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研究表明,罗氏沼虾蚤状幼体与其发育期呈直接相关,Z1至Z6体长与发育期的直线回归方L1=0\4x1 1.118,Z5至Z11与发育期的直线回归方程为L2=0.998x-1.9986.Z11变态为仔虾的时体长为负生长,单个蚤状幼体发育变态成全虾平均需摄食卤虫无节幼体1029.5个。  相似文献   

2.
<正>罗氏沼虾又名马来西亚大虾、金钱虾等,原产于东南亚地区,因其生长快、个体大、食性广、易养殖等优点,而深受养殖户欢迎。罗氏沼虾受精卵刚孵出的幼体即是罗氏沼虾蚤状幼体,经过11次蜕皮,变态成仔虾,此过程称为罗氏沼虾蚤状幼体培育。若培育池中已有80%幼体发育成为仔虾,便可淡化3天~5天再进行池塘养殖。沼状幼体能否变成仔虾,是罗氏沼虾育苗关键,本文为大家介绍罗氏沼虾蚤状幼体培育技术。  相似文献   

3.
罗氏沼虾幼体及仔虾消化酶活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春华  李广丽  邓筑虹 《水利渔业》2003,23(3):12-13,67
以酶学分析方法对罗氏沼虾幼体及仔虾4种消化酶的活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罗氏沼虾早期个体消化酶类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和脂肪酶比活力均为蚤状幼体I朗(Z1)<蚤状幼状IV期(z4)<蚤状幼体x期(Zlo)<仔虾I—Ⅱ期(PI—Ⅱ),各期的类胰蛋白酶比活力明显低于胃蛋白酶;淀粉酶比活力为z<P期,在pH值2—9.8的范围内,蛋白酶活性出现2个高峰分别为pH2.6—3.2和pH5.6—6.25淀粉酶最适pH值为5.2—5.8,呈弱酸性。  相似文献   

4.
眼斑猛虾蛄幼体的发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雅友 《水产学报》2006,30(1):42-49
通过对眼斑猛虾蛄(Harpiosquilla annandalei)幼体各发育期的连续取样,在显微镜或解剖镜下系统地观察各发育期的形态变化及生长特征并描图。眼斑猛虾蛄假蚤状幼体经11次蜕皮,在水温24~27℃,盐度25.4~29.0的条件下,历时49d,发育变态成仔虾蛄;第Ⅰ期假蚤状幼体(Z1)体长1.75~1.83mm,头部有一长额角,头胸甲形状似龟壳,有1对腹侧齿,四角有刺,后部中间有一较长棘刺;第Ⅵ期头胸甲形状渐变成梯形,腹侧齿5对,第一触角中鞭萌芽,第二触角内肢发育呈短芽状,第Ⅷ期头胸甲左右两侧边缘开始渐向下弯卷;第Ⅺ期(Z11)体长15.10~17.20mm,第二触角内肢发育成鞭状且分为14~16节,尾肢外肢2节,内肢1节;Ⅰ期仔虾蛄体长14.50~16.10mm,长额角消失,头胸头形状仍为梯形,但光滑无腹侧齿,前侧角圆形,后侧角有二个缺角,这是该种的特征,后部中间棘刺消失,头胸甲占体长的比例明显缩小,形似成体虾蛄。眼斑猛虾蛄的幼体与黑斑口虾蛄的幼体的形态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头胸甲与体长的比例,头胸甲的长宽比及第二触鳞片刚毛数和尾节的侧小齿、中间小齿和亚中间小齿的齿数。  相似文献   

5.
通过脊尾白虾幼体饵料搭配的比较试验,研究了海水小球藻、中肋骨条藻分别与虾片和卤虫无节幼体搭配投喂对脊尾白虾幼体的变态速率、存活率及体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使用虾片的育苗效果较差,幼体发育至2期溞状幼体后开始大量死亡,只有约30%的幼体变态成3期溞状幼体;投喂卤虫无节幼体与中肋骨条藻搭配组的脊尾白虾幼体组在第8d时有46%的幼体变态为仔虾,至第10d时幼体100%变态为仔虾;此外,卤虫无节幼体与中肋骨条藻搭配组幼体的存活率为92%,其幼体在1期仔虾平均体长为5.199mm,平均日增长达到0.3079mm/d。由此可见,卤虫无节幼体与中肋骨条藻搭配有利于脊尾白虾幼体的生长发育,可用于脊尾白虾育苗生产。  相似文献   

6.
黑斑口虾蛄幼体的发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黑斑口虾蛄(Oratosquilla kempi)幼体各时期在解剖镜与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发现黑斑口虾蛄幼体发育经过11个假蚤状幼体期。在水温24-29℃、盐度22-32的条件下,从第Ⅰ期假蚤状幼体(Z1)发育至第Ⅺ期假蚤状幼体(Z11)历时24-27d;第Ⅺ期假蚤状幼体(Z11)发育至第Ⅰ期稚虾蛄历时4-7d。本文详细地描述了从第Ⅰ期假蚤状幼体(Z1)至第Ⅺ期假蚤状幼体(Z11)以及第Ⅰ期稚虾蛄的形态特征,并与口虾蛄(O.oratoria)的发育形态进行比较,以为黑斑口虾的开发利用提供生物学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三疣梭子蟹不同期幼体变态难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疣梭子蟹育苗中,不少场家出现蚤状Ⅰ期(Z_1)变蚤状Ⅱ期(Z_2)、蚤状幼体(Z)变大眼幼体(M)、大眼幼体(M)变Ⅰ期稚蟹(C_1)变态难的现象,现将原因及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Z_1→Z_2、Z→M、M→C_1变态难的现象 不同的育苗场家现象各有不同,有的Z_1第1天不摄食,有的第2天停食,结果都是Z_1活力变弱,Z_1很难变为Z_2,最终被淘汰。有时蚤状幼体各期变态较为顺利,但蚤状幼体变大眼幼体时出现问题,有的是蚤状幼体Ⅳ、Ⅴ期死亡或脱壳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水质因子对罗氏沼虾蚤状幼体的影响,罗氏沼虾蚤状幼体生长发育水域最适盐度为10-14‰,最适PH值为7.9-8.46,溶解氧要求4mg/L以上,水温变化为29-31℃,昼夜温差以不超过1℃为宜.NO-2-N对Z2、Z5、Z8的安全浓度分别为0.63、0.70和1.50mg/L;NH3-Nm对Zn、Z5、Z8的安全浓度分别为0.285、0.287和0.341mg/t.育苗水体NO2-N和NH3-Nt的含量应控制在0.63mg/L和1.0mg/L以下.  相似文献   

9.
远海梭子蟹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远海梭子蟹在水温28~30℃,盐度32~34条件下,从产卵至孵化需要257h,从第1期蚤状幼体发育变态为仔蟹苗(C1)约需11~13d。整个育苗共投放蚤状幼体46.6万尾,培育出大眼幼体10.11万只,成活率为21.7%,培育成仔蟹苗5.14万只,育苗成活率为11.6%。文中还对胚胎和幼体发育时间与温度和饵料的关系以及幼体培育成活率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选取450只平均抱卵量为960粒/尾健康活力强的抱卵虾作为亲本进行育苗试验,并对日本沼虾蚤状幼体分期进行系统观察。结果在孵化期间共获得蚤状幼体408 240尾,孵化率为94.5%,育苗后期共获得仔虾242 086尾,蚤状幼体发育到仔虾的成活率为59.3%,蚤状幼体可分为Ⅴ期。本试验结果为今后日本沼虾人工育苗技术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利用5株海洋微藻和酵母强化的褶皱臂尾轮虫投喂中华绒螫蟹蚤状幼体,记录其变态阶段、变态时间和成活率。研究结果表明:直链藻强化的轮虫投喂的蚤状幼体到大眼幼体的成活率最高(15.2%),海水小球藻次之(11.5%),酵母最差(0);直链藻组的变态时间最短,优于其它海洋微藻及酵母。  相似文献   

12.
在河蟹育苗过程中,Ⅰ期蚤状幼体(简称Z1)到Ⅱ期蚤状幼体(简称Z2,下同)的变态是最易出事的一环,因而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是育苗是否成功的关键之一.本人根据多年从事河蟹育苗生产经验,对影响Z1成活率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直链藻液作为中华绒螯蟹蚤状幼体Ⅰ期 (Z1)到状幼体Ⅱ期 (Z2 )的开口饵料 ,研究不同密度食物条件下Z1到Z2 的成活率和蜕皮时间。结果表明 :藻类密度在 1 0× 10 5 ~ 3 0× 10 5 cells/mL时 ,直链藻密度的增加能明显地缩短蚤状幼体的蜕皮时间和提高蚤状幼体的存活率 ,但是密度增加到一定的限度后就不能体现出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人工半咸水中Ca2+、Mg2+、K+含量对罗氏沼虾育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正交设计研究了罗氏沼虾蚤状幼体培育的人工半咸水中Ca2 、Mg2 、K 的适宜含量。试验结果以育成变态苗尾数为分析指标 ,其最适含量分别为Ca2 2 2 0Mg/L、Mg2 35 0Mg/L、K 185mg/L ,因素主次顺序为Mg2 >Ca2 >K 。  相似文献   

15.
臭氧对不同发育时期中国对虾的毒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淇  李健  宫小明 《齐鲁渔业》2003,20(9):18-19
采用静水法研究了臭氧对不同发育时期中国对虾的毒性。结果表明,臭氧对中国对虾受精卵、无节幼体、蚤状幼体、糠虾和仔虾的无显著毒性浓度(24小时)分别为0.80mg/L、0.08mg/L、0.48mg/L、0.87mg/L和1.36mg/L;不同发育时期中国对虾对臭氧的耐受能力为:无节幼体<蚤状幼体<糠虾,受精卵<仔虾。建议采用0.2mg/L左右浓度的臭氧对海水进行消毒处理,经充分曝气后再应用于育苗生产。  相似文献   

16.
<正> 1 不正常变态的表现 在三疣梭子蟹苗种孵化中,蚤状幼体培育一般经历从蚤状一期到蚤状四期四个培育过程。有时也不正常变态到蚤状五期幼体。从蚤状五期幼体向大眼幼体变态,幼体成活率低。这样就严重影响了蟹苗的产量。 蚤状四期幼体没有很好地变态到大眼幼体,反而出现了蚤状五期幼体,这种现象是幼体的一  相似文献   

17.
轮虫是鱼、虾、蟹苗种生产中优良的活体生物饵料。特别是在对虾工厂化育苗过程中对虾溞状幼体向糠虾幼体变态时可以加快幼体变态和提高糠虾幼体的成活率殖媸且焕嗪苄〉亩嘞赴?体长在0.04~4毫米,不但营养价值高而且它的游泳速度和体形大小很适合对虾溞状幼体、糠虾幼体直至仔虾期的捕食?殖娲罅颗嘌坏枰欢ǖ娜肆ξ锪?而且尚需占用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10年1月23日-2月13日在南极南设得兰群岛和南奥克尼群岛邻近海域渔场采集的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Dana)样品,分析了南极大磷虾数量、个体体长分布和发育期组成等种群结构特点.样品由330μm和500μm浮游生物网垂直拖网和表层水平拖网两种采集方式所获.结果显示,采集样中,南奥克尼群岛水域的南极大磷虾平均密度为1.92 ind/m3,高于南设得兰群岛水域的相应值(0.35 ind/m3);出现的南极大磷虾个体发育期包括CI至CIII期原蚤状幼体、FI至FIV期和FVI期蚤状幼体、未成体、成体(包括雌体和雄体);各发育期个体中,原蚤状幼体数量较多;原蚤状幼体、蚤状幼体、未成体及成体的体长范围(平均体长)分别为1.76–4.96 mm (3.48 mm)、3.95–14.80 mm (5.96 mm)、16.87–39.85 mm (36.10 mm)、40.00–58.96 mm (43.94 mm).CIII期原蚤状幼体和FI期蚤状幼体的生长率较高.推测,南奥克尼群岛水域南极大磷虾生殖季节始于9月末,集中出现在12月中上旬;而南设得兰群岛生殖季节应早于上述水域.比较两种采集方式,南极大磷虾在水平网中的出现频率和个体出现数量均高于垂直网采集样的相应值,建议传统垂直拖网与水平拖网两种采样方式有效结合,可促进更全面了解大磷虾水平分布和种群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19.
用静水试验法研究了复方三氯异氰尿酸对斑节对虾幼体的急性毒性.试验设8个浓度组和1个对照组:0、0.5、1.0、1.5、2.0、2.5、3.0、3.5和4.0(×10-6)每组3个平行.结果表明,24hLC50、48hLC50和安全浓度(×10-6)分别是无节幼体:1.58、1.35和0.29;蚤状幼体:1.71、1.24和0.2;糠虾幼体:2.2、1.46和0.24;仔虾:3.23、2.62和0.53.幼体对试验药物的忍受力由大到小分别是仔虾、无节幼体、糠虾幼体和蚤状幼体.试验结果可为斑节对虾育苗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使用微颗粒饵料进行对虾育苗试验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杭州高成添加剂厂生产的高成牌微颗粒饵料,进行中国对虾人工育苗试验。幼体发育、成活、体长情况表明,高成牌微颗粒饵料能替代部分鲜活饵料。建议蚤状幼体和糠虾幼体使用75%的替代量,仔虾期使用50%的替代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