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多点田间试验和降水产量积分回归函数分析,对宁南山区膜侧冬小麦水分亏缺补偿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水量在不同生育时期实施补灌,以拔节期和返青期的增产效果和水分效应最大,其次为越冬期;在同一生育时期以不同水量实施补灌,90mm补灌量的小麦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同时最高,60mm的供水效率最高。因此,膜侧冬小麦最佳补灌时期为返青-拔节期,其次为越冬期,适宜补灌量为60-90mm。在最佳补灌时期实施适量补灌,能够达到节水、增产和高效补偿供水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旱地春小麦集雨补灌增产机制初探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为查明集雨补灌对不同种植模式小麦的增产机理,于1998年在甘肃中部旱农区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少量灌水使沟播春小麦出苗率提高,小穗数及穗粒数增加;在植株生长的需水关键期补灌,小麦叶面积增大,叶绿素含量提高,地上部干物质及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有效小穗数及穗粒数增多,穗粒千重及千粒重增大,最终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提高。籽粒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提高是旱田补灌作物增产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集雨补灌玉米增产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黄土高原集雨补灌旱作区农业节水的方法和途径,以玉米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水分组合处理对玉米光合作用、产量和干物质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光合因子的日变化曲线均呈现抛物线型,各光合因子的日变化规律受光照强度影响很大;覆膜坐水结合拔节期补灌22.5 mm处理在13∶00左右之前和19∶00左右的细胞间隙CO2浓度较其它处理大,而在其它时间内较其它处理小,其它光合因子与此规律相反,表明光照强度对光合因子的日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整个日变化过程中,补灌处理在光照强度大的下午提高了叶片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使得细胞间隙CO2浓度减少。分析各光合因子日变化中的最大值可知:在13∶00左右,覆膜坐水结合拔节期补灌22.5 mm处理、覆膜坐水结合拔节期补灌15 mm处理的光合速率分别比对照提高23.9%、15.0%,蒸腾速率分别比对照提高47.7%、17.7%;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43.02%、29.48%。拔节期补灌不仅有显著的增产效果,还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干物质累积量。  相似文献   

4.
集雨补灌对冬小麦套玉米复合群体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研究旱农区集雨补灌条件下不同栽培模式的作物生长特征发现:冬小麦/玉米较单作小麦和玉米年均光能利用率分别提高了49.67%和50.66%,耗水系数分别提高63.1%和70.2%,套作比单作增产13.21%-38.53%,其中6:3套作群体补灌处理增产幅度最大;叶日积(LAI-D)增加是套作增产的重要原因,套作群体中小麦叶片趋薄程度大于单作;补充灌溉可加速不同作物生长后期干物质向穗部的转移,且套作小麦穗部干物质积累速率大于单作;干旱造成的株高不足是导致玉米减产的重要原因,但可通过关键期补充灌溉加以缓解。  相似文献   

5.
半干旱冷凉区微型种植方法,覆盖材料和补灌时期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半干旱冷凉区玉米生产的制约因素--水分和温度,在定西地区布设了微地型种植方法,覆盖材料和补灌时期的综合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坑种和沟种都能比平作接纳更多的降水,23.6mm的降雨,使坑种0cm ̄100cm的土壤贮水量增加了19.4mm,沟种的增加了18.4mm,平作的仅增加了8.5mm,并且能防霜冻,提高玉米出苗率。地膜覆盖能使玉米苗期0cm ̄10cm的土温升高0.9℃ ̄1.2℃,大喇叭口期补灌  相似文献   

6.
补灌量对夏玉米光合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夏玉米品种郑单958、中科11、浚单20和浚单22为材料,采用池栽试验,设置不同程度水分亏缺处理,研究了补灌量对四个品种叶片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参数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补灌量减少,玉米生长受抑制,叶面积指数(LAI)降低,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SPAD值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均降低,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LWUE)呈升高趋势,正常灌水与中度亏缺无显著差异,与重度亏缺差异显著;初始荧光(Fo)、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变化不明显.亏缺补灌下叶片光合能力和光能转化效率的降低是玉米减产的主要因素.品种间变化幅度不同,降幅小的品种受干旱影响小,抗旱性较强,四个品种抗旱性表现为:中科11>郑单958、浚单20>浚单22.由于受区域气候的影响,季节性干旱条件下适量中水补灌可起到节水稳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陇中半干旱区小麦和玉米补灌效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对甘肃省中部半干旱区不同补灌条件下小麦、玉米的产量和水分效应以及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集雨补灌对旱地作物具有补偿或超补偿效应,能大幅度提高作物的产量水平。小麦在拔节+孕穗期分次补灌45mm水、地膜玉米在大喇叭口期一次性补灌60mm水增产效果较好,并且水分利用率较高。小麦不同时期补灌产量顺序为拔节+孕穗期>孕穗期>拔节期,玉米不同时期补灌产量顺序为大喇叭口期>拔节+大喇叭口期>拔节期。相关回归分析表明,小麦、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Pn)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梯田地集流补灌措施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王家沟流域梯田系统雨水径流资源量化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两种耕作方式和5种集流形式设置了10种试验处理和1种对照处理,以此来研究梯田地集流补灌增产效果。结果表明,集流补灌措施能优化雨水资源配置,大幅度提高梯田地作物产量;耕作方式间、补灌形式间及其二者的交互作用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垄作覆膜以1∶7集流形式为最好,丰产沟覆膜以周边补灌形式最好。  相似文献   

9.
利用频域反射法(FDR)、时域反射法(TDR)和驻波率法(SWR)三种便携式土壤水分快速测试仪,在田间条件下测定土壤田间持水量(FCv)和体积含水量(WCv),于冬小麦越冬前、拔节期和开花期设补灌的目标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为80%、70%和70%,每一补灌时期设20 cm、40 cm和60 cm三个测墒土层深度,研究不同仪器法在冬小麦生育期间对土壤水分测定的准确度和稳定性,探索用不同仪器测定数据计算灌水定额进行冬小麦补灌的效果及其差异原因。结果表明,FDR和SWR仪器测得的FCv换算为以水土质量百分比表示的田间持水量FCv-m,与传统方法测得的田间持水量FCm之间的相对误差为0.4%~2.6%;TDR仪器测定计算得出的WCv-m值与烘干法测得的WCm值的相对误差与相应土层土壤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在冬小麦播种期、开花期和成熟期较高,在越冬前和拔节期较低;SWR仪器测定计算得出的WCv-m值与WCm值的相对误差与相应土层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在土壤含水量较高的条件下测量的准确度较高。FDR仪器在冬小麦生育期内测量的准确性受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影响较小,准确度和稳定性均较高,直接利用其测定的FCv和WCv值计算灌水定额补灌,获得了与传统烘干法测墒补灌一致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于2015—2016年选用优质小麦品种新麦26进行大田试验,在拔节期和开花期分别设置目标相对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75%、80%进行补灌。通过3个测墒补灌处理W70、W75、W80和一个传统灌溉Wck,用全生育期补灌水(W0)为对照,研究不同生育时期和不同目标含水量的测墒补灌对冬小麦产量、耗水特性、品质等的影响。结果得出:冬小麦在拔节期和开花期补充灌水量为WckW80W75W70;四个灌水处理下冬小麦对土壤水的消耗量主要分布在0~80 cm土层且测墒补灌处理增加了对土壤水的消耗比例。三个测墒补灌处理下的冬小麦湿面筋含量显著高于Wck。水分利用效率为W75W70W80WckW0,W70、W75、W8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W75处理下籽粒产量显著高于W70。综合考虑不同处理的灌水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可得在本试验条件下在冬小麦的需水关键期(拔节期、开花期)将土壤墒情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5%为较佳灌水处理,冬小麦高产节水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在大型半自动控制防雨池栽条件下,采用裂区设计,以不同底墒(350、450、650 mm)为主处理,生育期补灌量(0、56.3、78.1、100 mm)为副处理,研究了不同土壤底墒和补灌量对冬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补灌条件下,0~200 cm土壤有效底墒最大利用率为42.6%~74.2%,其中...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沟垄集雨种植技术在灌区对作物光合作用和产量的调控及节水效果,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两种宽度的沟垄集雨种植结合不同补灌量处理对冬小麦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沟垄集雨处理下Pn较平作不灌水处理(CK)提高57.1%~84.4%,较平作灌水处理提高25.3%~50.3%;Fm、Fv、Fv/Fm、Fv/Fo、q P和籽粒产量也均高于平作处理,q N低于平作处理;两种宽度沟垄集雨种植较CK增产74.6%~124.9%,沟垄集雨补灌处理较平作灌水处理增产0.3%~18.9%,随灌水量增加产量增加,宽垄沟优于窄垄沟;在降雨较少的年份,60 cm沟垄集雨种植在灌溉量减少50%的条件下,光能转化效率比平作灌水处理提高44.1%,说明沟垄集雨种植可显著提高光能的转化效率及其量子产额,提高光合效率,维持较高的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3.
陇中半干旱区集雨补灌小麦玉米复合群体产量及水分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田条件下研究了陇中半干旱区小麦/玉米复合群体集雨补灌的产量及水分效应。结果表明,复合系统的产量水平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因补灌而显著提高,小麦组分也取得明显的边行优势。根据对产量、WUE和灌水利用效率(IWUE)的综合分析,认为在小麦播前补3 mm水,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各补21 mm水,玉米抽雄期补45 mm水是该区最理想的补灌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沟垄集雨结合不同时期补灌措施的集雨保墒效果,2013-2015年在宁南半干旱区设置不同补灌模式(全生育期不灌溉、前期(拔节期)补灌、后期(抽穗期)补灌、前后期均补灌)结合补灌方式(集雨补灌和传统畦灌),研究集雨补灌措施对土壤水分、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沟垄集雨补灌模式可有效改善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尤其对0~40 cm土层提高较为明显。在2013-2014年(枯水年)灌水量减半的情况下,前期补灌和全生育期不灌溉处理的小麦产量均高于相对应的畦灌处理,分别提高了2.6%和6.2%,其余处理和对应的畦灌处理相比无增产效应;在4种补灌模式下,集雨补灌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对应的畦灌处理,其中前期补灌最为显著,分别提高8.5%和105.1%。2014-2015年(丰水年),除集雨前后期均补灌处理外,前期补灌、后期补灌和全程不灌溉处理的产量均高于对应的畦灌处理,分别提高4.5%、7.4%(p0.05)和4.9%;在四种补灌模式下,除集雨前后期均补灌和不灌溉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与对应的畦灌处理相差不大外,其余各补灌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相对应的畦灌处理,最大增幅分别为3.8%和114.7%。可见,沟垄集雨结合适量补灌措施可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灌淤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灌淤土是指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人为灌溉,施肥耕作等措施形成的灌淤土层的厚度在50cm以上的土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第一次方案)”中,灌淤土属于人为土纲,是旱耕人为土亚纲中的一个土类。目前,国际上对人为土壤的研究是一个薄弱环节,但随着生产和科学的发展,人类对土壤的干预作用越来越大,对人为土纲的研究也会越来越引起重视。我国以前对水耕人为土(水稻土)的研究较多,但对旱耕人为土的研究很不够。从实际意义上来说,灌淤土是我国北方干旱区最重要的基本农田,其分布地区又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基地之一,在我国粮食紧张的情况下,对灌淤土  相似文献   

16.
旱地马铃薯根际补灌栽培最佳补灌时期及适宜补灌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田间试验,对宁夏中部干旱带旱地马铃薯水分亏缺补偿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相同补水量在不同生育时期实施补灌,以块茎形成期和块茎增长期供水效率和产量最大;在块茎形成期以不同补水量实施补灌,在同时满足供水效率最高和产量最大的前提下,以3~4 kg/株的补灌量较适宜.旱地马铃薯在最佳补灌时期实施适量补灌,能够实现节水、增产和高效用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试验对宁夏中部干旱带旱地覆膜西瓜根际补灌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相同补灌量(5kg/株)在不同生育时期实施1次补灌,以显蕾开花期供水效率和产量最高,分别达1 760.19 kg/(mm.hm2)和40 767kg/hm2;在同一生育时期(显蕾开花期)以不同补水量实施1次补灌,在同时满足供水效率最高和产量最大的前提下,以3 kg/株的补灌量较适宜。在最佳补灌时期实施适量补灌,能够达到节水、增产和高效补偿供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应用新的电化学方法,原位定期测定了灌淤土主要亚类一普通灌于土、潮灌淤土和表犭灌淤土的土壤氧化还原状况。论述了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划分普通灌的土、潮灌淤土和表锈灌淤土三个亚类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及不原性物质总量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19.
在项目主持单位统一指导下,自1991-1994年期间考察了北疆昌吉,呼图壁,玛纳斯,南疆吐鲁番,鄯善,轮台,训车,新和,阿克苏,乌什1,疏勒等地的灌淤旱耕人为土,加上疏附,莎车,和田等以前的考察资料,基本上可以代表新疆灌进耕人为土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甘肃河西走廓绿洲灌淤土的剖面特征及理化性状,对绿洲灌淤土的形成及分类系统进行了探讨,并阐述了灌淤土不同亚类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