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罗非鱼不同养殖系统对产出效果及异味物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鱼菜共生系统、底排污系统、底排污+鱼菜共生3种养殖系统的水质变化和罗非鱼产出效果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微波蒸馏-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了各系统水体中和罗非鱼肌肉中异味物质的含量变化。经过12周的养殖实验,对终重、生物量、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增重率等指标进行测量比较,结果发现,罗非鱼的产出效果从优到差依次为:鱼菜共生组、底排污+鱼菜共生组、底排污组、对照组;底排污+鱼菜共生系统水体中溶解氧在各时期均最高,其亚硝氮、氨氮含量在各时期均最低;底排污或鱼菜共生系统均能有效降低养殖水体中异味物质2-MIB和GSM含量;对照组罗非鱼肌肉中异味物质含量最高,2-MIB和GSM分别达到(0.67±0.02)μg/kg和(0.870±0.018)μg/kg,而底排污+鱼菜共生组罗非鱼肌肉中异味物质含量在各时期最低,2-MIB和GSM分别为(0.31±0.02)μg/kg和(0.53±0.042)μg/kg。结果表明,在罗非鱼精养池塘中,可通过底排污和鱼菜共生结合,降低水体中和罗非鱼体内异味物质的累积,提高其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2.
对虾养殖进入中后期,池塘中的有害物质不断增加,污染加剧,细菌与病毒大量滋生,由于抗生素的禁用及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的加强,采用一些水质保护剂及中草药来处理水体及池底的污染物,使之分解转化为有益物质,是目前实现对虾健康养殖的重要手段之一。下面介绍几种实际生产中常用的改良剂和药物:  相似文献   

3.
细菌是水产养殖水体中的正常生物类群,养殖水体中的细菌与其他生物及水体环境条件共同构成了水产养殖水体的生态系统,并参与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循环,水体中的微生物与养殖动物之间有着非常密切及复杂的关系。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产养殖业得到快速发展。然而,随着集约化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近岸水体的污染日趋严重,水产养殖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导致水产养殖动物暴发性病害频繁发生,给整个水产养殖业造成巨  相似文献   

4.
1微生态制剂的功能(1)光合细菌光合细菌(PSB)是一大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的总称。光合细菌放在虾塘中,能迅速消除水体中的氨氮、硫化氢、有机酸等有害物质,改善水体质量,平衡酸碱度。但对于进入水体中的大量大分子有机物质,例如虾的排泄物、残存饲料、浮游生物残体却无法  相似文献   

5.
光合细菌对养殖水体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信娣  陈瑛 《水利渔业》2007,27(1):80-82
光合细菌在水产养殖中有重要应用价值。光合细菌对养殖水体的调节作用表现在调节养殖水体氮循环,降解水体中有机物,控制水体富营养化,调节水体微生态群,调节养殖水体pH,增加水体溶氧等方面。提出了光合细菌在水产养殖应用中的发展方向,为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光合细菌(PSB)在稚鳖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光合细菌(PSB)可利用光能进行不产氧的光合作用,合成菌体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光合细菌具固氮、固碳、放氢、氧化硫化物的功能.它含有光合色素、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等。含蛋白质65%,并含多种维生素、促生长因子、抗病毒活性因子、辅酶Q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光合细菌作为饲料添加剂和直接施于水中可增加养殖品种的体重、提高养殖品种成活率和品种的抗病力、净化和改良养殖水体水质。为探索光合细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笔者2003年6月至9月进行了光合细菌投喂稚鳖和直接放于养殖水体中的养殖试验,现就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1对虾生物絮团高效健康养殖技术概述 1.1生物絮团养殖技术提出背景 对虾生物絮团养殖技术最早由以色列养殖专家Avnimelec在1999年提出,并于2005年在印度尼西亚试验成功,主要通过操控水体营养结构,向水体中添加有机碳物质,调节水体中的C/N比,促进水体中异养细菌的繁殖,利用微生物同化无机氮,将水体中的氨氮等养殖代谢产物转化成细菌自身成分,并且通过细菌絮凝成颗粒物质被养殖动物所摄食,起到维持水环境稳定、实现零换水、提高养殖成活率、降低饲料系数和防治病害等作用的一项技术,它被认为是解决水产养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制约和饲料成本的有效替代技术。  相似文献   

8.
海淡水养殖一、光合细菌的应用光合细菌能充分利用水中硫化氢、氨等有毒物质,提高水中溶解氧,改善水质。光合细菌无毒、无害,菌体含蛋白质60%以上,并富含B族维生素、氨基酸和促生长因子,它还能释放具有抗病性的胰蛋白、辅酶等,有效抑制病菌的繁殖,并对病毒有一定抑制能力。光合细菌一般应用在河蟹苗种培育前期,每立方水体用0.05千克,对控制蟹苗病害发生、提高成活率有明显作用。二、人工种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的种植要根据不同水域条件来确定水草的品种和数量。如:深水区水花生、水浮莲等漂浮植物多一些;沉水植物多的水面…  相似文献   

9.
每年夏天当南美白对虾养殖进入了高温期管理阶段,池内对虾养殖密度大,对虾生理机能旺盛,对虾处于生长的高峰期;饵料投喂量大,池内残饵和排泄物不断增多,水质污染加重,水色透明度降低;藻类、细菌等生物繁殖旺盛,生物量大,水体容易出现温跃层、氧跃层等分层,易使池塘水体产生氧债  相似文献   

10.
2013年3月从武汉喷泉公园人工湖发生水华并散发浓烈异味的水体中分离到1株柔细束丝藻(Aphanizomenon gracile),编号为WH-1,通过探究温度和光强对其生长及异味物质产量的影响,为水体异味物质的防治与消除提供理论依据。经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鉴定其产3种异味物质,分别是β-环柠檬醛(β-Cyclocitral)、土臭素(Geosmin)和β-紫罗兰酮(β-Ionone);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不同温度(15、25、35℃)、光强[15、25、35 μmol/(m2.s)]对该藻株生长及3种异味物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WH-1的最适生长条件和最大Geosmin产量均出现在低温(15℃)、高光强[35 μmol/(m2.s)]的条件下,但溶解态Geosmin的产量并未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不利的生长条件[25~35℃,15~25 μmol/(m2.s)]有利于异味物质β-Cyclocitral和β-Ionone在藻细胞内积累。培养过程中,溶解态β-Cyclocitral和β-Ionone一直维持较低水平(检测线附近波动),表明该类异味物质主要存储在细胞内部,在藻类生长过程中仅少量释放出来。3种异味物质所占比例变化说明,与光强相比,温度对异味物质产量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1.
<正>近20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迅猛发展,集约化高密度养殖逐渐成为水产养殖的主流,目的是发挥各类有限的水体资源,得到更好的经济效益和产量。人工养殖对水产品生产的贡献日益增大。但是集约化生产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在集约化高密度养殖模式下,养殖水体自身污染非常严重,在养殖过程中饵料利用率较低,养殖过程中大量的残饵、生物代谢物、动植物尸体等有机物积累于养殖池底,这些有机物在嫌气细菌的作用下会腐败分解产生大量对水产养殖动物有毒的物质,导致养殖水体的理  相似文献   

12.
1益生菌的作用机理1.1分泌作用通过分泌细菌素、胞外酶等物质,抑制或杀灭有害细菌。1.2竞争作用通过分泌抑制性物质,竞争营养物质,竞争宿主的定植位点,或通过竞争排斥的原理,抑制有害细菌的生长繁殖。1.3提高水产动物的免疫力通过提高抗体水平和巨噬细胞的活力,激活机体体液和细胞免疫系统从而提升宿主的免疫能力。1.4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的含量抑制有害细菌滋生,改善水体环境,促进水产动物的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13.
水产养殖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施健康养殖,最主要的是要改善养殖环境,特别是水处理方面,对育苗期间的水进行脱氮处理是非常重要的。氮进入水体一般以氨的形式存在,在溶解氧充足的条件下,通过硝化作用转化为硝酸盐,在缺氧的条件下,硝酸盐被异氧型细菌还原为亚硝酸盐。非离子氨及亚硝酸盐对水生动物均有毒害作用。虽然硝酸盐相对来说无毒,但量大了,对鱼还是有害的。因此在育苗期间要想提高育苗率,育苗水必须进行脱氮。  相似文献   

14.
《科学养鱼》2006,(4):81-81
一、水产养殖生产中为什么要肥水?水产养殖中肥水的本质就是增加水体内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数量,其作用有两个方面:第一,提高水体本身的增氧能力,促进水体各种物质的循环,保证鱼虾蟹贝生命活动;第二,直接增加了饵料生物的数量,为养殖动物提供营养优良的食物。二、水产养殖生  相似文献   

15.
三角帆蚌养殖水体微生物群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7月12日至2003年6月9日,测定了绍兴县灵芝镇的三角帆蚌养殖池水细菌、放线菌、霉菌和酵母菌的活菌数,并同步进行各采样点的水质监测,监测内容包括:温度、BOD、COD和pH等因子。结果发现:在养蚌水体中,细菌最多,放线菌最少,细菌分布均匀,霉菌、酵母菌和放线菌分布不均匀;温度、BOD和养蚌水体细菌的生长有相关性,COD和水体细菌的生长没有相关性;而养蚌水体细菌能影响河蚌肠道的菌群组成,养蚌水体好氧菌总数增加,河蚌肠道好氧菌总数增加,厌氧菌和双歧杆菌则减少。  相似文献   

16.
<正>生物絮团是养殖水体中以好氧微生物为主体的有机体和无机物,经生物絮凝形成的团聚物,由细菌、浮游动植物、有机碎屑和一些无机物质相互絮凝组成。生物絮团技术最早由以色列养殖专家在1999年系统提出,并于2005年在印度尼西亚试验成功,它是指通过操控水体营养结构,向水体中添加有机碳物质,调节水体中的C/N比,促进水体中异养细菌的繁殖,利用微生物同化无机氮,将水体中的氨氮等养殖代谢产物转化成细菌自身成分,并且通过细菌絮凝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内陆省份,有许多水深低于1.5米的池塘,我们称之为浅水池塘。浅水池塘随着有效养殖水体的减少,载鱼量随之下降,不但影响了产量,降低效益,而且在养殖过程中病害多,养殖鱼成活率低,用药频繁,对水体环境造成了污染。同时,由于鱼塘中存在大量的淤泥,腐殖质多,导致商品鱼有泥腥昧等异味,影响了商品鱼的品质。  相似文献   

18.
枯草芽孢杆菌在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目前常用的活菌制剂有枯草芽孢杆菌、乳酸杆菌、酵母菌、光合菌、玉垒菌、蜡制杆菌等。其中枯草芽孢杆菌属于对人畜无毒害类细菌 ,国内外允许用于饲养添加剂以内服。它在水中大量繁殖时分泌的胞外酶 ,可把水中及底泥中的蛋白质、淀粉、脂肪等有机物分解、吸收 ,有降低水体富营养化和清除底泥的作用。在作用过程中有机营养一部分转化为细胞物质 ,大部分转化为细菌活动的能量。在其转化过程中 ,氨气、氮气就从水中逸散到大气。用这种方法 ,水中氨氮和硝基氮可除去80 %~ 90 %。另一部分有机营养转化为优势的有益菌体。这些菌体一部分进入食物…  相似文献   

19.
文章调查了广东省汕尾市红海湾对虾精养池塘水体中不同形式的碳(C)、氮(N)和异养细菌含量的变化,并分析c和N对异养细菌的影响,以期为养殖过程合理调控水质环境提供理论数据。结果发现,池塘中不同形式的P(C)在养殖前、中期逐渐升高并达到最大值,中、后期缓慢下降趋于稳定,P(N)在养殖前、中期较低,后期升高并达到最大值;异养细菌数在养殖中期的第56天和养殖后期的第98天出现2个高峰,养殖第70天出现低谷。异养细菌数与总无机碳(TIC)和总碳(TC)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养殖中、后期异养细菌数与C/N(TOC/TN)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养殖中、后期水体中C(主要是有机碳)成为影响异养细菌繁殖的限制性因素,适当添加C源可以促进异养细菌繁殖,吸收转化无机氮,从而达到降低水体中无机氮浓度、提高物质循环利用效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该文采用生态学试验方法,对鳜池塘和大棚养殖模式的水质变化规律进行了调查分析,同时采用不同微生态制剂商品(光合细菌、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对鳜养殖水体水质调节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整个鳜养殖周期(苗种至商品鱼),大棚养殖模式水体温度、溶氧、pH值与池塘养殖模式无明显区别;大棚养殖模式三氮(铵态氮、硝态氮、亚硝态氮)变化规律与池塘养殖模式大致相同,但大部分时间前者水体含量较高;大棚养殖模式水体总磷含量高于池塘养殖模式,且总磷最高值出现时间较池塘养殖模式推迟了近1个月。光合细菌对鳜养殖水体氨氮、亚硝态氮以及总氮整体调控效果最佳;枯草芽孢杆菌对降低硝态氮和亚硝态氮有良好的效果;乳酸菌对养殖后期降低水体pH值有一定的作用。结论:相对于鳜池塘养殖模式,大棚养殖模式氮磷物质循环转化效率较低,合理搭配使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养殖效果更佳,同时需注意不良天气对微生态制剂使用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