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索聚β-羟基丁酸酯(PHB)对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水生动物存活率、病毒含量的影响,实验采用单因子浓度梯度法,对感染WSSV的中国明对虾投喂添加了不同浓度聚β-羟基丁酸酯(0.0%、0.5%、1.0%、2.5%、5.0%、10.0%)的饵料,统计相同时间点对虾死亡数量、存活率、相对免疫保护率(RPS),并利用real-time PCR测定死亡对虾体内病毒绝对含量。结果显示,PHB对中国明对虾存活率、平均存活时间及体内病毒拷贝数均有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与对照组(0.0%)相比,随PHB浓度的升高,实验组对虾存活率和平均存活时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各组平均存活时间为82.23、90.71、95.55、91.15、85.56及79.40 h,1.0%浓度组实验对虾平均存活时间与0.5%及2.5%浓度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各组累计死亡率均为100%。另外还发现各组平均病毒拷贝数为1.08×107,1.15×107,4.75×107,1.27×107,1.14×107,3.29×106个/ng DNA;对照组与1%浓度组病毒含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PHB能提高中国明对虾抗WSSV的能力且1%PHB浓度为最适浓度。  相似文献   

2.
海洋污损生物危害水产养殖,为发现抗污损的天然资源,对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philoxeroides)进行了抗污损活性化学成分研究。分离鉴定了3个皂苷类化合物,分别为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酯(1)、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甲酯基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酯(2)、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30-去甲基-12,20(29)-二烯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酯(3),其中化合物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初步的抗污损结果表明,皂苷3具有明显的杀灭污损生物藤壶的作用,活性与阳性对照CuSO4相近,但是对卤虫的毒性则远低于相同剂量的CuSO4;部分皂苷混合物也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杀灭藤壶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一株反硝化聚磷细菌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建立的一种简单的反硝化聚磷菌筛选方法,获得一株源自池塘底泥的反硝化聚磷菌RC11,利用细菌自动分析鉴定仪等方法对其进行种属鉴定,确定其分类地位.试验结果表明,菌株RC11具有合成聚β-羟基丁酸和多聚磷酸盐的能力,硝酸盐还原阳性;在好氧情况下,可以直接利用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如乙酸、蛋白胨)氧化产能,吸收培养基中的磷酸...  相似文献   

4.
姚宏亮 《水产科学》2004,23(5):34-36
1 引言甲壳素又名甲壳质、几丁质等,学名为(1,4 )—2—乙酰胺—2—脱氧—β—D葡聚糖[1] ,它大量存在于节肢动物的甲壳中,也存在于低等植物的细胞壁中。壳聚糖是甲壳素的脱乙酰产物,其学名是(1,4 )—2—氨基—2—脱氧—β—D葡聚糖[1] 。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在农业、纺织、化工、医药、食品等领域都有广泛用途[2 ] 。甲壳素/壳聚糖原料来源丰富,目前大多以虾、蟹壳为原料进行制备[3] 。南极磷虾生活在南大洋,属甲壳动物纲磷虾目,其成体虽个体小,但生物量庞大且具有很多的生物特性,是人类可以利用的最大蛋白资源,是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的[4 ] …  相似文献   

5.
三种水生动物病毒感染鱼类细胞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奇亚 《水产学报》2001,25(6):576-578,T001
近年 ,从我国患病的水生动物中已发现和分离到不同的病毒病原[1,2 ] ,并通过透射电镜对部分水生动物病毒作了形态学研究 ,包括病毒的大小和形态结构、病毒在感染鱼类细胞内的复制和装配、病毒引起宿主细胞内超微病变及与细胞的相互作用等[3 -6] 。但对病毒引起宿主细胞表面病变的研究不多[7] ,尤其是借助扫描电镜对水生动物病毒进行深入观察与比较的报道就更少[8] 。在本实验室已确定鲤乳头瘤细胞 (Epitheliomapapulosumcyprini,EPC)、草鱼性腺细胞 (Grasscarpovaries ,GCO)和草鱼鳍条细…  相似文献   

6.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是美国科学家Mullis于1983年发明的一种在体外快速扩增特定基因的方法,其最早的应用报道是Saiki等[1]1985年应用于β-珠蛋白基因的扩增和镰状细胞性贫血的诊断分析.  相似文献   

7.
小球藻( Chlorella )是一种单细胞真核藻类,属绿藻门、绿藻纲、绿球藻目、小球藻科、小球藻属 [1] 。作为最早开发的真核微藻之一,具有高营养价值、生长快速、结构简单、易工业化集成等显著优点。其细胞形态为球形或椭圆形,直径3~12 μm,呈单生或聚集成群状生长 [2] ,分布广泛,多见于淡水、咸水和土壤中。作为地球上最早的生命之一,小球藻基因比较稳定,至今未见有关其基因自发突变的报道。因其富含蛋白质、脂质、维生素、活性代谢产物等多种营养物质而被公认为具有高附加值和医疗保健作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保健食品 [3] 、水产养殖 [4] 、生物能源 [5] 等方面,关于小球藻生物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因组学 [6] 、分子遗传学 [7] 、代谢机理 [8] 、大规模培养 [9] 等方向。  相似文献   

8.
正高度不饱和脂肪酸是多不饱和脂肪酸中具有二十个碳原子以上,含3个或3个以上双键的脂肪酸~[1-4],主要有花生四烯酸(C20:4n-6)、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n-3)和二十碳五烯酸(C20:5n-3)等~[5-12]。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影响机体脂类代谢~[13]、基因表达~[14-15]、细胞膜功能~[16]、机体免疫~[17-18]及血液生理生化特性~[19-20]等,对水生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繁  相似文献   

9.
以平均体质量为(5.66±0.14)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分别投喂含聚β-羟基丁酸酯(PHB)质量分数为0%(对照组)、1%、3%和5%的对虾配合饲料,饲养35 d后检测并比较不同水平PHB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免疫和消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3%PHB添加组凡纳滨对虾的总抗氧化能力和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oll基因表达量随PHB含量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1%和3%PHB添加组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HSP70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5%PHB添加组的淀粉酶、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而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适量的PHB有利于增强凡纳滨对虾肝胰腺的消化和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10.
石斑鱼一氧化氮合酶cDNA的分子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江湧 《水产学报》2003,27(4):381-385
一氧化氮合酶(nitricoxidesynthase,NOS)专一性催化L-精氨酸转化为L-瓜氨酸和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产物NO是一种重要的生物信使分子,对其功能和代谢的研究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1]。国际上,鱼类NOS的研究还刚起步,已有研究者在鱼类中检测到NOS的存在[2-5]。虹鳟[6]、金鱼[4]、大西洋鲑[7]和沟鲶[8]的诱导型NOS(iNOS)和神经型NOS(nNOS)的部分序列已鉴定。国内对哺乳动物的NOS也进行了研究[9-11],尚未见关于鱼类NOS方面的研究报道。JOURNALOFFISHERIESOFCHINA           Vol.27,No.4 斜带石斑鱼(Epin…  相似文献   

11.
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探讨饲料中添加聚β-羟基丁酸酯(Poly-β-hydroxybutyrate, PHB)对其非特异性免疫能力的影响。采用单因子浓度梯度法,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1.0%、2.5%和5.0%的PHB配制成实验饲料,饲喂21 d后测定对虾免疫酶活性,选择最佳浓度组与空白对照组进行氨氮胁迫实验,测定对虾丙二醛(MDA)含量,同时利用RT-PCR技术测定氨氮胁迫48 h内对虾免疫基因表达水平,观察PHB对免疫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总抗氧化能力(T-AOC)随PHB浓度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血液、肝胰腺及鳃丝中T-AOC分别在2.5%、2.5%及1.0% PHB浓度时达到最高;PHB对肝胰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无显著影响,血淋巴及鳃丝中SOD活力在最高浓度组(5.0% PHB)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过氧化物酶(POD)和溶菌酶(LZM)在鳃和肝胰腺中的活力于PHB浓度为1.0%和2.5%时达到最高,其中POD相对于对照组分别提高了7.63倍和0.68倍,LZM活力分别提高了0.88及0.18倍。氨氮胁迫实验结果显示,对虾经PHB饲喂后,体内免疫基因表达量高于对照组,且体内MDA含量低于对照组。综上结果说明,PHB能提高凡纳滨对虾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12.
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探讨饲料中添加聚β-羟基丁酸酯(Poly-β-hydroxybutyrate,PHB)对其非特异性免疫能力的影响。采用单因子浓度梯度法,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1.0%、2.5%和5.0%的PHB配制成实验饲料,饲喂21 d后测定对虾免疫酶活性,选择最佳浓度组与空白对照组进行氨氮胁迫实验,测定对虾丙二醛(MDA)含量,同时利用RT-PCR技术测定氨氮胁迫48 h内对虾免疫基因表达水平,观察PHB对免疫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总抗氧化能力(T-AOC)随PHB浓度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血液、肝胰腺及鳃丝中T-AOC分别在2.5%、2.5%及1.0%PHB浓度时达到最高;PHB对肝胰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无显著影响,血淋巴及鳃丝中SOD活力在最高浓度组(5.0%PHB)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过氧化物酶(POD)和溶菌酶(LZM)在鳃和肝胰腺中的活力于PHB浓度为1.0%和2.5%时达到最高,其中POD相对于对照组分别提高了7.63倍和0.68倍,LZM活力分别提高了0.88及0.18倍。氨氮胁迫实验结果显示,对虾经PHB饲喂后,体内免疫基因表达量高于对照组,且体内MDA含量低于对照组。综上结果说明,PHB能提高凡纳滨对虾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13.
基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比较了两种亲水交互作用(hydrophilic liquid interaction chromatography column,HILIC)色谱柱和C18色谱柱分析扁玉螺(Neverita didyma)、脉红螺(Rapana venosa)、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等贝类样品中神经毒素β-N-甲氨基-L-丙氨酸(β-N-methylamino-L-alanine,BMAA)及其同分异构体化合物的性能。本研究采用Agilent 6430串联质谱对3批扁玉螺样品中的游离态、总溶解态和沉淀结合态BMAA毒素进行了分析,通过AB Sciex Qtrap 4500质谱分析了其他3种贝类样品的总溶解态BMAA。结果表明,4种贝类样品均含有BMAA和低浓度的2,4-二氨基丁酸(2,4-diaminobutyric acid,DAB),且扁玉螺中的β-氨基-N-甲基丙氨酸(β-amino-N-methylalanine,BAMA)含量较低,其他3种贝类含有较高浓度的BAMA,但均未检出N-2-氨乙基甘氨酸[N-(2-aminoethyl)glycine,AEG]。HILIC-MS/MS直接分析法获得的定量结果均高于AQC-柱前衍生法的定量结果,建议使用HILIC-MS/MS直接分析法对生物样品中的BMAA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采用变迁离子119->88和119->44的信号强度辅助定性,并使用前者的色谱峰面积进行定量计算,条件允许时可采用AQC-柱前衍生法进行辅助定性分析。本研究可为生物样品中BMAA毒素的检测分析提供重要的方法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是一类存在于环境介质中并介导生物体内分泌激素的合成、释放、代谢、结合和排泄作用,对其后代产生有害影响的外源性化学物质;因干扰内分泌系统的过程与雌激素类似,故也被称为环境激素[1-2]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分为自然存在和人为合成,人为合成的主要来源于人类广泛的农业和工业活动,如常见的有机氯农药、己烯雌酚、双酚A、多环芳烃类和多氯联苯类(PCBs)等,研究表明,其中已有300多种物质危害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3-5] 。近年来随着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广泛应用以及未经处理的各类废水排放,使得各地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Luo等 [6] 检测分析了湘江的21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质量浓度水平,发现烷基酚的质量浓度最高,为0.8~3100 ng/L;Kumirska等 [7]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和鱼塘沉积物,检出17-β-雌二醇、17-α-炔雌醇等13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量浓度为未检出~489 μg/kg。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大型胶质水母类,尤其是钵水母纲生物在全球沿岸海域大量出现,引发了一系列生态和经济问题[1-6],如毁坏网具[7-8],蛰伤游泳者[9-10],在养殖池塘中泛滥成灾等[11-12]。同时,水母聚集会堵塞核电站冷源取水口,造成发电机组甚至反应堆异常停止,给核电站正常运行带来了极大风险。因此,关于致灾水母的研究已经成为目前研究重点。海月水母(Aurelia)是东亚海域常见的致灾水母种类[13-15],包含多个亚种[16]。在日本,海月水母暴发最初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此后海月水母成为东京湾浮游动物的主要类群[17-20]。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和韩国沿岸水域也相继出现海月水母大规模暴发现象[21-23]。  相似文献   

16.
2013年3月从武汉喷泉公园人工湖发生水华并散发浓烈异味的水体中分离到1株柔细束丝藻(Aphanizomenon gracile),编号为WH-1,通过探究温度和光强对其生长及异味物质产量的影响,为水体异味物质的防治与消除提供理论依据。经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鉴定其产3种异味物质,分别是β-环柠檬醛(β-Cyclocitral)、土臭素(Geosmin)和β-紫罗兰酮(β-Ionone);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不同温度(15、25、35℃)、光强[15、25、35 μmol/(m2.s)]对该藻株生长及3种异味物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WH-1的最适生长条件和最大Geosmin产量均出现在低温(15℃)、高光强[35 μmol/(m2.s)]的条件下,但溶解态Geosmin的产量并未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不利的生长条件[25~35℃,15~25 μmol/(m2.s)]有利于异味物质β-Cyclocitral和β-Ionone在藻细胞内积累。培养过程中,溶解态β-Cyclocitral和β-Ionone一直维持较低水平(检测线附近波动),表明该类异味物质主要存储在细胞内部,在藻类生长过程中仅少量释放出来。3种异味物质所占比例变化说明,与光强相比,温度对异味物质产量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7.
采用硅胶柱色谱及薄层制备色谱等手段从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中分离纯化出2种化合物。对所获得的化合物通过理化常数测定、波谱数据分析同文献对照的方法进行了结构鉴定。同时,采用CCK-8方法对双齿围沙蚕浸膏及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分别进行抑制肿瘤细胞活性测试。结果表明,从双齿围沙蚕中分离得到2种化合物分别为:胆甾-4烯3α,6β醇(1)和(E)-17-(4,7-dimethyloct-5-en-2-yl)-10,13-dimethyl-2,3,4,7,8,9,10,11,12,13,14,15,16,17-tetradecahydro-1H-cyclopenta[a]phenanthren-3-ol(2),且化合物1是首次从沙蚕中分离得到。抑制肿瘤细胞活性测试表明,70%乙醇浸提获得的双齿围沙蚕浸膏及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对人胃癌细胞AGS、人肝癌细胞HepG2以及人卵巢癌细胞SKOV3均具有抑制细胞增殖作用,且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可作为潜在的抗肿瘤药物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β-胸腺素是一种具有抗菌活性的多肽。采用RACE方法克隆仿刺参β-胸腺素(β-Thymosin),命名为Ajβ-Thymosin。Ajβ-Thymosin基因的序列全长1877 bp,开放阅读框为126 bp,编码41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4.6 ku,理论等电点为5.25。仿刺参β-胸腺素中存在着保守的功能序列EVASFD-KSKLK和保守的G-actin结合结构域LKKTET。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结果显示,仿刺参β-胸腺素和紫色球海胆的β-胸腺素聚为一支。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jβ-Thymosin基因在仿刺参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量,发现其在体腔细胞中的表达量最高,在小耳幼虫期开始高表达。经过假交替单胞菌、灿烂弧菌、蜡样芽孢杆菌和希瓦氏菌4种病原菌刺激后,仿刺参体腔细胞中Ajβ-Thymosin基因的表达量在4 h均受到抑制;在蜡样芽孢杆菌和希瓦氏菌组,Ajβ-Thymosin基因的表达量在12 h开始上调;在假交替单胞菌组,Ajβ-Thymosin基因的表达量在24 h开始上调;在灿烂弧菌组,Ajβ-Thymosin基因的表达量在48 h才开始上调。病原刺激产生的动态表达...  相似文献   

19.
免疫多糖的理化特性及其对水产动物免疫系统的作用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免疫多糖(immune folysacchride)通常是指能决定疫苗抗原特异性的部分,这种物质广泛地分布于真菌、细菌和植物体内.如β-葡聚糖(βglucan)不仅是构筑多种生物细胞壁的材料,而且在生物间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也显示出各种免疫生物学活性.近年来,为了避免各种渔用化学药物在水产养殖动物体内的残留和对养殖水环境的污染问题,从各种生物中提取的免疫多糖类物质作为产业开发的重要对象而倍受关注.迄今为止,对从真菌中提取的β-葡聚糖结构的研究已经有较多报道.  相似文献   

20.
核苷酸(Nucleotide,NT)是细胞的主要组分,又是构成DNA和RNA的单体,具有调节生物体内能量代谢、参与遗传信息编码、传递细胞信号等重要的生理和生化功能[1]。由于动物机体能合成各种核苷酸,而且又没有特异的缺乏症,因而长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