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系统研究了疣吻沙蚕(Tylorrhynchus heterochaetus)的组织结构。组织学切片染色发现,疣吻沙蚕的体壁肌肉发达,有环肌及纵肌之分,并且头部体壁有丰富的粘液腺和感觉细胞,前者包括梨状腺与管状腺,能分泌黏液,湿润虫体,后者可帮助头部判断方向;疣足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分布并着生刚毛;消化道中咽肌发达,食道短,胃不明显,分前后肠,前肠厚且多褶皱,利于碾磨食物,后肠薄且富含腺体,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循环系统为典型的闭管式循环系统,由背腹大血管、节环血管和血管球构成;神经系统为链式神经系统,主要有背侧的1对咽上神经节及腹侧的腹神经链。 相似文献
2.
3.
疣吻沙蚕属多毛纲、沙蚕亚科、疣吻沙蚕属,俗称禾虫、流蜞,通常栖息于沿海或河口的浅滩上,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疣吻沙蚕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具有高蛋白质、高脂肪、氨基酸构成全面、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等特点,被称为江上的冬虫夏草,逐渐被视为一种不可多得的海鲜佳品,深受市场的欢迎。疣吻沙蚕具有时节性强、产量少. 相似文献
4.
盐度对西施舌精子活力及受精孵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温23.5℃下,采用显微观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盐度梯度下西施舌精子活力的差异,并探讨了盐度对西施舌受精率及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研究表明,西施舌精子在盐度28中呈现最好的活力,快速活动的精子占92.95%;在盐度28~35中,受精率都高达98%以上,而分别在盐度10和45中未发现受精卵;盐度25~30的孵化率都达80%以上,盐度分别为15和40下的受精卵未继续发育而死亡。因此,适宜西施舌受精的最佳盐度范围为25~30。 相似文献
5.
6.
7.
8.
9.
10.
11.
有关 (Engraulisjaponicus)的早期生活史 ,阮洪超[1] 、江素菲和郑小衍[2 ] 及陈莲芳[3 ] 分别对渤、黄、东海和闽南—台湾浅滩渔场鱼卵和仔稚鱼的形态、数量分布及其产卵场分布进行了报道 ,姜言伟等[4] 对渤海鱼卵和仔稚鱼的数量分布、万瑞景和姜言伟[5,6] 对渤海鱼卵和仔稚鱼数量分布的动态变化以及黄海鱼卵和仔稚鱼的数量分布分别进行过详细的报道 ;Uchida[7] 对日本近海鱼卵和仔稚鱼的形态进行了描述 ,Fukuhara[8] 于 1981年 8月 6日晚从亲鱼培养池中收集了 4 0 0 0粒自然受精卵并进行了… 相似文献
12.
13.
为了解疣吻沙蚕 (
14.
观察了室内培育的条纹斑竹鲨自然生产的受精卵形态和胚胎发育过程。结果表明,条纹斑竹鲨受精卵个体较大,卵黄略呈椭圆形,长径为25.91~36.16 mm,短径为13.56~19.44 mm。受精卵外裹有棕褐色的卵鞘,鞘长75.25~107.30 mm,鞘宽33.39~47.70 mm,鞘厚15.82~24.65 mm,卵鞘坚韧而略有弹性。在水温28.0 ℃、盐度26.2~28.8条件下,受精卵经65~80 d发育孵出幼鱼,胚胎发育分为23期,参照硬骨鱼类胚胎发育各期名称给予命名。初孵幼鱼全长121.82~166.80 mm,体重5.30~18.22 g,已具成鱼的外形特征,但体内尚存卵黄,体外卵黄少许或消失。胚体长度(L/mm)与孵化时间(D/d)呈线性相关,L=2.1368D-11.175(R= 0.9862);胚体重(M/mg)与孵化时间(D/d)呈幂函数关系,M=0.0001D4.3763(R2 = 0.9579);胚体重(M/mg)与胚体长度(L/mm)呈幂函数关系,M = 0.0005L3.4278(R2=0.9822)。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温度对玫瑰无须鲃(Puntius conchonius)胚胎发育的影响,将玫瑰无须鲃的受精卵置于不同温度培养容器中进行孵化观察。结果显示,在温度为18~32℃的环境条件下,玫瑰无须鲃的胚胎均能孵化,最适孵化温度范围为24~28℃。如果温度高于32℃或低于18℃时,玫瑰无须鲃的胚胎不能孵出仔鱼。在温度为34℃时,胚胎发育到原肠胚晚期全部死亡,温度为16℃时,胚胎发育停止于神经胚期,孵化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呈幂函数相关。玫瑰无须鲃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12.35℃,有效积温为419.40℃.h。 相似文献
16.
盐度对山西盐池卤虫群体的影响贾沁贤,王贻义,卢敬让,周望舒,杨孟科(青岛海洋大学,266003)(山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太原030006)关键词盐度,卤虫,孵化率,存活率EFFECTSOFSALINITYONARTEMIASINICAPOPULATI... 相似文献
17.
应用组织切片法对半滑舌鳎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孵化腺细胞的发生、分布及动态过程进行了观察。半滑舌鳎的孵化腺细胞最初由胚胎眼晶体期在头部腹面及其与卵黄囊连接处出现。孵化腺起源于外胚层,为单层细胞腺体。随着胚胎的发育,孵化腺进一步成熟,孵化腺细胞数量急剧增多,细胞体积有所增大,仍以单层细胞分布于胚体和卵黄囊外表面。胚胎孵出前,孵化腺细胞达500~800个,分布于胚胎头部两侧、腹面及其与卵黄囊连接处和卵黄囊的前腹面。孵化腺细胞大多呈椭圆形,短径6~8μm,长径7~11μm,H.E染色呈粉红色。仔鱼孵出约48 h后,孵化腺细胞从表皮中消失。 相似文献
18.
关于带鱼(Trichiuruslepturus)的早期生活史,Delsman[1]、Nair[2]、神谷尚志[3]、内田惠太郎[4]以及水户敏[5]分别描述了爪哇海、孟加拉湾和日本沿海带鱼早期发育阶段的形态;成庆泰等[6]对带鱼的早期发育阶段的形态作过简要的报道;姜言伟[7]对海州湾带鱼卵的发育状况和数量分布亦作过简要的报道;陈莲芳[8]对我国近海带鱼的产卵期、产卵场分布、产卵场的生态条件以及渤海带鱼早期发育阶段的形态作过较为详细的报道;沙学绅等[9]于1958年6月26日在渤海黄河口变化进行了讨论。1 材料和方法“北斗”调查船2002年6月执行山东半岛南部鱼产卵场… 相似文献
19.
实验室条件下,观察、比较了盐度条件对来源于三个地区的大银鱼卵孵化率及不同规格鱼苗生长成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