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鲪为卵胎生鱼类。卵球形,卵黄淡黄色,有1个大油球和20~30个小油球。胚环下包卵黄3/4~4/5时,出现胚体雏形和神经管。胚体绕卵黄3/4~1周时,口完全裂开,视囊、听囊、心脏、消化道形成,外部器官发育完全,肛门开口于体外,颅顶出现菊花状黑色素环。初孵仔鱼全长3.92~4.04毫米,后期仔鱼全长6.05毫米,鳃盖完全形成。稚鱼全长10.25毫米,头部有10枚骨棘。  相似文献   

2.
渤海半滑舌鳎早期形态及发育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半滑舌鳎的卵为浮性,卵径1.17~1.29毫米,多油球。水温20.5~22.8℃时,受精卵经4小时30分可发育到囊胚期,15小时发育到原肠期,21小时胚体形成,32小时组织器官发育完全。初期仔鱼全长2.56毫米,54~58对肌节。6小时后出现感觉器官,13小时后出现冠状幼鳍原基。21小时后口微裂,咽、胃和肠相通。第二天仔鱼肛门开口。第三天仔鱼全长5.41毫米,胸鳍增大,开始主动摄食。第八天仔鱼全长5.68~5.71毫米,背、腹、臀鳍膜产生皱褶。  相似文献   

3.
通过观察条纹锯鱼旨的胚胎发育过程及卵黄囊仔鱼形态变化,研究其胚胎发育及卵黄囊仔鱼的形态特征、特点。采用Nikon E200显微镜对其胚胎发育形态及卵黄囊仔鱼形态变化进行连续拍照取样,详细描述了其从受精卵到初孵仔鱼的26个具体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孵化温度、发育时间及卵黄囊仔鱼的形态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条纹锯鱼旨的受精卵为球形、游离的浮性卵,平均卵径为0.950±0.039mm;条纹锯鱼旨受精卵孵化需经过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生成期和孵化期6个主要时期,在80目的孵化网箱中,水温20~20.5℃、盐度28~32、DO≥5mg/L、pH7.6~8.4静水微充气的条件下需要46h53min孵化;卵黄囊在仔鱼出膜2d后被吸收。  相似文献   

4.
在水温22~24℃,pH7.0左右的人工培育条件下,对密斯特黄彩鲶(Mystus sp.)仔、稚、幼鱼的形态特征和生长发育进行了观察与研究。密斯特黄彩鲶的鱼苗发育分为卵黄囊期仔鱼期(初孵至第5天)、晚期仔鱼期(第6~10天)、稚鱼期(第11~20天)和幼鱼期(第20天以后)。初孵仔鱼平均全长5.12 mm,卵黄囊体积1.63 mm3;仔鱼第3天开始摄食,第5天卵黄囊被完全吸收,鱼苗主要外部器官主要集中在晚期仔鱼阶期和稚鱼期内形成。仔鱼在饥饿状态下最高初次摄食率出现在出膜后第6天,为84.0%,其饥饿的不可逆点则为出膜后第8天,第8天以后即进入不可逆PNR期,至第11天绝大部分饥饿仔鱼死亡。  相似文献   

5.
本文描述了渤海 Ablennes anastomella 的习性和早期发育形态。Ablennes anastomella 为我国常见的鱼类,经济价值不大,在其一生中多半时间生活在河口浅水区。产卵期5~6月;盛期5月下旬到6月上旬。产卵场水温18~23℃,盐度18—26‰,产卵场集中在河口附近。Ablennes anastomella 为单一卵巢,怀卵量6,900~19,000粒。属附着性卵,卵膜较厚且韧性,附有50余根丝状物。卵径3.10~3.50毫米,无油球,卵黄均匀。胚胎发育期长,培养水温19.0~21.0℃,360~365小时仔鱼孵化。各组织器官分化较早,原口关闭时大部分器官形成了。色素细胞出现的晚,尾芽形成后在胚体上第一次出现点状色素细胞。肌节32—34对时,褐色、桔红色、黄色等不同形状的色素细胞,布满整个胚体和卵黄,以头部为最密集。初孵仔鱼全长12.4毫米,后期仔鱼19.5~20.1毫米;稚鱼23.0~23.7毫米。外部形态变化不大,仅色素细胞的颜色、形状和分布位置略有变化。  相似文献   

6.
以产自黑龙江的三角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为研究对象,对其胚胎和早期仔鱼发育的形态特征和时间进行观察和描述。将受精卵去膜,在Holtfreter氏液中培育,着重观察去膜卵在原肠胚及后期发育的形态特征。在水温(23.5±1.0)℃条件下,黑龙江三角鲂胚胎从受精到出膜历时30 h 10 min,历经7个主要发育阶段(分为卵裂前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出膜期),25个发育时期。初孵仔鱼体长为(4.33±0.16)mm,在(25.5±1.0)℃条件下,经144 h,卵黄囊被完全吸收,此时全长为(7.73±0.20)mm。早期仔鱼可根据眼色素沉积、体色素沉积、鳔和卵黄囊的变化分为眼色素增多期、体色素增多期、鳔出现期、鳔充气期和卵黄囊完全吸收期5个时期。黑龙江三角鲂在鳔充气膨大(出膜后96 h)前无摄食行为。在出膜后96~144 h为混合营养期,此时适宜将仔鱼转入池塘进行夏花培育。本研究旨为黑龙江三角鲂的资源保护和苗种培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太平洋鲱鱼的胚胎发育及初孵仔鱼的形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介绍了通过人工授精法取得的太平洋鲱鱼受精卵的胚胎发育和初孵仔鱼的形态。太平洋鲱鱼的受精卵为粘性球形卵,无油球,卵径为1.42—1.65mm。胚胎发育过程中对水温及盐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其胚胎发育形态同一般硬者鱼类大体相同,唯色素细胞的出现较晚。从受精至孵化在水温7.5—13.2℃条件下,约需经过9.6--12.5个昼夜。初孵仔鱼的全长为5.94—7.66mm,肌节为56—58节,卵黄囊呈卵圆形位于第3—12肌节下方,消化管的末端位于第48—49肌节下方,沿消化管上方两侧各有一列枝状黑褐色素,在胸鳍基的下方及肛门开口处,各有一个黑褐色素斑。  相似文献   

8.
绿鳍马面鲀胚胎和仔鱼早期发育的初步观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显微数码摄像系统观测绿鳍马面纯受精卵的胚胎发育和初孵仔鱼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绿鳍马面纯的卵为球形沉性的粘性卵,卵径平均为644 μm,未受精卵及早期胚胎有油球多个;在18.7~19.2 ℃水温条件下孵化,受精后约40~50 min胚盘形成,1 h 10 min进入卵裂期,6 h 10 min进入高囊胚期,9 h 20 min进入低囊胚期,10 h后进入原肠胚,21 h 40 min后听囊形成,23 h 40 min后形成柯氏囊,41 h30 min后耳石形成,多数胚胎油球溶合为1个,50 h后胚体环绕卵黄达1.3周以上,73.5 h陆续孵出,孵化积温为1375~1411 ℃·h.初孵仔鱼呈前位抱卵方式,油球位于卵黄囊的前端,85 h后开口摄食,5~6 d卵黄囊和油球吸收完,8 d第1背鳍棘突出背鳍膜,18 d发育到稚鱼期.  相似文献   

9.
七带石斑鱼胚胎及仔稚鱼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七带石斑鱼胚胎和仔稚鱼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描述了从受精卵到仔稚鱼各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在水温22±0.5℃、盐度30条件下进行七带石斑鱼仔鱼的饥饿耐受力实验,记录了饥饿条件下初孵仔鱼的存活与生长、卵黄囊与油球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胚胎发育可划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在水温20.5±0.5℃、盐度30.0条件下,受精卵历时38h45min孵化出膜。初孵仔鱼全长1.059±0.071mm,至4日龄全长2.27~2.36mm时,卵黄囊完全消失;16日龄,全长4.99mm时,鳔形成;至25~30日龄,尾鳍鳍条发育完整。在饥饿条件下,初孵仔鱼的死亡高峰出现在孵化后4~6d,半数死亡时间出现在5d,至7d饥饿仔鱼全部死亡。卵黄囊期仔鱼的生长可分为3个阶段:仔鱼初孵时的快速生长期,卵黄囊消失前后的慢速生长期,以及在不能建立外源性摄食后的负生长期。随着生长发育时间的延长,饥饿仔鱼与正常条件下仔鱼的生长差异显著(P<0.05)。饥饿仔鱼体长较短,头大且体瘦,长期饥饿后脑后部下陷。  相似文献   

10.
大泷六线鱼仔鱼摄食及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以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otakii)人工孵化所得的卵黄囊期仔鱼为材料,对仔鱼早期阶段的摄食及生长情况作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13.5~14℃条件下,大泷六线鱼仔鱼6日龄开始摄食,约8日龄卵黄囊耗尽,10日龄饥饿仔鱼进入PNR期,混合营养期为2d;饥饿仔鱼的开口率(初次摄食率)开始较低,此后上升,到卵黄囊耗尽时达高峰(63%),以后又下降。仔鱼前期的生长率平均为0.254mm/d,饥饿仔鱼生长几乎停止,同期喂食仔鱼的生长率亦下降为0.102mm/d;摄食仔鱼在孵化后20d内的全长(L)和日龄(d)的相关式为L=0.085d 7.04。仔鱼存在昼夜摄食节律,在1昼夜中有2个摄食高峰,分别出现在14:00和20:00。  相似文献   

11.
黄条鰤早期生长发育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观察和记录了黄条鰤(Seriolaaureovittata)早期生活史阶段生长发育的形态与数量特征,描述了胚胎和仔稚幼鱼各发育阶段的表观特征与生长特性。黄条鰤成熟卵子为透明的圆球形浮性卵,卵径(1.48±0.04)mm,单油球,油球径(0.37±0.02) mm。在水温(21.5±0.5)℃,盐度32, pH 8.0~8.2条件下,受精卵历经73 h 40 min破膜孵化。初孵仔鱼全长(4.23±0.39) mm,卵黄囊长椭圆形,长度约为全长的1/3。3日龄仔鱼全长(4.61±0.43) mm,开口,卵黄囊消耗95%,眼睛变为黑色,鳔原基形成。4日龄仔鱼全长(4.57±0.88) mm,肛门与外界联通,开始摄食轮虫。5日龄仔鱼全长(4.68±0.25) mm,卵黄囊耗尽,鳔开始充气。油球在8日龄消耗完毕,仔鱼全长(5.14±0.36) mm,完全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7日龄仔鱼全长(4.79±0.36) mm,鳔充气变为亮泡状。初孵仔鱼消化道细而直,随着仔鱼发育,消化道变得粗大,肠道内褶回增多,在10日龄仔鱼全长(5.19±0.37)mm,形成第一个肠道生理弯曲,15日龄仔鱼全长(5.71±0.50)mm,形成第二个肠道生理弯曲,消化能力不断增强。脊椎末端弯曲在15日龄开始,至25日龄全长(8.66±1.06)mm,弯曲过程完成。35日龄稚鱼全长(20.04±1.56)mm,各鳍条数与成鱼一致。60日龄幼鱼全长(65.06±1.94) mm,鳞片形成。80日龄幼鱼全长(134.05±3.25) mm,体表出现一条纵向横贯眼睛和尾椎末端的浅黄色色素带,在体态上与成体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2.
叶尔羌高原鳅胚胎发育与胚后发育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形态学和生态学方法,对叶尔羌高原鳅[Triplophysa(Hedinichthys)yarkandensis(Day)]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阶段全过程进行观察、拍照并测量。结果显示:叶尔羌高原鳅,卵微黏性,略有沉性,受精卵呈卵圆形,卵径为(0.60±0.052)mm,在水温(20.0±1.0)℃下,历时65 h 34 min完成整个胚胎发育分为7个生理阶段过程;胚后发育主要根据卵黄囊、体色、鼓鳔和须的变化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初孵卵黄囊仔鱼全长(2.0±0.65)mm,出膜后7 d,卵黄囊吸收完毕,完全消失;初孵仔鱼继续培育至16日龄,仔鱼鳃盖后缘鼓鳔明显长出,须清晰可辨,体色加深,心脏红色素明显,体色与成体相似,标志后期仔鱼发育完全进入稚鱼期,此时鱼苗全长(8.0±0.45)mm;培育至30日龄,仔鱼鼓鳔完全,鳃盖张合明显,身体透明特征消失,稚鱼阶段完成发育进入幼鱼期,此时全长达(13.0±0.55)mm,其外部形态和生态习性均与成鱼相似。试验中,卵黄囊长度(LY)和出膜天数(D)的关系式:LY=0.0286D2–0.0636D+3.1196(R2=0.9050);用直线方程拟合卵黄囊长度(LY)和卵黄囊仔鱼全长(LT)的关系式:LY=–1.315LT+5.368(R2=0.8199);拟合卵黄囊仔鱼全长(LT)和出膜后仔稚鱼天数(D)的关系式:LT=–0.0263D2+0.5113D+1.6169(R2=0.9890)。本研究旨在通过了解叶尔羌高原鳅的早期发育特征为该物种的保护和增殖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并对其苗种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短尾大眼鲷卵及仔、稚鱼的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仁斋  陆穗芬 《水产学报》1982,6(3):243-252
本文报道了用人工授精方法和拖取浮游仔稚鱼的材料,研究观察短尾大眼鲷的卵内发生的特征。成熟受精卵浮性,直径0.57-0.88毫米;油球一个,直径0.17-0.2。毫米。在水温27℃中培养,受精后17小时可全部孵出仔鱼。胚体发育到尾芽离开卵黄时,在嗅囊附近,听囊前后各出现一对黑色斑。油球位于吻下,其表面出现星状黑色素胞。这些特征一直保留到孵化后5小时的仔鱼.发育到后期仔鱼,头部开始生有枕骨棘,渐长大向后伸长呈枪状。眼框骨也隆起,上沿出现小刺。直到稚鱼期体长8毫米左右,枕骨棘开始退化变短,以后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4.
鞍带石斑鱼仔稚(幼)鱼的发育和生长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鞍带石斑鱼的仔稚幼鱼形态发育的各个阶段进行了观察与研究,详细描述从初孵仔鱼到幼鱼各个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时间。根据卵黄囊的变化,长鳍棘的长出与收缩,鳞片和体色斑纹的出现,鞍带石斑鱼胚后发育可以划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仔鱼期又可分为卵黄囊期仔鱼和后期仔鱼。水温27~30℃,盐度27~31,pH值8.0~8.4的海水中培育,初孵仔鱼至孵化后2日龄为卵黄囊期仔鱼。2日龄仔鱼开口,3日龄至20日龄为后期仔鱼,22日龄至30日龄为稚鱼期,31日龄进入幼鱼期。鞍带石斑鱼胚后发育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是背鳍棘和腹鳍棘的生长和收缩,也是生产育苗当中比较关键的仔稚幼鱼变态过程。  相似文献   

15.
温度对池沼公鱼(Hypomesus olidus)仔鱼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研究表明,水温(12±0.5)℃、(16±0.5)℃和(20±0.5)℃时,其仔鱼均能正常生长发育;随温度升高,仔鱼全长生长加速,卵黄囊和油球吸收变快。在12~20℃温度范围内,温度每升高4℃,仔鱼的全长、卵黄囊和油球变化差异显著(P〈0.05)。当温度达到24℃时,仔鱼卵黄囊和油球不能正常吸收,生长受到抑制,与其它3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水温12~20℃,池沼公鱼仔鱼可以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6.
温度对池沼公鱼(Hypomesus olidus)仔鱼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研究表明,水温(12±0.5)℃、(16±0.5)℃和(20±0.5)℃时,其仔鱼均能正常生长发育;随温度升高,仔鱼全长生长加速,卵黄囊和油球吸收变快。在12~20℃温度范围内,温度每升高4℃,仔鱼的全长、卵黄囊和油球变化差异显著(P<0.05)。当温度达到24℃时,仔鱼卵黄囊和油球不能正常吸收,生长受到抑制,与其它3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水温12~20℃,池沼公鱼仔鱼可以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7.
黄鹂无齿鲹(Gnathanodon speciosus)是一种兼具观赏与食用价值的名贵海水鱼类。本文报道了黄鹂无齿鲹的胚胎及胚后发育特征。受精卵孵化条件为:盐度(30.26±0.67)‰、 温度 (24.72 ± 0.32)°C 、 pH值(7.46±0.12)、溶解氧(5.13±0.33) mg/L、光照强度约3 000 LUX。结果显示黄鹂无齿鲹受精卵为透明浮性圆球形,平均卵径764.29 ± 14.74 μm;含单油球,油球平均直径166.32 ± 18.28 μm。胚胎发育历经受精卵期、胚盘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与孵化出膜期8个阶段,再进一步细分成24个时期。受精后18 h 30 min孵化出膜,进入仔鱼阶段(含前仔鱼期和后仔鱼期)。前仔鱼期位于孵化后0-3天,卵黄囊没有完全吸收;后仔鱼期位于孵化后4-20天,卵黄囊完全吸收。初孵仔鱼全长1 520 ± 19 μm,出膜后第6天油球储备耗尽并形成鳔。孵化后第20天,鱼体后脊索完全弯曲,各鳍和消化系统发育完善,体表大量色素沉淀且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仔鱼进入稚鱼阶段。本研究为黄鹂无齿鲹苗种培育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试验结果表明,受精卵授精后120 h,仔鱼开始出膜,初孵仔鱼(体长5.6~6.8 mm,平均体长6.35 mm)鱼体透明,体表和卵黄囊均无黑色素分布,尾鳍透明光滑,具口凹和眼色素并形成胸鳍原基,至卵黄被完全吸收时胸鳍鳍条开始形成,至28日龄时仔鱼各鳍发育完全,肌节数38~42。根据卵黄囊存在的情况和脊索的弯曲程度将仔鱼划分为卵黄囊仔鱼、前弯曲期仔鱼、弯曲期仔鱼、后弯曲期仔鱼。仔鱼眼径与头长比呈递减趋势,进入后弯曲期,体长迅速增加(≥11.8 mm)。唇鱼骨仔鱼体背与体侧黑色素由背鳍下方向尾部扩散,继而由中部至头部扩散。胸鳍附近最早出现鳞片,然后向后侧覆盖,最后在腹部出现鳞片。  相似文献   

19.
瓯江产唇(鱼骨)的早期形态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受精卵授精后120 h,仔鱼开始出膜,初孵仔鱼(体长5.6~6.8 mm,平均体长6.35 mm)鱼体透明,体表和卵黄囊均无黑色素分布,尾鳍透明光滑,具口凹和眼色素并形成胸鳍原基,至卵黄被完全吸收时胸鳍鳍条开始形成,至28日龄时仔鱼各鳍发育完全,肌节数38~42。根据卵黄囊存在的情况和脊索的弯曲程度将仔鱼划分为卵黄囊仔鱼、前弯曲期仔鱼、弯曲期仔鱼、后弯曲期仔鱼。仔鱼眼径与头长比呈递减趋势,进入后弯曲期,体长迅速增加(≥11.8 mm)。唇鱼骨仔鱼体背与体侧黑色素由背鳍下方向尾部扩散,继而由中部至头部扩散。胸鳍附近最早出现鳞片,然后向后侧覆盖,最后在腹部出现鳞片。  相似文献   

20.
泥鳅胚胎和幼鱼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文彪 《水产学报》1985,9(1):37-47
本文研究了用人工授精、孵化方法获得的泥鳅胚胎、幼鱼的形态特征。此项研究于1983年3—5月份在珠海市进行。卵圆球形,具弱粘性,卵径0.72-0.84毫米。在水温19.5—23℃情况下,多数受精卵经26小时40分后孵化出苗。初孵仔鱼全长1.95—2.4毫米,体节26-32对。在水温19—28℃情况下,孵化2天后,幼鱼具长条状外鳃。5天后,幼鱼卵黄囊大部分被吸收。15天后,外鳃消失,内鳃形成。45天后,幼鱼外部形态发育完全,形似成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