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鹅病毒性溃疡性肠炎赵进,王德宏,周巧兰某地区的鹅发生一种为当地群众称为鹅的“鸭子瘟”疾病。尤以与鸭共养或与鸭同一水域的鹅群发病居多。发病率约为10%,致死率90~100%,发病日龄最早的见于8日龄,青年种鹅也可发病,但以40日龄左右居多。雏鹅发病多表...  相似文献   

2.
随着畜禽饲养业的持续发展,于20世纪末的几年里,陆续出现了许多新的家禽传染病,现就其流行特点、产生原因及未来发展趋势作一浅析,仅供参考。共包括新的家禽传染病14种(其中我国新发现的家禽疫病即达7种),现分述如下: 一.新出现的家禽疫病及其发生特点 1.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 1993 年首发于四川。病原为鹅腺病毒。主要发生于3-30日龄的雏鹅,10-18日龄多发,死亡率为25%-75%.最高可达100%。 临症特点:典型症状为腹泻昏睡、喙端色暗。分为最急性、急性、慢性三种病型。最急性型常于3-7日龄发病…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广东省的茂名、湛江、佛山、中山、番禺等市县鸭场较多爆发鸭浆膜炎(鸭疫里氏杆菌病),7~30天龄鸭均见发病。发病率30%~100%,病死率30%~80%。临床表现主要是严重下痢、共济失调、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我们根据广东流行情况,采用药物防治与灭活苗免疫预防相结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现总结如下:1 流行病学特征7~30天龄鸭均见发病,以12~20日龄爆发较常见,个别地区8日龄见爆发。全年均见发病,3~10月份是爆发季节。番鸭、樱头谷鸭极易感,麻鸭、水鸭也见发病。受污染的场地、水…  相似文献   

4.
鹅副粘病毒的人工感染试验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鹅副粘病毒是最新发现的,能引起各种年龄鹅发病的并致死的一种病毒。我们通过SPF鸡胚分离的病毒尿囊液第4代,对鹅进行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感染后,成年鹅群的发病率达到100%,死亡率达30%,15日龄雏鹅感染后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达到100%,这与自然发病鹅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基本相同,而且人工感染后不管成年鹅还是雏鹅其临床病状和病理变化均与自然发病的鹅的病理变化相同,从而证实了该病理分离株的致病性及病原性。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暴发不明病因的雏鸭肠肝炎90年4月俄罗斯索马地区一鸭场暴发一新临床综合症。120000只鸭,群体死亡率为19%,某些鸭群死亡率高达50-60%,病鸭多为20-30日龄,发病后期,10-11日龄雏鸭也可发病,农场自产蛋和购于市场的蛋孵化的雏鸭发病...  相似文献   

6.
鹅的禽副粘病毒感染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们从鹅体内分离到一株对鹅有强致病力的毒株。该毒株经血凝抑制试验、琼脂凝胶沉淀试验、理化特性测定及电镜负染观察等,证实是一株对鹅有极高致病力的禽副粘病毒( Gallinacean Param yxovirus, G P M V)。该毒株可引起1、14、28、48 日龄鹅的死亡。将28 日龄鹅40 只,随机分为5 组,每组8 只。试验组分别肌肉注射(03 m L/只)鸭胚尿囊液原液及1 O- 1 、10- 2 和 10- 3 的稀释液,对照组肌注(0.3m L/只)生理盐水,饲养观察10 日,统计各组死亡数,计算半数致死量( L D50)。 G P M V攻毒后48 h 开始发病,发病率为100% 。主要临床表现为头颈扭曲、羽毛松乱、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体温升高1~2 ℃。经测定,该病毒对28 日龄鹅肌肉注射后的 L D50为10- 1.769×0.2 m L。剖检可见肝脏、 肾脏、脾脏、腺胃、肌胃、脑膜、肠粘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脑水肿,脑沟消失,肝脏上有白色坏死小点,胸腔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包膜增厚。光镜下可见肝细胞变性坏死,坏死区周围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积聚。脑胶质细胞增生,神经细胞坏死,有噬神经现象;脑血管管壁增厚,充血或出血,淋  相似文献   

7.
育成鹅发生小鹅瘟病例报告戴世杰博白县畜牧站537600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3~20日龄的小鹅,尤其是3~5日龄更严重,通常死亡95%~100%,本例却在41日龄,现报告如下。1发病情况本县养鹅专业户张某,3月13日购进...  相似文献   

8.
鹅常发病的防治齐学文1.小鹅瘟:小鹅瘟病是初生鹅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该病多发生在出壳3~4龄以至20日龄左右的雏鹅身上,20日龄以上的鹅很少发病。本病的特点是,发病鹅日龄愈小,死亡率愈高,10日龄左右的小雏发鹅,死亡率达95%~100%。因此,防患...  相似文献   

9.
用某鸡场发生减蛋综合征病鸡的输卵管组织接种10-12日龄鸭胚盲传,分离到一株EDS-76·EXK2病毒。自第3代起至第10代,均从鸭胚尿囊液中检出血凝素,凝集鸡红细胞的特性可被EDS-76阳性血清所抑制。鸭胚分离毒不能凝集免红细胞。应用第3和第4代鸭胚尿囊液混合毒经口腔、鼻腔和眼途径人工感染健康产蛋鸡,成功地复制了EDS-76。攻毒后35天内11只试验鸡的总产蛋数无明显变化,产蛋率为85~94%,  相似文献   

10.
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迅速传播和以肝炎为主要特征的病毒性疾病。本病是由三种不同类型的病毒引起的,称为1型、2型、3型鸭肝炎病毒,其中以1型鸭肝炎病毒引起的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也是发现最早的鸭肝炎病毒,危害性也最大。现将2000年春季,发生在26天龄雏鸭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鸭肝炎病毒的分离与鉴定过程报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材料 (1)病料来源:山东潍坊某县市,发病率100%、病死率87%的26天龄发病雏鸭群病死鸭的肝脏。 (2)9~10天龄鸡胚:种蛋购自山东省六一农场,自孵。 …  相似文献   

11.
赵进 《畜牧与兽医》1995,27(1):26-27
鹅的鸭瘟病诊疗报告赵进(江苏省铜山县兽医院)铜山县柳泉乡某养鹅专业户,饲养太湖鹅1500只,以放养为主。1日龄时注射小鹅瘟高免血清,每只0.5毫升,10~17日龄用氯霉素0.1%拌料饲喂,这段时间未有死亡。自30日龄始,鹅群发病,逐渐出现死亡,每天1...  相似文献   

12.
用某鸡场发生减蛋综合征病鸡的输卵管组织接种10~12日龄鸭胚盲传,分离到一株EDS-76·EXK2病毒。自第3代起至第10代,均从鸭胚尿囊液中检出血凝素.凝集鸡红细胞的特性可被EDS-76阳性血清所抑制。鸭胚分离毒不能凝集兔红细胞。应用第3和第4代鸭胚尿囊液混合毒经口腔、鼻腔和眼途径人工感染健康产蛋鸡.成功地复制了EDS-76。攻毒后35天内11只试验鸡的总产蛋数无明显变化.产蛋率为85~94%,但产各种异常蛋占总产蛋数的29%。电镜下发现原囊液中病毒颗粒呈球形、大小为70~80nm、无囊膜。  相似文献   

13.
鹅的鸭瘟病即鹅感染鸭瘟,病原体为鸭瘟病毒,小辽宁尤为敏感。这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80%-90%的急性传染病。现将鹅患鸭瘟病具体防治方法简述如下。 1流行特点 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春夏和秋季最为严重,传播快,流行广,发病率达95%,小鹅死亡率70%-80%以上。60日龄以上大鹅也可发病,特别是产蛋母鹅发病率和死亡率达80%-90%。此外,在低湿、水网地带及河川下游饲养放牧的鹅群,最容易流行本病。近年业,此病常呈地方性流行,发病至死亡通常为2-7天。 2临床症状 病鹅初期精神不振,体温升高,…  相似文献   

14.
雏西洋鸭感染细小病毒病例报告刘芳广西农业大学530005江勇广西区科委鹅细小病毒感染,最早称之为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高传染性、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疫病。主要侵害5~20日龄的雏鹅,而以5~6日龄发病时最为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可达100...  相似文献   

15.
鹅细小病毒主要结构蛋白VP3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将GPV H2分离株接种于13日龄非免疫鸭胚,收集接毒后3-7日死亡鸭胚的尿囊液。纯化病毒,通过PCR技术,从病毒基因组DNA中扩增出病毒衣壳蛋白VP3完整基因片段,经酶切鉴定后直接与pMD 18-T质粒载体连接,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TG1。提取重组质粒经PCR鉴定和酶切鉴定后,对插入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鹅细小病毒H1分离株VP3基因全长1605bp,编码534个氨基酸,与国外已发表的鹅细小病毒B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8.5%,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8.3%,表明这二个毒株亲缘关系相近。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科研人员几年前发现的一种雏鹅传染病,经过一系列试验,日前被确认为是一种世界上新发现的雏鹅传染病。据介绍,世界上已发现能引起雏鹅感染发病的病毒只有小鹅瘟病毒和鸭瘟病毒。但自1993年以来,四川省一些地区30日龄以内的雏鹅发生一种在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方面与小鹅瘟极其相似的传染病,特别是综合性病例,后期死亡雏鹅的病变及其组织学变化与小鹅瘟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种鹅在开产前注射多次小鹅瘟疫苗,其下一代于3日龄开始仍然发病和死亡,应用小鹅瘟超免疫血清进行预防和治疗也无效。该病的死亡率一般为25…  相似文献   

17.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肉鸭鸭疫氏杆菌病最是发病日龄为10日龄,直至出售中仍在发病,发病率5%-90%,死亡率5%-60%,是肉鸭饲养中的一大传染病。对自然病例和人工感染病例剖检,本病的特征性病理变化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胸膜炎、气囊炎和肝周炎。疫区病鸭体内分离的10朱细菌,经培养特性和生化试验鉴定均为鸭疫巴氏杆菌;分离的菌株通过易感鸭感染试验获得成功,证明该菌具有致病性  相似文献   

18.
经研究肉用仔鸡7-10日龄时用Ⅱ系苗滴鼻进行首免,25-30日龄时用Ⅱ系苗加倍饮水进行二免,43-48日龄再用Ⅱ系苗加饮水进行三兔,其免疫程序有效方便,有效保护率可达100%。  相似文献   

19.
鸭疱疹病毒Ⅱ型(暂定名)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自1990年以来,在福建、浙江和广东等省发生一种以双翅羽毛管淤血呈紫黑色、断裂和脱落以及皮下、脏器(肝脏、胰脏)和肠道(十二指肠、直肠和盲肠)出血为主要特征的新的鸭传染病,暂定名为鸭出血症。我们对从自然感染该病典型病死番鸭脏器中获得的1株含2种病毒粒子(直径大小分别为30-40mm和80-120mm)的分离物,以Ⅰ型雏鸭病毒性肝炎标准阳性血清进行连续4代中和后接种番鸭胚,收集死亡番鸭胚胚液进行病毒纯化、负染、电镜观察和SPF鸡胚接种试验证明获得单一病毒分离株(定名为鸭出血症病毒)。该病毒为不耐酸、不耐碱、不耐热、对氯仿处理敏感、核酸类型为双股DNA的有囊膜病毒,直径为80-150nm;对番鸭胚、鹅胚、麻鸭胚、半番鸭胚、北京鸭胚和SPF鸡胚的致 死率分别为100%、100%、78.3%、60%、82.1%和0%;对10-11日龄番鸭胚的ELD50为10^-7.78/0.2ml;无血凝活性,不凝集“O”型人、鸭、鸡、鹅、家兔、小鼠,豚鼠、猪和绵羊红细胞;经血清中和试验证明该病毒与Ⅰ型雏鸭肝炎病毒、雏番鸭细小病毒、雏鹅细小病毒、鸭瘟病毒无血清学相关性。据以上结果可将该病毒确定为疱疹病毒科成员,但鉴于其与鸭瘟病毒(鸭疱疹病毒Ⅰ型)无血清学相关性,则暂定名为鸭疱疹病毒Ⅱ型,此为国内外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0.
沱湖媒鸭母鸭行为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潘琦  王志永 《家畜生态》1995,16(2):28-29,49
本次试验对60-120日龄,121-240日龄,240日龄以后的沱湖媒鸭各50只进行了行为观察。结果表明,母鸭采食量以60-120日龄最多,平均283.5kg/只.日,母鸭产蛋集中在夜间1:30-3:30,占全群产蛋母鸭的76-80%。交配过程每次需10-25分钟;每次2-3分钟;每天戏水7-12次,每次10-75次;排粪交数随采食量的增加而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