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鲍低温病毒病的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鲍既是美食,又可入药,经济价值极高,是珍贵的海产品。七十年代初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福建省水产研究所、东山县水产局联合攻关,开创杂色鲍(1970)和皱纹盘鲍(1973)人工育苗生产工艺以来,推动了我国养鲍业迅速发展。九十年代福建省自台湾引入杂色鲍的台湾种群----九孔鲍及其集约式养殖技术,使得鲍的养殖规模和产量发展更为迅速,目前已成为我国鲍的最重要养殖区,养鲍场和鲍苗场已遍布我省沿海各地, 2001年我省鲍的养殖面积已超过43万平方米,产量2800t以上,产值约4亿元;我省还是我国的鲍苗主要输出地,2001年生产鲍苗6.7亿粒,产值8646万元。…  相似文献   

2.
杜守恩  万荣 《海洋渔业》1997,19(4):172-175
<正> 我国自古以来把鲍鱼列为海产“八珍之冠”,从食用到药用都有很高的价值,目前鲍鱼国内外市场走俏,世界市场缺口达5000t。由于国内养殖对虾虾病流行,扇贝出口销路不畅,养鲍已成为热点。国内沿海一些有条件养鲍的省市,都把养鲍列入渔业的新经济增长点,一些跨行业的企业也把投资的目光转向养鲍业,沿海的个体业者也自发联合承包岩礁滩涂,投资修堤安闸养鲍。本文根据国内养鲍的实际情况、鲍鱼生物学特性、养殖工程技术和多年的生产实践,分析了养鲍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介绍了潜堤拦网养鲍工程设计技术,以为投资养鲍的领导、企业家和个体业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吴灶和 《水产科技》1996,(6):17-20,28
鲍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自古以来誉以海之珍品,是目前全球海水养殖动物中名贵的品种之一。我国近几年来也开始发展鲍的人工养殖,特别是福建、辽宁、山东、广东、海南等地沿海,鲍养殖发展非常迅速,各地已形成了较大的生产规模。然而,随着鲍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水质环境和养殖条件难以满足需要,  相似文献   

4.
一、试验目的 鲍鱼,作为海产八珍之一,历来倍受市场青睐,产品一直供不应求,但其养殖模式多年来一直未有较大的突破,从潮间(下)带垒石蒙网养鲍、坑道养鲍、潮间带岩礁池养鲍到浅海沉箱养鲍,经历了近10年的发展历程.其中以潮间带岩礁池养鲍比较成功;其他如潮间带垒石蒙网养鲍因技术和管理方面存在缺陷,目前已基本被淘汰;浅海沉箱养鲍因管理不便、用药困难、产量和效益较低,养殖规模日渐缩小;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兴起的坑道养鲍,因生产成本较高,利润空间较小,生产前景也不乐观.本试验意在探讨一种投资少、管理工艺简单、易被群众接受的养鲍模式,以期缩短鲍鱼养殖周期、增加养殖产量、促进渔民增收.  相似文献   

5.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外对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天然资源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鲍的人工养殖因而得到蓬勃发展。1985年,我国的鲍产量只有约100吨;到1998年,我国鲍的产量已超过2000吨,其中大部分属于人工养殖的成果。在我国福建、广东和海南等南方沿海地区,1999年以前鲍的养殖方式主要为陆地工厂化养殖。该养殖方式由干采用室内水池笼养,养殖密度大(每立方水体养鲍约1000个),水流交换难,极易引住重切被抱眩病的暴发。1995年以来,全国各地的工厂化养鲍均不励国封吸界临港的侵袭,损失极为惨重。此外,由于该法养殖成本高…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鲍的养殖生产及病害流行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报告了福建省鲍的养殖生产发展情况和近年的病害发生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在我省鲍养殖实验首次获得成功后,于90年代鲍养殖技术与规模得到迅速发展,至2006年鲍养殖面积达到1010.7万平方米,总产量11546吨。尽管鲍养殖面积在不断增加,但总产量却未见明显提升,且单产从1998年的5.749kg/m^2下降至2005年0.789kg/m^2。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认为:鲍的低温病毒病、破腹病、溃烂病、肿胀病、脓疱病等疾病是造成鲍养殖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随着对虾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虾疾病也在各地流行起来,虾病已成为发展养虾生产的制约因素之一。据报道,虾病有七大类,约40种。1980年我国养殖对虾仅发现七种疾病,到1989年增加到30余种。河北省沧州地区对虾养殖生产从1983年开始起步,到1990年已形成较大规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北方地区鲍养殖方式主要是底播增殖和筏式养殖,并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当前养鲍存在突出问题就是鲍的生长速度慢,养成周期长,海上成活率低,极大影响养鲍的生产效益。一般情况下,鲍鱼人工养殖约需3年,海上养成成活率仅70%左右。我市鲍养殖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技术较为成熟,特别是筏式养鲍积累了一些经验,与其他地区相比,养成周期缩短半年左右,养成成活率提高10%以上,平均亩年效益达 40000多元。现就我们在生产中的实践经验,对影响的生长及成活的主要因素进行初步探讨。1 环境条件对鲍生长及成活的影响1…  相似文献   

9.
北方渔业发展新亮点:海参养殖、大网箱养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山东省和大连 市,海参养殖、大型抗风浪深。 水网箱养鱼,发展势头迅猛 已经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成 为当前北方沿海渔村和渔业经济 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新的亮点 为了了解我国北方沿海海参 大网箱养殖发展情况,全国水 产技术推广总站就此组织了相关 调查。 海参养殖蓬勃发展 全国沿海养殖海参最早为 辽宁大连和山东牟平,从20世。 纪90年代末期开始发展生产性 规模养参,2002-2003年大发 展,2004年达到高潮。山东省。 2003 年池塘养参面积达 26 万 亩,占全国三分之…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北方地区鲍鱼养殖方式主要是底播增殖和筏式养殖,并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当前养鲍存在突出问题就是鲍鱼生长速度慢,养成周期长,海上成活低,极大影响养跑生产效益。一般情况下,鲍鱼人工养殖约需三年,海上养成成活率仅70%左右。山东省荣成市鲍鱼养殖业起步早,发展快,技术较为成熟。特别是筏式养鲍经验典型,效益显著,与其他地区养鲍效果相比,养成周期缩短半年左右。养成成活率提高10%以上,平均亩年效益达40000多元。现就我们在生产中的实践经验,对影响鲍鱼生长及成活的主要因素进行初步探讨。一、环境条件对鲍鱼生长及…  相似文献   

11.
鲍养殖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鲍为"海产八珍"之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其贝壳是名贵的药材称"石决明".中国是世界第一养鲍大国,2009年的养殖产量达到42 375 t,占世界鲍总产量的82.33%以上;2010年中国养鲍产量达56 511 t,其中福建养鲍产量为41 300 t,占全国的73.01%[1].但由于经过多年的人工自繁自育,未人工选育新优化品种,出现鲍种质严重退化现象.同时,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及养殖环境的日趋恶化,病害频发,严重制约着养鲍业的发展.笔者对当前鲍养殖现状进行综述,提出鲍养殖模式向生态养殖模式方向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绿盘鲍     
正一、品种概况(一)培育背景中国是世界第一养鲍大国,2017年中国鲍鱼养殖产量14.85万吨,约占全球产量的90%,而其中福建省养鲍产量超10万吨,约占全国产量的80%,产业链年产值约174亿元。经过30多年的发展,鲍鱼养殖已成为我国增长速度快、经济效益名列前茅的重要海水养殖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中国对虾又称东方对虾,因其食用价值高,生长速度快,是我国沿海水产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养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种疾病(尤其是病毒病)不断发生,已成为制约养殖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根据河鲍能够抑制对虾病害发生的特性,多次进行池塘混养中国对虾和红鳍东方鲍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和经验,为日照市的池塘养殖拓展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虾夷扇贝原产于日本北海道、俄罗斯远东地区及朝鲜东岸等沿海,属于冷水低温品种,上世纪80年代初引入我国进行养殖。经过30年的发展,虾夷扇贝在我国山东、辽宁等地已形成养殖规模,成为我国北方海域重要的贝类养殖品种,  相似文献   

15.
九孔鲍胚胎发育过程及工厂化育苗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九孔鲍(Haliotisdiversicolorsupertexta)是杂色鲍(H.diversicolor)的一个亚种,1993年从台湾“亚农中心”引入福建省,杂色鲍在福建省沿海有分布。目前我国人工养鲍北方主要是在大连、青岛一带以养皱纹盘鲍(Hdiscushannai)和日本黑鲍(Hdiscus)为主,东南沿海以养九孔鲍为主。本文介绍了一套行之有效、方法简便、生产上易于采用的九孔鲍工厂化育苗简易方法,以便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一、育苗基本东件鲍鱼养殖对水质要求较高,因此,九孔鲍育苗养殖场地的选择要特别注意,九孔鲍属我国南方鲍种,对温度要求较高,一般冬季水温不应…  相似文献   

16.
鲍鱼是名贵的"八大海珍品"之一,具有极高的营养、药用、保健价值,被誉为海洋"软黄金",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眯.我国鲍鱼养殖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已形成规模化生产,现已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及沿海水质的日趋恶化,各种病害也越来越频繁地发生并愈演愈烈,给养殖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阻碍了鲍鱼养殖业的发展.本文综合国内外学者近年来鲍鱼病害研究成果,对鲍鱼养殖中常见的疾病及防治方法作如下介绍,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总论     
02 1 125.南非鲍养殖的研究=R~hona-回one(Haliotis。:凡论记L.)ctjltivation in 3uthAfrica【刊,英〕左弘lesJ,份ts PJ//相uac.Res.一2001,32(11)一863一874 尽管自1949年以来南非就有鲍渔业存在,但只有从19乱年成功使捕获的鲍产卵,生产出仔稚体后才开始养鲍。从那以后在南非沿海建了12个养鲍场,估计投资额为1 200万美元,计划产量500一800t吨。南非鲍在天然海区中最大个体可达壳长200~,年龄XXX龄以上。在养殖场,养殖5年,平均壳长均为100~。模拟养殖条件,投喂配食饵料,壳长10一17n卫n的鲍的生长率为0.08%一4.5%体重/d,饵料转换率(FCR)…  相似文献   

18.
我国工厂化养鲍技术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海域共分布有鲍8个种,其中,以产于北方沿海的皱纹盘鲍(HaliotisdiscushannaiIno)质量最优。但是该鲍的自然资源量有限,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的自然年产量仅有30~50t,很难满足市场需求。因此,自70年代中期起,国内各有关研究单位相继开展了其人工繁育及增养殖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殖海水鱼类的国家之一,明朝就有鲻鱼养殖的记载,至今已有 400多年的历史了。台湾省在 300多年前已开始养殖遮目鱼,我国南方沿海的鱼养殖和北方的港养可追溯到几百年前。虽然我国海水鱼类养殖历史悠久,但在以往的数百年间发展相当缓慢,多停留在粗养阶段,单位面积产量低下。   海水鱼类养殖的大规模发展始于 20世纪 70年代末和 80年代初 (改革开放以后 ),特别是海水网箱养殖的发展尤为迅速,是继藻类、贝类和对虾养殖之后而崛起的又一水产支柱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一 .现状   1.养殖种类   至 20…  相似文献   

20.
一、对虾疾病发生的概况 世界养虾业正处于快速增长期,1992年养虾产量约75万t;我国养虾业自8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1988年产量达20万t,居世界第一位。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忽视虾病的防治研究,导致虾病暴发流行,中国台湾省(1987~1988)、中国(1993~1994)、印尼(1994~1995)、印度(1994~1996)、厄瓜多尔(1993~1996)、洪都拉斯(1994~1997)和墨西哥(1994~1997)都曾因对虾疾病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