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江黄颡鱼人工繁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江黄颡鱼(Pseudobagrus uachelli Richardson)的人工繁殖进行了初步试验,先用LRH-A2预备针催熟,再用1mgPG 2.5mgDOM 3.5μgLRH-A2混合催产,水温24-27℃下,效应时间为20-24h,产卵率可达97%,采用等渗液稀释磨碎的精巢,经人工授精,受精率达70%,采用塑料网片粘卵,在卵化环道内孵化,孵化率达94%,此外,对江黄颡自然繁殖的生态条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黄颡鱼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2003年进行了黄颡鱼人工繁殖6批次人工催产试验。结果表明,黄颡鱼亲鱼采用在成鱼池或亲鱼池中套养方式培育,其催产效果优于专池培育的催产效果。黄颡鱼人工繁殖催产三率分别为催产率69%~82%、受精率63%~81%、孵化率63%~73%。同时进行了不同孵化水源对黄颡鱼催产孵化效果的比较试验.池塘过滤水孵化效果好于曝气的自来水。  相似文献   

3.
以人工饲养的2、3冬龄黄颡鱼为研究对象,进行4批次的人工催产和孵化试验。催产雌亲鱼5960尾,平均体重120.6~148.2g,雄亲鱼350尾,平均体重278.6~310.5g。催产药物为LHRH-A2、DOM和HCG合剂。亲鱼注射后放入水泥池暂养,到达效应时间时实施人工采卵、采精液和人工授精,受精卵脱黏后用孵化桶孵化。雌雄亲鱼为20∶1。共收获受精卵4389.6万粒,孵出水花鱼苗3774.2万尾。平均催产率和受精率达到94.6%和84.1%,每尾雌亲鱼平均产受精卵约0.74万粒,孵化出鱼苗约0.63万尾。结果表明,该方法操作简便,亲鱼产卵率、受精卵孵化率和出苗率均较高,同时,节省人力、物力和空间,可大大提高黄颡鱼人工繁殖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4.
黄颡鱼的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4月21日至7月3日进行了黄颡鱼较大规模的人工繁殖试验,人工催产黄颡鱼6批,其中催产雌性黄颡鱼1017尾,计82.7kg,雄性黄颡鱼1080尾,计130kg,获黄颡鱼苗40万尾左右.本文对黄颡鱼的繁殖季节,雌雄比例,注射方法,几种催产激素对黄颡鱼的催产效果,流水孵化与静水孵化的效果,人工鱼巢的设置,苗种培育等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5.
在长江流域,黄颡鱼的繁殖季节一般是5--8月,在水温20℃以上时进行.我们让黄颡鱼产前在20-24℃的温度下暂养3-5d,把繁殖期提前到4月20日开始,并控制受精卵的孵化温度在22-24℃.在试验中催产了四批共计107组黄颡鱼,受精率达到88-95%,孵化率达到86-94%.这说明,通过加温暂养亲鱼和控温孵化从而适当提前黄颡鱼的繁殖时间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江黄颡鱼,又称瓦氏黄颡(Pelteebagrus va-chelli Richardson),隶属于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是黄颡鱼属中个体最大、生长速度最快的鱼类,二龄鱼体重可达300~600 g,最大个体达1500 g.该鱼由于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无鱼腥味和肌间刺,而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江黄颡原生活在天然水域的流水环境中,但由于近年来随着天然水域环境的恶化和捕捞强度的加大,江黄颡的自然资源量越来越少.为满足广大消费者对江黄颡商品鱼的需求,我们进行了用不同面积的静水池塘养殖江黄颡成鱼的试验,并获得了成功,现将技术要点总结如下,以供广大同行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江黄颡鱼 Pseudobagrusvachelli (Richardson)又称瓦氏黄颡鱼,属鲶形目、鱼危科、黄颡鱼属,是该属中个体最大的种类,目前发现的最大个体体重为1750g,自然分布与长江、淮河、珠江及其干流中,为底栖经济鱼类,是我国的传统渔业对象之一。江黄颡鱼为偏动物性的杂食性,鳜鱼为凶猛肉食性,喜摄食活鱼、活虾,青虾为杂食性,三者中,江黄颡和鳜鱼都喜食鱼虾,但鳜鱼只捕食活鱼和活虾,江黄颡则更多的摄食死鱼和死虾,因此,江黄颡与鳜鱼之间没有食性冲突,投喂饵料鱼虾,两者各取所需。江黄颡、青虾都摄食配合饲料,但江黄颡主要摄食颗粒饲料,青虾则主要摄食…  相似文献   

8.
黄颡鱼的规模人工繁殖试验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王卫民 《水产科学》1999,18(3):9-12
1998年5月4日至5月30日在湖北省孝感市猪湖和武汉市大舒特各水产养殖场进行了黄颡鱼较大规模的人工繁殖试验,共进行7次人工催产,其中催化雌鱼612尾,计45.8kg、雄鱼383尾,计45.9kg,获鱼卵150万粒左右。本文对黄颡鱼的繁殖季节,雌雄比例,注射方法,几种催产激光对黄颡鱼催产效果,流水孵化与静水孵化的效果,人工鱼巢的设置,苗种培育等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最后总结了这次黄颡鱼规模人工繁殖4  相似文献   

9.
为保护、开发利用云南土著鱼类资源,开展了嵩明白鱼的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分别采用不同的催产药物和剂量对嵩明白鱼进行人工催产试验,结果发现,采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2)加马来酸地欧酮(DOM)催产效果好,效应时间为21 h,人工采卵流畅,催产率为100 %;而采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催产效果较差,只有6尾雌鱼产卵,人工采卵不流畅,催产率为50 %。在水温16 ℃条件下,受精卵的孵化时间为96 h,孵化积温为1 536 ℃·h。试验共孵化出嵩明白鱼水花鱼苗4万尾。  相似文献   

10.
江黄颡鱼,又称瓦氏黄颡(pelteebagrus vachelli Richardson),隶属于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是黄颡鱼属中个体最大、生长速度最快的鱼类,二龄鱼体重可达300~600g,最大个体达1500g。该鱼由于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无鱼腥味和肌间刺,而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江黄颡原生活在天然水域的流水环境中,但由于近年来随着天然水域环境的恶化和捕捞强度的加大,江黄颡的自然资源量越来越少。  相似文献   

11.
2011-2013年,利用野生和经人工驯养的野生斑鳜( Siniperca scherzeri )亲鱼进行人工繁殖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地欧酮( DOM)和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LHRH -A3)组成的混合药物催产,在17.8-25.4℃水温条件下,斑鳜亲鱼群体的效应时间为24-46.5 h,存在产卵高峰期,产卵持续时间一般长达1-1.5 d。自然产卵高峰期的受精率较高,最高可达80%以上,早期和晚期的较低;而孵化率差异不大,最高可达86.7%。人工授精的受精率可达91.3%,孵化率可达89.3%。未经人工驯养的野生斑鳜亲鱼人工催产的受精率、孵化率都明显低于经人工驯养的。  相似文献   

12.
江黄颡鱼的仔稚鱼发育及行为生态学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王武 《水产学报》2005,29(4):487-495
江黄颡鱼从出膜仔鱼至夏花历时26d。仔、稚鱼发育分为仔鱼前阶段、仔鱼阶段、稚鱼前阶段和稚鱼阶段;每个阶段义分为3个时期,共12个时期。其中仔鱼前期分为附着期、平游期和开口期。在仔鱼附着时期要提供合适的附着物;仔鱼开口时期的饵料是小型枝角类。仔鱼阶段仍为混合营养阶段,除消耗卵黄外。其主要摄食枝角类。进入傩龟阶段后,其食性先后经2次转食:第1次由浮游动物转为底栖动物;第2次转食由底栖动物转为以动物性饵料为手的杂食性,并开始摄食人工精饲料。根据江黄颡鱼仔、稚鱼的发育特性,提出了一整套提高江黄颡鱼出苗率和成活率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2008年4月16-28日在浙江湖州地区进行了花于水温15℃条件下的人工催产生产性试验。用常规催产剂和方法,催产花亲鱼540尾,其中雌亲鱼355尾、雄亲鱼185尾。试验结果表明:排卵率为91.5%,催产效应时间为29.5 h,群体排卵时间为2.5 h;受精率为98.7%;孵化鱼苗(下塘鱼苗)380万尾。与常规生产水温17~18℃以上催产情况比较,在水温15℃条件下,花也完全可以进行人工催产;除效应时间和孵化时间延长及卵膜难以溶解外,其排卵率、受精率、群体排卵时间和孵化率等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中华沙鳅人工繁殖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从长江、金沙江和岷江水域中收集质量为25.0~100.0 g的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 Günther)进行人工驯养、亲鱼培育和人工繁殖试验.结果显示:野生中华沙鳅能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生长和繁殖.注射人工催产药物鲤鱼脑垂体(PC)和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2)可促使亲鱼产卵和排精,催...  相似文献   

15.
云南光唇鱼的人工繁殖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对云南光唇鱼人工繁殖技术和胚胎发育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采用鲤鱼脑垂体与释放激素类似物等组成的混合催产剂,在19.8~24.3℃的水温下,效应时间为26~28 h,平均催产率83.3%;在流水中孵化,受精率为77.8%,受精卵经过102 h出膜,184 h仔鱼开始平游,孵化率为41.2%。  相似文献   

16.
高白鲑系鲑科白鲑属鱼类,原产苏联,我国引进后进行人工孵化、仔鱼饲育、鱼种培育、亲鱼饲养、人工产卵、孵化、获得了仔代.本文详细介绍了仔鱼饲育条件、技术,成活率达71.15%~85.64%.鱼种培育采用常规方法,但易患鱼病,影响成活率.亲鱼培育采用流水集约化养殖于11月下旬达性成熟进行人工繁殖,本文介绍了人工采卵,授精、脱粘、洗卵及人工孵化技术.  相似文献   

17.
从亲鳖的选育、雌雄的配比、温度、湿度及水化因子进行人工控制,对鳖进行规模人工繁殖试验,获得每只雌鳖产卵45只以上,受精率90%以上,孵化率87%以上,稚鳖成活率99%以上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根据对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繁殖生产实践的探索,总结了一种从产前准备到催熟、催产、孵化和出苗五个生产阶段的苗种批量生产的方法。通过受精卵生物学实验、不同雌雄比生产性试验,提出雌雄分离单性催熟、混合催产素集中注射、同步催产、卵与亲鳅快速分离和发塘标志性形态特征判定等多项关键的技术措施,实现了苗种快速批量生产。三组不同雌雄比的生产试验表明:繁殖亲鳅300组,雌雄比为1∶0.85时,孵化率为70.31%,出苗量最高,出苗152.7万尾。该研究为加快大鳞副泥鳅产业发展,规范人工繁殖和苗种批量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真蛸为福建省近年来新兴的海水养殖优良种类,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商品价值和产业化养殖前景。本文报道了福建省水产研究所2008年-2011年真蛸人工繁殖及受精卵孵化结果:127头雌亲蛸经强化培育,共有77头产卵,获卵194×10^4粒,孵出143.4×10^4头浮游幼体。雌亲蛸获产率46.2%~86.7%,卵子受精率75.6%-91.8%,受精卵孵化率77.9%~95.0%。在20.0~22.5℃水温条件下,真蛸受精卵经21~36d开始孵出,孵出后4~6d为孵出高峰,每窝卵开始孵出至孵化结束维持10—16d。  相似文献   

20.
基于循环水孵化系统的俄罗斯鲟受精卵孵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绝大多数海淡水增养殖鱼类的苗种繁育几乎完全是人工繁殖,但对受精卵的孵化方式的研究较少,尤其循环水孵化方面。为探索封闭循环水孵化系统对鲟鱼(Acipenseriformes)受精卵孵化性能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受精卵孵化率、孵化酶组成和含量以及孵化过程中水体氨氮浓度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封闭循环水孵化系统中总氨氮浓度随孵化时间呈线性增长,受精卵的排氨率为60~90 mg/(g·h),破膜6 h后孵化率为86%,孵化水体中孵化酶累积较严重。俄罗斯鲟的孵化酶主要由分子量为41.3 k Da的蛋白质组成,受精卵的孵化液由23种蛋白质组成,其中包括7种水解酶。研究表明,对氨氮的去除及孵化酶控制技术是循化水孵化系统急需攻克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