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白哈斯 《干旱区研究》2007,24(6):826-829
在羊草 苔草低地草甸,通过小区围栏放牧,定量研究了不同放牧率对低地草甸牧草再生性能和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放牧率下各再生期间的再生草量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其最大值出现在5~6月份,为136.6 g/m2.适宜的放牧率有利于增加草地的再生草量,各放牧小区的相对生长速率均大于对照小区的相对生长速率,放牧率较低的P2小区相对生长速率最大.各放牧小区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均小于对照小区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即不存在超补偿性生长现象.  相似文献   

2.
通过收集大量的内蒙古草原区牧业气象站和气象生态观测站气候、土壤和植被资料,利用CEN-TURY模型对内蒙古草原1961-2010年间载畜量时空动态进行了模拟,并与主要气象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不同草地类型的平均适宜载畜量为0.74 ~ 1.60羊单位/hm2·a.过去50a来,内蒙古草地载畜量总体上略有增加,但增加趋势不显著.其中,中温型草甸草原载畜量增加,中温型典型草原载畜量减小,中温型荒漠草原、暖温型典型草原、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变化趋势不明显.内蒙古草原载畜量空间差异较大,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东部森林草原过渡区,载畜量在1.70~ 2.00羊单位/hm2·a之间;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北部牧区,载畜量低于0.80羊单位/hm2·a.相关分析表明,降水仍然是影响载畜量的最直接的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3.
以内蒙古荒漠草原9年连续定量放牧历史试验基地上的短花针茅为研究对象,镜下观测其叶片结构的变化,分析其形态结构与放牧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测定的叶片8项结构指标中,厚度随着载畜率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主脉厚度的变化也表现出相近的特征。上、下表皮细胞面积在重度载畜率下显著减少(P0.05),抗旱性结构加强;在轻度载畜率下显著减少或出现减少的倾向;中度载畜率时保持了与CK相近的水平(P0.05),这与中度放牧时对氮、磷吸收能力增强有关。上、下表皮角质层厚度和上、下表皮细胞厚度在不同载畜率水平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长期的放牧干扰表现得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4.
以宁夏盐池县的荒漠草原区为试验地,以现场试验为手段,研究放牧强度(1.50只/hm2、0.75只/hm2、0.50只/hm2、0只/hm2)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结构及草地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植物群落优质牧草的重要值明显下降,毒草及家畜厌食植物的重要值明显上升;植物群落总盖度呈下降趋势,植物群落多样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草地生产力呈下降趋势,当放牧强度达到1.50只/hm2时,家畜的采食量超过了50%,草产量比封育地下降了54.9%。最后,根据草场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原则提出了宁夏荒漠草原合理的放牧强度以0.75只/hm2为宜。  相似文献   

5.
基于野外调查数据、气象站观测数据和草原放牧统计数据,利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方法识别区域土壤氮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了土壤氮储量与放牧压力指数和降雨两个影响变量的地理加权多元回归克里金模型,并利用该模型预测了内蒙古典型草原土壤氮储量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降水和放牧压力指数与土壤氮储量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研究区域0-50cm土壤氮储量在0.01kg·m-2和1.56kg·m-2之间;土壤氮储量空间分布整体上呈自东北向西南递减的特征。区域降水减少对土壤氮储量累积具有不利的影响,而通过降低草原载畜率或采用草场封育措施降低放牧压力则有助于提高区域土壤氮储量。  相似文献   

6.
关山南麓地区牧草生产潜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1971~2005年天水市关山南麓清水、张川两县的气象及牲畜存栏数资料,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关山南麓的气候变化规律,计算牧草的气候生产力,并回顾分析该地羊畜饲养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近35 a关山南麓地区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7~0.8℃,前30 a年均降水量减少了50 mm;牧草生产的主要气象限制因子是降水量,牧草的热量气候生产力增加了3 080 kg/hm2,降水生产力减少了841 kg/hm2。水热条件匹配不好,实际生产力下降。畜牧业的初级生产力达到或接近载畜量的极限,今后关山地区的畜牧业的发展应定位在畜牧产品的精细加工及深化利用上。  相似文献   

7.
荒漠草原地区不同载畜率对功能群特征及其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内蒙古高原荒漠草原亚带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草原群落不同载畜率对草原功能群特征及其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载畜率水平下,功能群组成结构没有改变,功能群内物种组成及其群落学特征随着载畜率的增加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灌木类和多年生禾草特性比较稳定,多年生杂类草随着载畜率的增加物种组成下降幅度较大,使得群落结构和组成随载畜率的增加趋于简单化。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重牧区最低,均匀度变化有所不同,因为中度放牧提高草地群落的植物多样性,更主要地是通过改变群落物种均匀性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放牧对小针茅荒漠草原枯落物及植被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内蒙古苏尼特右旗荒漠草原试验示范基地,设置不同放牧强度和围栏对照5个处理,于2014年的5 ~10月生长季测定不同放牧强度下小针茅草地枯落物的蓄积量、蓄积动态、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月动态,并探讨了小针茅荒漠草原枯落物蓄积量及地上、地下生物量对放牧强度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围封条件下小针茅群落枯落物蓄积量最大,平均值为29.22g/m2;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枯落物蓄积量减少;极重度放牧条件下小针茅群落枯落物蓄积量比围封对照区减少了57.77%.2)5-10月生长季,小针茅群落枯落物蓄积量在不同放牧强度下均随时间呈”Ⅴ”型的变化规律.3)小针茅群落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减少,地下根系主要分布在0 ~ 10cm深度土层中,占0-30cm地下生物量的57.23% ~ 66.83%,该比例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9.
利用高精度的中国西部公元1-2000年温度和降水变化序列及CENTURY模型,重建公元1-2000年内蒙古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序列,利用小波分析探讨了不同草原生产力周期变化特征及与气候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3类草原ANPP波动大体相似,其中在魏晋和明清小冰期出现明显低值期,在公元600-1200年出现长达600年左右的高值期;2)不同草原ANPP波动有所不同,典型草原ANPP居中变幅最大,荒漠草原ANPP最低变幅次之,草甸草原最高且变幅最小;3)3类草原ANPP均存在准280a和准60a振荡周期,草甸草原ANPP还存在准150a振荡周期。4)降水和温度对草原ANPP有重大影响,但在不同类型的草原影响不同。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主要受降水控制,草甸草原受降水和温度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10.
以内蒙古乌拉特荒漠草原灌丛和草本植物群落为对象,研究这2种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地上生物量关系对不同放牧处理(对照、中牧、重牧)的响应。结果表明:①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灌丛群落中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和碱韭(Allium polyrhizum)的优势度增大,沙生针茅(Stipa glareosa)的优势度减小;重牧降低草本群落中沙生针茅的优势度,增加了蒙古韭(Allium mongolicum)和碱韭的优势度。②不同放牧处理显著降低了灌丛和草本群落的盖度、高度以及灌丛群落的密度,消除了灌丛和草本群落之间盖度的差异(P> 0. 05)。中牧降低灌丛群落的Pielou均匀度指数,重牧降低灌丛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灌丛和草本群落的其他多样性指数在放牧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P> 0. 05)。除物种丰富度外,其他多样性指数在灌丛和草本群落之间差异显著(P <0. 05)。③不同放牧处理降低了灌丛和草本群落的地上生物量和凋落物量,导致灌丛和草本群落之间地上生物量的显著差异(P <0. 05)。④地上生物量与Simpson优势度指数负相关,与Shannon-Wien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正相关;放牧处理下地上生物量与密度、物种丰富度正相关。放牧处理改变了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组成、结构和功能,进而改变了群落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1.
近年在黑龙江省保护地番茄上发现一种番茄植株黄萎病害,从其病茎上分离得到10个菌株。将其接种番茄幼苗,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完全一致,并从接种病株上重新分离到该菌。经鉴定,病原菌为大丽轮枝菌(Ver-tillium dahliae Kleb)。对其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菌生长最低温度为5℃,最适范围20-25℃,以22.5℃生长最适。孢子萌发温度为5-30℃,最适温度为25℃。病菌菌丝在pH4-8都能生长,以pH 5生长最好。  相似文献   

12.
于广西百色市老山林场调查了相思木蠹蛾对西南桦的为害情况,并进行了不同高度虫孔数组内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整枝方式虫孔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种群密度估计模型拟合研究。结果表明:西南桦有虫孔株率70%,虫孔密度2.79个/株;以2m为区间段,无虫孔的占74.8%,有1个以上虫孔的占25.2%;相思拟木蠹蛾对树干高度有选择性,树干4~6m间虫孔数最多;幼虫侵入期人工修枝会加重相思拟木蠹蛾为害;以无虫株率估计相思拟木蠹蛾种群密度的模型为^x=1.420 8(-lnP0)1.476 8。相思拟木蠹蛾为害对西南桦木材品质有较大影响,应加强监测防治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3.
除草剂对作物的药害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我国农业生产中,除草剂已经大面积应用了半个多世纪,它在杂草防治及作物增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在除草剂使用过程中,对作物的药害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综述了除草剂药害产生的原因和出现药害后作物的症状,并介绍了发生药害后的救治方法以及预防药害产生的具体措施,以期为除草剂的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EDEM的小区育种小麦脱粒装置作业参数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小区育种小麦脱粒装置最佳脱输性能参数,减少籽粒在装置内的滞留,提高育种试验数据的可靠性,在不考虑脱粒破碎的情况下,利用离散元软件EDEM对脱粒装置内小麦籽粒和短茎秆混合物料的运动过程进行模拟,为优化脱粒装置工作参数,进一步降低籽粒在脱粒装置内的残留率,分析研究了脱粒物料中单个抛出籽粒、抛出茎秆及滞留籽粒的速度、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对脱粒装置内的物料流进行了仿真试验。仿真结果表明,当滚筒转速为1 600 r·min~(-1),喂入量为0.3 kg·s~(-1),脱粒间隙为8 mm,装置内籽粒残留率最小,并按照该最优组合作业参数对脱粒装置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仿真试验和室内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因此,利用EDEM对脱粒装置的工作参数进行优化是可行的,为脱粒装置的研究和改进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验证FAO的CROPWAT模型在非充分灌溉中的适用性和精确性,将民勤棉花和春小麦非充分灌溉的试验方案及当地气象资料输入模型,分析CROPWAT模型在模拟作物蒸发蒸腾量和非充分灌溉对产量影响的模拟效果。结果显示,棉花各生育期日平均蒸发蒸腾量的模拟值和实测值表现出相同的分布规律,但模拟值整体高于实测值0.15~1 mm;模拟非充分灌溉对棉花和春小麦产量的影响时,模拟值和实测值显示出一致的变化规律,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棉花和春小麦的RMSE、EF、CRM分别为20.62%和10.35%、0.98和0.856、-0.00051和-0.0155,说明CROPWAT模型总体模拟效果较好,但模型的执行值较实测值偏高。模拟结果表明,模型在非充分灌溉的研究中有着较好的适用性,但为了使模拟结果更准确,使用前需根据当地实测资料对Kc、Ky等参数进行校正。  相似文献   

16.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外标法,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韭菜上田间应用的动态残留和最终残留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韭菜上的半衰期为1.89d,用量500mL/667m2处理3次,最后一次施药后7d,韭菜中未检出农药(残留量低于0.1ug/kg)。  相似文献   

17.
为了改进生物分类检索方法,建立了基于数据库的图示多元检索表。该检索表由含有多个"分类单元-特征部位-特征"记录的数据库表构成,并配备分类特征鉴别图。检索时根据表中所列特征部位,参照特征的文字描述和图示,输入标本多个对应部位的特征,一次查询可获得检索结果。检索所用的SQL语句中,使用union all语句组合多个select查询语句,进行多个分类特征的并行检索。通过建立异翅长蠹属(鞘翅目长蠹科)分种多元检索表进行测试,检索效果良好。多元检索方法解决了传统的二叉检索遇到缺失特征而无法进行后续检索的问题。基于数据库的图示多元检索表直观易用,非常适合口岸检疫鉴定。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森林资源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工神经网络 (ArtificialNeuralNetwork ,简称ANN)从 2 0世纪 40年代的萌芽到今天的开发现有模型以及在应用中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对模型、算法的改造 ,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行业。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是基于实例的方法 ,不需要考虑数学模型的内部结构 ,不需要假设前提条件 ,不需要人为地确定因子权重 ,作为一个黑箱综合地映射研究对象的整体性。通过森林资源的预测 ,及时掌握森林资源未来的发展趋势 ,是实现森林资源管理动态化、目标化和科学化不可缺少的环节。本文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多步预测方法对甘肃连城林场吐鲁沟营林区有林地面积进行预测 ,预测结果表明 ,神经网络模型建模简单 ,精度高。  相似文献   

19.
铜制剂农药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因长期施用波尔多液致使铜在果园土壤中的残留积累状况及其对果 园作物生长的影响。对几种新的铜制剂农药在果树和蔬菜上的残留进行了试验,并对其在今 后使用中铜在土壤中的积累规律及允许安全使用年限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20.
基于水资源的坝上植被生态恢复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是植被生态建设的主要限制因子,也是农牧交错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根本。本文根据坝上各县水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水资源在坝上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光温资源的耦合程度;探讨了水资源的分布规律对植被生长与分布的影响。研究认为坝上应以自然恢复为主,林草植被恢复建设则应以地带性植被分布规律为依据,以水定草、定林,实现土壤水分的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