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洲鲥仔稚鱼脊柱及附肢骨骼系统的早期发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描述了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仔稚鱼(1~51日龄)脊柱、胸鳍、尾鳍、背鳍等附肢骨骼的形态发育特征。结果显示,脊柱的发育开始于10日龄仔鱼尾部的髓弓、脉弓和尾下骨的出现,16日龄髓弓和脉弓延伸形成髓棘和脉棘,19日龄脊柱出现分节的硬骨环,23日龄所有椎体形成。各附鳍支鳍骨发育顺序先后依次为胸鳍、尾鳍、背鳍、臀鳍和腹鳍。胸鳍在2日龄时出现乌喙骨,13日龄形成软骨质的胸鳍支鳍骨,19日龄仔鱼肩带和上匙骨开始骨化;尾鳍的尾下骨最早出现在5日龄,12日龄尾鳍形成2枚尾上骨、1枚尾杆骨和6枚尾下骨,19日龄仔鱼尾椎和尾鳍率先开始骨化,直至23日龄尾鳍骨骼系统钙化完全。最终背鳍和臀鳍分别形成18和22根鳍条。美洲鲥骨骼发育研究对其早期发育功能趋向、环境优化及分类鉴定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microCT扫描技术的鲤骨骼和显微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活体鲤(Cyprinuscarpio)骨结构、形态、连接、空间分布以及骨骼矿物质组成对鲤的选育、行为学研究以及肉品加工有重要的意义。X射线显微CT技术(microCT)对样品没有破坏,可实现活体检测,并能获取活体任意形态的结构参数。因此,文章通过这项技术来研究活体鲤的骨骼状况。结果显示,脊椎骨与头、尾相连,胸鳍位于头骨后,背鳍、腹鳍和尾鳍与整个脊椎骨并不相连。骨体积分数和骨小梁厚度在腹鳍较高,头尾较低;骨表面积体积比、骨小梁数量和骨小梁间隔在头部较高,腹鳍较低;骨矿物质含量、骨矿物质密度和组织矿物质含量在背鳍最高;骨体积分数在腹鳍最高,胸鳍、背鳍和尾鳍次之,头尾较低。骨小梁厚度、矿物质含量等在背鳍、腹鳍部位较高,这可能与鲤的运动有关,而头骨表面积体积比、骨小梁数量和骨小梁间隔较高可能与头部的复杂结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毛非凡  陈刚  马骞  周启苓  施钢  黄建盛  邝杰华 《水产学报》2023,47(8):089105-089105
为探明军曹鱼仔稚鱼早期脊柱及附肢骨骼的发育特征,本研究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分别利用阿利新兰、茜素红对软骨、硬骨以及1~33日龄军曹鱼仔稚鱼全骨骼进行染色,系统观察并描述其脊柱和附肢骨骼的发育特征。结果显示,军曹鱼脊柱开始发育的标志为7日龄仔鱼中脉弓和神经弓的出现;13日龄稚鱼椎骨、神经弓和脉弓开始骨化;背肋、腹肋分别于17、20日龄开始骨化;29日龄稚鱼脊柱骨化完成。附肢骨骼骨化起始顺序依次为胸鳍、尾鳍、腹鳍、背鳍和臀鳍。胸鳍匙骨于4日龄出现,肩胛骨孔于12日龄出现,同时上匙骨开始骨化;乌喙骨与肩胛骨于20日龄开始骨化;第1尾下骨于5日龄出现,15日龄稚鱼尾杆骨、侧尾下骨和尾鳍鳍条开始骨化,18日龄稚鱼尾下骨开始骨化;腹鳍支鳍骨于17日龄延伸至匙骨,同时腹鳍开始骨化;臀鳍和背鳍于17日龄由前向后开始骨化。研究表明,军曹鱼在13日龄进入稚鱼期,早期发育阶段的骨骼发育特征与其功能性适应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对研究军曹鱼早期骨骼发育与功能适应、优化养殖条件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日本鬼鲉脊柱和附肢骨骼的早期发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软骨-硬骨双染色的方法对日本鬼鲉从初孵仔鱼到35日龄的发育过程中脊柱和附肢骨骼的发育进行系统观察.结果显示,脊柱的发育以10日龄髓弓的出现和1 1日龄脉弓的发育为起点;其中,椎体、髓棘、脉棘在20日龄形成,至35日龄基本完成骨化并伴随着躯椎的弯曲,并且发育和骨化顺序均为从前向后.附肢骨骼的发育顺序依次为胸鳍、尾鳍、臀鳍、背鳍和腹鳍.胸鳍的发育以3日龄胸鳍的匙骨、支鳍骨原基的出现为起点,11日龄软骨质的胸鳍支鳍骨形成,35日龄胸鳍下端支鳍骨游离.腰带和腹鳍出现较晚,在18日龄开始发育,但发育较快.背鳍和臀鳍出现在20日龄,23日龄时出现完整背鳍和臀鳍形态,并伴随着鳍棘的发生;背鳍从身体中部出现,此后鳍棘由前向后发育,而臀鳍从身体中部向后发育.尾鳍发育以8日龄仔鱼尾下骨的发育为起点,15日龄尾鳍基本成型,尾下骨和尾鳍条分为上下两部分.35日龄尾鳍支鳍骨形成并初步完成骨化.对日本鬼鲉脊柱和附肢骨骼的早期发育研究,为早期发育过程中的功能适应性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一、选择雌、雄亲鱼的问题1.从胸鳍、背鳍和白斑点鉴别雌、雄鱼(1)胸鳍雌鱼胸鳍宽而前端圆;雄鱼的胸鳍较雌鱼大,形狭而前端尖,且在胸鳍的第2软条的基部上,有一个小骨板。(2)背鳍在5~6月的产卵期,雌鱼背鳍的末端两侧,没有肉质的小隆起,而雄鱼在同一部位,有明显的肉质小隆起。(3)白斑点在5~6月的产卵期,雌鱼横腹的腹鳍上部有一个白斑点,雄鱼则无。特别是在产卵期捕捞的野生雌泥鳅,几乎都有白斑点。这个白斑点是产卵后的特征。由于产卵时,雄鱼紧紧卷住了雌鱼,压着雌鱼的腹部,鱼卵得以向体外排出,与此同时,雄鱼放出精子,进行体外受精。在这过程中雄鱼的  相似文献   

6.
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于体视镜下观察金钱鱼1~45日龄仔稚鱼脊柱、腹鳍、臀鳍等附肢骨骼的早期发育。结果显示,1~8日龄金钱鱼仔鱼脊索为无分节的圆锥体,11日龄髓弓和脉弓的出现标志着脊柱发育开始,28日龄出现分节的硬骨环,38日龄脊柱形成22~24节椎骨。所有附肢支鳍骨发育的顺序为胸鳍、腹鳍、尾鳍、臀鳍和背鳍。胸鳍在5日龄时形成胸鳍支鳍骨,38日龄上匙骨和肩带骨化;腹鳍在5日龄时出现腹鳍支鳍骨,33日龄时腹鳍支鳍骨原基硬骨化完成;尾鳍的尾下骨最早出现在11日龄,15日龄脊索末端向上弯曲,41日龄尾鳍骨化完成;臀鳍在13日龄时排泄孔与尾下骨之间出现6根软骨质的支鳍骨,22日龄时臀鳍前4根锐化臀刺,38日龄时臀鳍开始骨化;背鳍在13日龄时形成9枚软骨质的支鳍骨,21日龄背鳍前10~11根鳍条锐化成背棘,33日龄背鳍支鳍骨和鳍条相继开始硬骨骨化。在温度25.5~29.1℃,盐度由25逐渐降至1.7的养殖条件下,15日龄金钱鱼尾索上翘,主动捕食和运动能力增强,由仔鱼期转入稚鱼期;20日龄时开始出现栉鳞,可以逐渐盐度淡化;鱼棘出现后,苗种生产过程中应注意被刺伤。第1背棘为倒棘、臀棘的数量和栉鳞的出现是金钱鱼科在鲈形目分类划分的显著判断标志。金钱鱼仔稚鱼骨骼发育研究结果对其早期发育环境适应、生产操作和分类鉴定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海马(Hippocampus sp.)既是一种海产品,也是一种名贵中药材,素有“南方人参”之称,又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一般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在我国,海马的主要养殖品种为斑海马(Hippocampus trimaculatus Leach)、大海马(H.kuda Bleeker)和线纹海马(H. kelloggl Jorden et Snyder)。虽然海马的外形与我们通常见到的鱼类有较大的差别,但是,它的生理结构却明显具有鱼类的特点:用鳃呼吸,有脊椎骨,有背鳍、胸鳍和臀鳍。因此,生物学家在分类时将海马列入了鱼纲、海龙科、海马属。目前,海马在国内外具有广阔的市场,但由于供需矛盾较…  相似文献   

8.
2008年11月在广西北海市侨港镇码头采获银鲈科Gerreidae、银鲈属Gerres鱼类标本两尾,经鉴定为大棘银鲈Gerres macracanthus Bleeker,1854,系我国南海鱼类一新记录。其主要特征为:体长卵圆形,侧扁,体长为体高的2.2~2.3倍;体背腹缘均呈弧状隆起,体高以背鳍起点处最高。口小,能活动,伸出时略向下倾斜。体被薄圆鳞,易脱落;侧线鳞41~43枚。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背鳍IX-10,第2鳍棘延长呈丝状,压倒时末端伸达尾柄;臀鳍Ⅲ-7,以第3鳍棘最长;胸鳍长,末端可达臀鳍起点上方;尾鳍叉形。新鲜标本体背部银灰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有7~10条青灰色横带;背鳍灰白色,第2鳍棘黑色;臀鳍、胸鳍和腹鳍淡黄色;尾鳍灰黄色,上、下叶内缘暗色,下叶外缘白色。  相似文献   

9.
刘鑫  张东  林听听  周丽青 《水产学报》2020,44(6):907-914
为了解灰海马的细胞遗传学特征,便于今后开展灰海马的种质评价与鉴定、规模化人工繁育、亲缘关系研究及人工选育等工作,实验以雌雄灰海马的背鳍为材料,采用秋水仙素浸泡和常规热滴片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借助Photoshop图像软件,将同源染色体配对、拼贴,做出染色体核型图。采用Image J软件的自定义曲线测量功能,以着丝粒的中心位置为起点,顺着染色体弯曲的形态,到染色体臂末端为终点,测量线段长度,得出图片中染色体的臂长,根据相同放大倍数下标尺的测量值,换算出染色体的实际臂长。根据臂比值,将染色体进行配对、分类后,得出灰海马的染色体核型公式。结果显示,灰海马的背鳍组织可作为其染色体制备的理想材料,实验选用的染色体制备方法能获得图像清晰、形态良好的细胞分裂相。此法简单、效果好,解决了海龙科鱼类染色体制备的难题;灰海马具有22对染色体,二倍体染色体数目2n=44,雄鱼的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sm+20st+22t,雌鱼的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1m+2sm+20st+21t,雌鱼存在性染色体异型的现象,因此灰海马的性染色体为ZW/ZZ型。  相似文献   

10.
尖塘鳢的形态生物学与细胞核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观察并解剖30尾活体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oratus),详细记录其形态特征和内部结构。尖塘鳢腹鳍胸位,胸鳍宽大呈扇形;背鳍2个,分离;闭鳔,I形胃,肠粗短,无幽门盲目囊;肝单叶;体被栉鳞,体表外观有纵向线条,无侧线。以肾脏为材料,用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尖塘鳢的染色体数目为2n=46。核型公式为2Sm 2St 42t,MF=50。  相似文献   

11.
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描述了鳜(Siniperca chuatsi)仔稚鱼(1~35日龄)头骨、脊柱、附肢骨骼的骨化发育特征。结果显示:(1)头骨前鳃盖骨于14日龄最先骨化, 15日龄上下颌骨骨化,且上下颌骨相对长度呈现连续变化过程。17日龄后,颌齿、关节骨、舌颌骨骨化;19日龄,隅骨、间鳃盖骨、鳃盖骨、鳃条骨、额骨骨化。20日龄后,方骨、下鳃盖骨、辅上颌骨等骨化; 35日龄,头骨骨化基本完成。(2)脊柱于15日龄由前向后骨化, 20日龄背肋与腹肋由基部向末端骨化, 29日龄骨化完成。脉弓与脉棘、髓弓与髓棘均由前向后、由基部向末端骨化,脉棘与髓棘骨化时间晚于相应的椎体。(3)附肢骨骼骨化顺序依次为胸鳍、背鳍、臀鳍、腹鳍、尾鳍。胸鳍匙骨于16日龄骨化,乌喙骨与肩胛骨于25日龄骨化;背鳍、臀鳍分别于18日龄、20日龄骨化,骨化方式相似;腹鳍于23日龄骨化,骨化方式与胸鳍相反;尾杆骨、尾下骨于25日龄骨化,附肢骨骼于35日龄基本骨化完成。结果表明,鳜骨骼骨化发育与其早期运动、摄食与御敌等行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虎鲸     
虎鲸是鲸的一种,也是海洋中的猛兽,性残暴贪吃,能捕吃海洋里的任何动物,如海豹、企鹅以及凶猛的鲨鱼等,就是比它大的别种鲸鱼,它也要吃,所以拉丁文称之为"鲸之暴君".虎鲸背黑腹白,大者长十公尺左右,头至背鳍的距离,相当于背鳍至尾部;尾作水平形,状似蝶,阔约等于背鳍至尾部的三分之二;胸鳍较背鳍长四分之一左右.小目大口,上下颚各有牙齿二十四牧,但也有不到此数的.上齿向内弯进,  相似文献   

13.
我所是养殖美洲规模较大的单位之一、几年来的养殖实践表明,该鱼类的确具有疾病少的特点。但因该鱼类体表无鳞片,胸鳍和背鳍各有一根硬棘,操作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基于 2014 年 6–7 月在杭州湾北部水域用大型仔稚鱼网(口径 1.3 m、网目 0.5 mm)进行表层拖网所采集的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ncidus)仔稚鱼样本, 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 探讨了棘头梅童鱼仔稚鱼(体长范围为 3.3~12.7 mm)脊柱及附肢骨骼的早期发育和骨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脊柱骨化之前不分节, 而是由前向后逐渐长出的多个骨环把脊柱分节, 硬骨化出现的顺序大体上为由前向后。髓弓在脊柱骨化之前完全形成, 相对于一些低等鱼类髓弓等的生成方向是从中间向头尾和从后向前进行, 棘头梅童鱼的髓弓由前向后生长, 属于相对高等鱼类的生长类型。胸鳍支鳍骨是最先发育的附肢骨骼, 为能够自由地游泳摄食和从内源性营养转变为外源性营养提供了保障。后颞骨的形状十分特殊, 具有四枚向不同方向突起的棘; 背鳍支鳍骨由体中部开始向前后生长, 尾鳍支鳍骨的骨化晚于其他附肢骨骼, 侧尾下骨与其相邻的两枚尾下骨的基部融合, 为其游泳提供了强劲的动力。该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为早期形态学分类提供骨骼发育学方面的科学依据, 对棘头梅童鱼人工繁殖过程中结合骨骼发育进行技术上的契合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绿鳍马面鲀     
<正> 绿鳍马面鲀属鲀形目、革鲀科、马面鲀属。俗称橡皮鱼、剥皮鱼(上海和江苏、浙江、福建)或猪鱼、皮匠鱼等(辽宁、河北、山东)。外形较特殊,体颇侧扁,口小,牙门齿状。鳞小,呈绒毛状。第一背鳍有1粗大鳍棘,第二背鳍具34~41鳍条。臀鳍具32~38鳍条。两腹鳍退化成1不能活动的短棘,体呈蓝灰色,第二背鳍、臀鳍和胸鳍均呈绿  相似文献   

16.
吴青 《海鲜世界》2002,(3):30-31
鱼翅,即鲨鱼的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一种名贵的海鲜,它分为背鳍(又名背翅、劈刀)、胸鳍(又名上青翅、荷包翅)、尾鳍(又名勾翅、叉角翅)等3种,其中以背鳍最好。鱼翅为软骨组织,烧、炖、煨、烩均可。  相似文献   

17.
文昌鱼类弹性蛋白的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用组织化学的方法对文昌鱼鱼体各段连续切片进行检测,发现其口须支持骨骼及鳃弓骨骼中存在VIH染色阳性物质。再用弹性蛋白酶对文昌鱼咽部组织切片及新鲜解剖的鳃组织进行消化,镜检后发现VIH阳性物质已被消化掉。从而提示文昌鱼鳃弓骨骼中的VIH阳性物质可能是一种类弹性蛋白。  相似文献   

18.
王辑 《内陆水产》2001,26(9):42-42
二十六玻璃拉拉鱼别名印度玻璃鱼,属双边鱼科阔嘴鱼属鱼类,产地:印度、孟加拉、缅甸等地。1形态特征身长5厘米,身体较宽,且侧扁略呈椭圆形,头小,吻圆,眼睛较大。背鳍2个,第一背鳍较高,略似三角形,由7根鳍棘组成,第2背鳍紧接第1背鳍,由1根鳍棘和12~15根软鳍条组成;尾鳍叉形臀鳍较长,起点约在腹部的中央,终止点约与第2背鳍终点相对,由3根鳍棘和13~15根鳍条组成;腹鳍位于胸部,稍后于胸鳍的下方,有1根鳍棘及5根锯条;胸鳍长圆形,有9~10根锯条。侧线鳞60~70片。整个身体呈透明状,在灯…  相似文献   

19.
于在黄海中南部海域采集的23尾体色花纹各异的狮子鱼标本,利用形态学和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因(COⅠ)相结合的方法,对黄海中南部海域狮子鱼种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2尾标本在可数性状和可量性状,如背鳍、尾鳍、臀鳍、胸鳍、幽门盲囊、头长/体长、头长/吻长、眼间隔/眼径、体高/体长等,属于细纹狮子鱼的范畴。其中4尾标本体表覆盖明显黑褐色横斑。5尾体表覆盖不规则斑纹,眼部存在放射性白色条带,头部及尾部存在明显的纵纹。9尾在头部或体侧具有褐色或者黑褐色细点,臀鳍黑色,尾鳍基部有1白斑。4尾体表尾红褐色,具有纵行细纹,背鳍、尾鳍、臀鳍及胸鳍外缘灰黑色;另1尾根据可数性状判断,其属于网纹狮子鱼,头部和体背部具有大小不等的白色小圆斑,尾长形、后端圆凸,背鳍基部两侧具有6–7个密集的斑点。COⅠ分析也具有相同的结果,其中22尾细纹狮子鱼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02–0.003,与网纹狮子鱼的遗传距离为0.134,与其他种类如戴氏狮子鱼、细尾狮子鱼、光皮狮子鱼等的遗传距离较近,为0.057–0.067。  相似文献   

20.
<正>大黄鱼属石首鱼科,俗名黄瓜鱼、大鲜、大黄花鱼,为广温广盐性集群洄游鱼类,食性广,栖息于60米以内的近海中下层。大黄鱼鱼体呈纺锤形,头大而侧扁,颏部有4个不明显的小孔,背鳍和臀鳍的鳍条基部2/3以上为小圆鳞,背鳍起点在胸鳍起点的上方,背侧中央枕骨棘不明显,尾柄细长,一般体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