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超薄切片的电镜观察,在木麻黄丛枝病病枝的筛管及伴胞中发现类菌原体,在木质部薄壁细胞发现类立克次细菌、类菌原体多态形,大小为45~300nm,单位膜厚约7.5nm;类立克次细菌多态型,大小为114~762nm×1000~1760nm,膜壁厚22~28nm。并观察到菱纹叶蝉的唾腺中存在类菌原体;短头叶蝉唾腺中存在类立克次细菌。在健株组织中没有发现任何病原体。  相似文献   

2.
进口百慕达草种植后发生白化丛枝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其文  谭群英 《植物检疫》1992,6(2):121-123
来自美国和日本的百慕达草种在广东省中山高尔夫球场种植后发生典型的白化丛枝病。病株表现黄化、白化和丛枝,叶片变小、节间短、匍枝纤细、根部浅短。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在发病后期的白化百慕达草叶脉韧皮部筛管和伴胞中发现大量类菌原体(MLO)。类菌原体(MLO)呈不规则形,大小为93~296×111~407nm,单位膜厚度为8.5nm 左右,菌体内含有核糖体、嗜锇颗粒和线状 DNA。将病草根部浸于1000ppm的四环素溶液中72小时再种植,10天后病草地上部分转绿并呈周期性变化。初步认为百慕达草白化丛枝病是由类菌原体(MLO)引起的病害。  相似文献   

3.
在电镜下,樱桃致死黄化病株筛管细胞中,观察到典型的类菌原体,大多数为球状,大小为132—321×168—520nm,无细胞壁,仅有双层细胞膜。抗菌素试验表明,四环素对本病具一定的治疗效果;而青霉素无效。初步认为此病为类菌原体引起的病害。  相似文献   

4.
枣疯病枝电镜材料的处理技术陈功友,刘静敏(河南农业大学植保系郑州450002)(河南医科大学电镜室)研究植物病原类菌原体(MLO)在寄主韧皮组织中的存在状态要借助电镜对病组织进行观察,传统的病组织固定、脱水、浸透和包埋方法程序繁琐,完成全过程需100...  相似文献   

5.
泡桐丛枝病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泡桐丛枝病是影响泡桐生长的严重病害,此病在我国分布甚广,尤以华北平原为害严重。最常见病状为丛枝型,极少见花变枝叶型。健康泡桐实生苗经病树皮嫁接表现典型丛枝病状。用电镜观察病枝叶的超薄切片,在韧皮部筛管中发现有大量类菌原体(MLO)。类菌原体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为200—820nm,具有10nm厚的单位膜。用病枝叶汁液接种不能传病。病树的种子不带毒,采用种子育苗可减少丛枝病的发生。用病树根及带毒苗繁殖可以传病。防治丛枝病可推广种子繁殖。严禁从病区引种种根和苗木。用40—50℃温水浸种根30分钟或用1000单位四环素溶液浸种根12小时。用10000单位四环素、5%硼酸钠注入病树干基部髓心或用根吸方法,都有明显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草莓丛枝病的发现及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沈阳,从表现丛枝症的草莓、春香和宝交早生品种上,分离到新发生的类菌原体(MLO)。用小叶嫁接法测定指示植物草莓EMC和UC—10均能表现出典型的丛枝症(witchetbroom),病叶变小,颜色变浅。将病叶经固定和包埋后,制成超薄切片,于电镜下观察,可见到在韧皮部组织内有大量球形、椭圆形及哑铃形,并具有单位膜结构的类菌原体。用四环素处理病株可减轻症状。  相似文献   

7.
樱桃致死黄化病病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电镜下,樱桃致死黄化病株筛管细胞中,观察到典型的类菌原体,大多数为球状,大小为132-321×168-520nm,无细胞壁,仅有双层细胞膜。抗菌素试验表明,四环素对本病具一定的治疗效果;而青霉素无效。初步认为此病为类菌原体引起的病害。  相似文献   

8.
 1983~1984年,以紫红色长春花(Vinca rosea)为指示植物进行欧洲菟丝子(Cuscuta australis)传递甘薯丛枝病试验,并采用电子显微镜和超薄切片技术比较甘薯丛枝病原(MLOs)在罹病长春花和甘薯组织内的形态和密度。电镜观察结果表明:除长春花健株样本切片未发现任何类似菌原体的构造外,在甘薯和长春花病株的样本切片上均发现类菌原体。  相似文献   

9.
1967年,日本土居养二等首先报道了桑树萎缩病等四种植物病害的病株中存在类菌原体。至今,国内外已陆续报道了140多种植物病害被认为属於类菌原体病害。各种植物类菌原体病害研究进展情况很不相同。有的已肯定了病原性(如几种植物螺原体病害):而有的病害仅因用四环素族抗生素处理后,取得一定疗效,才推断由类菌原体致病。绝大部分与类菌原体有关的植物病害,  相似文献   

10.
柑橘黄龙病病原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柑橘黄龙病(HLB)的发现、认识过程及病原菌的分类、检测鉴定技术进行了综述。HLB是一种十分严重的柑橘病害,主要通过木虱和嫁接进行传播,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具有不同的名字,已统一命名为HLB。对引起HLB的原因探索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水害、缺素、镰刀菌、病毒到类菌原体,最后确定为细菌。该病原属于α-亚纲,韧皮部杆菌属,分为亚洲种、非洲种和美洲种3个种,可以通过PCR技术进行检测鉴定。同时,对韧皮杆菌的人工培养以及与黄龙病相关植原体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田七根腐病的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田七根腐病是广东省田七产区一个最重要的病害。在广东韶关引种区都普遍发生,危害相当严重。经对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交配试验及形态特征观察结果证明,它由腐皮镰孢霉根生专化型(Fusatium solani f.sp.radicicola)为害所致。  相似文献   

12.
 对云南省文山市、昆明市、红河州、曲靖市的三七主要种植区进行病毒病调查及相关病毒检测,发现病毒病在上述地区均有发生,年平均发病率均在5%以上,且种植年限越长发病率越高,已成为三七上仅次于根腐病的主要病害。三七病毒病症状类型复杂多样,主要有白化、黄化、褪绿、斑驳、皱缩、卷叶和坏死等。利用PCR/RT-PCR对2011年~2015年,以及2017年采集的466份疑似病毒病样品进行检测,发现侵染三七的病毒主要有三七Y病毒(Panax virus Y,PnVY)、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China virus,TYLCCNV)及其卫星(tomato yellow leaf curl China betasatellite,TYLCCNB)、三七A病毒(Panax notoginseng virus A,PnVA)和烟草扭脉病毒(tobacco vein distorting virus,TVDV),基中PnVY为当前为害云南三七的优势病毒,TVDV在三七上侵染为害系黄症病毒科成员侵染人参属植物的首次报道。PnVY、TYLCCNV、PnVA和TVDV的平均检出率分别为51.5%、31.9%、10.7%和7.0%,存在PnVY + TYLCCNV、PnVY + PnVA以及PnVA + TVDV复合侵染的现象,复合侵染的检出率分别为20.6%、3.4%和0.3%。未检测到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tospovirus,TSW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烟草花叶病毒属(Tobamovirus)病毒、毛形病毒属(Crinivirus)病毒,以及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Begomovirus)中除TYLCCNV以外的其他病毒。  相似文献   

13.
云南三七病毒病的发生及病毒种类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云南省文山市、昆明市、红河州、曲靖市的三七主要种植区进行病毒病调查及相关病毒检测,发现病毒病在上述地区均有发生,年平均发病率均在5%以上,且种植年限越长发病率越高,已成为三七上仅次于根腐病的主要病害。三七病毒病症状类型复杂多样,主要有白化、黄化、褪绿、斑驳、皱缩、卷叶和坏死等。利用PCR/RT-PCR对2011年~2015年,以及2017年采集的466份疑似病毒病样品进行检测,发现侵染三七的病毒主要有三七Y病毒(Panax virus Y,PnVY)、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China virus,TYLCCNV)及其卫星(tomato yellow leaf curl China betasatellite,TYLCCNB)、三七A病毒(Panax notoginseng virus A,PnVA)和烟草扭脉病毒(tobacco vein distorting virus,TVDV),基中PnVY为当前为害云南三七的优势病毒,TVDV在三七上侵染为害系黄症病毒科成员侵染人参属植物的首次报道。PnVY、TYLCCNV、PnVA和TVDV的平均检出率分别为51.5%、31.9%、10.7%和7.0%,存在PnVY + TYLCCNV、PnVY + PnVA以及PnVA + TVDV复合侵染的现象,复合侵染的检出率分别为20.6%、3.4%和0.3%。未检测到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tospovirus,TSW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烟草花叶病毒属(Tobamovirus)病毒、毛形病毒属(Crinivirus)病毒,以及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Begomovirus)中除TYLCCNV以外的其他病毒。  相似文献   

14.
正黑斑病是三七栽培生产中常见的一大病害,叶片受害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水浸状病斑,常导致成株落叶、幼苗生长点及茎秆顶端腐烂枯死。其病原一般认为是链格孢属真菌人参链格Alternaria panax Whetzel~([1,2]),也有相关研究证明黑斑病病原为细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 Nees~([3]),后定名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 Keissl~([4])。本研究利用ITS序列和histone 3部分编码序列的PCR鉴定,结合形态学鉴定,分析三七主产区黑斑病菌的组成和分布情况及几种病原菌的致病力差异,以期为三七黑斑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人参锈腐病参根体内若干生物化学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人参锈腐病[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 (Zinss) Scholten)的病根组织和健根组织进行了多种有机物的分析。结果表明,在病根中人参总皂甙、淀粉、总糖和6种氨基酸的含量减少。但脂肪酸、木质素、还原糖和10种氨基酸的含量比健参根增加。  相似文献   

16.
 长春花(Vinca rosea L.)是一种药用植物,可提取长春花碱;在南方也可作为门前宅旁绿化环境的花卉。长春花有开白花和开红花两个品种,都可发生变叶病害。  相似文献   

17.
 观察苹果树不同枝龄的树皮切片,发现未曾形成落皮层的部位树皮韧皮纤维束的层数和枝龄是一致的,为观察树皮组织结构变化,提供了发育解剖学依据。探明在树皮衰老过程中,新周皮下面树皮组织中韧皮射线外端开始弯曲和结构消失的年份与树体发生腐烂病的轻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经统计分析,提出了"壮树"的初步标准,经检查验证,结果一致。试验证明,对衰老部位的树皮人为更新,可取得防病保树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在广东省海南岛发现几种绿肥植物:巴西苜蓿、卵叶山蚂蝗、暗紫莱豆、爪哇大豆罹患了植物黄化病害。病株表现症状:植株矮化、枝叶丛生、叶变小、普遍退绿或黄化。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在病株叶柄韧皮部筛管细胞超薄切片中,存在大量的类菌原体(MLO)。这些菌体形态多样,有些可见菌体内纤维状样核酸物质,有的菌体正处于二分裂、或发芽状态。这些MLO大小分别为170~800nm、170~700nm、250~650nm、375~770nm。由于在病株中发现有MLO存在,而健株中则没有。可以初步认为四种绿肥植物丛枝病是由MLO所致。  相似文献   

19.
<正>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为小檗科南天竹属,常绿灌木,形态优雅,果实球形鲜红且经冬不落,是赏果观叶的园林绿化植物。南天竹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有“镇咳止喘、兴奋神经、强壮身体”之效[1]。在生长过程中,南天竹叶片易受炭疽病(Colletotrichum)危害[2],也可受叶斑病(Pestalotia microspore)、褐斑病(Cercospora nandinae)、  相似文献   

20.
广东新发生流行的水稻橙叶病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1~1992年广东茂名市的水稻约2万公顷发黄。用电光叶蝉Reclia dorsalis(Motsch)接种3叶龄稻苗,在平均气温28℃下,潜育期为8~36天;主要症状为病株矮,叶片竖直、橙黄至金黄色;部分病叶纵卷干枯;多数病苗早枯死。四环素液浸病稻根可明显延迟死亡。介体昆虫为电光叶蝉。而黑尾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Uhler)、二条(大斑)叶蝉N.apicalis(Motsch)和二点叶蝉N.virescence(Distant)以及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等均不传病。电光叶蝉最短获毒和最短传毒饲育期分别为<2min和<5min.期在室温25~30℃下,约为7~26天,保毒虫能终生传毒,但有间歇传病现象。在病叶脉韧皮筛管细胞毒叶蝉唾腺切片中均可见大量多形态的类菌原体,大小为75~639nm。据此认为本病与1980年云南十年代在东南亚报道的水稻橙叶病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