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1 毫秒
1.
众所周知,蓝耳病不同于其他疾病,存在抗体依赖增强作用,其对机体造成的免疫抑制及组织器官损伤会导致超长的病毒血症期及持续感染期.蓝耳病可与其他疾病的协同感染,导致猪群繁殖与呼吸障碍,进一步造成猪群生产能力低下,加之我国猪场蓝耳病的普遍性,猪场应持续将蓝耳病作为主要防控对象之一.  相似文献   

2.
<正>猪蓝耳病在保育阶段是目前猪场常发病毒性免疫抑制性疾病,是猪场疾病防控首要注意问题。该病多发母猪、哺乳仔猪、保育三个阶段,其中保育阶段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眼睛结膜炎、泪斑严重;持续性打喷嚏,个别出现严重的咳嗽;猪群出现约10%腹泻;部分猪群继发感染关节炎疾病,腹式呼吸严重等情况,给猪场造成损失特别严重。因此,在猪场保健预防阶段,一定要依据猪场实际情况做好蓝耳病疫苗免疫和药物防控,提高猪场疾病防控水平。  相似文献   

3.
正在国内疫情压力严峻的局势下,疫苗免疫成为疫病防控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猪场免疫效果往往不容乐观,市场上疫苗良莠不齐。如何选择适合本场的疫苗以及正确评价疫苗免疫后的效果是猪场急需审视和解决的问题。1猪场免疫失败的原因1.1免疫抑制性因素1.1.1免疫抑制性疾病猪场最重要的免疫抑制病病原包含猪蓝耳病病毒(PRRSV)、猪圆环病毒(PCV2)及猪伪狂犬病毒(PRV)等。  相似文献   

4.
通过观察临床上2个猪蓝耳病发病猪场使用猪蓝耳病灭活疫苗后的防控效果,初步得出结论如下:猪蓝耳病灭活疫苗免疫猪群后发病率和死亡率低于对照组,有助于改善猪蓝耳病活跃猪场的生产成绩。  相似文献   

5.
1导致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因素1.1传染性免疫抑制性疾病许多病原微生物可诱导机体产生明显的免疫抑制。如猪繁殖-呼吸综合征病毒(蓝耳病)、猪圆环病毒Ⅱ型、猪瘟、猪肺炎支原体、猪伪狂犬(PRV)、猪附红细胞体等。这些病原所导致的多重感染,正是许多猪场暴发猪"高热病"的根源。  相似文献   

6.
猪的免疫抑制性疫病是当前规模养猪场中经常发生的疾病,主要就是由于三个原因:其一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猪哮喘病、猪流感等免疫抑制性传染病;其二非传染性免疫抑制性病因(如猪舍环境不良因素应激,饲料霉菌毒素中毒等)。其三某些营养因素缺乏及使用某些免疫抑制性药物,造成机体免疫应答减弱。在生猪养殖过程中造成免疫抑制性疾病以猪圆环病毒、蓝耳病、猪喘气病以及饲料霉菌毒素中毒等四种病最为常见,其危害性最大,危害范围最广,当前猪场出现免疫抑制性疫病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以上四种。针对上述常见免疫抑制性疫病发生,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如下不同应对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国内外对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症(PRRS)发病及防治措施出发,结合工作实际,总结了在具体生产过程中,规模猪场防控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包括猪蓝耳病阴性猪场的防控措施和猪蓝耳病阳性猪场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8.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冠状病毒科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猪均可感染。近年来,由于猪的各种免疫抑制因素普遍存在,包括以蓝耳病、圆环病毒等病毒性免疫抑制性疾病和霉菌毒素、饲养管理等非疾病性免疫抑制因素,使猪的机体抵抗力下降,导致猪传染性胃肠炎在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猪场频频发生,  相似文献   

9.
<正>在现阶段,怎么强调PRRS免疫抑制对猪瘟免疫力的干扰作用似乎都不过分。在很多猪场,联合预防PRRS是获得猪瘟成功免疫的关键。我国目前有多种猪传染病流行,以猪瘟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为主的烈性传染病居高不下,给养猪安全带来极大挑战。2017年3月21日农业部印发《国家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指导意见(2017-2020年)》,要求种猪场在2020年对蓝耳病和猪瘟要达到净化水平,因此这两种病原的控制与净化将成为今后规模化猪场疾病防控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各种年龄段的猪均可感染,以引起妊娠母猪发生繁殖障碍和仔猪出现呼吸道疾病为主要症状。猪蓝耳病自1987年在美国首次发现后,随着各国之间种源交流等方式迅速在全球养猪业扩散开来,我国于1995年因从国外引种而输入该病。时至今日,猪蓝耳病仍然是严重危害世界各地养猪业的重点疫病之一,很多猪场存在猪蓝耳病病毒感染缠绵难退且不时暴发流行的情况。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好以猪场为单元的猪蓝耳病防控工作,国内外研究制定了猪场猪蓝耳病感染状态评估分类,为猪场猪蓝耳病动态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了解禄丰地区部分猪群中蓝耳病病毒感染情况及疫苗免疫情况,为蓝耳病的防控提供参考,试验用ELISA方法对云南禄丰部分规模猪场进行了猪蓝耳病血清抗体的检测,共检测8个规模化猪场的150份血清。结果显示:8个规模化猪场猪蓝耳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0%,93.30%,90.00%,82.76%,83.33%,14.70%,9.10%和3.70%;蓝耳病抗体平均值分别是0.117,1.395,1.115,0.036,0.075,0.603,1.286和0.758,离散度分别是0.164,0.566,0.527,0.071,0.061,0.691,0.548,0.577。结果表明不同猪场的猪蓝耳病阳性率及抗体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同时调查表明:云南禄丰地区大部分规模猪场的猪群蓝耳病免疫效果合格,同时也存在小部分猪群蓝耳病免疫效果欠佳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由于猪蓝耳病的出现,给许多猪场带来了很大麻烦,猪只非常之难养,疾病相比以前复杂很多了,现笔者将猪蓝耳病的特点与防控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供养猪同行参考。1猪蓝耳病的特点1.1病原猪蓝耳病原为猪蓝耳病毒,其分为美洲型和欧洲型。我国猪场多数为美洲型。  相似文献   

13.
李勇  魏龙军 《养猪》2012,(4):I0005-I0005
蓝耳病引发的防控新思路蓝耳病是由猪蓝耳病病毒(PRRSV)引起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主要侵袭繁殖和呼吸系统,不同年龄、品种和性别的猪均能感染,但以妊娠母猪和仔猪最易感,主要表现为母猪繁殖障碍、仔猪呼吸道疾病、免疫抑制3大危害。选择有效的防控措施解除蓝耳病造成的免疫抑制和ADE现象(抗体依赖性增强,即在低抗体水平下免疫蓝耳病苗不仅  相似文献   

14.
<正>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俗称蓝耳病,也曾被称作猪神秘病,到目前为止全世界研究人员还没有真正揭开它的真面目。蓝耳病是近几年来严重危害养猪生产最主要的疫病之一,在不同猪场和不同的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不尽相同。笔者从事临床多年,对防控该病也有一些心得体会,现就当前猪场关于猪蓝耳病的临床特征及防控措施阐述如下,供同行们借鉴参考。1蓝耳病的临床表现特征1.1母猪繁殖障碍猪群初次感染蓝耳病,无论是高致  相似文献   

15.
正2018年3月21日,新年刚过,行业内又迎来一个好消息,山东信得科技规模化猪场免疫抑制病防控技术论坛暨信蓝宁新品发布会在青岛世园假日大酒店隆重召开。众所周知猪蓝耳病是一种猪的高度传染性疾病,会造成极高的死亡率,此次信得科技带来的GDr180高致病性蓝耳病疫苗——"信蓝宁",毒力低,安全性高,在  相似文献   

16.
猪蓝耳病已成为猪场主要疫病防控的病毒性疾病。疫苗免疫是当前防控的最佳手段,但是很多猪场通过疫苗免疫并未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反而加重病原的传播,导致损失更加严重。为了寻找最佳的免疫效果,本文介绍了猪蓝耳病疫苗的基本情况;简述了猪蓝耳病疫苗免疫的特点:群体免疫接种而非个体,疫苗毒株之间交叉保护;说明了猪蓝耳病疫苗免疫的效果(降低猪圆环病毒、支原体的感染风险)及提高效果的方法: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选择疫苗毒株须母仔猪一致。  相似文献   

17.
近两年,很多猪场把精力过度放到非洲猪瘟防控上,对于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等重视不够。加上其他的一些原因,猪场暴发腹泻的风险巨大。因此,猪场需要像防控非洲猪瘟一样高度重视病毒性腹泻的防控和管理。  相似文献   

18.
自2006年以来,以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为主要病原的"猪高热病"及猪圆环病毒病席卷全国规模猪场,使规模猪场损失惨重。本文介绍了笔者在规模猪场防控猪蓝耳病及其并发、继发病的一个成功案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获得针对蓝耳病(PRRS)合并感染猪传染性胸膜肺炎(PIPP)的准确诊断与有效防控方法,对重庆市秀山县某个体猪场发病猪只通过临床调查、实地尸体病理解剖及实验室疑似病原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制订防控方案并实施,于采取措施后第15天时收集结果。结果表明:准确诊断、分清主次及全群防控、分群治疗是规模猪场蓝耳病合并感染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有效防控原则;疫苗加倍剂量紧急接种及交替应用盐酸多西环素、泰乐菌素是控制猪蓝耳病合并感染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毒株引起的,以繁殖障碍、呼吸道症状为主要特征的猪的一种急性高致病性传染病,是一种免疫抑制病,并常常继发感染,造成更大的危害,目前已进入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高发季节,猪蓝耳病虽然不是人畜共患病,但它对养猪业的危害非常严重,不但影响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产积极性,而且影响猪肉市场的稳定。今年以来猪肉价格的节节攀升,原因之一是去年夏季以来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发生和流行,造成我国不少省市的猪场部分猪的淘汰、死亡。因此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