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张希  杨宁  孙鶱  黄海 《水产科技情报》2014,41(6):290-293
为了解暹罗斗鱼多彩体色的成因,为斗鱼的体色选育提供科学依据,对红色系、蓝色系和金属色系暹罗斗鱼背部鳞片的色素细胞进行了研究。通过显微观察,确定了组成斗鱼鳞片的色素细胞有黑色素细胞、红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鸟粪素细胞等4种,分布于鳞片的上下两层。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颜色品系间鳞片色素细胞的组成、分布、形状不同,是形成暹罗斗鱼多彩体色的重要原因。红色系斗鱼没有鸟粪素细胞,而蓝色系和金属色系斗鱼均有鸟粪素细胞,只分布于鳞片的下层。除了蓝色系铁锈蓝色斗鱼外,蓝色系其它颜色斗鱼和金属色斗鱼鳞片的上下层均有黑色素细胞、红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这3种色素细胞。红色系不同颜色斗鱼的色素细胞组成不同,超红色斗鱼有黑色素细胞、红色素细胞,柬红色斗鱼只有红色素细胞,橘红色斗鱼有红色素细胞和黄色素细胞,黄色斗鱼有黄色素细胞和黑色素细胞,分布于鳞片的上下层。  相似文献   

2.
田雪  彭念念  李学军 《水产学报》2022,46(12):2467-2475
色素细胞是动物体内产生色素的一类特化细胞,其色素颗粒可选择性吸收或反射特定波长的光产生多种颜色,从而形成动物的体色。色素细胞由胚胎神经嵴细胞分化形成,在动物警戒求偶、伪装、拟态、隐蔽以及环境适应性等一系列生物学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黄色素细胞是仅次于黑色素细胞最受关注的研究对象。黄色素细胞合成含有类胡萝卜素和蝶啶成分的红/黄色素小体,可以形成从白色到红色等一系列的颜色,是研究色素细胞互作、色素沉着以及生物进化机制的理想模型。本综述介绍了鱼类色素细胞的来源和分布、黄色素细胞的发育和分化以及蝶啶色素合成代谢机制三个方向,并提出了现阶段黄色素细胞研究中存在的缺陷,为鱼类体色形成、色素细胞分化及体色性状分子选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鱼类的体色丰富多彩,这是由于鱼类体内具有色素细胞所致,鱼类的基本色素细胞有四种:即黑色素细胞(Melanophore)、虹彩细胞(Iridocyte,又称鸟粪素细胞,guanophore)、红色素细胞(Erythrophore)和黄色素细胞(Xanthophore)。色素细胞都具有薄而极富弹性的细胞膜,膜上有细微的肌纤维和神经末梢。  相似文献   

4.
贺国龙  刘立鹤 《水产科技情报》2010,37(3):115-120, 124
2 鱼类体色变化的成因及调控 2.1 鱼类体色变化 鱼类的体色和斑纹是由鱼体色素细胞的多少、分布的区域、色素细胞内色素颗粒的状态以及虹彩细胞中反光体的反光能力强弱等决定的[9].  相似文献   

5.
鱼类体色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鱼类的体色丰富多彩,这是由于鱼类体内具有色素细胞所致,鱼类的基本色素细胞有四种:即黑色素细胞(Melanophore)、虹彩细胞(Iridocyte,又称鸟粪素细胞,guanophore)、红色素细胞(Erythrophore)和黄色素细胞(Xanthophore).  相似文献   

6.
不同体色血鹦鹉鱼的色素细胞种类、数量及色素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显微镜观察了体长7.0~10.0cm的黑、黑黄、黄、红4种体色血鹦鹉鱼色素细胞的形态结构,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了其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结果显示,(1)黑色血鹦鹉鱼通体分布树突状和圆点状两种形态的黑色素细胞,内含大量黑色素颗粒,黄色素细胞较少,颜色较浅;(2)黑黄色血鹦鹉鱼体上的树突状黑色素细胞的中心胞体扩散,分枝细长,黑色素颗粒为棕色,聚集能力弱,黄色素细胞大颜色深且数量较多;(3)黄色血鹦鹉鱼体上的黑色素细胞数量很少,黄色素细胞遍体分布,颜色深,有少量圆点状的红色素细胞,形状小,颜色浅;(4)红色血鹦鹉鱼体的黑色素细胞稀少,有少量的黄色素细胞,红色素细胞遍体分布。(5)红色血鹦鹉鱼的肉、鳞片、鳍条和皮肤的类胡萝卜素含量与其他3种体色的鱼相比差异均极显著(P0.01);黑、黑黄、黄3种体色的血鹦鹉鱼的上述4个部位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本试验结果为深入探究色素细胞的发育机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各种鱼类都具有各自的体色,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热带水域鱼类体色的色彩比寒带鱼类绚丽多彩。鱼类的体色是由皮肤真皮层和鳞片上、下两面的大量有色细胞形成的,这类细胞分为色素细胞和光彩细胞(Iridocyte)两种。色素细胞是分枝状的结缔组织细胞,细胞里含有色素,它的颜色成分是红、橙、黄等其它色调的脂色素、  相似文献   

8.
鱼类色素细胞及体色调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鱼类体色方面的研究成果,阐述了色素细胞的种类与形态、鱼类体色变化的内在生理机制以及外部影响因素(包括类胡萝卜素、维生素、光照等),并从基因水平揭示了鱼类体色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9.
鱼儿绚丽多彩的体色,令无数观赏鱼爱好者为之痴迷。如果你仔细观察还会发现,它们的体色经常因环境的差异而改变。那么,鱼儿为什么有着如此绚丽而多样的体色呢?它们的体色又是怎样发生改变的呢? 简单地说,鱼类缤纷五彩的体色是由于皮肤色素细胞中含有类胡萝卜素、黑色素、喋啶、鸟嘌呤等不同的呈色物质,而含有各种呈色物质的色素细胞又以不同的分布方式相互组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鱼类体色成因及其调控技术研究进展(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近年来我国养殖鱼类体色变异越来越普遍的现象,总结了国内外有关鱼类体色方面的研究成果,分别从鱼体色素细胞的种类、色素体的合成与代谢、体色变化的内在生理调控机制(基因、神经和内分泌凋节)以及营养、光照、水温、重金属、饵料等诸多外部因子方面,探讨了鱼类体色的成因以及上述因素对鱼体体色的影响,以期为后续对鱼类体色变异进行合理人工调控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沈志刚 《齐鲁渔业》2009,(10):55-57
鱼类在不同的生态及生理条件下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并且在自然界中都会呈现自己特定的体色。鱼体真皮层中含有4种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红色素细胞及鸟粪素细胞。前3种色素细胞内的色素颗粒在神经及体液调节下,产生位移或数量的增减,及色素细胞数量的变化,加上鸟粪素细胞的特殊反光作用,使鱼体呈现不同的颜色。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Tyrosinase(Tyr)基因在黄河鲤体色形成中的作用,利用生物显微镜对黄河鲤黑色鳞片、银色鳞片、鳍条色素细胞的组成进行观察,并利用RACE克隆黄河鲤Tyr基因全长cDNA序列,荧光定量PCR分析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蛋白的表达定位。结果显示,黄河鲤具有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和虹彩细胞3种色素细胞,3种色素细胞的数量、种类和分布在不同组织中存在较大差异。黄河鲤Tyr基因cDNA全长1717 bp(GenBank ID:No.KY305667),其中ORF长1605 bp,编码535个氨基酸,5′-UTR区41 bp,3′-UTR区71 bp。蛋白同源分析发现,黄河鲤Tyr与鲤科鱼类相似性最高,与哺乳类及鸟类等脊椎动物相似性最低。系统进化分析显示,黄河鲤Tyr与鲤、瓯江彩鲤、锦鲤和斑马鱼等鲤科鱼类的亲缘关系最近。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Tyr基因在黄河鲤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肌肉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黑色皮肤,另外在黄色皮肤、臀鳍和尾鳍等黑色素细胞存在的组织中也有较高表达。Western blot印迹结果显示,Tyr基因在黑色皮肤中表达最高,其次是臀鳍和尾鳍,银色皮肤中没有表达。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Tyr基因在黑色皮肤的黑色素细胞和黏液细胞中有表达。研究表明,Tyr基因表达水平与黑色素细胞数量和分布具有一定相关性,参与黄河鲤体色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正> 许多种鱼类能够改变体表颜色,以适应周围环境,逃避敌害。那么,鱼类改变体色的机制是什么呢?原来,在鱼类鳞片上具有色素细胞(Melanophores),它们在神经和激  相似文献   

14.
肉色彩鲫的选育及遗传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鱼类的体色多种多样,色彩因种而异,且同一种类色彩又有不同。如金鱼有灰色、黄色、黑色、白色、紫色、红白和五花等[1];锦鲤有红、白、黄、黑、金、蓝和紫等色彩[2];彩鲫有肉色、白底红花、红底白花、红色和杂色等[3]。许多学者发现有的种类不同体色的个体杂交,后代的遗传非常复杂,个别体色并非简单的显隐性关系[4~6]。鱼类大多性状基因是相对稳定的,但某些性状的控制基因较活跃,这样就造成品种的多样化,为选育种提供更多的材料。我国在金鱼体色遗传上取得较大成就,陈桢先生从古籍考证,结合生物性状,阐明了金鱼的家化史以及品种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王兴礼 《内陆水产》2005,30(10):21-21
主要症状 病鱼离群独游,食欲下降,行动迟缓.容易捕捉;体色泛黄,粘液增多;腹部常有红斑并胀大.手感柔软;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血黄色粘液外流:肠管发炎,呈浅红色,肠内充满黄色脓液;肝脏有红色点状淤血。  相似文献   

16.
斑鳜是观察鱼类体色变化现象的典型材料;体色变化主要受光线照射调节,光线照射越强,黑色显现越多越深;黄色与较弱光线照射相关,弱光线照射时,黑色消褪,黄色显现;完全无光线照射,黑色、黄色会消失;体色变化在鱼体死亡后一般时间内仍能发生。  相似文献   

17.
野生的黄颡鱼具有亮丽的黄褐体色,但随着现代集约化养殖的发展,鱼类摄食天然饵料的机会越来越少,鱼类体色通常发生变化,而配合饲料本身类胡萝卜素含量低,造成养殖鱼类体表或肌肉色泽变差。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黄颡鱼体色呈青灰色,价格较消费者青睐的黄褐色黄颡鱼低,其商品价值受到影响。在黄颡鱼的养殖中,可以适当添加鱼类着色剂,在提高黄颡鱼体色的同时,也提升了黄颡鱼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橘色双冠丽鱼(Amphilophus citrinellus)黑色素细胞和黄色素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方法,观察鱼类色素细胞生长特征,本研究以橘色双冠丽鱼的尾鳍、鳞片、皮肤组织为材料,在25℃~28℃条件下,分别在胰蛋白酶溶液和胶原酶溶液中消化6 h和12 h,可有效分离出色素细胞团,细胞悬液经气孔尼龙网过滤后,于35%-45%-55% Percoll试剂中梯度分离和收集黄色素细胞和黑色素细胞。采用K-SFM培养基进行细胞原代培养和细胞纯化,抑制成纤维细胞和角朊细胞的生长,用十四烷酰佛波醇乙酸酯(TPA)、双抗、bFGF的DMEM培养基进行色素细胞传代培养;运用巴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并用分子标记技术进行细胞鉴定。结果显示,细胞分离时,黑色素细胞位于Percoll试剂45%和35%浓度层之间,黄色素细胞位于Percoll试剂35%浓度层上,2种色素细胞均凝聚成絮状。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黑色素细胞内部含大量黑色素小体,而黄色素细胞内部含喋呤体和类胡萝卜素囊泡;黑色素细胞左旋多巴(L-DOPA)染色呈阳性;取第10代色素细胞进行体色相关基因黑皮素1受体(melanocortin receptor 1, MC1R)、酪氨酸酶(tyrosinase, TYR)和牛内皮素受体B(endothelin receptor B, EDNRB) PCR检测,显示基因扩增条带特异性强,表明获得的2种色素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本研究建立了橘色双冠丽鱼黄色素细胞和黑色素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方法,为进一步开展鱼类体色细胞分化和体色形成的分子机理研究提供了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19.
正黄颡鱼隶属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在中国,黄颡鱼是一种优质名贵的经济鱼类,因为市场价格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在很多地区养殖量逐年增长。人工养殖条件下黄颡鱼的体色易变,会影响商品价值。影响养殖鱼类体色的因素很多,饲料色素不足是主要因素之一,水质、疾病、饲料等也能导致黄颡鱼体色发生变化。养殖鱼类体色变化分为黑色和黄色等鲜艳体色的变化,鱼类黑色体色的形成主要依赖于皮肤、鳞片中成熟的黑色素细胞数量、分布,以及黑色素颗  相似文献   

20.
综述了虾蟹类动物体色形成的色素细胞种类和调控机制。虾蟹类动物体色主要由色素细胞构成,具有躲避天敌等重要功能。虾蟹类动物的体色具有一定的遗传能力,与虾蟹类动物特有的甲壳蓝蛋白基因有直接联系。甲壳蓝蛋白主要分布在外骨骼中,与虾青素结合形成不同类型的色素细胞。虾蟹类动物的载色体转运色素颗粒,受激素调控,可通过细胞内外钙离子的运动以及cGMP信号的级联来诱导,两类肌球蛋白参与了色素转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