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了研究肉桂精油对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的生物活性,离体条件下测定了肉桂精油对辣椒疫霉菌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观察了处理后供试菌菌丝形态结构的变化;测定了对菌丝体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盆栽试验测定了药剂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肉桂精油对辣椒疫霉菌菌丝生长的有效中浓度(EC50)为111.89 mg/L;对病菌孢子囊产生的EC50为61.09 mg/L;对孢子囊萌发的EC50为95.14 mg/L;对游动孢子萌发的EC50为54.88 mg/L。肉桂精油可显著降低辣椒疫霉菌菌丝的鲜重和干重,并使菌丝分支增多、变短;亦能提高该菌的细胞膜通透性。盆栽试验表明,肉桂精油对辣椒疫病具有很好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可见,肉桂精油对辣椒疫霉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防治辣椒疫病上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
为探寻非寄主和寄主种子分泌物中抗病信号分子,通过显微观察,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离体接种法对不同种子分泌物处理后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的游动孢子数、孢子囊数、游动孢子释放后残留的空囊数、成囊和未成囊的游动孢子数、萌发和未萌发的胞囊数、菌落直径、卵孢子数进行测量,并计算抑制率,明确非寄主菜豆和寄主大豆抗病品种、感病品种种子分泌物对大豆疫霉游动孢子趋化性、生长发育和侵袭力的影响。结果显示,非寄主菜豆种子分泌物不吸引大豆疫霉游动孢子,显著抑制大豆疫霉孢子囊形成、胞囊萌发和卵孢子产生,抑制率依次为97.3%、73.0%和17.5%,然后溶解胞囊,最终导致游动孢子对下胚轴侵袭力降低,抑制率为67.1%。寄主大豆种子分泌物能吸引大豆疫霉游动孢子,感病品种种子分泌物吸引力高于抗病品种。感病品种种子分泌物对大豆疫霉生长发育无显著影响,但促进大豆疫霉游动孢子侵袭力;抗病品种种子分泌物显著抑制大豆疫霉孢子囊形成、胞囊萌发和卵孢子产生,抑制率依次为86.6%、34.3%和12.8%,然后溶解胞囊,但作用强度小于非寄主菜豆种子分泌物,最终导致游动孢子对下胚轴的侵袭力降低,抑制率为24.2%。表明非寄主菜豆和寄主大豆抗病品种的种子分泌物对大豆疫霉有抑菌活性,大豆疫霉的非寄主和寄主抗病性与种子分泌物有关。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辣椒疫霉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姜彦全  王振中 《植物保护》2008,34(1):99-103
从广东省各地采集了54个辣椒疫霉菌株,分别测定了菌丝生长和游动孢子囊形成对嘧菌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嘧菌酯对辣椒疫霉的菌丝生长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EC50范围为0.1428~1.9509μg/mL,平均为0.9649μg/mL;对游动孢子囊形成的抑制作用更强,EC50范围为0.0010~0.0844μg/mL平均为0.0239μg/mL。正态分析表明,辣椒疫病菌54个菌株菌丝生长对嘧菌酯的敏感性符合正态分布,而孢子萌发则在高浓度区具有拖尾现象,表明自然界中已存在个别具有一定耐药性的辣椒疫霉种群。  相似文献   

4.
筛选得到一株疫霉菌的拮抗青霉Penicillium striatisporumP.st10。该菌株强烈抑制疫霉菌及核盘菌的菌丝生长。无菌滤液抑制辣椒疫霉孢子囊的形成及孢子囊、游动孢子的萌发,且能杀死菌丝细胞。该菌株在辣椒根际有很强的定殖能力,有机肥对其定殖有增强作用,接种后40d在根际的青霉菌数量,青霉处理为0.76×104cfu/g,而青霉菌肥处理为2.55×104cfu/g。盆栽试验显示:处理7d后,土壤只接种辣椒疫霉对照发病率为93%;同时接种青霉培养滤液和辣椒疫霉处理为16%;接种青霉培养滤液、新鲜菌丝和辣椒疫霉处理为15%。  相似文献   

5.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精甲霜灵、外消旋体甲霜灵及其混配药剂对掘氏疫霉菌Phytophthora drechsleri Tucker的杀菌毒力。应用不同药剂浓度的白云豆液体和固体带毒培养基培养法及玻璃纸培养法测定甲霜灵、精甲霜灵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孢子囊萌发和游动孢子产生的影响,采用电导法测定药剂对病原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精甲霜灵和外消旋体甲霜灵对掘氏疫霉菌的EC50值分别为0.129 μg/mL和0.427 μg/mL;两者分别与代森锰锌按照质量比5∶48的配比混配,共毒系数分别为101.6和95.9,对防治由掘氏疫霉菌引起的西瓜疫病具有加和作用。甲霜灵和精甲霜灵对病原菌菌丝的生长和孢子囊的产生都有很高的抑制活性,当药剂浓度为0.3~0.7 μg/mL时,精甲霜灵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为39.28%~84.39%,明显优于甲霜灵的28.36%~66.56%。药剂浓度为30.0~70.0 μg/mL时, 精甲霜灵对孢子囊产生的抑制率为42.7%~98.3%,优于甲霜灵的25.1%~89.5%。两种药剂对孢子囊的萌发没有明显影响;精甲霜灵对病原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高于甲霜灵。  相似文献   

6.
知母提取物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抑制作用及防病效果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研究测试了知母提取物对马铃薯晚疫病菌菌丝生长、游动孢子释放、休止孢萌发和孢子囊直接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知母的水提取物对菌丝生长、游动孢子释放和休止孢萌发的抑制中浓度分别为1.91mg/mL、1.23mg/mL和1.04mg/mL;对孢子囊直接萌发也具一定的抑制作用,在10.00mg/mL浓度下,抑制率达72.89%。离体叶片测试发现,浓度高于0.5%的知母提取物对马铃薯晚疫病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盆栽植株测试结果表明,1%的知母提取物对马铃薯晚疫病的保护效果达70%以上,防效优于离体叶片试验结果,且持效期可达5d。2%和1%的知母提取物对马铃薯晚疫病的治疗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韭菜和辣椒间作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化感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韭菜和辣椒间作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化感机理,比较了韭菜和辣椒不同行比间作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测定了韭菜茎、叶挥发物与浸提液对辣椒疫霉菌的抑制作用,并分析了韭菜根系对辣椒疫霉菌游动孢子侵染和传播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韭菜与辣椒行比为3∶1间作能显著控制辣椒疫病的扩展与传播;2.0 g/皿韭菜茎挥发物及0.15 m L/m L茎浸提液对辣椒疫霉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可达33.33%和88.75%;辣椒疫霉菌游动孢子对韭菜根系具有明显的趋化活性,且于根围迅速休止并萌发,丧失在土壤中继续寻找寄主的能力,其传播侵染行为受到干扰。研究表明,韭菜和辣椒间作可以有效控制辣椒疫病的扩展蔓延,实现对辣椒疫病的生态防控。  相似文献   

8.
侧孢短芽孢杆菌B8对两种植物病原菌抗菌机制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侧孢短芽孢杆菌B8胞外抗菌蛋白对立枯丝核菌和辣椒疫霉菌的抗菌作用。结果表明,B8胞外抗菌蛋白可有效抑制立枯丝核菌和辣椒疫霉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73.51%和47.26%。经其处理的立枯丝核菌菌丝膨大、断裂,细胞质外渗,细胞壁消解,菌丝解体;处理的辣椒疫霉菌菌丝分支增多,顶端产生球状结构,原生质体囊泡化,菌丝断裂。B8胞外抗菌蛋白对辣椒疫霉菌游动孢子囊产生和游动孢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80%和100%。B8胞外抗菌蛋白对立枯丝核菌菌核产生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可达到100%;对菌核萌发速度也具有抑制作用,其处理过的菌核萌发速度缓慢,且萌发产生的菌丝生长量明显减少,菌丝畸形。  相似文献   

9.
前期试验中发现芽孢杆菌(Bacillus spp.)WL1和WL2等6株细菌的菌液对致病疫霉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其中WL1、WL2和M15菌株无菌体发酵液对致病疫霉的抑制作用也较强。为深入了解其抑制作用,以筛选出对马铃薯晚疫病更具生防潜力的菌株,本试验比较了这6株菌株的菌液和其中3株菌株的发酵液对致病疫霉游动孢子释放、游动孢子萌发和孢子囊直接萌发的抑制效果以及菌液在马铃薯离体叶片上病害的预防效果。结果显示,对游动孢子释放、游动孢子萌发和孢子囊直接萌发的抑制作用以WL2菌株最强,在最低菌液浓度(1×10~4 cfu/m L)下,病菌萌发率及释放率均在36%以下,显著低于对照(47%以上);菌液处理不同时间后,对游动孢子释放、游动孢子萌发和孢子囊直接萌发的综合抑制作用仍以WL2菌株最强,处理18 h后其抑制强度保持不变,其次是M15菌株,对孢子释放和游动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也不随处理时间延长而明显下降;发酵液抑制不同时间后,也以WL2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游动孢子释放、游动孢子萌发和孢子囊直接萌发所需时间仅为1.0~1.5 h,而WL1和M15则需处理2.0 h或2.5 h以上。预防效果也显示,经WL2菌液处理后的马铃薯离体叶片病情指数最低(14.4),相对保护率达到81.2%。  相似文献   

10.
3株放线菌对致病疫霉抑制作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对峙培养法、菌悬液混合法和块茎切片法分别比较了3株拮抗放线菌Sy11、NB8和A5295对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的抑制作用及其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预防效果。结果显示,放线菌活体菌株以NB8对致病疫霉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87.18%),Sy11次之(76.92%),A5295无明显抑制作用。3株拮抗株菌对致病疫霉游动孢子释放和孢子囊直接萌发的抑制作用均随菌液浓度下降而减弱。其中,Sy11的抑制作用最强,A5295最弱;其原液对游动孢子释放的抑制率分别为92.3%、79.0%和63.7%,对孢子囊直接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75.8%、72.4%和55.8%。在块茎切片上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预防效果也以Sy11最高(75.90%),显著优于NB8和A5295。受Sy11和NB8抑制致病疫霉部分菌丝体形态发生畸变,而A5295对菌丝形态未表现出明显的致畸作用,表明Sy11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潜力最大。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自主分离的生防菌株寡雄腐霉Pythium oligandrum GAQ1对辣椒疫病的生防效果及其防御机制,通过平板拮抗和盆栽防效试验测定寡雄腐霉菌株GAQ1对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菌丝的拮抗作用、对辣椒疫病的防效和对辣椒的促生效果,同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菌株GAQ1处理后辣椒抗性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寡雄腐霉菌株GAQ1的菌丝可以缠绕并吸附寄生在辣椒疫霉菌丝表面或穿入菌丝体内,使辣椒疫霉菌丝细胞死亡;菌株GAQ1发酵液处理辣椒离体叶片再接种辣椒疫霉后产生的病斑直径较对照组显著减少,离体防效为30.79%;接种菌株GAQ1菌丝球后,辣椒疫病的病情指数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盆栽防效达69.16%;经菌株GAQ1处理辣椒后可诱导相关抗性基因PR1、WRKY40、WRKY53、ACCO和GST的相对表达量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说明菌株GAQ1可诱导辣椒植株产生不同程度的防御系统应答。菌株GAQ1对辣椒具有良好的促生效果,处理后第5周其株高、株重及根重分别较对照组提高10.11%、33.23%和24.72%,其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及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分...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B1409对番茄早疫病和辣椒疫霉病的防效和生防机制,采用平板对峙法和盆栽法测定了该菌株对番茄早疫病菌和辣椒疫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对2种病害的盆栽防效以及对番茄和辣椒植株促生长效果和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B1409能明显抑制番茄早疫病菌和辣椒疫霉病菌菌丝生长,且导致菌丝发生畸变。10~8CFU/mL菌株B1409菌液对番茄早疫病和辣椒疫霉病的预防效果分别为67.82%和61.22%,治疗效果分别为41.22%和56.43%。不同浓度B1409菌液均能促进番茄和辣椒植株生长,并能增强其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且浓度越高促进效果越明显。番茄和辣椒植株的平均干重分别在10~2CFU/mL和10~4CFU/mL B1409菌液处理后显著高于对照,增长率分别为42.35%和4.87%。番茄和辣椒植株经10~2CFU/mL B1409菌液处理后,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比对照显著增加,增长率分别为91.23%和19.58%。研究表明枯草芽胞杆菌B1409菌株可通过直接抑制菌丝生长及诱导植物体自身抗病性等方式来有效防治番茄早疫病和辣椒疫霉病。  相似文献   

13.
氯苯醚酰胺[N-(2-(2,4-二氯苯氧基)苯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酰胺,Y13149]是由华中师范大学基于药效团连接碎片虚拟筛选策略(PFVS)快速发现的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SDHIs)化合物。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该创制化合物的农药生物活性。结果表明:氯苯醚酰胺对真菌具有较广的抗菌谱,对供试10种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EC50值在0.008~15.25 mg/L之间,其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活性最强,但对辣椒疫霉和链状腐霉活性较弱。田间试验表明,氯苯醚酰胺对水稻纹枯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有效剂量75 g/hm2时的平均防效为79.6%,其防效总体略好于噻呋酰胺(75 g/hm2的平均防效为77.3%)。此外,氯苯醚酰胺对采自浙江和江苏两省的125株水稻纹枯病菌的EC50值分布在0.002~0.259 mg/L之间,且呈近似正态单峰曲线,平均EC50值为(0.021 ±0.008) mg/L,因此可将其作为水稻纹枯病菌对氯苯醚酰胺的敏感性基线,用于田间抗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14.
The efficacy of the essential oil and various organic extracts from flowers of Cestrum nocturnum L. was evaluated for controlling the growth of some important phytopathogenic fungi. The oil (1000 ppm) and the organic extracts (1500 μg/disc) revealed antifungal effects against Botrytis cinerea, Colletotrichum capsici, Fusarium oxysporum, Fusarium solani, Phytophthora capsici, Rhizoctonia solani and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in the growth inhibition range of 59.2-80.6% and 46.6-78.9%, respectively, and their MIC values were ranged from 62.5 to 500 and 125 to 1000 μg/mL. The essential oil had a remarkable effect on spore germination of all the plant pathogens with concentration and time-dependent kinetic inhibition of P. capsici. Further, the oil displayed remarkable in vivo antifungal effect up to 82.4-100% disease suppression efficacy on greenhouse-grown pepper plants.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is study may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ntifungal agents to protect the crops from fungal diseases.  相似文献   

15.
不同杀菌剂对黄瓜靶斑病菌的毒力作用特性比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筛选防治黄瓜靶斑病的有效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和芽管伸长法测定了19种杀菌剂对黄瓜靶斑病菌的毒力,探究了4种毒力较高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氟啶胺、吡唑萘菌胺、咯菌腈和四霉素对黄瓜靶斑病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各生长发育阶段均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其中,4种药剂抑制菌丝生长的平均EC50值分别为0.516 3、1.538、1.605和0.648 2 mg/L,抑制孢子萌发的平均EC50值分别为0.164 4、1.359、1.127和0.002 5 mg/L,抑制芽管伸长的平均EC50值分别为0.189 6、0.144 7、0.060 4和0.001 5 mg/L;啶酰菌胺、百菌清和肟菌酯3种不同作用机制杀菌剂对黄瓜靶斑病菌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的抑制活性较强,3种药剂抑制孢子萌发的平均EC50值分别为1.564、0.373 0和0.021 3 mg/L,抑制芽管伸长的平均EC50值分别为0.629 5、0.233 4和0.405 0 mg/L,但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弱,平均EC50大于16 mg/L;氟啶胺、吡唑萘菌胺、咯菌腈和四霉素可引起黄瓜靶斑病菌菌丝不同程度的异常生长,主要表现为菌丝隔膜间距变小、菌丝节间肿大、主菌丝上二次分枝发生频繁、菌丝变形黏连、菌丝新分枝处生长受抑制或分生孢子生长变形。研究表明,氟啶胺、吡唑萘菌胺、咯菌腈和四霉素对黄瓜靶斑病菌具有较高的毒力,在黄瓜靶斑病的田间防治中具有较好的开发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6.
抗氟吡菌胺辣椒疫霉菌株的诱导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 测定了采自泰安、平谷、杭州和昆明4个地区的42株辣椒疫霉病菌对氟吡菌胺的敏感性, 结果表明, 其EC50值在0.618 ~0.927 μg·mL-1之间, 平均EC50 =(0.743±0.067 7) μg·mL-1。 42个菌株对氟吡菌胺的敏感性分布呈单峰曲线, 未出现抗性的病原菌亚群体, 可将其单峰曲线作为辣椒疫霉对氟吡菌胺的敏感性基线。采用药剂驯化和紫外照射对辣椒疫霉敏感菌株TA进行诱变处理, 获得了2株辣椒疫霉抗氟吡菌胺菌株;利用菌落直径法测定抗氟吡菌胺菌株的遗传稳定性、菌丝生长速率及对其它杀菌剂的交互抗性;通过活体叶盘法测定抗氟吡菌胺菌株和敏感菌株的致病力及产孢子囊能力, 分析抗性和敏感菌株之间生物学特性差异。结果表明, 敏感菌株TA经过氟吡菌胺 48代连续汰选, 其抗性达58.0倍, 获得中抗菌株TA-R;紫外照射获得了抗性达260.6倍的高抗菌株TA-UV, 且其抗性均能稳定遗传;TA-R和TA-UV对甲霜灵、霜脲氰表现出正交互抗性, 对烯酰吗啉、百菌清、代森锰锌和丙森锌无交互抗性;抗氟吡菌胺菌株TA-R、TA-UV与敏感菌株在活体叶盘上的致病力、离体产孢能力均差异不显著(P<0.05), 但其菌丝生长速率、菌丝干重均低于敏感菌株。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出有效防治番茄叶霉病的药剂,采用生长速率法及平板涂布法测定6种三唑类杀菌剂对番茄叶霉病菌菌丝生长及分生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的毒力,评价其对番茄植株的安全性和对叶霉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己唑醇、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和氟硅唑对番茄叶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毒力均较高,EC_(50)分别为0.50、0.55、0.80、2.42 mg/L,其次为腈菌唑和四氟醚唑,EC50分别为6.92、15.08 mg/L。6种杀菌剂抑制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及芽管伸长的作用均较弱,对芽管伸长的抑制活性高于对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戊唑醇和四氟醚唑抑制孢子萌发的作用相对较强,100 mg/L处理的抑制率为60%~70%,戊唑醇、四氟醚唑和己唑醇抑制芽管伸长的作用相对较强,100 mg/L处理的抑制率均在70%以上。己唑醇和戊唑醇200 mg/L处理番茄植株,显著抑制其株高,苯醚甲环唑和腈菌唑对其影响相对较小,这4种杀菌剂对番茄植株的叶色及形态均无明显影响;且这4种杀菌剂对番茄叶霉病的田间预防效果均高于治疗效果,其中150 mg/L己唑醇的预防效果和治疗效果均最高,分别为90.67%和85.58%;苯醚甲环唑的最低,300 mg/L时预防效果为80.16%,治疗效果为71.68%。  相似文献   

18.
采用生物测定方法分析了烟草立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在菌丝生长、菌核形成与萌发阶段对5种杀菌剂(多菌灵、代森锰锌、菌核净、异菌脲及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同时通过离体叶片法考察了5种杀菌剂对烟草立枯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结果表明:供试5种药剂对立枯病菌菌丝生长、菌核形成与萌发均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同时对烟草立枯病具有一定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其中,对菌丝生长以及菌核形成与萌发抑制活性最强的均是多菌灵,其抑制菌丝生长的EC50平均值为(0.06 ±0.01) mg/L,0.25和20 mg/L下对菌核形成和萌发的抑制率均为100%;其次为异菌脲[EC50值为(0.35 ±0.15) mg/L,2和100 mg/L下对菌核形成和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54.79 ±12.58)%和100%]、苯醚甲环唑[EC50值为(0.55 ±0.53) mg/L,5和200 mg/L下对菌核形成和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97.97 ±2.64)%和100%]及菌核净[EC50值为(1.31 ±0.14) mg/L,10和100 mg/L下对菌核形成和萌发的抑制率均为100%];最弱的均是代森锰锌,其抑制菌丝生长的EC50平均值为(6 ±0.20) mg/L,10和200 mg/L下对菌核形成和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43.58 ±31.87)%和0。离体试验表明:对烟草立枯病保护作用最强的是多菌灵、异菌脲和菌核净,50 mg/L时防效均 > 99%,其次为代森锰锌(50 mg/L防效为75.83%),最弱的是苯醚甲环唑(50 mg/L防效为39.29%);治疗作用最强的也是多菌灵,50 mg/L防效为93.46%,其次为菌核净、异菌脲和苯醚甲环唑(200 mg/L时防效均 > 84%),最弱的为代森锰锌(800 mg/L时防效为76.40%)。研究结果可为烟草立枯病化学防治药剂筛选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快速检测辣椒疫霉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是一种重要植物病原菌,能造成植株坏死、果实腐烂,严重影响产量[1]。辣椒疫霉侵染植物的早期病症并不明显,易被忽视。因此,对辣椒疫霉早期快速、准确检测显得尤为重要。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为动植物病原物检测的重要方法,但需要较昂贵的仪器、试剂与耗材,后期的电泳检测也费时费力,致使这一技术很难在生产一线普及推广。Notomi等2000年研发了环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