发酵床牛舍的环境细菌浓度、噪声强度与氨气浓度较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奶牛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8.
为监测高架发酵床模式下封闭育肥猪舍的热环境和空气环境特征,试验测定了育肥猪舍的进风口、猪舍层、发酵床层和风机口的温度、湿度、PM_(2.5)、PM_(10)、氨气(NH_3)和硫化氢(H_2S)浓度,为规模化养殖场的高架发酵床模式畜舍的环境调控提供参考。结果发现,各采样点间的温度、湿度、PM_(2.5)、PM_(10)均无显著差异(P0.05);进风口、猪舍层、发酵床层和风机口的NH_3、H_2S平均浓度分别为8.64±0.25 mg/m~3、8.99±0.57 mg/m~3、10.92±1.77 mg/m~3、9.05±0.81 mg/m~3和17.13±5.90μg/m~3、21.04±2.16μg/m~3、22.18±1.69μg/m~3、22.25±3.35μg/m~3;发酵床层的NH_3和H_2S浓度均略高于猪舍层,但无显著差异。该试验各采样点的NH_3与H_2S平均浓度均符合GBT17824.3-2008《规模猪场环境参数及环境管理》,且高架发酵床模式下发酵床层并未影响猪舍层的空气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9.
试验通过研究夏季空调降温结合民用一体式热回收通风设备对兔舍内热环境、空气质量等指标变化的影响,分析民用一体式热回收通风设备在夏季降温兔舍中的通风节能效果。选择建筑形式、养殖密度相同的3栋有窗密闭式兔舍作为研究对象,试验兔舍1安装了4台民用一体式热回收通风设备和5台制冷空调;试验兔舍2安装了5台制冷空调,采取自然通风;对照舍无降温措施,采用自然通风;分别监测分析3栋兔舍的热环境指标、通风换气效果及设备热回收效率等。结果表明:空调降温舍的温度较无空调对照舍低6.3℃(P0.05),但其舍内二氧化碳及氨气浓度显著高于对照舍(P0.05)。试验兔舍1在一体式热回收通风设备运行期间与兔舍2的温度分别为26.3℃和26.8℃(P0.05),NH_3浓度分别为7.3mg/m~3和7.0mg/m~3(P0.05),CO_2浓度分别为0.126%和0.125%(P0.05)。与试验兔舍2相比,试验兔舍1运行一体式热回收通风设备对空调舍的温度、NH_3和CO_2浓度无显著影响,说明按民用通风需求匹配的一体式热回收通风设备在兔舍使用时存在新风量小,不能满足兔舍最小通风需求的问题,对舍内空气质量改善不明显。另外设备新风入口平均风速为14.3m/s,在风管管径不变的情况下至出口时风速衰减为5.6m/s,存在芯体与风机配比不当的问题。新风入口风速过大导致设备热回收效率较低,平均显热效率仅为31.2%,低于夏季节能标准(60%)。因此,民用一体式热回收通风设备因自身外形限制,与空调降温结合使用时通风节能效果不明显。若在畜舍中应用时,应打破民用一体机的模式,结合畜舍建筑特点及饲养密度,调整风机和芯体组合方式及参数配比。  相似文献   

10.
为了避免夏季高温对发酵床猪舍造成的不利影响,研究发酵床模式下猪对喷雾降温的行为响应,试验选择通风加喷雾、通风二种降温方式猪舍分别测定其干、湿球温度及发酵床温度,观察猪的呼吸数、采食量及其站立、俯卧、侧卧、游戏走动及饮水等行为。结果表明:与仅通风比较,通风加喷雾条件下猪舍温度可降低3~4℃,生长猪食欲偏好,其采食速度提高6%;通风情况下猪维持行为比例的活动姿态占20.2%,安静姿态占79.8%,发酵床区的行为占26.0%,硬化地面区行为占74.0%;通风加喷雾情况下,活动姿态占26.2%,安静姿态占73.8%,发酵床区的行为占30.7%,硬化地面区行为占69.3%;发酵床温度属于高温,变幅稳定。说明通风加喷雾可以显著降低猪舍温度,猪发生高温适应性生理反应的概率小,对发酵床温度影响较小,建议适当增加硬化地面比例。  相似文献   

11.
不同通风模式鸡舍舍内环境参数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通风模式的鸡舍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通过对两栋不同通风方式的鸡舍内部环境进行24 h的连续不断监测,通过对两栋鸡舍内部环境参数对比,确定适合蛋鸡生产的通风模式。结果显示:纵横向混合通风模式更优于纵向通风模式,舍内温度混合通风模式平均气温17℃,纵向通风模式为13℃,湿度混合通风模式为44.4%,纵向通风为53.1%;二氧化碳混合通风模式为844.12 mg/m~3,纵向通风模式为872.88 mg/m~3;粉尘方面,混合通风模式下的PM2.5和PM10都低于纵向通风模式鸡舍。试验表明,混合通风模式的鸡舍更有利于蛋鸡的生产。  相似文献   

12.
试验旨在研究高能光电除臭设备和光电除臭仪对鸡舍空气净化效果,为养鸡生产提供更佳的空气净化设备。首先测试2种设备对氨气的降解效果,在此基础上将设备应用于鸡舍进行空气净化效果的研究。选择建筑结构相同、饲养管理水平一致的3栋肉鸡舍,一栋作为对照(1组),不使用空气净化设备,另外两栋(2组、3组)分别使用高能光电除臭设备和光电除臭仪,在08:00—20:00每2 h运行15 min,试验期间对舍内的氨气、微粒和微生物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无畜无禽状态下,高能光电除臭设备在5.80(高)、3.65(中)、2.47 mg/m~3(低)的初起始浓度下,在设备运行15、30 min后,氨气的降解率分别为52.33%、50.08%、51.68%和71.04%、66.47%、57.61%;光电除臭仪在14.74(高)、6.54(中)、3.80 mg/m~3(低)的初起始浓度下,设备运行15、30 min后,氨气的降解率分别达38.89%、14.07%、23.95%和51.42%、48.74%、40.00%;在鸡舍试验期间空气净化设备显著影响舍内的空气质量,2组、3组氨气、微粒浓度均显著低于1组(P0.05),并且2组的氨气、微粒浓度显著低于3组(P0.05)。在试验中期和后期,2组和3组的微生物数量较1组显著降低(P0.05),且2组的微生物数量显著低于3组(P0.05)。因此,高能光电除臭设备和光电除臭仪均能改善鸡舍空气质量,并且前者效果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3.
比较不同气候条件下不同通风方式对两层两列式网床鸭舍环境状况的影响。分别于寒冷(0~15℃),适宜(15~25℃)与炎热(25℃)气候时饲养肉鸭,每次采用自然、纵向、横向与混合4种通风方式,检测舍内温度、湿度、气压、风速、NH_3、CO_2、PM_(10)、PM_(2.5)、气载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及葡萄球菌的浓度变化。结果表明:寒冷气候时,3种机械通风较自然通风均可显著降低鸭舍内湿度,其中横向通风未显著降低舍温;3种气候条件下,采用纵向与混合通风方式时鸭舍内NH_3、CO_2浓度均为最低,其中纵向通风改善颗粒物与气载微生物浓度效果最佳。4种通风方式NH_3、CO_2浓度分别为1.1~3.7 mg/m~3、911~2 607 mg/m~3,PM_(10)与PM_(2.5)浓度分别为234~551μg/m~3、166~361μg/m~3,气载细菌总数为5.18~5.78 lg(CFU/m~3),其中大肠菌群占细菌总数比例2%。此外,湿度与PM_(10)、PM_(2.5)间,PM_(10)与气载细菌总数间均呈显著正相关。纵向通风为两层两列式网床鸭舍最优通风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全舍饲卷帘奶牛舍有害气体的季节动态变化和日变化规律,试验测定了一个自然年度(12个月)二氧化碳(CO_2)和氨气(NH_3)的浓度。结果表明:全年舍内CO_2和NH_3浓度范围分别为440~1 505 mg/m~3和0~5.2 mg/m~3,且表现出一定的季节性变化,春、夏、秋、冬舍内CO_2浓度分别为601、498、775和1 303 mg/m~3,NH_3浓度分别为1.6、0.8、0.5和3.0 mg/m~3,冬季2种气体浓度显著高于其他3个季节(P0.05);而从2种气体的日变化来看,全年各月份舍内CO_2浓度均表现为早、晚显著高于中午(P0.05),可达中午的1.2~2.2倍,尤其是1月份,早、晚浓度分别高达2036.2和1540.8 mg/m~3,已超出国家标准;NH_3浓度表现为夜晚(20:00~7:00)高于白天(8:00~19:00),两者差异显著(P0.05)。虽然全年各月舍内CO_2和NH_3浓度基本未超标(1月份CO_2除外),但在冬春季应适当通风,以改善牛舍环境。  相似文献   

15.
在肉鸡饲养全过程中,用检科Ⅰ号固体高氧化电位消毒剂进行带鸡消毒试验,从24~46日龄,与对照组相比氨气浓度降低了83.2%;试验组喷雾前、喷雾后1 h和喷雾后6h氨气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32.9、17.5和18.4mg/L.试验组鸡舍内空气中的细菌总数显著地少于对照组,喷雾消毒效果可维持6h.检科Ⅰ号消毒剂进行带鸡消毒可显著改善鸡舍内空气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对三栋密闭式羊舍内的空气环境状况进行了观测及分析,研究日粮中添加丝兰宝和通风两种方式改善羊舍空气质量的效果。结果表明:对照组、通风组和丝兰宝组舍内氨气平均浓度分别41.06 mg/m33、1.43 mg/m3和30.65 mg/m3,其中通风组和丝兰宝组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通风组与丝兰宝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硫化氢平均浓度分别为0.0037mg/m30、.0034 mg/m3和0.0039 mg/m3,三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二氧化碳平均浓度分别为1 843 mg/m31、523 mg/m3和1 718 mg/m3,三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舍内温度通风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湿度通风组和丝兰宝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粪便含水量通风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和丝兰宝组(P<0.05),TSP、PM10浓度三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控制通风和在日粮中添加丝兰宝均能明显改善羊舍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17.
对三栋密闭式羊舍内的空气环境状况进行了观测及分析,研究日粮中添加丝兰宝和通风两种方式改善羊舍空气质量的效果.结果表明:对照组、通风组和丝兰宝组舍内氨气平均浓度分别41.06 mg/m3、31.43 mg/ m3和30.65 mg/ m3,其中通风组和丝兰宝组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通风组与丝兰宝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硫化氢平均浓度分别为0.0037 mg/ m3、0.0034 mg/ m3 和0.0039 mg/ m3,三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二氧化碳平均浓度分别为1 843 mg/ m3、1 523 mg /m3和1 718 mg/ m3,三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舍内温度通风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湿度通风组和丝兰宝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粪便含水量通风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和丝兰宝组(P<0.05),TSP、PM10浓度三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控制通风和在日粮中添加丝兰宝均能明显改善羊舍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18.
对畜舍环境中氨气浓度的测定是评价畜舍环境或评价氨的控制技术的常用方法。本试验研究了测定位置与管理因素对猪舍中氨气测量值的影响,并对温度、湿度对畜舍中氨气浓度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氨气值随测定高度增加减少,通风、清粪对氨气浓度的影响极显著;温度和湿度明显影响氨的浓度,猪舍中氨气与温度(T)、相对湿度(RH)的回归方程为YNH3=0.560T+4.602RH-8.559(P〈0.01)。  相似文献   

19.
测定位置与管理因素对猪舍中氨气测量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畜舍环境中氨气浓度的测定是评价畜舍环境或评价氨的控制技术的常用方法。本试验研究了测定位置与管理因素对猪舍中氨气测量值的影响,并对温度、湿度对畜舍中氨气浓度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氨气值随测定高度增加减少,通风、清粪对氨气浓度的影响极显著;温度和湿度明显影响氨的浓度,猪舍中氨气与温度(T)、相对湿度(RH)的回归方程为YNH3=0.560T+4.602RH-8.559(P〈0.01)。  相似文献   

20.
 对商品肉鸡舍内主要环境因子如氧气、二氧化碳、氨气、硫化氢浓度、细菌浓度以及温度、湿度等进行定量检测,并分析各环境因子变化规律。试验结果显示,该鸡舍内氧气浓度平均为19.6%,比舍外降低6.0%;二氧化碳浓度平均为3 673×106 mg/m3,为舍外二氧化碳浓度的8.48倍;细菌浓度平均为6.9×105 cfu/m3;舍内平均温度为24.0 ℃,相对湿度为75.5%;氨气浓度在试验期间均超过100 mg/m3;硫化氢浓度低于检测仪器最低浓度1 mg/m3。试验表明,鸡舍内空气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与氨气浓度严重超标,氧气含量不足,各环境因子与病原微生物相互作用,可能是导致鸡群发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