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两广小花猪(壹号黑猪)新品系是以广东小耳花猪、陆川猪两个类群为育种素材,以繁殖性能为主,结合肉质、生长发育及外貌选择,经6年4个世代选育而成的高繁殖力新品系。为分析该品系毛色选育效果及其特性与利用价值,以该品系毛色选育提纯效果及各世代种猪生产性能测定数据为基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MC1R基因作为遗传标记基因,结合表型选择,可逐渐纯化新品系群体;总产仔数与产活仔数,3世代初产母猪较0世代初产母猪分别提高1.05、0.72头(P>0.05),3世代经产母猪较0世代经产母猪分别提高0.75、0.76头(P<0.05);生长性状及胴体、肉质性状,3世代未发生较大变化。结论:两广小花猪(壹号黑猪)新品系提纯效果突出,繁殖性能得到明显地改善提高,且未对生长及胴体、肉质性状产生不利影响。该品系的培育为地方猪品种内的品系培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新品系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羊毛弯曲明显整齐度、油汗洁白度及光泽明亮度为选育性状 ,采用 5分制评分方法将这些质量指标数量化 ;通过采用群体继代选育法 ,经过 10年 4个世代选育研究 ,在中国美利奴 (新疆型 )中育成毛质优品系。品系群三个选育性状的平均评分值分别达到 4 87± 0 16、4 90± 0 19和 4 90± 0 17,较 0世代分别提高 2 7 15 %、2 7 93 %和 2 7 2 7% ;品系群平均净毛量达 3 92kg。各项指标全面超过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3.
选用日本鹌鹑N、B(Normal、Brown)品系和杂种群(BN),共进行8个世代(6~20周龄)的选育试验,各品系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在CP18%日粮条件下分选育组、非选育组以及对照组(CP24%),N、B基础群中选留15种家系,以采食量为主选性状,以产蛋率和排泄氮量为辅选性状作为选育指标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世代数的增加选育组和对照组的适应力均有显著升高(P〈0.05),N品系的各世代遗传改进量为0.26;另外,世代间产蛋率有增高的倾向,选育组平均累积产蛋率与非选育组较显著升高(P〈0.05),特别是选育组各世代遗传改良极为显著(P-〈0.01)。各世代间采食量无显著差异,同世代各品系间选育组N、B采食量均高于非选育组,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选育组排泄氮量和血清中尿酸含量在改良2世代后明显低于非选育组和对照组(P〈O.05),排泄氮量分别降低7%~15%。综上所述,通过选育N、B新品系,能够改善产蛋性能,且显著降低排泄氮量,在BN杂种群中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继代选育是以群体遗传和群体选择法为依据的一种品系育种方法。此法的特点是:严格按世代组群,对各世代育种群实行继代闭锁选育;要求各世代育种规模、选种目标和选种方法、育种技术措施保持一致,并且要求各世代均保持一定量的遗传进展和适宜的近交系数增量;经计定的育...  相似文献   

5.
解放军农牧大学侯万文教授率领的的课题组以三江白猪和施格猪为基本育种素材,采用杂交合成、闭锁群继代选育和多性状综合指数选择等育种方法,经过8年5个世代选育,现已育成了“军牧一号”新品系猪。该品系猪毛色全白、体长、背宽、肢蹄粗壮、臂部丰突;母猪  相似文献   

6.
低蛋白日粮选育对鹌鹑氮代谢和血清尿酸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选用日本鹌鹑N(Normal)、B(Brown)品系和杂种群(BN),共进行8个世代(6~20周龄)的选育试验,在粗蛋白(CP)18%日粮条件下分选育组、非选育组以及对照组(CP24%),N、B基础群中选留15种家系,以采食量为主选性状,以产蛋率和排泄氮量为辅选性状作为选育指标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各世代间采食量无显著差异,同世代各品系间选育组采食量均高于非选育组,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世代间产蛋率有增高的倾向,选育组平均累积产蛋率与非选育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选育组各世代遗传改良极为显著(P0.01);选育组排泄氮量和血清中尿酸含量在改良2世代后明显低于非选育组和对照组(P0.05),排泄氮量分别降低9%~17%左右,BN与N、B比较其排泄氮量有明显降低,但各世代遗传改进量不明显。通过选育N、B新品系,能够显著降低排泄氮量,在BN杂种群中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7.
湖北白猪Ⅳ系毛色纯合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湖北白猪Ⅳ系世代选育过程中,采用毛色测交、后裔调查和系谱鉴定法,以准确判定个体的毛色基因型;通过严格的选择与淘汰,逐代减少毛色杂合子和基因型未知的个体,使群体中非白毛基因频率迅速下降,并达到了毛色纯合之目的。在品系世代选育初期,宜采用测交和后裔调查法来判定个体的毛色基因型,后期可选用系谱鉴定法,以减少饲喂测交猪的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8.
在对新育成的白色獭兔R品系选育群各世代间的选择进展作了遗传响应分析,并对其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参数作出了估测.  相似文献   

9.
在对新育成的白色獭兔R品系选育群各世代间的选择进展作了遗传响应分析,并对其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参数作出了估测。  相似文献   

10.
《养猪》2017,(1)
湖北阳新猪梅花星猪品系基于动物遗传育种理论指导下的世代选育工作,经过育种资源采集整合、性能测定、选种选配、世代繁育,以及开展繁殖力和生长发育性状等常规选育。试验通过利用传统方法对2月龄、4月龄、6月龄梅花星后备母猪的体尺、体重、背膘厚性状等开展测定选择。通过比较零世代选留群与供选群的选择差,以求获得较大遗传进展,此举将为建立梅花星核心育种群可持续世代选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对塞北兔生长性状与屠宰性状的6个指标进行了典型相关分析,为塞北兔的选育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生长性状与屠宰性状的第一对典型相关系数为0.990(P<0.01),解释了总相关信息的77.8%,起主要作用的性状是胸围和屠宰率,在生产中可通过选择胸围达到提高屠宰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从外貌特征和生产性能两个方面对塞北兔的种质特性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从数量遗传学、生化遗传学、被毛颜色和耳型遗传规律、生理生化指标、营养需要特点等方面对塞北兔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概括总结。同时针对目前塞北兔在研究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BMY牛和婆罗门牛的毛色遗传,本文分析了BMY牛和婆罗门牛的生产资料,以期在BMY牛新品系的经济性状达到稳定遗传的同时,也达到毛色的相对固定。BMY牛和婆罗门牛的红色、黑色和灰色所占比例分别为31.55%、16.04%、14.98%和44.03%、0、11.19%。BMY牛3个毛色个体的比例占群体的62.57%,这暗示着还存在很大的选择潜力。基于毛色的遗传基础,推测BMY牛红毛和灰毛两个品系将快于黑毛品系育成。另外,我们也认为尽管毛色标志着品种的基本特征,但也不能一味强调对毛色的选种选配,而应更注重于经济性状的选择与提高。  相似文献   

14.
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215只塞北兔血清碱性磷酸酶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碱性磷酸酶(AKP)有三种不同的表型AA、AB和BB,受2个共显性等位基因A和B控制,基因频率分别为0.2488(AKP^A)和0.7512(AKP^B),杂合度为0.3940。经X^2检验,AKP位点处于高度不平衡状态(P〈0.001)。  相似文献   

15.
被毛颜色作为一个直观且易被识别的重要经济性状,在水貂优良品种培育过程中备受关注。不同毛色皮张的品质和价格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探明水貂毛色遗传机理已成为育种者不可避免的问题。作者从遗传学角度对水貂的毛色进行分类,对决定其毛色性状的黑素亲和素(MLPH)、溶酶体转运调节基因(LYST)、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TYRP1)、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TF)、酪氨酸酶(TYR)、刺鼠信号蛋白(ASIP)、内皮素受体(EDNRB)基因与配对盒基因3(Pax3)转录因子的DNA序列变异与毛色表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并概述了中国在培育水貂优良品种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以期为今后系统性研究水貂毛色形成机理、制定育种目标与方案及新色型品种的选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塞北兔血清蛋白遗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216只塞北兔血清转铁蛋白(Tf)、前转铁蛋白(Prt)、后白蛋白(Po)和白蛋白(Alb)等4个蛋折位点的遗传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塞北兔群体中,Tf和Alb呈单态,Prt和Po呈多态。Prt有6种表型,受3个共显等位基因控制;Po有3种表型,受2个共显性等位基因控制。X^2检验结果表明,塞北兔群体在Po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应用"中芯一号"家猪分子育种基因芯片了解试验猪群重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遗传变异,为选留优秀育种个体提供有效信息。选择影响猪脂肪沉积、肉质、生长、抗病和被毛表型等性状功能基因有效突变位点作为分子遗传选育标记,以野猪、松辽黑母猪及其杂交一代共计106头个体作为实验动物模型,通过"中芯一号"猪分子育种芯片检测,对试验猪不同性状功能基因有效突变位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猪脂肪沉积性状功能基因(SCD和MYH4)有效突变位点在试验猪群中全部是肌内脂肪沉积有利基因型(CC、TT);肉质性状功能基因(PHKG1、PRKAG3和RYR1)有效突变位点,除了21头猪携带有RYR1功能基因有效突变位点对肉质性状不利的等位基因T外(杂合基因型CT),其他个体全部为肉质性状有利基因型(CC、GG、CC);抗病性状功能基因MUC13有效突变位点的抗病有利等位基因纯合基因型(GG)所占比例高于杂合(GA)和不利等位基因纯合基因型(AA);生长性状功能基因(HMGA1、VRTN和CCKAR)有效突变位点检测发现,猪群中没有增加体长趋势的HMGA1突变位点的TT基因型个体,仅有1个杂合体;肋骨数功能基因VRTN有效突变位点T等位基因频率高,对个体的胸椎数有增加趋势;功能基因CCKAR有效突变位点全部是有利于增加采食及日增重的C等位基因纯合基因型;被毛表型性状KIT功能基因有效突变位点在所有检测猪个体呈现出GG基因型,说明研究猪群中不存在影响白色被毛表型的基因突变位点,与试验猪群被毛表型结果一致。以上结果为猪群进一步育种规划提供了有益信息。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影响犬被毛颜色色度的不同类型的黑色素,以及控制色素沉着的等位基因位点的深入分析探讨,了解和掌握拉犬毛色的表现型和基因型,以及B、b、E和e等位基因的遗传知识,就可以尝试利用谱系和后代的毛色信息确定父母本的毛色基因型,可以对拉犬的毛色进行所希望的繁殖选育,并可以预测后代中所有被毛颜色出现的比例。通过对色素修饰基因的分析探讨,了解和色素拉犬毛色的独特变化。  相似文献   

19.
侯浩宾  李海静  张莉 《中国畜牧兽医》2018,45(10):2670-2680
马、驴是重要的草食家畜,在人类的历史变迁和生产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马、驴的初始功能主要以役用为主,多用于乘骑或驮运物品。随着机械化程度和交通方式的进步,其役用功能逐渐降低甚至消失。现代马产业主要以竞技、休闲娱乐及副产品加工为主,而驴产业则以皮、肉、乳及其生物制品的开发利用为主。马经济性状主要包括体型、毛色、竞赛能力、疾病、极端环境适应能力等,在驴上更关注生长、皮用和泌乳等性状。随着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马、驴主要经济性状相关基因的发掘更为有效和精准:如与马体重、体尺相关的基因被定位于LCORL/NCAPG基因区域;MSTN基因与骨骼肌的发育相关,进而影响马竞赛性能;与设特兰矮马、德保矮马矮小性状相关的主要基因分别为HMGA2和TBX3基因;ACAN基因突变会导致设特兰矮马侏儒;DMRT3基因突变影响马的步态特征;KIT基因与白斑毛表型相关,MC1R基因是控制栗色毛的主要基因,ASIP基因与黑色毛相关;EDNRB基因突变会导致致死白色马驹综合征;EPAS1基因和线粒体NADH6基因在高原适应性进化中起重要作用。作者对马、驴主要经济性状相关功能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今后开展马、驴分子遗传育种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识别野生动物群体内潜在影响动物表型变异的相关基因是进化遗传学研究的主要目的,而动物毛色是研究动物被毛表型形成遗传机制的最佳模型之一。应用Illumina公司提供的猪60 k SNP基因芯片对选取的62只不同被毛表型的野猪个体进行基因分型,利用SNP分析结果,通过对照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识别影响野猪被毛表型差异的相关变异。结果表明,识别了6个与野猪被毛表型相关的基因组变异区域,分别位于SSC1(ALGA0001794,ASGA0006416)、SSC2(ASGA0011559)、SSC6(H3GA0018683)、SSC7(ASGA0035535)和SSC14(ASGA0060641);最显著相关的SNP(ALGA0001794)位于猪1号染色体上(SSC1)的27 899 596-27 899 696 bp区间(P=2.96×10-(-5))。该研究初步鉴定了6个与野猪毛色性状相关的易感位点,为进一步研究野猪不同毛色性状的形成机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