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纯化的BVD病毒细胞培养物免疫家兔,制备抗血清,用对流免疫电泳方法对367份腹泻羔病料检测。结果,BVD病毒阳性率为73.6%,部分病料及电泳沉淀物用电镜观察可见30~80nm的有囊膜病毒粒子。阳性病料离心、除菌后回归羔羊,口服并肌肉注射的3只未发病,口服并静注的1只发生水泻。自腹泻物回收到BVD病毒。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奶牛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河北省某规模化奶牛场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疑似病例中采集病料,将处理好的病料接种MDBK细胞,盲传9代,得到了不产生细胞病变的病毒。琼脂扩散试验表明本病毒能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OregonC24标准阳性血清反应,出现沉淀线;细胞培养物用BVD/MD荧光抗体染色检测,可见到荧光着染的特异性细胞,荧光颗粒出现于胞浆中。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病毒抗原结果BVDVOregonC24VP/N为3.141,分离毒P/N为3.012,P/N>2,与BVDVOregonC24V结果一致;电镜观察到圆形、直径为40~60nm,有囊膜,囊膜表面有突起的病毒粒子,与BVDV颗粒基本一致。经RT-CR检测,扩增出了唯一的315bp的目的条带,进一步证实为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  相似文献   

3.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V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引起的一种极为复杂,呈多种临床症状类型表现的疾病。目前,该病毒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是造成全球乳/肉牛业经济损失的主要病原。本文针对我国牦牛BVD的发病状况进行分析,并对今后牦牛BVD防控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实验室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BVD-MDV)引起的一种呈多临床表现的传染病。以发热、腹泻以及消化道粘膜发炎、糜烂和淋巴组织显著损害为特征。本病于1946年首先由Olafson等发现于美国的纽约,现已遍布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我国也于1980年分离  相似文献   

5.
牛病毒性腹泻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牛病毒性腹泻 /粘膜病 ( Bo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BVD/MD) ,简称牛病毒性腹泻( BVD)或牛粘膜病 ( BMD) ,是由牛病毒性腹泻 /粘膜病病毒 ( BVD/MDV)感染牛引起的以发热、粘膜糜烂溃疡、白细胞减少、腹泻、咳嗽及怀孕母牛流产或产出畸形胎儿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传染病。 1 946年Olafson等首次报道病毒性腹泻病。1 95 3年 Ramsey和 Chiver发现粘膜病。 1 961年 Gillespie等研究证明 ,这两种病毒是有共同抗原性的同种病毒 [1] ,1 971年由美国兽医协会将其统一命名为“牛病毒性腹泻 /粘膜病”。BVD/MD呈世界性分布 ,在许…  相似文献   

6.
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对长春、内蒙等地区的244只绵羊进行了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BVD—MDV)感染调查.结果,BVD—MDV的阳性感染率为14.6%~83.3%.应用电镜对部分ELISA阳性和阴性样品进行观察,结果7份阳性样品中均见有BVD—MDV粒子,5份阴性样品均未观察到BVD—MDV粒子.定期采取11只自然感染BVD—MD病毒的绵羊粪便进行检查,结果自然感染BVD—MDV的绵羊,排毒持续时间至少为3个月.本试验表明,羊感染BVD—MDV可长时间排毒,是潜在的危险传染源.  相似文献   

7.
牦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防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牦牛群中陆续发现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血清阳性率在30%~42.4%之间,病死率在30%左右,本研究先后从四川、西藏等地牦牛中分离出病毒,并对其进行各种生物学特征鉴定后,表明该病毒与标准毒属同一种,所不同的是四川牦牛病毒株属非致细胞病变型,即属NCP型。但回归本动物能复制出典型病例。目前尚无国产牛粘膜病疫苗用于生产。本研究依据猪瘟病毒与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具有交叉免疫性的原理,用猪瘟弱毒苗对牦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进行预防,试验证明用猪瘟弱毒苗可以预防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且安全可靠,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地方株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河南省不同地区规模化肉牛场牛病毒性腹泻(BVD)疑似病例中采集病料,将处理好的6份病料接种MDBK细胞,并盲传4代,得到了两株可产生细胞病变的病毒,经测定该两株病毒的TCID50分别为10-6.59/0.1ml和10-6.51/0.1ml;琼脂扩散试验表明该两株病毒均能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OregonC24标准阳性血清反应,出现沉淀线,且均能被BVDV标准阳性血清中和;电镜观察到圆形、有囊膜、直径为40~60nm、囊膜表面有突起的病毒粒子,与BVDV颗粒基本一致。动物回归试验表明,用两株分离毒攻毒的2头3月龄犊牛均出现了和BVD自然病例相似的临床症状,并检测其抗原和抗体,结果均为阳性,从而确定分离的两株病毒均为BVDV,分别将其命名为HN-1和HN-2株。  相似文献   

9.
对猪白细胞干扰素在细胞培养中干扰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病毒的作用进行了试验。猪白细胞干扰素在500u/ml以上浓度可完全抑制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病毒所产生的细胞病变,在25u/ml浓度可部分抑制病毒所产生的细胞病变,在250u/ml以下浓度不能抑制病毒所产生的细胞病变,但可使细胞产生细胞病变的时间延长,病变程度减轻,本试验证实干扰素在猪和牛之间存在交叉活性。  相似文献   

10.
辽宁地区规模化奶牛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ovine Viral Diarrhea,BV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引起的接触性传染病,对奶牛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摸清辽宁地区BVDV感染情况,本研究首次对辽宁省14个市27家规模化奶牛场共793份样品进行了BVD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BVD平均阳性率为74.0%.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BVD抗体阳性率存在养殖场规模和地区差异,该研究结果将为辽宁地区BVD的防控和净化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1.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VD/MD),又称牛病毒性腹泻(BVD)或牛黏膜病(M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极为复杂、呈多临床类型表现的疾病。1946年由Olafson等在纽约首次发现。本病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尤其养牛业发达的地区,这  相似文献   

12.
1993年猪瘟牛睾丸细胞苗生产过程中出现细胞病变、毒价不高.猪瘟、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猪细小病毒(HCV、BVD/MDV、PPV)三价荧光抗体及其他中间监测结果观察.初步认为,长沙市部分乳牛场已铁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肉牛病毒性腹泻的流行动态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河南省15个县市的规模化肉牛场和散养户随机采取血清671份熏直肠粪拭子645份熏分别用微量细胞中和试验和双抗体夹心ELISA试剂盒检测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VD/MD)的抗体和抗原。检测结果表明:十五个县市牛群的BVD/MD平均抗体阳性率为22.9%,其中肉牛抗体阳性率为21.0%鸦BVD/MD病毒抗原阳性检出率为7.22%~23.80%,从而证实中原地区肉牛群中已普遍存在有BVD/MD。  相似文献   

14.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V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为调查宁夏地区BVD的流行情况,对制订防控措施提供数据支持,采集宁夏地区疑似感染BVDV且未进行疫苗免疫的1 500 头牛的血清进行抗体检测,对临床症状明显的295 头牛用肛拭子进行抗原检测。结果显示,牛病毒性腹泻抗体阳性率87.60%,抗原阳性率2.71%,存在较为严重的BVDV感染。  相似文献   

15.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呈多种临床症状的疾病,给世界养牛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从BVD的病原学、发病机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6.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呈多种临床症状的疾病,给世界养牛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从BVD的病原学、发病机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7.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流行病学及其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牛病毒性腹泻一粘膜病(BVD—MD),又称牛病毒性腹泻或牛粘膜病.是由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极为复杂、呈多临床类型表现的疾病。1946年由Olafson等在纽约首次发现。本病在世界各国都有比较普遍的发生和存在.尤其养牛业发达的地区.这种疾病的发生更为严重。我国在1980年.由解放军兽医大学从病牛的流产胎儿脾脏中分离到该病毒毒株.以后又在一些省市引进种牛中检出了感染牛.  相似文献   

18.
牛病毒性腹泻二温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的5’端非编码区设计了1对可以扩增244bp BVDV某段基因序列的特异性引物,优化建立了BVD的二温式PCR快速检测方法。特异性试验和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只对BVDV模板进行扩增,而对其他对照病毒的检测均为阴性;最低能检测到1pg牛病毒性腹泻病毒RNA。本研究所建立的BVD二温式PCR方法是一种快速、特异、敏感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为了了解新疆部分规模化奶牛场BVDV的感染情况,对采集的奶牛血清、流产死胎和鼻拭子等组织病料应用Ruminant BVD/BD p80-Serum阻断ELISA实验及牛病毒性腹泻(BVD)实时荧光RTPCR的方法进行检测,BVDV血清学检测阳性率为63.8%,组织病料样品中阳性率为13.46%,结果表明BVDV在新疆规模化奶牛场中已存在感染,因此应该对发病动物进行隔离或者淘汰,避免相互感染传播,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20.
牛病毒性腹泻病(BV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引起的一种普遍存在且临床表现复杂的传染病,会对养牛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针对此问题阐述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生物学特性、牛病毒性腹泻病/黏膜病的临床症状以及对奶牛养殖业的危害,并依据国内外经验对该病提出防控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