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检测重组减毒沙门氏菌ΔcrpC79-13(pcDNA3-HN)在雏鸡体内主要组织器官定植情况,本研究将120只1日龄雏鸡随机分成3组,分别用减毒沙门氏菌ΔcrpC79-13、重组减毒沙门氏菌ΔcrpC79-13(pcDNA3-HN)和PBS免疫,在免疫后4、24、48、72、96、120、144及168 h,分别检测减毒沙门氏菌ΔcrpC79-13和重组减毒沙门氏菌ΔcrpC79-13(pcDNA3-HN)在雏鸡心脏、肝脏、脾脏、盲肠和血液的定植情况。结果显示,在免疫后24 h减毒沙门氏菌ΔcrpC79-13在血液中数量达到了一个峰值,24~48 h血液细菌数量下降,48~96 h血液中细菌数上升并在96 h达到另一个峰值,96~168 h血液中细菌数量下降,在心脏、肝脏、脾脏、盲肠这几个脏器中,细菌的数量分别在4~72 h呈上升趋势并在72 h达到峰值,72~96 h脏器细菌数量下降,96~120 h菌数上升并在120 h达到峰值,随后细菌数量下降;免疫重组减毒沙门氏菌ΔcrpC79-13(pcDNA3-HN)组在雏鸡各脏器细菌总数变化及定植情况与ΔcrpC79-13相似。结果表明,重组菌株ΔcrpC79-13(pcDNA3-HN)与亲本菌株ΔcrpC79-13均可在雏鸡心脏、肝脏、脾脏、盲肠等器官定植,且在各脏器中菌株定植变化趋势一致但数量下降。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携带新城疫病毒(NDV)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N)基因疫苗的重组减毒鸡白痢沙门菌的口服免疫原性,将携带NDV HN基因的重组质粒pcDNA3-HN电转化减毒鸡白痢沙门菌ΔcrpC79-13,构建重组疫苗菌株ΔcrpC79-13(pcDNA3-HN)。将重组菌株ΔcrpC79-13(pcDNA3-HN)以1×10~9 CFU·只-1口服免疫7日龄雏鸡,同时设PBS、ΔcrpC79-13(pcDNA3)和NDVⅣ系疫苗免疫对照,于免疫后7、14、21、28、35d测定免疫雏鸡诱导的抗NDV的HI抗体、鸡白痢沙门菌IgG抗体和肠道黏膜IgA抗体动态水平,同时测定免疫雏鸡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水平并进行攻毒试验。结果表明,成功获得携带NDV HN基因疫苗的重组菌株Δcrp C79-13(pcDNA3-HN);在免疫后14~35d,可诱导产生抗NDV的HI抗体,且在免疫后21d时达到最高值;可诱导产生抗鸡白痢沙门菌的IgG抗体,且在免疫后28d达到最高值;Δcrp(C79-13pcDNA3-HN)组肠道黏膜IgA抗体含量最高值略高于Δcrp C79-13(pcDNA3)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在免疫28d以后,Δcrp(C79-13pcDNA3-HN)组外周血淋巴细胞刺激指数极显著高于PBS对照组(P0.01),显著高于ΔcrpC79-13(pCDNA3)组(P0.05)。用103EID50 NDV F48E9株攻毒,保护率达67%(10/15),用108 CFU鸡白痢沙门菌C79-13攻毒,保护率为100%。本研究结果表明重组减毒鸡白痢沙门菌ΔcrpC79-13(pcDNA3-HN)具有良好的口服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检测能够表达传染性法氏囊病毒VP2蛋白的重组沙门菌在雏鸡体内主要组织和器官的感染情况,分别用亲本菌株和重组沙门菌免疫雏鸡,免疫后24~216 h每隔24 h对雏鸡的盲肠、血液、肝脏、脾脏、法氏囊中的细菌数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雏鸡接种重组减毒沙门菌后,其在血液中的数量不断升高并在96 h达到峰值,在脾脏中的数量不断升高并在120 h左右达到峰值,在肝脏、法氏囊中的数量不断升高并在168 h达到峰值,在盲肠中,细菌数量在不断升高并在72 h达到峰值;达到峰值后细菌数量逐渐下降。亲本菌株和重组菌株在相应组织器官中的数量变化趋势一致,但是亲本菌株的数量始终高于重组菌株。结果表明:重组菌株能在雏鸡体内生长定植,能为诱导雏鸡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应答奠定重要基础,有望作为预防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的口服疫苗。  相似文献   

4.
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重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重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X4550(pYAGFP)给BALB/c小鼠尾静脉注射和口服,时小鼠脏器进行细菌计数,并用间接ELISA法测定血清中抗细菌的抗体。结果表明,静脉注射重组菌的小鼠在肝脏、脾脏中重组菌数量有2个峰值,总的趋势是越来越少,而血清中抗体效价越来越高,可以初步推断,肝脏、脾脏中的细菌数量与血清中的抗体水平呈一定的相关性;口服重组菌的小鼠,在各脏器中重组菌的数量呈现正态分布的变化趋势,其中派伊尔结(Peyer’s patches,PPs)中细菌数量与血清中的抗体水平呈一定的相关性,而脾脏、肝脏及肠系膜淋巴结中细菌数量与血清中的抗体滴度无关。  相似文献   

5.
《中国兽医学报》2016,(11):1829-1835
为开发新型重组减毒鸡白痢沙门菌口服活疫苗载体。本研究以pcDNA3.1-Zeo(+)质粒为基础,用沙门菌asd基因替代其氨苄抗性基因Amp,构建不含抗性基因的真核互补质粒pcD-asd;再将互补质粒pcD-asd电转入沙门菌ΔcrpΔasdC79-13,构建ΔcrpΔasdC79-13(pcD-asd)平衡致死系统,研究其生物学特性,进一步将报告基因EGFP克隆入pcD-asd,构建重组菌株ΔcrpΔasdC79-13(pcD-asd-EGFP),感染鸡胚成纤维(CEF)细胞,Western blot分析该系统递呈外源抗原的能力。PCR、酶切及测序结果表明ΔcrpΔasdC79-13(pcD-asd)平衡致死系统构建成功;生物学特性鉴定结果表明,其血清型与亲本株ΔcrpΔasdC79-13及野生株C79-13保持一致;其生化特性与亲本株基本相近,但与野毒株相比发生明显变化;生长速度也更为缓慢,对氨苄抗生素敏感;重组菌株ΔcrpΔasdC79-13(pcD-asd)的LD50较野生株C79-13降低了3.4×104倍;Western blot结果发现,重组菌株感染CEF细胞后,可表达大小约为27 000EGFP蛋白。以上结果证实,本研究成功构建了新型重组减毒鸡白痢沙门菌ΔcrpΔasdC79-13(pcD-asd)株,其能够有效递呈外源抗原,该重组菌株有潜力作为安全、稳定、高效表达外源基因的口服重组活疫苗载体。  相似文献   

6.
《中国兽医学报》2016,(4):589-594
利用平衡致死系统构建表达鸡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N)的减毒鸡白痢沙门菌活载体疫苗株。以p MD18-T-HN为模板,经PCR扩增出HN基因,定向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 YA3493,构建重组质粒p YA-HN,再将其电转入减毒鸡白痢沙门菌ΔcrpΔasd C79-13中,获得重组减毒鸡白痢沙门菌ΔcrpΔasd C79-13(p YA-HN)。对重组菌的生化特性、生长特性、稳定性及安全性进行测定;并对重组菌表达的HN蛋白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该重组菌保留了在DAP阴性环境中的生存能力;不能利用麦芽糖、蔗糖及乳糖等碳源,但保留了利用葡萄糖的能力;其生长速度明显低于强毒株C79-13,而与ΔcrpΔasd C79-13相比变化不明显;在体外连续传代能稳定遗传HN基因片段;经SDS-PAGE出现1条蛋白质量约为63 000的蛋白条带;Western blot证明重组菌表达的HN蛋白能与NDV阳性血清特异性结合;雏鸡口服接种试验表明ΔcrpΔasd C79-13(p YA-HN)的毒力较强毒株C79-13下降183倍。上述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能稳定表达NDV HN蛋白的口服重组减毒鸡白痢沙门菌,为开发鸡白痢—新城疫的基因工程口服疫苗奠定了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探究肠炎沙门菌感染诱导鸡肠道自噬发生及其规律。将42只SPF母雏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24只,攻毒组18只。5日龄时,攻毒组嗉囊灌服肠炎沙门菌SC070分离株,对照组灌服等体积无菌PBS。于攻毒6、12和24 h(6、12、24 hpi)分别记录雏鸡体重和脾脏重,检测雏鸡肝脏、脾脏、血液、空肠和盲肠组织载菌量,利用透射电镜(TEM)观察雏鸡空肠组织中自噬结构及数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攻毒组雏鸡在攻毒后6 h即开始检测到脏器、血液及肠道载菌;雏鸡感染肠炎沙门菌后,空肠载菌和盲肠载菌在6、12、24 hpi间均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空肠载菌在6~24 hpi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规律,而盲肠载菌在6~24 hpi内呈持续降低趋势;攻毒组空肠组织中自噬泡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在6~24 hpi间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由此可见,肠炎沙门菌感染能够诱导鸡肠道自噬增加,且在感染后6~24 h内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利用免疫组化技术和Dot-ELISA,分别检测了雏鸡初次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E.tenella)后,盲肠局部和免疫器官中IgG生成细胞数的动态变化、循环血液中特异性IgG水平的动态变化、雏鸡母源抗体的动态变化以及不同抗体水平雏鸡的抗球虫能力。结果表明,(1)感染后2-3d,盲肠粘膜、脾脏、法氏囊、肓肠扁桃体中的IgG生成细胞即开始增殖,9-12d达峰值,随后开始下降,盲肠扁桃体中IgG生成细胞数在22d时仍高于对照组;(2)感染后6d即可在循环血液中检测到特异性IgG,18d达峰值,30d降至感染后7d时的水平;(3)特异性母源抗体IgG水平高的雏鸡,抗球虫能力高,二者呈明显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中国兽医学报》2016,(11):1974-1979
随机取出雏后24,48,72,96,120,144h的海兰白公雏鸡各20只并屠宰,分别称量卵黄囊、肌胃、肠道、肝脏、胸腺、脾脏和法氏囊的质量,并利用鸡卵黄抗体ELISA试剂盒检测其IgY含量。结果显示,卵黄囊内IgY含量随时龄的增大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雏鸡出雏后24~72h各段下降均显著(P0.05)。肌胃、肠道、肝脏内IgY含量随时龄的增大先上升后下降,在96h或120h含量最高,24h雏鸡消化器官IgY含量与144h相比差异显著(P0.05)。十二指肠、空肠、盲肠IgY含量随时龄的增大先上升后下降,在96h或120h含量最高,回肠、直肠随时龄的增大不断上升,24h雏鸡小肠和大肠IgY含量与144h相比差异显著(P0.05)。胸腺、脾脏、法氏囊IgY含量随雏鸡时龄的增大而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24h雏鸡免疫器官内IgY含量与144h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组织器官内IgY的含量呈现递增的趋势,与卵黄囊内IgY含量递减的传递规律相吻合。从IgY含量的变化上表明新生雏鸡发育早期不断从卵黄囊吸收卵黄抗体到组织器官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0.
果寡糖控制雏鸡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试验研究了不同剂量的果寡糖对雏鸡肠道沙门氏菌感染的抑制作用。选择1日龄健康艾维茵肉仔鸡96只随机均分4组,每组24只。分别饲喂果寡糖添加量为0、0.5%、1.0%、2.0%的饲粮,试验期21d。在16日龄,采用口腔灌注法将所有试验鸡进行108鼠伤寒沙门氏菌攻毒,分别于17日龄、19日龄、21日龄进行盲肠沙门氏菌、pH值及盲肠鲜重三项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0.5%~2%果寡糖,在19日龄时均能显著降低盲肠沙门氏菌定植数量,各添加水平之间无显著差异。随着鸡日龄的增加,各试验组鸡盲肠沙门氏菌数逐渐减少。果寡糖对盲肠内容物pH值无显著影响;果寡糖使盲肠鲜重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1.
通过鸡接种不同剂量的SL8132、SL8786、SL8132/pcDNA3s与SL8786/pcDNA3s,测定其致病力与免疫效果,检测了诱导乙肝表面抗体(抗-HBs)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减毒鼠伤寒沙门菌原菌SL8132、SL8786接种后连续观察雏鸡10d,不同剂量组的感染均未引起死亡.接种后7周,肝脏、脾脏中已没有菌落,粪便中仅有极少量的菌落.口服减毒鼠伤寒沙门菌在完成抗原呈递后即被鸡体免疫系统所清除,未发现雏鸡出现明显毒副作用.SL8132/pcDNA3s与SL8786/pcDNA3s疫苗诱导的抗-HBs动态检测发现,抗-HBs在免疫后水平逐渐升高,到第8周最高,此后逐渐下降.原菌SL8132与SL8786与重组菌株SL8132/pcDNA3s与SL8786/pcDNA3s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明鸡球虫保护性免疫机制,通过人工复制的鸡球虫病鸡,利用免疫组化技术和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分别检测了柔嫩艾美耳球虫(E.tenella)初次感染雏鸡后,盲肠局部和免疫器官中IgG生成细胞数的动态变化,循环血液中特异性IgG水平的动态变化;雏鸡母源抗体的动态变化和不同抗体水平雏鸡的抗球虫能力.结果表明:(1)攻毒后雏鸡盲肠粘膜、脾脏、法氏囊、盲肠扁桃体中的IgG生成细胞早于第2~3d(d)开始增殖,在第9~12d达到峰值,随后即开始下降,盲肠扁桃体中的IgG生成细胞数在第22d仍高于对照组.(2)雏鸡感染E.tenella后第6d即可在循环血液中检测到特异性IgG,于第18d达到峰值,第30d降至感染后第7d时的水平.(3)特异性母源抗体IgG水平高的雏鸡,抗球虫水平高.雏鸡母源抗体IgG水平随日龄增长逐渐下降,同时雏鸡的抗球虫水平也随之降低,母源抗体IgG水平与抗球虫能力有明显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揭示鸡柔嫩艾美耳球虫(E.tenella)病的免疫机制,试验从分子水平、细胞、亚细胞对人工攻毒病鸡特异性抗体、免疫细胞的动态变化及在抗球虫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如下:一是雏鸡感染E.tenella后,第6天即可在外周血液中检测出特异性IgG,于第18天达到峰值,第23天开始下降,第30天时降至感染后第7天的水平;二是揭示了雏鸡感染E.tenella后,鸡体IgG生成细胞的动态变化规律为:主要免疫器官胸腺、法氏囊、脾脏、盲肠扁桃体和盲肠局部的IgG生成细胞于第2天和第3天开始增殖,在第9天至第16天达到峰值,然后逐渐下降,盲肠扁桃体中的IgG生成细胞在第18天降至对照组水平,盲肠、脾脏和法氏囊中的IgG生成细胞数在第22天仍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4.
1日龄雏鸡120只,随机分为6组,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后,对各组雏鸡7个部位(嗉囔、腺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直肠)消化道黏膜黏附的O78进行分离计数,研究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在雏鸡消化道的分布,比较益生菌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O78在不同雏鸡动物模型中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禽致病性大肠杆菌O78主要定植在雏鸡的嗉囔、盲肠和直肠;抗生素处理组和非处理组在灌服益生菌后24、48、72、96h与对照纽相比,各消化道部位定植的O78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说明益生菌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O78。具有较强的抑制能力;未处理组的雏鸡消化道内黏附的O78菌数低于抗生素处理组,说明益生菌在抑制病原菌同时可促进消化道有益菌群的生长,从而防止致病菌的感染。  相似文献   

15.
探讨减毒沙门菌介导的人HNP-3原前肽和前肽基因乳腺表达及其表达产物对牛乳腺炎主要病原菌的抗菌效果。构建人HNP-3原前肽和前肽基因的乳腺表达载体pEGFP-WAP-prepro-HNP-3和pEGFP-WAP-pro-HNP-3,电转化导入减毒沙门菌ΔcrpC78-1,构建重组菌ΔcrpC78-1(pEGFP-WAP-prepro-HNP-3)和ΔcrpC78-1(pEGFPWAP-pro-HNP-3),重组菌分点注射到怀孕后20~22d母兔腹部乳腺分布区,收集兔分娩后不同时间的泌乳,Western-blot和荧光检测乳中HNP-3融合蛋白表达情况,ELISA检测乳中HNP-3融合蛋白的表达水平,常规方法分离乳腺炎主要病原菌,活菌计数法检测泌乳中HNP-3融合蛋白抑菌效果。结果显示,乳汁中分别在40 000和35 000处有prepro-HNP-3和pro-HNP-3融合蛋白阳性杂交信号,且在488nm处有黄绿色荧光;母兔在分娩后第5dHNP-3融合蛋白表达量最高,分别可达584μg/L和470μg/L,及至第25天表达量仍可达到277μg/L和213μg/L。活菌计数法结果表明分娩后第5d含prepro-HNP-3融合蛋白兔乳对牛乳腺炎主要病原菌大肠埃希菌、溶血巴氏杆菌、无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分别为92.0%、54.8%、46.4%、48.8%、86.9%和74.9%;含pro-HNP-3融合蛋白乳的抑菌率分别为84.9%、46.5%、40.6%、40.4%、71.1%和58.4%。结果表明,减毒沙门菌能够介导人HNP-3融合蛋白基因在乳腺上皮细胞中定位表达,表达的preproHNP-3和pro-HNP-3具有较强的生物学活性,对牛乳腺炎主要病原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为乳腺炎的生物防控及生物源性抗菌肽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应用FAV-Hb株试验感染1日龄SPF雏鸡,感染后分别于第1、2、3、4、5、7、10、13、16、21、26、31、36、41、46、51、56d扑杀,采外周血和脾脏,通过微量细胞病变法经L929细胞测定其TNFα活性,并对肝脏、脾脏、胸腺、法氏囊和盲肠扁桃体做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FAV-Hb感染后第3 d在外周血开始测出TNFα活性,以后逐渐上升,第4 d达到小的峰值,随后下降,第13 d基本消失,并持续到第16 d,从21 dTNFα活性又开始回升,第46 d时达到最高峰,以后缓慢下降.感染鸡脾脏TNFα活性的变化规律与外周血基本一致,感染后第2 d起在脾脏测出少量TNFα,第7 d出现小峰值,以后下降到基本消失,从第21 d起重新测出TNFα,并逐渐上升,在36 d到56 d持续在较高的水平.病理组织学观察证实,FAV-Hb感染后,除肝脏和淋巴组织的损伤性变化外,从第1 d到第56 d,感染雏鸡肝脏的窦壁细胞,脾脏、胸腺、法氏囊和盲肠扁桃体的网状细胞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活化增生,其增生程度与外周血和脾脏TNFα活性基本一致.鸡包涵体肝炎肿瘤坏死因子α动态变化的研究表明,FAV-Hb感染后,雏鸡体内TNFα的消长规律与病变的发生发展有较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本项目应用现代免疫学新技术对鸡传染性贫血病(CIA)-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疫苗联合免疫母鸡后,其子代雏鸡外周血液T、B细胞数量和IgG、IgM、IgA含量法及法氏囊、胸腺、脾脏、盲肠扁桃体、哈德尔腺的T细胞和IgG、IgM、IgA抗体生成细胞数量以及泪液、气管液、胆汁、肠液的IgA、IgM、IgG含量的变化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发现,CIA-IBD疫苗联合免疫母鸡后,其子代雏鸡外周血液、免疫器官组织和局部体液的上述各项指标均不同程度地高于未免疫的相应对照雏鸡。表明CIA-IBD疫苗免疫母鸡后,其子代雏鸡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明显增强,而CIAV-IBDV强毒攻击后,未免疫的子代雏鸡,其外周血液,免疫器官组织和局部体液的各项免疫学指标均明显低于疫苗免疫攻毒的子代雏鸡,这与未免疫雏鸡缺乏特异性抗体,强毒攻击后,雏鸡免疫器官组织广泛损害,淋巴细胞变性坏死等有关。  相似文献   

18.
试验旨在探究ClpS基因在布鲁氏菌中的作用,分析比较ClpS基因突变对布鲁氏菌毒力的影响。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布鲁氏菌ClpS基因突变株,通过检测细菌生长曲线、细菌LPS合成能力及其在巨噬细胞内的存活能力和小鼠模型中的毒力,比较亲本株2308和突变株ΔClpS两者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亲本株2308和突变株ΔClpS的细菌浓度无明显差异,且两者提取的LPS银染结果基本一致,表明ClpS基因突变不影响布鲁氏菌生长速度,不影响细菌LPS合成;在细胞感染模型中,突变株ΔClpS在感染后72 h的胞内存活能力极显著低于亲本株2308(P<0.01);小鼠感染试验显示,在感染后1周,亲本株2308感染组和突变株ΔClpS感染组小鼠脾脏重量及细菌含量无显著差异,但在感染后4周,突变株ΔClpS感染组的小鼠脾脏细菌含量为103.93 CFU/g脾脏,显著低于亲本株2308(106.68 CFU/g脾脏,P<0.01),且突变株ΔClpS感染组的小鼠脾脏肿胀程度极显著低于亲本株2308(P<0.01)。综上所述,布鲁氏菌ClpS基因突变不影响细菌生长速度及细菌LPS合成能力,但ClpS基因突变可降低布鲁氏菌在小鼠脾脏内的定殖能力。  相似文献   

19.
wzx/wzy是调控革兰氏阴性菌O抗原合成的主要途径,对细菌的生存、代谢乃至致病性均具有重要作用。为研究该基因簇中wzxE基因对鸡白痢沙门氏菌致病性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同源重组方法构建了鸡白痢沙门氏菌参考菌株ATCC19945的wzxE基因缺失菌株(ATCC19945 ΔwzxE),通过生长特性试验、应激试验、细菌蛋清存活能力测定、1日龄雏鸡感染试验对比基因缺失突变株与野生菌株、回补株的生物学特性及分析WzxE蛋白功能。结果显示,wzxE基因缺失并未影响白痢沙门菌的生长特性。应激试验显示,wzxE基因缺失会导致鸡白痢沙门菌在酸性和H_2O_2处理条件下生存能力的显著下降,回补之后得到明显回复。细菌蛋清存活能力检测结果显示,wzxE基因缺失株较野毒株在蛋清内的存活能力下降明显,回补之后存活能力显著增强。1日龄雏鸡感染试验结果显示,鸡白痢沙门菌ATCC19945野生菌株、wzxE基因缺失株和回补株对雏鸡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1. 65×10~8cfu、4. 67×10~8cfu和3. 43×10~8cfu,毒力下降不明显。提取鸡白痢沙门菌参考株和缺失株LPS,经SDS-PAGE后银染检测显示,wzxE缺失不影响鸡白痢沙门菌LPS总体成分构成,但影响特定LPS特定寡糖单位的含量。本研究为进一步阐释鸡白痢沙门氏菌细菌毒力的影响因素、疫苗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sRNA RybB和伴侣蛋白Hfq对沙门氏菌孔蛋白OmpW表达的调控作用,研究利用λred同源重组系统构建ompW基因lacZ融合菌株,再通过P22噬菌体转导技术构建颜色指示菌株中rybB和hfq相关基因的单缺失株、双缺失株,通过β-半乳糖苷酶活性试验和qPCR分析,确定sRNA RybB及伴侣蛋白Hfq对孔蛋白OmpW表达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颜色指示菌株ΔompW∶∶LacZ和相对应的基因缺失菌株;与标准株LT2相比,ΔhfqY25A、ΔhfqK56A、Δhfq65、Δhfq87基因使ompW蛋白表达水平极显著下调(P<0.01),具有正调控作用,而Δhfq72、Δhfq∶∶tet、ΔrybB、ΔrybBΔhfq∶∶tet基因使ompW蛋白表达水平极显著上调(P<0.01),具有负调控作用;与标准株LT2相比,缺失hfq定点突变和rybB对ompW基因具有负调控作用。研究表明,沙门氏菌伴侣蛋白Hfq及RybB对孔蛋白ompW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和转录水平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初步阐明了伴侣蛋白Hfq、sRNA RybB和靶基因三者的内在关系,为沙门氏菌减毒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