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福建诏安湾贝类养殖容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现场对诏安湾叶绿素a含量、初级生产力、生态效率、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养殖贝类有机碳含量及其含壳重与鲜组织重比值、养殖贝类和野生滤食性动物滤水率、潮间带和潮下带及吊养区附着滤食性动物现存量等的调查获得模型参数,应用营养动态模型、沿岸能流模型估算贝类生态容量,进而扣除野生滤食性动物现存量形成贝类的养殖容量,同时采用贝类能量收支模型估算贝类养殖容量。3种模式估算的贝类养殖容量分别为58469t,288260×104ind;60275t,297167×104ind;61532t,30336×104ind;平均60092t,296263×104ind。并且采用统计分析法估算贝类及其各品种的适养面积。贝类适养总面积为2755hm2,其中缢蛏25hm2,牡蛎1560hm2,翡翠贻贝215hm2,菲律宾蛤仔120hm2,泥蚶30hm2,凸壳肌蛤95hm2,波纹巴非蛤710hm2。  相似文献   

2.
福建罗源湾贝类的养殖容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海洋生态系统营养动力学为理论依据,通过现场对位于南海南部的罗源湾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生态效率、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养殖贝类有机碳含量及其含壳重与鲜组织重比值、养殖贝类和野生滤食性动物滤水率、潮间带和潮下带及吊养区附着滤食性动物现存量等的调查和检测。应用营养动态模型、沿岸能流模型估算贝类生态容量,进而扣除野生滤食性动物现存量以估算贝类养殖容量,同时采用已报道模型估算贝类养殖容量,并用统计分析法估算贝类及其各品种的适养面积。3种模型估算的罗源湾贝类养殖容量分别为104064t,127321t,113675t。贝类适养总面积为2622hm2,其中缢蛏450hm2、牡蛎2000hm2、贻贝125hm2、菲律宾蛤仔20hm2、泥蚶27hm2。罗源湾1999年已经超容量养殖,必须调整养殖面积和数量,优化养殖种类结构,实现生态养殖,达到贝类养殖持续健康、高质、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3.
大嶝岛海域面积91.1 km2,系厦门市贝类主要养殖基地.为了合理和充分开发该海域生物资源,使贝类养殖业持续、高效、健康发展,课题组对该海域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潮下带、潮间带和吊养区非养殖滤食性动物生产量、养殖贝类的滤水率、有机碳含量和贝类含壳重与鲜组织重的比值等模型参数等进行调查、测定和检测分析,采用营养动态模型和沿岸海域能流分析模型估算该海域贝类生态容量,进而扣除野生滤食性动物生产量,估算贝类养殖容量;同时应用方建光模型估算贝类的养殖容量;还采用统计分析法估算贝类及其各养殖品种的适养殖面积,目的在于控制该海域贝类的养殖量和对各种贝类养殖量进行优化配置.三种模型估算的贝类养殖容量为35248~39990 t,平均37488 t,140008~158850万个,平均148903万个;适养面积为2145 hm2,其中牡蛎(Ostreidae)1900 hm2,缢蛏(Sinoncvacula constricta)81 hm2,泥蚶(Tegillarca granosa)20 hm2,凸壳肌蛤(Musculista senhousei)144 hm2.2000年贝类及其各养殖品种的养殖面积已超过了估算的适宜养殖面积,应予以削减.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围头湾的叶绿素a含量、初级生产力、潮下带、潮间带和吊养区非养殖滤食性动物现存量、养殖贝类有机碳含量及其含壳重与鲜组织重的比值等模型参数的调查测定和检测分析,并参照邻近大嶝岛海域的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养殖贝类的滤水率和参照附近深沪湾的生态效率,采用营养动态模型和沿岸海域能流分析模型估算了该海域贝类生态容量,进而扣除野生滤食性动物现存量,估算贝类养殖容量;同时应用方建光模型估算贝类的养殖容量;还采用统计分析法估算贝类及其各养殖品种的适养面积,目的在于控制该海域贝类的养殖量和对各种贝类养殖量进行优化配置。3种模型估算的贝类养殖容量分别为111 720 t,508 246×10~4 ind;112 072 t,509 849×10~4 ind和114 504 t,520 789×10~4 ind,平均112 765 t,512 991 ind;适养面积为3 905 hm~2,其中牡蛎2 956 hm~2,缢蛏359 hm~2,菲律宾蛤仔489 hm~2,翡翠贻贝11 hm~2,凸壳肌蛤90 hm~2。1999年贝类养殖总面积1 894 hm~2,尚有2 011 hm~2可再扩大养殖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大港湾贝类养殖容量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统计分析法估算了大港湾贝类的适宜养殖面积,同时采用Tait模式和营养动态模式估算贝类自然生产力,根据调查潮间带非养殖区底栖软体动物、吊养区非养殖滤食性附着动物及浅海底栖软体动物的现存量计算贝类可养殖量,估算结果适养面积为346.67hm^2,贝类自然年生产力为31024t和29829t,海区滤食性软体动物现存量7731t,养殖容量为23293t和22098t。1996年后的实际养殖面积和养殖量已超过了估算的适养面积和养殖容量。  相似文献   

6.
厦门大嶝岛海域紫菜、海带养殖容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海域无机氮(N)和无机磷(P)输入与吸收的平衡原理,通过2000~2001年对厦门大嶝岛海域海水交换、沉积物释放、陆地和江河径流排放、养殖动物和野生海洋动物排泄等项无机氮和无机磷输入量的调查、检测,浮游植物、潮滩微型藻类、野生大型藻类、养殖和野生海洋动物对无机氮和无机磷吸收量的调查和检测,估算可供养殖海带和紫菜的无机氮和无机磷数量,进一步以海带和紫菜有机氮和有机磷的含量,来衡量海带和紫菜的可养殖量。估算结果表明,无机氮平衡法估算大嶝海域紫菜和海带养殖容量(淡干品)分别为5·43×104和32·84×104t,单位面积可养密度分别为7·21和43·61t·hm-2。无机磷平衡法估算大嶝海域紫菜和海带养殖容量分别为1·97×104和12·22×104t,单位面积可养密度分别为2·62和16·23t·hm-2。模型的实用性分析以无机磷供需平衡法为佳。  相似文献   

7.
为调查北海营盘新马氏珠母贝养殖区养殖容量,为养殖规划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海区叶绿素α、初级生产力、生态效率、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马氏珠母贝有机碳含量、滤水效率及其含壳重与鲜组织重比值等的调查和检测,应用Parsons T R和Takahashi M营养动态模型、Tait沿岸能流模型计算贝类生产量,扣除野生滤食性动物现存量来计算贝类养殖容量,并通过食物限制性指标法进行检验。结果是北海营盘新马氏珠母贝养殖区的百亩马氏珠母贝养殖容量(含壳重)为16.41t,两种模型计算结果一致,对模型结果进行食物限制性指标分析,该养殖容量不会对生态系统构成显著性压力。营养动态模型和沿岸能流模型适合作为养殖容量的计算方法,进行北海营盘新马氏珠母贝养殖区养殖规划时可以16.41t/百亩作为规划依据。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海水养殖贝藻类碳汇潜力评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型藻类和滤食性贝类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吸收水体中的碳(C),收获养殖产品形成了一个"可移出的碳汇",提高了海域的碳汇潜力。文章从物质量评估和价值量评估两方面对广东省贝、藻养殖的碳汇贡献进行了定量评估。物质量评估结果显示,2009年广东省海水养殖的贝类和藻类收获可以从海水中移出C约11×104t,相当于39.6×104t二氧化碳(CO2);价值量评估结果显示封存固定这些CO2所需要的费用约0.59×108~2.38×108美元。因此,基于贝、藻养殖的碳汇渔业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浅海养殖滤食性贝类生态容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球贝类养殖强度和规模日趋增长,在追求海域养殖产出最大化的同时,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其中,生态容量问题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并成为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尽管中国是世界上贝类养殖的第一大国,但是在贝类养殖的容量研究方面起步较晚,数值模型的研究也相对滞后.本文概述了滤食性贝类生态容量的概念和国外生态容量研究现状和进展,介绍了目前国际上较为成熟的2个生态容量评估模型(DEPOMOD模型和ECOPATH模型)及其优点和局限性,列举了中国目前贝类养殖容量和生态容量的研究现状与实践,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展示了近海养殖生态和生态容量的研究思路.旨在为建立基于生态系统水平管理的健康养殖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桑沟湾栉孔扇贝养殖容量的研究   总被引:46,自引:5,他引:46  
通过计算单位面积的初级生产量生产的有机碳供应量、单位面积滤食性附着生物量及其对有机碳的需求量,首次对桑沟湾栉孔扇贝养殖容量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当栉孔扇贝壳高为3 ̄4cm时,其养殖总容量为110亿粒左右,单位面积养殖容量估算值为90粒/m^2;当壳高为4 ̄5cm时,其养殖总容量降为75亿粒,单位面积养殖容量估算值为60粒/m^2;当壳高为5 ̄6cm时,其养殖总容量仅为40亿粒,单位面积养殖容量为3  相似文献   

11.
2019年5月(春)、8月(夏)和10月(秋),在黄海北部海域设置53个站位,采集真核微藻分子鉴定样品和叶绿素a样品。采用高通量测序—分子鉴定分级技术,研究黄海北部海域饵料微藻供饵力。结果发现,黄海北部海域微藻粒级偏小,春季、夏季、秋季大粒级(10μm)微藻生物量占比分别为(39±10)%、(35±14)%、(38±11)%。滤食性贝类供饵力春季最高,平均为0.86;秋季次之,平均为0.41;夏季最低,平均为0.30,旅顺、庄河、鸭绿江口海域滤食性贝类供饵力相对较高,长海县及外海相对较低。黄海北部全海域实际可承载贝类容量春季为151 g/m~2、夏季为51 g/m~2、秋季为96 g/m~2,可承载菲律宾蛤仔养殖容量春季为100 g/m~2、夏季为34 g/m~2、秋季为63 g/m~2,黄海北部海域贝类养殖容量主要为春、秋季贡献。  相似文献   

12.
以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历次海洋科学调查获得的初级生产力为基础,在对该渔场的鱼类资源结构调查、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检测和生态效率的测算、52种主要经济鱼类的营养级及其有机碳含量的检测后,先采用营养动态模型和Cusing模型估算鱼类资源的生态容量(潜在生产量),然后应用Seetile模型分别估算中上层鱼类、底层鱼类的资源生产量,进而从鱼类资源生产量中分离出近底层鱼类的资源生产量,采用Gadima模式和MSY简单模式估算各生态类群的鱼类资源最大可持续开发量,并讨论它们的开发利用程度.估算结果:鱼类资源生态容量为98.62×104 t,最大持续可开发量为48.34×104 t.其中中上层鱼类资源生产量为56.90×104 t,最大持续可开发量为28.35×104 t,底层和近底层鱼类资源生产量分别为19.45×104 t和22.27×104 t,合计最大持续可开发量为21.27×104 t.底层和近底层鱼类实际年渔获量自1994年以来已连续9年超过其最大持续可开发量,呈过度捕捞.中上层鱼类实际年渔获量至今尚未超过其最大可持续开发量.  相似文献   

13.
红树林种植 -养殖耦合系统的养殖生态容量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养殖容量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根据2008年10月至2009年8月的数据,构建了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系统的生态通道模型(ECOPATH),利用该模型分析了耦合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系统特征,并估算了该系统的养殖生态容量。结果表明,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系统生态通道模型由14个功能群构成,各功能群的营养级范围为1.00~3.05。系统内各营养级间的平均能流效率为6.9%,其中7.2%来自碎屑,6.6%来自于初级生产者,能流转化效率低的原因在于系统大部分能量回流至碎屑,表明系统主要以碎屑食物链为主要能流通道。系统的特征统计学参数: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TPP/TR)为8.021,结合较低的系统连接指数(CI=0.243)、Finn'循环指数(FCI=0.26)和能流平均路径(MPL=2.139),综合表明该生态系统尚处于发育初期。滩涂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系统中主要养殖品种为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本研究定义养殖生态容量为不显著改变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或能流通量时的最大现存量。结果表明,系统中尼罗罗非鱼、草鱼、鲢和鳙的养殖生态容量分别为5.82t/hm2、1.81t/hm2、2.62t/hm2和4.76t/hm2。研究还分析了ECOPATH模型参数不确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渔业碳汇与碳汇渔业定义及其相关问题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基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关于碳汇和碳源的解释和水生植物固碳特点,对2010年提出的渔业碳汇和碳汇渔业的定义进行修订,强调了渔业碳汇功能和增汇的基本表达方式和水生植物在渔业碳汇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解释了通过水生藻类养殖、滤食性贝类和鱼类等养殖、渔业生物群体捕捞和增殖等渔业生产活动促进水生生物“移出和储存”CO2等温室气体的过程和机制。分析了贝类养殖在不需要投放饵料的前提下,通过滤食浮游植物及有机碎屑等颗粒有机物大量使用水体中CO2的过程及机制,从能量收支层面论述了使用碳、移出碳、储存碳和释放碳4个碳库的特征及其数量关系,进而证实贝类养殖提升了水域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是碳汇而不是碳源。贝藻养殖碳汇评估结果表明,随着海水养殖生产持续发展,近20年我国近海贝藻养殖碳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总碳汇量从2001年394万t增加到2020年659万t,其中近三年(2018—2020)平均总碳汇量为648万t (相当于每年义务造林87万hm2);净碳汇量从2001年255万t增加到2020年430万t,近三年(2018—2020)平均净碳汇量为422万t (相当于每年义务造林56万hm2)。最后,提出了健康持续、深入发展碳汇渔业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养殖种类之一.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与育苗、养殖技术的完善,刺参产业规模迅速扩大.2009年,山东省刺参养殖面积达到4.3×104 hm2,养殖产量达到6.3×104 t,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16.
栉孔扇贝对春季桑沟湾颗粒有机物的摄食压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继红  方建光 《水产学报》2006,30(2):277-280
由于养殖密度和产量较高,滤食性扇贝的养殖活动对海洋碳循环的影响引起人们的关注。不仅收获贝类能够从海域中移出大量的颗粒有机碳(particle organic carbon,POC),而且,在贝类养殖过程中(滤食、呼吸、排粪等生理活动)也对养殖海区的POC产生较大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学者就贻贝养殖的碳氮通量、虾夷扇贝的碳收支情况、生物沉降及其对底栖生物群落的影响、养殖贝类对浮游植物和悬浮颗粒物的摄食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养殖栉孔扇贝对我国主要养殖海区桑沟湾POC的摄食压力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7.
2010-2011年每2个月对河南南湾水库悬浮物进行了采样和分析.悬浮物现存量干重平均为11.93mg/L,有机碎屑是水库悬浮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占76.04%,浮游生物占24.96%.悬浮物无灰重为10.00mg/L;其中,有机碎屑无灰重的比例占80.45%,浮游生物无灰重占19.55%.悬浮物碳含量为7.43mg/L;其中,有机碎屑碳占84.70%,浮游生物碳占15.30%.悬浮物周年变化明显,其中7月和1月悬浮物的量最高;水平区域内,上游和库汊悬浮物量较大,中游和下游次之;垂直区域内悬浮物的变化不显著.悬浮物可以作为判断水库营养类型的指标,用悬浮物碳量估算的滤食性鱼类渔产力为49.5t.  相似文献   

18.
青海黄河龙羊峡—积石峡段水库鲑鳟鱼网箱养殖容量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高原鲑鳟鱼网箱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2013~2017年,对黄河龙羊峡—积石峡段干流及其主要鲑鳟鱼网箱养殖的6座水库设置监测点连续开展水质等环境监测,分析监测水域氮、磷等含量,确定磷为水体营养物的限制性因子,并以磷的排放量为主要指标,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Ⅱ类水质标准确定水体允许的最高磷浓度,运用Dillon-Rigler模型综合考虑其它因素,初次估算各水库的理论养殖容量。测算结果为:青海沿黄开展养殖的6座水库网箱养殖容量限定为3万t,其中龙羊峡水库养殖限量2万t,其余水库共限量1万t;上述水库可设置网箱面积50 hm~2,网箱养殖面积占总水面0.1%。  相似文献   

19.
<正> 随着我省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对虾养殖面积发展到近16万亩。多年来,由于对虾池肥水的利用和处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大量富营养虾池肥水排入近海海域,使近岸海水富营养化程度日益加重,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造成局部赤潮,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省近岸海水养殖业的发展。1992年我们承担了江苏省科委下达的“利用对虾池肥水养殖贝类的研究”项目。我们根据贝类的摄食习性,采用虾贝混养、排水河养贝及低洼荒滩围塘蓄水养贝三级贝类过滤法进行了试验研究。所谓三级贝类过滤法:贝类在虾贝混养池中滤掉部分浮游生物(称初级过滤);混养池的肥水排入排水河,在排水河内养殖贝类,贝类进一步滤食掉浮游生物(称二级过滤);排水河的水进入围塘养贝池,围塘里养殖的贝类再进一步滤食掉部分浮游生物(称三级过滤)。通过混养池、排水河、围塘养殖的贝类  相似文献   

20.
乳山湾滩涂贝类养殖容量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计算单位面积的浮游植物和底栖微藻生产的有机碳供应量、单位面积浮游动物和其它底栖生物的生物量及其对有机碳的需求量,首次对乳山湾滩涂贝类(以菲律宾蛤仔为代表,后文简称蛤仔)在不同养殖季节的养殖容量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不同体长范围内的蛤仔养殖容量均表现为10月份最大,6月份次之,8月份最小。壳长在1.5~2.5 cm范围内的蛤仔的平均养殖容量为2 692 ind.m-2,目前乳山湾蛤仔实际养殖密度为1 080 ind.m-2,该体长范围内的蛤仔养殖密度尚有较大发展余地;壳长在2.5~3.5 cm范围内的蛤仔的平均养殖容量为1157 ind.m-2,该体长范围内的蛤仔养殖密度基本接近其实际养殖密度;壳长大于3.5 cm的蛤仔平均养殖容量为697 ind.m-2,该体长范围内的蛤仔养殖密度已超过其最佳养殖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