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插片育珠对三角帆蚌耗氧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流水法现场比较研究了不同季节(夏季和秋季)育珠和未育珠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mingii)的耗氧率。所用三角帆蚌为养殖在同一个池塘中的同一批的3龄蚌。夏季和秋季实验所用的育珠蚌插片后的养殖时间分别为83 d和128 d。实验结果表明,夏季育珠蚌(蚌重137.6 g±14.4 g)的耗氧率为(769±267)mg/(kg·h),显著低于未育珠蚌(蚌重100.3±15.0 g)的耗氧率[(1 146±265)mg/(kg·h)]。秋季育珠蚌(蚌重144.2 g±16.2 g)的耗氧率[(632±191)mg/(kg·h)]与未育珠蚌(蚌重134.4±17.9 g)的耗氧率[(601±137)mg/(kg·h)]相比无显著差异。无论夏季或秋季,育珠蚌和未育珠蚌耗氧率在夜间均高于白天。在夏季将育珠蚌和未育珠蚌连续饥饿3 d后其耗氧率均显著下降;而在秋季连续饥饿3 d后育珠蚌和未育珠蚌耗氧率变化相对较小。本实验结果证实插片育珠可影响三角帆蚌耗氧率,但不会改变三角帆蚌耗氧率的昼夜节律;插片育珠对三角帆蚌耗氧率的影响程度因养殖季节而异。  相似文献   

2.
蚌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育珠蚌发病原因比较复杂,如蚌种近亲繁殖,养殖性能下降;水面重复养殖多年,育珠所需微量元素减少,抗病育珠能力减弱;水环境恶化,水源污染,各种病原体的侵袭;手术操作中消毒不严重、蚌体瘦弱、抗病力差等,这些都是导致蚌病频繁发生的直接原因。珠蚌吊养在水中,肌体包被在双壳中,因而蚌病不易发现,一旦患病,很难控制和治疗。因此,蚌病应该以防为主,治疗为辅,根据笔者多年的生产经验,有如下体会。1、自繁自育,严禁外购小蚌。手术蚌,可以自己繁育培养,尽可能不购或少购外地幼蚌,切断病源菌的传播途径。目繁自育可有目的地…  相似文献   

3.
生态防蚌病的新措施近年来蚌病猖獗,死亡率极高。加之珠价一跌再跌,使珠农亏本停养。造成原因主要是:一、水面重复养殖多年,育珠所需微量元素减少,抗病成珠能力减弱。二、育珠多年,水质瘦化,致病菌蔓延。三、珠蚌接种时消毒不彻底,病毒感染。四、水源感染、污染。...  相似文献   

4.
1979年以来,我县三角帆蚌蚌病蔓延严重,育珠蚌的成活率甚低,严重的地方甚至全部死亡。据统计,1979年以前,全县养殖的三角帆蚌要占总数的80%左右,三级以上的优质珠占21.6%。尔后,随着蚌病的蔓延,三角帆蚌的比例下降到10~20%(1981),三级以上的优质珠下降到3.2%;当年繁殖的三角帆蚌幼蚌也只长到3~4厘米,到第三年后才能达到10厘米左右,方能作育珠蚌用,接种后三年才能收珠,整个周期共需六年时间。  相似文献   

5.
珍珠蚌从天然野生状态被迫高密度吊养于水体养殖后,严重改变了它原有的自然习性,容易发病是很正常的现象。随着养蚌育珠队伍逐渐扩大,种蚌或育珠蚌的大范围跨地区跨水域养殖极为普遍,疫病的地区间蔓延日趋严重,控制蚌病成了育珠生产成败的关键。蚌病治疗难主要也因为病蚌不易被人察觉。生产中往往是通过入池检查死蚌或观察群体蚌的喷水能力来衡量蚌体的健康程度。大多数珠农一旦发现蚌喷水下降,就立即采取冲水或换水措施来改善环境,以便提高其喷水能力,但时常收效甚微,到底什么原因呢?一、蚌体喷水能力下降的原因1.水质(1)溶氧:适宜珍珠蚌生…  相似文献   

6.
张元培 《内陆水产》1993,(12):28-30
育珠蚌的病害,按病原性质,可分为传染性蚌病、侵袭性蚌病和者它因素引起的蚌病。  相似文献   

7.
三角帆蚌疾病及其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三角帆蚌疾病的发病原因,症状,及综合防治措施。对试验池塘中的手术蚌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即池塘彻底清整消毒,蚌手术前后药物消毒,吊蚌前水体消毒,吊蚌后药物挂袋,加强日常管理,预防蚌病发生,历时一年半,实验结果表明: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的育珠三角贝蚌死亡率为2.8%,而对照组的育珠蚌死亡率达68.4%。  相似文献   

8.
淡水珍珠养殖是一种投资多、效益高、时间长、风险大的特种水产养殖业。所谓风险,它包括多个因素,而最主要是蚌病,由于某个技术环节失误引起蚌病,导致大面积河蚌死亡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在养蚌育珠过程中,掌握河蚌各个时期的生活生长规律,适时运用多种技术措施,采用生态防病技术可以普遍提高育珠蚌的成活率。笔者通过多年的养殖实践认为珍珠养殖要健康持续发展,应对以下几个方面引起重视。一、水域选择是前提育珠蚌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品种,自然界的河蚌其对水质要求不高,抗病能力较强。人工育珠以后,采用集约化的养殖方式,改…  相似文献   

9.
为了筛选优质的珍珠蚌插片组合,探究不同种类珍珠蚌相互插片后生长性状间的差异和相关性,以及各组合无核珍珠成珠率和大小的差异,利用三角帆蚌(S)、池蝶蚌(C)和褶纹冠蚌(Z)分别作为供片蚌和育珠蚌,获得9个育珠蚌组合,测量各育珠组合的体质量、壳长、壳高和壳宽,比较9个育珠蚌组合及3个未插片的三角帆蚌、池蝶蚌和褶纹冠蚌对照组在1年后生长性状的差异,对各生长性状相关性进行分析。测量每个育珠蚌所产无核珍珠的数量和大小,计算成珠率和圆度,分析不同组合之间无核珍珠的差异。结果显示,无核育珠手术影响珍珠蚌的生长性能,以三角帆蚌和池蝶蚌为育珠蚌的组合生长性状均优于对照组,S-S育珠组合在以三角帆蚌为育珠蚌组合内生长最优,S-C和C-C育珠组合在以池蝶蚌为育珠蚌组合中生长最优,而以褶纹冠蚌为育珠蚌的组合插片后生长性状指标均小于对照组。其中除了池蝶蚌同种插片组合(C-C育珠组合)外,其余各育珠组合壳长与体质量间相关系数均高于其他生长性状间相关系数,C-C育珠组合壳宽与体质量相关系数最大;三角帆蚌和池蝶蚌之间的插片组合(S-S、C-S、S-C和C-C育珠组合)及褶纹冠蚌同种插片组合(Z-Z育珠组合)成珠率较高(91.67%~100%)。S-S、S-C和C-C育珠组合所育珍珠较圆但珍珠大小在各育珠组合内处于中等。研究表明,无核育珠手术改变珍珠蚌的生长性能,不同育珠组合生长性能存在差异,S-S、S-C和C-C育珠组合插片后生长性能较好,成珠率高,珍珠较圆但珍珠大小在各育珠组合中处于中等,该结果为探索不同珍珠蚌生长性状差异和相关性及其所产无核珍珠成珠率、大小的比较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蚌瘟”的防治方法目前对一些蚌瘟的治疗尚缺乏深人的研究,一旦发生大规模死亡,治疗也很难奏效,因此搞好蚌瘟预防就变得十分重要。第一,选择抗病力强的育珠蚌,并根据养殖水体决定育珠蚌的种类。有条件的地区,最好做到育珠蚌能自繁、自育、自用,不从发病率高的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