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系统研究了疣吻沙蚕(Tylorrhynchus heterochaetus)的组织结构。组织学切片染色发现,疣吻沙蚕的体壁肌肉发达,有环肌及纵肌之分,并且头部体壁有丰富的粘液腺和感觉细胞,前者包括梨状腺与管状腺,能分泌黏液,湿润虫体,后者可帮助头部判断方向;疣足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分布并着生刚毛;消化道中咽肌发达,食道短,胃不明显,分前后肠,前肠厚且多褶皱,利于碾磨食物,后肠薄且富含腺体,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循环系统为典型的闭管式循环系统,由背腹大血管、节环血管和血管球构成;神经系统为链式神经系统,主要有背侧的1对咽上神经节及腹侧的腹神经链。  相似文献   

2.
疣吻沙蚕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疣吻沙蚕的基本营养组成进行了分析,通过与多种水产品进行比较,对其营养价值作出了评价。疣吻沙蚕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较高。灰分含量较低,所含氨基酸种类齐全,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含有多种矿物元素,具有较高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3.
疣吻沙蚕属多毛纲、沙蚕亚科、疣吻沙蚕属,俗称禾虫、流蜞,通常栖息于沿海或河口的浅滩上,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疣吻沙蚕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具有高蛋白质、高脂肪、氨基酸构成全面、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等特点,被称为江上的冬虫夏草,逐渐被视为一种不可多得的海鲜佳品,深受市场的欢迎。疣吻沙蚕具有时节性强、产量少.  相似文献   

4.
盐度对西施舌精子活力及受精孵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温23.5℃下,采用显微观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盐度梯度下西施舌精子活力的差异,并探讨了盐度对西施舌受精率及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研究表明,西施舌精子在盐度28中呈现最好的活力,快速活动的精子占92.95%;在盐度28~35中,受精率都高达98%以上,而分别在盐度10和45中未发现受精卵;盐度25~30的孵化率都达80%以上,盐度分别为15和40下的受精卵未继续发育而死亡。因此,适宜西施舌受精的最佳盐度范围为25~30。  相似文献   

5.
盐度对尖吻鲈卵子孵化及幼苗存活之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星  曾素梅 《珠江水产》1991,(17):42-49
  相似文献   

6.
盐度对暗纹东方鲀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州  华洁  陈晰 《齐鲁渔业》2004,21(9):3-5
研究了不同盐度对暗纹东方鲀胚胎发育的影响,盐度为4和8的试验组中受精卵的发育历期、孵化率及初孵仔鱼24小时的存活能力和淡水相比均无显著差异。在盐度12及以上,绝大部分受精卵死亡,仅有极少数个体孵化出膜,且全为畸形并都在24小时内死亡;发育速度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变慢。因此,暗纹东方鲀胚胎正常发育所能耐受的盐度范围是0~8。  相似文献   

7.
温、盐度对鲻鱼胚胎发育和孵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讨了不同温度、盐度条件下鲻鱼胚胎发育和孵化情况,结果表明:(1)鲻鱼胚胎发育的适宜水温为18—25℃;(2)适宜盐度为25—40;(3)最适孵化条件为温度25℃和盐度30—35。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温度、盐度和pH对双齿围沙蚕受精卵孵化及幼虫存活的影响,设置不同的温度、盐度和pH值梯度进行了双齿围沙蚕受精卵孵化及幼虫培育试验.结果表明,在23℃时受精卵的孵化率和幼虫的存活率都最高,35℃时受精卵不能孵化,受精卵孵化的最佳温度为23℃,幼虫存活的适宜温度为23-26℃;受精卵孵化的适宜盐度为23-26,幼虫存活的适宜盐度为23-35;受精卵孵化的最佳pH值为7.0,而幼虫存活的适宜pH值为 7.0-8.0.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温度、盐度和pH对双齿围沙蚕受精卵孵化及幼虫存活的影响,设置不同的温度、盐度和pH值梯度进行了双齿围沙蚕受精卵孵化及幼虫培育试验.结果表明,在23℃时受精卵的孵化率和幼虫的存活率都最高,35℃时受精卵不能孵化,受精卵孵化的最佳温度为23℃,幼虫存活的适宜温度为23-26℃;受精卵孵化的适宜盐度为23-26,幼虫存...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研究了盐度对九孔鲍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九孔鲍胚胎发育的最低和最高临界盐度分别是20和38,适宜盐度范围为26~36,最适盐度范围为30~32.实验说明,在适宜盐度范围内,盐度对九孔鲍胚胎发育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  相似文献   

11.
万瑞景 《水产学报》2002,26(2):175-179
有关 (Engraulisjaponicus)的早期生活史 ,阮洪超[1] 、江素菲和郑小衍[2 ] 及陈莲芳[3 ] 分别对渤、黄、东海和闽南—台湾浅滩渔场鱼卵和仔稚鱼的形态、数量分布及其产卵场分布进行了报道 ,姜言伟等[4] 对渤海鱼卵和仔稚鱼的数量分布、万瑞景和姜言伟[5,6] 对渤海鱼卵和仔稚鱼数量分布的动态变化以及黄海鱼卵和仔稚鱼的数量分布分别进行过详细的报道 ;Uchida[7] 对日本近海鱼卵和仔稚鱼的形态进行了描述 ,Fukuhara[8] 于 1981年 8月 6日晚从亲鱼培养池中收集了 4 0 0 0粒自然受精卵并进行了…  相似文献   

12.
13.

为了解疣吻沙蚕 (Tylorrhynchus heterochaetus) 基因组信息并高效地开发微卫星标记,指导其种质资源保护与新品种的遗传改良研究,采用低深度高通量测序开展全基因组survey,k-mer分析估计疣吻沙蚕基因组大小为759.53 Mb,杂合率1.41%,重复序列比例45.92%;初步组装获得2 181 621条scaffold,全长为840 375 821 bp。在基因组序列中检测到130 216个微卫星位点,丰度为154.9 个·Mb−1。微卫星重复次数集中在4~18拷贝;单碱基重复比例最高 (35.00%),二碱基 (32.48%)、三碱基 (14.42%) 次之;二碱基、三碱基优势基序分别是AT/AT、AAT/ATT,表现出A/T碱基优势。从随机挑选的50对引物中筛选到15对多态标记,在30尾样本中共检测到87个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数 (Na) 为2.000~12.000 (平均5.800),有效等位基因数 (Ne) 为1.164~6.713 (平均3.328),期望杂合度 (He) 为0.141~0.789 (平均0.561),多态信息含量 (PIC) 为0.136~0.776 (平均0.511);其中13个为高度或中度多态性位点,在遗传分析中有较高的实用价值。结果表明,疣吻沙蚕基因组为复杂基因组,其微卫星位点类型丰富且具备良好的多态性潜能,可为种质资源评价、群体遗传学及分子育种研究提供有效的标记资源。

  相似文献   

14.
观察了室内培育的条纹斑竹鲨自然生产的受精卵形态和胚胎发育过程。结果表明,条纹斑竹鲨受精卵个体较大,卵黄略呈椭圆形,长径为25.91~36.16 mm,短径为13.56~19.44 mm。受精卵外裹有棕褐色的卵鞘,鞘长75.25~107.30 mm,鞘宽33.39~47.70 mm,鞘厚15.82~24.65 mm,卵鞘坚韧而略有弹性。在水温28.0 ℃、盐度26.2~28.8条件下,受精卵经65~80 d发育孵出幼鱼,胚胎发育分为23期,参照硬骨鱼类胚胎发育各期名称给予命名。初孵幼鱼全长121.82~166.80 mm,体重5.30~18.22 g,已具成鱼的外形特征,但体内尚存卵黄,体外卵黄少许或消失。胚体长度(L/mm)与孵化时间(D/d)呈线性相关,L=2.1368D-11.175(R= 0.9862);胚体重(M/mg)与孵化时间(D/d)呈幂函数关系,M=0.0001D4.3763R2 = 0.9579);胚体重(M/mg)与胚体长度(L/mm)呈幂函数关系,M = 0.0005L3.4278R2=0.9822)。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温度对玫瑰无须鲃(Puntius conchonius)胚胎发育的影响,将玫瑰无须鲃的受精卵置于不同温度培养容器中进行孵化观察。结果显示,在温度为18~32℃的环境条件下,玫瑰无须鲃的胚胎均能孵化,最适孵化温度范围为24~28℃。如果温度高于32℃或低于18℃时,玫瑰无须鲃的胚胎不能孵出仔鱼。在温度为34℃时,胚胎发育到原肠胚晚期全部死亡,温度为16℃时,胚胎发育停止于神经胚期,孵化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呈幂函数相关。玫瑰无须鲃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12.35℃,有效积温为419.40℃.h。  相似文献   

16.
盐度对山西盐池卤虫群体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贾沁贤 《水产学报》1995,19(2):172-176
盐度对山西盐池卤虫群体的影响贾沁贤,王贻义,卢敬让,周望舒,杨孟科(青岛海洋大学,266003)(山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太原030006)关键词盐度,卤虫,孵化率,存活率EFFECTSOFSALINITYONARTEMIASINICAPOPULATI...  相似文献   

17.
应用组织切片法对半滑舌鳎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孵化腺细胞的发生、分布及动态过程进行了观察。半滑舌鳎的孵化腺细胞最初由胚胎眼晶体期在头部腹面及其与卵黄囊连接处出现。孵化腺起源于外胚层,为单层细胞腺体。随着胚胎的发育,孵化腺进一步成熟,孵化腺细胞数量急剧增多,细胞体积有所增大,仍以单层细胞分布于胚体和卵黄囊外表面。胚胎孵出前,孵化腺细胞达500~800个,分布于胚胎头部两侧、腹面及其与卵黄囊连接处和卵黄囊的前腹面。孵化腺细胞大多呈椭圆形,短径6~8μm,长径7~11μm,H.E染色呈粉红色。仔鱼孵出约48 h后,孵化腺细胞从表皮中消失。  相似文献   

18.
万瑞景 《水产学报》2003,27(2):188-192
关于带鱼(Trichiuruslepturus)的早期生活史,Delsman[1]、Nair[2]、神谷尚志[3]、内田惠太郎[4]以及水户敏[5]分别描述了爪哇海、孟加拉湾和日本沿海带鱼早期发育阶段的形态;成庆泰等[6]对带鱼的早期发育阶段的形态作过简要的报道;姜言伟[7]对海州湾带鱼卵的发育状况和数量分布亦作过简要的报道;陈莲芳[8]对我国近海带鱼的产卵期、产卵场分布、产卵场的生态条件以及渤海带鱼早期发育阶段的形态作过较为详细的报道;沙学绅等[9]于1958年6月26日在渤海黄河口变化进行了讨论。1 材料和方法“北斗”调查船2002年6月执行山东半岛南部鱼产卵场…  相似文献   

19.
实验室条件下,观察、比较了盐度条件对来源于三个地区的大银鱼卵孵化率及不同规格鱼苗生长成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