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流沙湾是中国海水珍珠“南珠”的主产区和广东省重要的贝类养殖区。为评估湾内养殖活动的环境效应,于2015~2016年对流沙湾海区进行了夏(8月)、秋(11月)、冬(2月)、春(5月) 4个季节的浮游植物和海水理化因子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171种,包括硅藻门43属122种、甲藻门 10属44种、蓝藻门2属2种、金藻门2属2种和裸藻门1属1种。流沙湾内湾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为(0.05~79.04)×104个/L,夏季>春季>秋季>冬季,且夏季丰度远大于其他三季,内湾和外湾差异不显著。春季须状角毛藻(Chaetoceros crinitus)、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和明壁圆筛藻(Coscinodiscus debilis)为主要优势种,夏季优势种主要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秋季优势种主要为拟弯角毛藻(Chaetoceros pseudocurvisetus)、奇异棍形藻(Bacillaria paradoxa)、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冬季主要优势种为威氏圆筛藻(Coscinodisus wailesii)、柔弱根管藻(Rhizosolenia delicatula)、岛脆杆藻(Fragilaria islandica)。其中,奇异棍形藻为春、秋、冬季的优势种,红海束毛藻为春、夏、秋季的优势种。冗余分析表明,流沙湾浮游植物优势种在春季与水温和氨氮密切相关,夏季受透明度显著影响,而在秋、冬季受亚硝酸氮含量影响显著。流沙湾不同养殖区的浮游植物多态性和丰度有明显季节差异。与2012年相比,流沙湾外湾的养殖覆盖率提高了近50%,内湾的珍珠贝养殖减少了近90%,养殖品种、规模和分布格局都发生了明显变化,目前流沙湾的浮游植物群落特征正是对其变化的一种响应。夏季鱼类网箱养殖提高了水域营养盐水平并降低了浮游植物多样性。大规模的扇贝养殖则导致了扇贝养殖区浮游植物丰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1年12月(冬季)、2012年5月(春季)和8月(夏季)福宁湾浮游植物及环境因子的调查数据,对福宁湾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多样性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鉴定到种的浮游植物共7门61属149种,硅藻门种类最多,其次是甲藻门。浮游植物种类数以冬季最多,其次是春季,夏季最少。优势种季节更替明显,冬季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柏氏角管藻(Cerataulina bergonii)、近缘黄丝藻(Tribonema affine)、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和刚毛根管藻(Rhizosolenia setigera)。春季优势种为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波状角藻(Ceratium trichoceros)、洛氏菱形藻(Nitzschia lorenziana)和艾希斜纹藻(Pleurosigma aestuarii)。夏季优势种为条纹小环藻(Cyclotella striata)和中肋骨条藻。浮游植物丰度为0.51×104-1298.73×104个/m3,平均丰度为137.90×104个/m3。各季节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1.988,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为0.473,其中春季多样性和均匀度较高,其次是夏季,冬季最低。冬季和夏季,浮游植物生物量与活性磷酸盐呈显著正相关(P<0.05),春季,与活性磷酸盐呈显著负相关(P<0.05),夏季丰度与化学耗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活性磷酸盐是福宁湾浮游植物生物量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3.
乐清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5月和9月对温州乐清湾浮游植物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了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5月共获浮游植物5门37属62种。9月共获5门43属74种。5月和9月浮游植物主要由硅藻和甲藻组成,而硅藻又占绝对优势。5月浮游植物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和琼氏圆筛藻,9月浮游植物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和具翼漂流藻。9月份浮游植物细胞数量明显高于5月份,但5月16个站位的丰度分度均比9月份均匀。9月份浮游植物丰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高于5月份,但9月份的均匀度指数比5月份稍低。本文通过研究乐清湾的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为该海域的生态监测、评价提供依据,也为该海域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于2019年4月在福建省三沙湾海域24个站位进行浮游植物采样调查,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优势种群、细胞密度及生态学指数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三沙湾海域共鉴定浮游植物4门69属181种,其中硅藻门57属161种、甲藻门10属16种、蓝藻门1属3种、金藻门1属1种;优势种有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和菱形藻(Nitzschia sp.);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中层底层表层,水平分布中各站位有较大差异,密度介于(9.20~38.9)×10~6个/m~3之间,平均值为22.67×10~6个/m~3;不同站位丰富度指数介于0.77~1.83之间,平均值为1.24;均匀度指数介于0.35~0.74之间,平均值为0.63;多样性指数介于1.14~2.63之间,平均值为2.13,总体评价处于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5.
通过2012年4月和9月及2013年5月和9月天津大神堂海洋特别保护区海域9个站位定点采样调查,分析了其浮游植物的种类多样性和种群动态.结果表明,该海域共鉴定浮游植物4门20属49种,主要为近岸低盐性种类并伴有少量外海高盐性种类.其中,硅藻门44种,占90%;金藻门1种,占2%;蓝藻门1种,占2%;甲藻门3种,占6%.优势种类有硅藻门的威氏角毛藻(Chaetoceros weissflogii)、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 asteromphalus)、虹彩圆筛藻(Cos.oculus-iridis)、苏氏圆筛藻(Cos.thorii)、尖刺菱形藻(Nitzschia pungens)、美丽曲舟藻(Pleurosigma formosum)、柔弱根管藻(Rhizosolenia delicatula)、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甲藻门的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其中赤潮种类中肋骨条藻一直居于优势地位.该海域浮游植物物种丰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较低,说明种群结构不稳定,总体呈现中度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6.
海州湾海域的赤潮生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3—2008年海州湾海域浮游植物的调查资料,对海州湾海域常见的赤潮生物进行描述、归纳及总结,为赤潮的常规监测和应急监测提供背景资料。结果表明,在海州湾海域共监测到121种赤潮生物,其中重要的赤潮生物有:中肋骨条藻、夜光藻、多纹膝沟藻、短角弯角藻、赤潮异弯藻、链状裸甲藻、海链藻属,这7种(属)赤潮生物都曾经在该海域引发过赤潮。此外,中华盒形藻、海洋原甲藻、梭角藻、三角角藻、圆筛藻属、角毛藻属等赤潮生物在海州湾海域常年分布,也具有引发赤潮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厦门同安湾海域一次三相型赤潮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秀霞 《福建水产》2012,(3):203-207
通过监视监测2011年7月26日-8月7日发生在厦门同安湾的赤潮,对赤潮发生时的水文气象、化学、生物因子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赤潮为三相混合型赤潮,赤潮生物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血红哈卡藻(Akashiwo sanguinea)和角毛藻(Chaetoceros sp.),赤潮最大面积为105km2。水体的富营养化、持续的高温天气和小潮期水体的相对稳定是本次赤潮发生的基本条件,"洛坦"台风的气压影响以及降雨导致的盐度急剧下降是此次赤潮的诱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2001年5月、8月两航次调查材料,对泉州湾网采浮游植物样品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两个航次鉴定到种的共有129种,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为主要种类,其中5月浮游植物的细胞数量和种类数均多于8月。泉州湾的浮游植物具有多样性指数低、丰富度低、优势度高、均匀度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2-2014年对辽东湾浮游植物群落的调查,分析了19-3油田溢油事故发生后辽东湾浮游植物种类、细胞丰度、生物多样性和优势种的变化以及影响因素。调查发现,辽东湾浮游植物种类数在2012年有明显的降低,而在2013年和2014年浮游植物种类数明显上升。辽东湾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夏季异常升高,中肋骨条藻(Skeletomema costatum)出现暴发性繁殖,这可能与海水中油类含量的升高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16年5月(春)、8月(夏)、10月(秋)和2017年2月(冬)在安海湾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对安海湾浮游植物群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共鉴定6门68属139种,其中蓝藻5属5种,裸藻2属3种,绿藻4属8种,金藻1属1种,甲藻11属17种,硅藻45属105种。浮游植物种类以广布种为主,有较多淡水性种类存在。小环藻(未定种)、中肋骨条藻、菱形藻(未定种)、直链藻(未定种)、簇生布纹藻和聚生角毛藻等是优势的种类,其中小环藻(未定种)和中肋骨条藻在各季度月均为优势种。各季度月浮游植物细胞平均数量分别为22.26×10~4、6.23×10~4、10.61×10~4和54.21×10~4cells/L,四个季度月平均为23.33×10~4cells/L。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64。晋江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站位在低潮和高潮时浮游植物数量和多样性指数等变化大,裸藻和栅藻等耐污性种类数量相对较多。安海湾湾顶淡水对部分区域浮游植物有较大影响。浮游植物优势种和多样性指数等的变化表明安海湾浮游植物群落不稳定。  相似文献   

11.
2000-2013年中国南部近海赤潮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历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灾害公报、南海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以及相关统计数据,以2000-2013年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发生的赤潮事件为对象,研究了中国南部近海赤潮发生的时空动态、赤潮生物的生态演替以及与温度、营养盐、地理水文要素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ENSO)的关联。结果表明:(1)时间分布上,赤潮高发期为2月和8月,9月和12月发生频次较低;(2)空间分布上,赤潮集中发生在珠江口以及大鹏湾、大亚湾、深圳湾3个海湾,汕头港、汕尾港、湛江港以及涠洲岛、硇洲岛附近也是赤潮频发海域;(3)引发赤潮的生物共检出31种,包括甲藻20种、硅藻5种、金藻2种、蓝藻2种、黄藻1种、原生动物1种,共检出149次,其中以金藻门的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甲藻门的锥状施克里普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红色赤潮藻(Akashiwo sanguinea)以及硅藻门的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出现次数较多;(4)赤潮生物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演替现象,温度和营养盐结构对赤潮爆发及其优势种演替起关键作用,高通量的陆源污染物与弱化的水动力相互叠加为诱发赤潮提供了条件,而厄尔尼诺效应强度与赤潮发生面积呈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2.
沧州沿岸浮游植物与赤潮生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乐 《河北渔业》2007,(10):12-16
于2006年5-10月在沧州沿岸设6个站点采样。鉴定表明,沧州海域共有浮游植物31属58种,优势种类有球形棕囊藻、中肋骨条藻、格氏圆筛藻等。浮游植物密度较高,最高1.8×106L-1(cells/L),最低52.7 L-1。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0064~3.22,平均1.86。均匀度变化范围为0.0021~0.79,平均0.53。经单项营养指数和营养状态综合指数分析表明,沧州海域富营养化程度较高。调查共发现赤潮生物41种,其中球形棕囊藻在10月末引起赤潮。  相似文献   

13.
条斑紫菜提取物对4种赤潮微藻生长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条斑紫菜水溶性抽提液对前沟藻、中肋骨条藻、米氏凯伦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等4种赤潮微藻生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甲醇、丙酮、乙酸乙酯、氯仿和石油醚等有机溶剂浸泡条斑紫菜干粉,经抑藻圈方法检测条斑紫菜水溶性抽提液的抑藻活性。通过测定藻细胞密度和细胞体积,观察藻细胞形态,分析藻细胞内叶绿素、蛋白质和多糖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对抑藻活性最大的提取物对前沟藻、米氏凯伦藻、中肋骨条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赤潮微藻生长的抑制作用进行分析,并依次以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为提取溶剂,采用液液分离法对此提取物做了进一步分离。结果表明,当条斑紫菜水溶性抽提液浓度超过16g/L时能显著抑制4种赤潮微藻的生长,尤其是对前沟藻和米氏凯伦藻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在5种有机溶剂提取物中,甲醇提取物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此提取物对4种赤潮微藻的生长抑制显著且具有浓度效应,在16g/L时,此提取物对前沟藻、米氏凯伦藻、中肋骨条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70.5%、79.9%、67.1%和65.1%。同时,致使米氏凯伦藻、中肋骨条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等3种赤潮微藻体积变小,运动能力下降,藻细胞出现空洞、细胞破碎和色素减褪等现象;...  相似文献   

14.
厦门海域一次冬季血红哈卡藻赤潮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国斌 《福建水产》2012,34(5):392-397
本文根据2009年1—2月厦门海域一次冬季血红哈卡藻赤潮的调查数据,分析本次赤潮的变化特点,并对血红哈卡藻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赤潮是厦门海域有记载的赤潮中,发生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赤潮。赤潮中血红哈卡藻比中肋条藻更具竞争优势,对水温变化的适应性很强。盐度对血红哈卡藻的繁殖具有刺激作用。在无机磷限制环境中,血红哈卡藻更具竞争优势,而无机氮含量高有利于血红哈卡藻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
虾池赤潮盛衰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首次揭示了虾池赤潮在盛衰过程中池水溶氧、pH、PO_4—P 的变化特征及其与赤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关系。研究表明,由中肋骨条藻和腰带光甲藻共同引起的虾池赤潮在全盛期的每日16:30左右可使池水中的溶氧量比未发生赤潮的虾池约高4mg/L,pH 值约高0.5;PO_4—P 含量于2:30左右达到最小值.8:30左右达到最大值。而水色的日变化则与赤潮生物的垂直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6.
莱州湾和桑沟湾养殖海区浮游植物的研究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系统研究了中国北方两个典型养殖海湾浮游植物的周年变动。从莱州湾浮游植物全年分布来看,早春2~3月是细胞数量的高峰,此时的主要物种是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Grev.)Cleve)和角毛藻(Chaetoceros sp)等硅藻,形成明显的暴发性增长。莱州湾浮游植物的群落演替明显,硅藻和鞭毛藻类交替占优势:有4个月是硅藻占绝对优势,其他藻类很难见到;有4个月是硅藻占优势,甲藻或绿藻为次优势种;有4个月是以单细胞的金藻、绿藻或甲藻占优势。在8月份之前,3个采样点之间浮游植物在数量上差异不大;9月到12月份差异比较大,说明筏式养殖的扇贝对浮游植物数量有一定影响。另外,浮游植物优势种的年际变化,说明包括营养盐在内的海区环境因子可能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7.
莱州湾和桑沟湾养殖海区浮游植物的研究Ⅱ.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系统研究了桑沟湾浮游植物的周年变动,并对中国北方两个典型养殖海湾——莱州湾和桑沟湾的养殖模式及其与浮游植物数量变动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比较。桑沟湾浮游植物数量在3月份达到高峰,此时的主要物种是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 (Grev.)Cleve)和海链藻(Thalassiosira sp.)等。在桑沟湾,浮游植物的群落演替不明显,硅藻在全年都是主要类群。在实验进行的12个月当中,始终都是硅藻占绝对优势,其中10个月很难见到其他藻类,只有两个月发现水中有极少量的甲藻。通过对莱州湾和桑沟湾具体情况的比较,作者发现:海带对浮游植物的压制作用强于扇贝,扇贝的代谢作用有可能促进浮游植物的繁殖。从浮游植物的年际变化也可以看出,养殖模式对浮游植物的数量和种类组成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