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底栖硅藻能够较好地响应河流水环境变化,其群落物种组成与分布已被广泛应用于河流水质与生态状况的指示与评估。为了解流溪河底栖硅藻群落结构的时空异质性及其受河流水文与水质的影响,从上游到下游共设置了 20个样点,于2018年3月、6月、9月和12月进行季节采样和观测,采集底栖硅藻,同步测定了水体理化因子;在分析群落组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河流环境变量和空间变量对流溪河底栖硅藻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4次调查共检 出底栖硅藻276种,隶属于2纲、6目、9科、55属,底栖硅藻多样性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在季节上,丰水期的物种丰 富度和真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高于枯水期。枯水期曲壳藻科的相对丰度超过50%,高于丰水期;而舟形藻科在丰水期 时相对丰度比枯水期高。在空间上,三级河流物种多样性最高,一级河流物种多样最低;一级河流和二级河流的优 势种主要以曲丝藻属的种类为主,三级河流的优势种主要以菱形藻属的种类为主。随着河流等级增加,曲壳藻科相 对丰度降低,而菱形藻科的相对丰度逐渐升高。冗余分析(RDA)表明,环境选择和空间要素对流溪河硅藻群落结构 均有显著影响,但营养盐水平比空间要素有更高的解释率。  相似文献   

2.
2011年4月在辽宁省太子河流域上、中和下游三个地区的38个采样点采用常规方法调查了着生藻类群落组成和水环境因子,运用着生藻类香浓维纳指数、丰富度指数以及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辽宁省太子河流域着生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共鉴定出着生藻类101种;平均密度为9.10×10~6 cells/m~2,平均香浓维纳指数为2.92;平均丰富度指数为2.90。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影响该流域春季着生藻群落结构的主要水环境因子是电导率、水深、河宽和总氮含量。综合分析得出结论,辽宁省太子河流域着生藻香浓维纳指数、丰富度指数相对较高,水体为中度污染。  相似文献   

3.
新疆伊犁河周丛藻类群落结构及其水质生物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丛藻类是新疆跨境河流土著、特有鱼类重要的基础饵料资源,研究其种群结构及评价水质,以保护该地区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2013年5、7、9、10 月,在新疆跨境河流——伊犁河全流域选择8个样点,对周丛藻类群落结构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伊犁河周丛藻类隶属5门41属145种,其中硅藻门种类数最多,113种(占77.9%),依次是蓝藻门14种(9.7%)、绿藻门13种(9.0%)、裸藻门4种(2.8%)和黄藻门1种(0.7%)。优势种主要为硅藻门的嗜盐舟形藻、偏肿桥弯藻、普通等片藻以及蓝藻门的皮状席藻等。研究期间,伊犁河周丛藻类的密度和生物量的均值分别为1331.7×106 ind/m2、1908.5 mg/m2。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平均值分别是0.73、3.24、0.60和3.9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伊犁河周丛藻的密度与流速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总氮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水温、盐度、氟化物、总硬度、钙离子呈显著的正相关;周丛藻类的生物量与流速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水温、硝态氮、氟化物、总氮呈显著的正相关。基于生物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Margalef、Pielou)、指示生物法与硅藻耐受性指数等方法的水质评价结果大体上一致,综合评价结果:昭苏解放大桥、雅玛渡和伊犁河大桥水质相对较差为β-中污型,其余采样点水质均处于较好状态为寡污型。整体上伊犁河流域水质趋于良好。  相似文献   

4.
基于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评价深圳茅洲河生态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受人类活动强烈影响、几乎不存在常规参照点的城市河流开展生态评价存在很多困难。本研究以深圳市茅洲河为例,通过调查河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及水环境指标,用水体理化指标聚类法确定参照组、受损组样点,构建底栖完整性指数(Benthic index of biotic integrity, B-IBI)评价河流生态状况。研究发现:虽然茅洲河水环境质量整体较差,聚类分析仍然能将水质相对较好和较差的样点分成不同组。虽然底栖动物以颤蚓和摇蚊等耐污种为主,但底栖动物总分类单元数和集食者分类单元数对水环境变化较敏感。用这两个参数构建的B-IBI对各点的生态状况进行评价表明:12个位于干、支流上游或水库出水口附近的样点生态状况达到“好”等级;B-IBI主要受氮、磷营养盐、COD、溶解氧浓度的影响。建议参照 “好”等级样点的生态状况确定茅洲河现阶段修复目标,并以水质提升作为当前首要修复任务。  相似文献   

5.
为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生态评估方法用以指导城市河流修复和保护,2017年3-4月选择深圳典型城市化区域河流,设置21个监测样点,开展大型底栖动物快速生物评价指数的适用性研究。分别选择生物多样性指数、群落结构指数、敏感性指数和耐污性指数,在评估不同指数适用性的基础上,筛选和构建用于城市河流健康评价的大型底栖动物快速生物评价综合指数。龙岗河大型底栖动物共采集到28科43种,寡毛类是龙岗河的主要优势类群。基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对6个大型底栖动物快速生物评估指数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其中3种指数较适用于龙岗河城市河流健康评估。在考虑各参数离散度和相关性的前提下,可选择物种数、寡毛类相对丰度和科级耐污生物指数(Family Biotic Index, FBI)构建综合指数用于深圳市河流快速生物评价。健康评价的结果表明龙岗河2个样点为"理想状态",6个样点属于"亚健康"等级,其余13个样点处于"不健康"和"病态"。我国城市河流的有机污染总体较重,以大型底栖动物耐污类群或者敏感类群构建的快速生物评价指数能够较为灵敏地指示河流生态修复成效。  相似文献   

6.
浑河流域硅藻群落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辽宁省浑河流域60个采样点位的着生硅藻进行调查研究,并利用硅藻香农维纳指数、均匀度指数及硅藻商对浑河水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浑河流域共鉴定出硅藻种类20属167种,以羽纹纲中的菱形藻属、脆杆藻属、舟形藻属为主。硅藻细胞密度115.40~61 231.19ind./cm2,平均值为8 981.56ind./cm2。硅藻香农维纳指数范围0.29~1.61,均匀度指数范围在0.012~0.341,硅藻商值范围为0~2.70。浑河流域着生硅藻香农维纳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相对较低。通过综合评价认为浑河流域水体受到不同程度污染,需加大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7.
为解析巢湖流域水环境因子空间分布特征,监测了巢湖及其环湖河流33个采样点水环境因子,并采用水质指数(WQI)对其营养状态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巢湖流域河湖系统巢湖与河流之间及河流与河流之间所有水质参数(除水温外)和WQI指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巢湖流域河湖系统水环境在营养梯度上呈现明显的空间格局,表现在东巢湖水质优于西巢湖;杭埠河、柘皋河、裕溪河水质优于兆河、白石山河、派河、南淝河;依据WQI指数,东巢湖、西巢湖、杭埠河、柘皋河、裕溪河水质为较好,兆河、白石山河、派河、南淝河水质为中等;(2)相较以往研究,本研究中西巢湖水质无明显变化,东巢湖水质略有下降,白石山河和兆河由原来的清水型河流转变为污染严重型河流,污染程度加重,其余环湖河流水质无明显变化;(3)应加强巢湖入湖河流氮源的管理和控制,并加强对小型流域的持续监测,深入了解小型支流在整个营养物质输送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海产底栖硅藻的固定化培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底栖硅藻双点舟形藻(Naviculadisipata)固定在藻酸盐胶珠中的生长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底栖硅藻的固定化培养可以增加藻的生长附着面积,提高藻的生长量。固定化培养后贮存30-360天,藻细胞都能较好地复活生长。因此,固定化培养技术可应用于海产底栖硅藻的扩种生产和保种培养中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西津河港口湾水库对下游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分别在水库上下游的兵坑口桥、港口湾水文站点、宁国老水文站和西津大桥4个站点进行底栖动物采样调查及鉴定,共采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22315个;应用底栖动物物种组成和功能摄食类群等参数来衡量水库对河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并结合河流生境的变化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做了简单分析。结果表明,坝上游底质以鹅卵石(54.46%)和砾石(43.56%)为主,坝下组以鹅卵石、砾石和大石块为主,且坝上下游水体各理化指标均出现波动但并不显著;下游距离大坝1 km处的港口湾水文站点物种丰富度和EPT分类单元数显著降低(P=0.016, P=0.003),滤食者比例显著升高(P=0.011),刮食者和捕食者比例显著下降(P=0.011, P=0.013);而多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等群落参数在各样点间无显著差异;群落结构相似性分析也表明,港口湾水文站点群落结构与其他样点存在显著差异。本次研究成果可为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影响的评价及生态恢复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研究高黎贡山南段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以更好地开展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保护工作。2018年11月,调查了高黎贡山南段6条河流22个样点的物理生境、水质和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采用河流水文指标、形态指标、河岸带指标、水质指标和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指标对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单因子评价,并基于多项指标构建评价体系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内共采集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95个分类单元、33 725头,稀有种(单个物种数量少于338头)81种、占比85.26%,EPT指数高于5的样点19个、占比86.36%,生物多样性处于较高水平;水质状况整体较好,68.18%的样点水质为Ⅱ类水标准,其余样点水质均为Ⅲ类水标准;栖息地环境质量良好,QHEI平均得分为180.36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达到健康等级的样点占比为90.9%,河流生态系统整体处于健康状态,老窝河2个样点处于亚健康状态。人类活动已对少数河段的健康状况造成了影响,主要是农牧业活动、河岸河床硬化、筑坝、取水等。建议对相关河段定期开展河流健康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河流及河岸带的生产和开发活动,减少非必要的渠道化,针对易受干扰河段建立缓冲区,保护河流水生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湟水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并识别影响其空间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于2020年9月对湟水河流域25个样点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和环境因子调查采样。结果显示,本次共采集并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09(属)种;聚类分析(Bray-Curtis距离)结果显示,依据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相似性,湟水河25个样点在空间上可以分为3组:第1组样点主要分布在中上游支流,该组指示物种为朝大蚊属1种(Antocha sp.);第2组样点分布比较广泛,中上游干、支流均有,该组的指示物种为四节蜉属1种(Baetis sp.),第3组样点主要分布在中下游干流,该组指示物种为瑞士水丝蚓(Limnodrilus helveticusi)。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度、香农威纳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四节蜉属1种和瑞士水丝蚓的相对丰度在上下游和干支流之间的空间差异性较大。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栖息地评分、电导率、亚硝态氮、总磷、浊度和水深是影响湟水河大型底栖动物的关键环境因子。湟水河水生态保护修复策略应当更多地关注次生盐化和营养盐污染防治以及水土保持来提升流域水生态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2.
2015-2016年汉江中下游硅藻水华发生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究汉江中下游多年春季易发生硅藻水华的成因,2015年和2016年早春水华发生期在汉江干流布设8个点位(黄家港、襄阳、皇庄、沙洋、兴隆闸、泽口、仙桃、蔡甸),进行密集的浮游植物定性定量监测,同时监测总氮、总磷、硅酸盐、水温、pH和溶解氧等水质理化指标,并搜集水华期汉江中下游干流各水文站的流量数据,分析理化指标与水华细胞密度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流量与水华细胞密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自皇庄以下,水华发生期浮游植物密度高于107个/L,优势种为冠盘藻(Stephanodiscus),达总生物量的95%以上;各样点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与硅酸盐浓度、硅氮比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在考虑上下游点位距离和时间推移的交互作用下,通过逐步向前回归方法拟合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论显示,采样时间和采样点位间距与细胞密度呈极其强烈的显著正相关(P<0.001),流量与细胞密度呈极其强烈的显著负相关(P<0.001)。由此可见,适宜的早春气候条件、较高的硅氮比、低流量是汉江中下游硅藻水华发生的原因,因此在控源截污的基础上,应注意早春时节对重要站点的流量监控,适时地下泄流量以防控硅藻水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大型底栖动物是评价水生态健康状况最常用的生物类群。为系统评价东江流域上游生态健康水平,以底栖动物为指示生物,2013年11月对东江上游的重要支流—鱼潭江、浰江、车田水、小庙水、彭寨水、沙洲水、罗浮水和黄麻布水进行采样调查,通过计算底栖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和BMWP(Biological Monitoring Working Party)指数,评估了8条支流的生态健康状况。结果显示,东江流域上游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09属种,隶属5门、9纲、55科,其中水生昆虫为主要类群,占总物种数的72.4%,EPT类群采集到18属种。研究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物种组成丰富,就不同水体而言,浰江的种类最丰富,小庙水种类数最少,各个支流均以水生昆虫类群占优势。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2362个/m2,平均生物量为39.1 g/m2。河蚬(Corbicula fluminea)为第一优势种,出现率90%,第二和第三优势种分别为涡虫纲一种(Turbellaria sp.)和四节蜉属一种(Baetis sp.)。BMWP指数作为应用广泛的生物评价指数,对河流生态健康的指示作用最强,可达到快速准确的效果。研究表明,东江上游8条支流的生态健康状况总体较好,其中5条河流为极清洁。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了解大渡河金川至丹巴河段干、支流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分布特征,2020年5和9月、2021年5和7月对大渡河上游金川电站坝址至猴子岩电站库尾108km干流及区间主要支流进行了系统的鱼类资源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研究河段共分布有鱼类19种,隶属3目6科11属;鲤形目种类最多(15种),占总种数的78.95%;鲇形目(3种),占15.79%,鲑形目(1种),占5.26%。土著鱼类(14种)主要为裂腹鱼亚科、高原鳅属和爬鮡属等适应高山峡谷流水生境、特化程度较高的鱼类。其中,大渡河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chengi chengi)、细尾高原鳅(Triplophysa stenura)和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为研究河段的优势种。渔获物统计及多样性分析表明,干流与小金川、革什扎河、东谷河及勒乌沟等支流土著鱼类组成较为相似,但干流与支流以及各支流间鱼类资源及其多样性差异明显。研究表明,本河段鱼类群落组成简单,生态脆弱性较高,种群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恢复。且大部分土著鱼类为珍稀濒危和特有鱼类,保护意义重大。同时,大渡河上游鱼类正面临严重的外来鱼类入侵威胁,需引起高度关注。研究结果可为梯级开发对鱼类资源的影响评估提供基础资料,为鱼类栖息地保护等水生态保护措施的规划和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赣江中下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水质生物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赣江中下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为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质监测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2016年10月(秋季)、2017年1月(冬季)、4月(春季)和7月(夏季),对赣江中下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季度调查。结果表明,赣江中下游共记录浮游植物5门、55属、95种。其中,绿藻门44种,占总浮游植物种类的46.0%;硅藻门29种,占30.5%;蓝藻门15种,占16.0%。浮游植物密度为82.3×104~906.0×104个/L,平均值为315.0×104个/L。生物量为0.43~1.26mg/L,平均值为0.69mg/L。赣江支流浮游植物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546.0×104个/L,1.07mg/L)均高于干流(212.0×104个/L,0.52mg/L)。干流主要优势种为小席藻(Phormidium tenue)、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卵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a)和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支流主要优势种为小席藻、微小平裂藻(Merismopedia tenuissima)、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和水华束丝藻(Aphanizomenon flos-aquae)。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的年均值分别为1.87和0.94,干流的H′值高于支流,而干流的D值低于支流。研究显示,赣江中下游水域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干流的污染程度比支流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6.
了解拉萨河中下游原生动物群落物种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素,为拉萨河中下游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资料。选取了拉萨河中下游17个样点,于2015年5月、8月和2016年11月进行原生动物定性和定量样品采集,共采集水样153份,分析物种组成、生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确定该流域原生动物类群组成中稀有种、偶见种和常见种对物种多样性的贡献、生物多样性格局及群落与理化因子相关性,结果表明:(1)3个季节,稀有种80种,占总物种的40%;偶见种95种,占总物种的48%;常见种21种,占总物种的11%;恒见种1种,占总物种的0.5%。(2)拉萨河中下游原生动物物种类群组成中偶见种是原生动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格局的重要贡献者。(3)多样性指数表明,Richness指数和Margalef指数春季和夏季高于秋季,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春季高于秋季高于夏季。(4)基于Bray-Curtis距离的主坐标分析和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拉萨河中下游原生动物群落结构在不同季节和不同流域均具有显著差异,且流域差异相比季节差异较大。(5)根据Mantel检验分析原生动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所测定环境因子中,水温(WT)、总溶解性固体(TDS)、盐度(Salt)、电导率(EC)、总磷(TP)及溶解氧(DO)是影响原生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1~2016年春季对赤水河4个断面浮游植物的调查,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及优势种生态位,揭示赤水河春季浮游植物群落变化规律、优势种的生态位分化及其环境适应性,为赤水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提供基础资料。调查结果表明,6年间在赤水河共采集到浮游植物7门68属233种(变种),主要为硅藻,占比超过60.51%;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在(17.28~136.68)×10^4cells/L之间波动,各段面浮游植物密度年际间变化无显著差异,浮游植物群落组成时间异质性较空间异质性明显,时空方差分解显示时间变异可解释总变异的24.5%,空间变异仅解释总变异的2%;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显示2014年与2016年赤水河处于轻或无污染状态,2011~2013年与2015年受到中度人为影响。2011~2016年春季赤水河共出现优势种31种(变种),主要为广生态位和中生态位种,生态位重叠指数在同一门类物种中最高,在不同门类物种中最小。分析结果表明赤水河春季浮游植物对水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对水环境的变化有较好适应性。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主要一级支流中华倒刺鲃形态差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传统形态学和框架分析法,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4种多元分析方法对嘉陵江、赤水河、清江3个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种群288尾样本的30个形态比例性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个种群的全长/体长、叉长/体长、体宽/体长等29个性状差异显著(P<0.05);聚类结果显示,嘉陵江种群与赤水河种群首先聚为一类,认为嘉陵江种群与赤水河种群形态最为相似;主成分分析构建了8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62.93%;以Bayes逐步判别分析方法选用16个判别效果较好的比例性状建立了3个中华倒刺鲃地理种群的判别函数,综合判别率达到99.31%.研究结果显示,嘉陵江种群与赤水河种群形态较为相似,而两者与清江种群形态差异较大.本研究从形态特征上为长江上游中华倒刺鲃种群的划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上游原生动物的群落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2003~2007年采集了长江上游通天河至三峡水库的原生动物样品,对长江上游地区原生动物的分布情况作了较全面的调查.该调查共设93个采样站点,其中通天河-重庆在长江干流设38个采样站,支流设22个采样站,三峡库区设33个采样点,每年丰水期和平水期各采集1次.调查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共检出309种原生动物,隶属于60科106属,其中通天河至金沙江段检出140种,水富-重庆江段检出90种,三峡水库检出245种.金沙江段优势种为砂壳虫、匣壳虫、表壳虫和圆壳虫;水富-重庆段优势种为砂壳虫、匣壳虫及巢居法帽虫;三峡库区种类较为丰富,除了砂壳虫科和表壳科依然占据优势外,简壳虫、变形虫、领鞭虫、吸管虫和钟虫也逐渐增多,成为一些区域的优势种.三峡水库检出的原生动物种类多于上游河流段,其中有125种只在三峡库区检出.与1990年三峡地区原生动物资料相比.库区的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随着水库水文情势的变化,原生动物种类组成也由以有壳肉足虫为主的河流型逐渐转变为以纤毛虫占优势的静水型种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