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采集海水虾蟹养殖池底泥,在以(NH4)2SO4为唯一氮源的选择性培养基上分离得到17株细菌,利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氨氮降解能力,筛选出降解率较高的菌株X14-1-1。该菌株在氨氮质量浓度50mg/L时,72h内使氨氮质量浓度降至1.65mg/L,降解率可达96.7%;在氨氮质量浓度5mg/L时,72h内降解率可达74.01%。采用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其降解亚硝酸盐的能力,结果显示,菌株X14-1-1在72h对亚硝酸盐的降解率达到67.2%。该菌株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大小为1.47~2.54μm×0.37~0.53μm,平板菌落呈乳白色,圆形。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16SrDNA鉴定,初步确定X14-1-1属食油假单胞菌,命名为Pseudomonas oleovorans X14-1-1。该菌株在海水养殖环境水质调节及养殖废水处理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氨氮对海湾扇贝幼体毒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海湾扇贝各期幼体,进行氨氮急性和亚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氨氮能够破坏幼体的面盘及内脏团,严重抑制幼体生长,延迟和阻止眼点发育和变态过程。处于眼点发育和附着变态阶段的壳顶幼体,对氨氮毒性最敏感。早期面盘幼体、壳长D形幼体和壳顶幼体96 hr LC50依次为:6.33,7.84,5.25 mg/L NH3-N(0.302,0.374,0.251 mg/L NH3-N)。氨氮安全浓度的应用因子AF为0.024。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采用浸没式生物滤池处理集约化养殖污水时 ,水力停留时间 (HRT/min)、水温(T/℃ )、总氨氮浓度 ([TAN] ,mgNH+4-N/L)对总氨氮去除速率 (R/gNH+4-N/m3 h)的效应。对实验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 ,它们之间的经验方程为 :当 [TAN]≥ 2 85mgNH+ 4-N/L ,R =0 2 6+ 0 2 9·HRT + 0 0 0 8·HRT·T -0 0 1·HRT2 ;当 [TAN]≤ 2 85mgNH+ 4-N /L ,R =(-0 78+ 0 2·HRT + 0 0 0 3·HRT·T -0 0 0 7·HRT2 )·[TAN ]+ 0 2 45。上述模型可说明在单因素作用时 ,氨氮去除速率与水温线性正相关 ,与总氨氮浓度为零级、一级反应关系 ,与水力停留时间呈双曲线相关。一定的水温、氨氮负荷条件下 ,存在使氨氮去除速率最大的水力停留时间 ,这对最优化设计与运行浸没式生物滤池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冷水鱼循环水养殖中的低温氨氮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冷水鱼养殖过程中养殖水体中的氨氮累积问题,根据低温生物滤器及臭氧催化氧化处理氨氮的特点,设计了冷水鱼工厂化养殖氨氮处理系统并进行了试验。试验基于以臭氧氧化为主、低温生物处理为辅的处理工艺,试验鱼为虹鳟鱼,养殖密度为23 kg/m3,试验水体约为10 m3,试验周期为7 d。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满足冷水鱼工厂化养殖过程中有关氨氮处理的水质指标要求,处理后的养殖池进水口的水质指标总氨氮≤0.18 mg/L,硝酸盐氮氮≤29.43 mg/L,亚硝酸盐氮氮≤0.1 mg/L;养殖水体氨氮浓度监测表明,臭氧在水中残留低于0.008 mg/L,符合养殖鱼类对水体臭氧浓度的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5.
养殖水体中氨氮的存在、危害及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氨氮在水中的存在及危害 氮元素在水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有硝酸氮(NO3-)、亚硝酸氮(NO2-)、氨氮(包括分子态NH3和离子态NH4 )和氮气.水生植物直接吸收水中的氨氮和硝酸氮,水生动物通过摄食获得氮,生物死亡后,有机物被分解,氮又回到水中.  相似文献   

6.
采用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处理低浓度氨氮养殖废水,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和不同曝气条件下,分析MBBR处理人工模拟的低浓度氨氮(2 mg/L左右)养殖废水的进出水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的浓度变化,探讨HRT和曝气量对MBBR处理低浓度氨氮养殖废水的影响,并以实际鲟鱼养殖废水(氨氮浓度0.5~1.5 mg/L)和其他研究成果进行验证和比较.结果显示:MBBR的最优HRT为6~8 min,最优曝气量为180 L/h,相应的氨氮去除率为70% ~ 75%,氨氮去除负荷为560~700 g/(m3.d),填料生物膜厚度为26~38 μm;膜表层结构多样,物种丰富,膜生长良好.该反应器对处理低浓度氨氮养殖废水具有的高效能力.  相似文献   

7.
将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O. areus)幼鱼暴露于不同质量浓度(0、2.5 mg·L -1、5 mg·L -1、10 mg ·L -1和20 mg·L -1)的氨氮溶液中,于第0、第12、第24、第48和第72小时测定其非特异性免疫相关指标。结果表明,试验幼鱼经氨氮胁迫后各试验组血清溶菌酶活力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下降显著(P ﹤0.05)。氨氮胁迫明显影响鱼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相关抗氧化酶活力。与对照组相比,随胁迫时间增加各试验组肝脏 T-AOC 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均先下降后上升(P ﹤0.05)。过氧化氢酶(CAT)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变化还与胁迫溶液浓度相关。低浓度组(2.5 mg·L -1和5 mg·L -1),CAT 活力在胁迫24 h 后显著下降(P ﹤0.05);高浓度组(10 mg·L -1和20 mg·L -1),CAT 活力却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除最高浓度组,各试验组 GSH-Px 活力表现为诱导效应(P ﹤0.05)。试验条件下氨氮胁迫对罗非鱼非特异性免疫产生明显影响,且随浓度增加及时间延长影响程度加大。  相似文献   

8.
氨氮对白斑狗鱼幼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氨氮对白斑狗鱼幼鱼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毒性效应与氨氮浓度和中毒时间呈正相关,氨氮对白斑狗鱼幼鱼24、48、72、96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34.36mg·L-1、28.99mg·L-1、24.68mg·L-1、20.31mg·L-1,对应的非离子氮分别为1.355mg·L-1、1.143mg·L-1、0.973mg·L-1、0.801mg·L-1,氨氮的安全浓度为2.031mg·L-1,对应非离子氮浓度为0.080mg·L-1。  相似文献   

9.
氨氮的简易测定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氨氮是水产育苗、养殖中需要密切关注的水质指标,氨氮过高会影响水产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水产生物的死亡,因此,养殖户需要经常对水体中氨氮含量进行测定。本方法以纳氏试剂法为基础,运用纯净水代替无氨水、目视比色法代替分光光度法,并对测定过程进行简化,是一种廉价、快速、简便、稳定的水体氨氮测定方法,方法测定结果与传统的纳氏试剂法相当一致,适合于水产养殖场水体中氨氮的测定。1材料与方法1.1仪器与试剂(1)普通天平、移液管、洗耳球;(2)市售596mL装纯净水;(3)称取24g氢氧化钠于空的纯净水瓶(596mL,下同),倒入约半瓶纯净水,冷却…  相似文献   

10.
为了深入揭示城市水体中氨氮胁迫对鱼类生存和栖息地的影响,有必要针对特定鱼类对氨氮胁迫的行为响应进行探究。为此,本文选择对氨氮非常敏感的重要经济鱼类鲢鱼作为目标物种,通过氨氮急性毒性预实验确定氨氮浓度范围,并设计了“静水多室”实验装置, 开展了鲢幼鱼对氨氮胁迫的行为响应实验。结果表明,在本文实验条件(水温25±1℃,pH值7.9±0.1,溶解氧>5.0mg/L)下,鲢幼鱼((体长5±1cm))对氨氮的96小时半致死浓度为19.3mg/L。鲢幼鱼行为响应实验中,氨氮浓度为0.0 mg/L 、0.5mg/L、1.0mg/L、5.0mg/L、10.0mg/L、20.0mg/L单元中的鲢幼鱼平均分布率分别为44.4%,13.9%、4.9%、13.2%、13.2%和10.4%,相应的鲢幼鱼平均回避率分别为-58.0%、-48.1%、68.9%、20.8、33.3%和37.5%。鲢幼鱼对氨氮胁迫的回避阈值小于1.0mg/L(相对应的非离子氨浓度小于0.05mg/L)。当氨氮浓度超过1.0mg/L后,鲢幼鱼回避率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本研究表明,鲢幼鱼能够探测到水体中的氨氮产生回避行为响应,其表现类型为“低浓度吸引、高浓度回避”。回避阈值远远小于与文献中报道的致死浓度,因此可以有效的保护鲢幼鱼免受氨氮毒性侵害。此外,氨氮浓度过高会导致鲢幼鱼的应激反应能力降低。本文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讨氨氮胁迫对鲢幼鱼生存活动的影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贵州喀斯特山区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水体环境的影响,以养虾稻田(稻虾共作组)和不养虾稻田(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水稻的分蘖期、拔节期、扬花期和灌浆期采样测定稻田水体的溶解氧(DO)、水温、pH、硝酸盐(NO3--N)、亚硝酸盐(NO2--N)、氨氮(NH4+-N)和磷酸盐(PO43--P)等水质指标,研究稻田水质...  相似文献   

12.
为了建立优化的循环海水养殖系统,采用水质国标检测方法分析了珊瑚石生物滤池在不同氨氮和溶解氧(DO)负荷实验条件下对养殖废水中氨氮、化学耗氧量(COD)及颗粒悬浮物(SS)的处理效果。结果显示,进水氨氮浓度对出水氨氮(正相关)、COD(正相关)均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对SS处理效果影响不显著。当进水氨氮浓度为0.45~0.65 mg/L时,滤池对水体处理效果最优(氨氮平均清除率为82.1%±3.3%;COD平均清除率为7.1%±1.5%;SS平均清除率为5.8%±1.6%)。DO浓度对水体氨氮(负相关)和COD(负相关)处理效果的影响显著(P0.05),对SS处理效果影响不显著。DO浓度为5.0~7.0 mg/L时,水体处理效果最优(氨氮平均清除率为78.7%±3.5%;COD平均清除率为23.0%±5.3%;SS平均清除率为7.1%±2.0%)。因此,本实验环境下的循环海水养殖系统珊瑚石生物滤池在氨氮浓度为0.45~0.65 mg/L,DO浓度为5.0~7.0 mg/L时,对水体中的氨氮、COD、SS的综合处理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3.
分别研究了不同硝化细菌浓度(0、20、60、120 mL/100 L)和不同微生物滤料(珊瑚石、锅炉煤渣、牡蛎壳)对养殖水中氨氮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添加硝化细菌后,水体中的氨氮浓度呈现下降趋势,在8~12 h出现极低值后,开始上升,但上升速度较慢;随着水体中硝化细菌添加量的增加,水体中的氨氮浓度下降速度加快;水体中亚硝酸氮浓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在4~6 h出现极高值,然后迅速下降,且硝化细菌添加量越高,下降速度越快。硝化细菌对以珊瑚石和锅炉煤渣为滤料的养殖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氮的处理效果显著优于牡蛎壳,但珊瑚石和锅炉煤渣之间无显著差异。综合试验结果,应急水质处理时,硝化细菌菌剂的添加量以一次60 mL/100 L(或以活菌计数为1.2×109个/100 L)、间隔24 h添加1次为宜;经过脱硫筛选之后的锅炉煤渣可以作为循环水养殖用滤料。  相似文献   

14.
基于硝化细菌、聚磷菌等微生物种群分布于自然水体中,且喜欢吸附在固体表面形成生物膜,吸收水中氨氮、亚硝酸盐氮、磷等营养成分进行繁殖和生长的生物学原理,研制了一个由支架浮力系统、微生物附着基、上升流系统、锁磷区和光伏发电系统5部分组成的圆柱形(半径75 cm、高100 cm)养殖水原位净化装置。试验结果显示:生物膜建成后,装置在1 mg/L、3 mg/L和5 mg/L氨氮质量浓度组的淡水(水温22~25℃)和海水(水温27~31℃)中,日消减氨氮量分别为304.587 g、283.748 g、314.753 g和247.274 g、261.756 g、282.721 g,日消减淡水和海水中总磷量分别为0.485 g、0.427 g、0.462 g和0.566 g、0.595 g、0.493 g,显示出较强的氨氮和总磷的消减能力。日氨氮消减量差异性,淡水3个质量浓度组间不显著(P>0.05),海水3个质量浓度组间显著(P<0.05)。日总磷消减量差异性,淡水3个质量浓度组间、海水3个质量浓度组间均不显著(P>0.05)。该装置具有较强的氨氮和磷的消减能力和使用方法简单、运行成本低等特点,可在水产养殖尾水净化处理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鲟鱼作为具有重要生态和经济价值的水生生物,在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其自然繁育面临巨大威胁。为了探究环境因子对鲟鱼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本研究采用3因子3水平的Box-Behnken设计和响应曲面分析法,开展了温度(14-22 ℃)、氨氮(0.05-0.15 mg/L)和亚硝氮(0.05-0.25 mg/L)对西伯利亚鲟鱼(Acipenser baerii)早期胚胎发育的联合影响效应研究,旨在建立温度、氨氮和亚硝氮对西伯利亚鲟鱼胚胎孵化率的定量关系,并通过多元回归得出温度,氨氮和亚硝氮的最佳组合。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西伯利亚鲟鱼胚胎的孵化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着氨氮和亚硝氮浓度的降低,西伯利亚鲟鱼胚胎孵化率逐渐升高。水温与氨氮的联合效应对鲟鱼胚胎孵化率的影响呈显著水平(p < 0.05),而水温与亚硝氮的联合效应以及氨氮与亚硝氮的联合效应对鲟鱼胚胎孵化率的影响不显著(p > 0.05)。建立的西伯利亚鲟鱼胚胎孵化率模型方程的相关系数为0.9832,校正相关系数为0.9616。通过模型优化得出西伯利亚鲟鱼的胚胎在温度18 ℃,氨氮浓度低于0.08 mg/L和亚硝氮浓度低于0.13 mg/L条件下西伯利亚鲟鱼胚胎的孵化率最高,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16.
采用静水法研究氨氮对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的急性毒性及在氨氮初始浓度分别为0(C0,对照组)、10(C10组)、20(C20组)、30(C30组)、40(C40组)、50 mg/L(C50组),胁迫时间分别为0、6、24、48、72 h的条件下对其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溶菌酶(LZM)、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酚氧化酶(PO)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总氨氮对拟穴青蟹24 h和48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04.793、66.124 mg/L,安全浓度为7.90 mg/L,非离子氨对拟穴青蟹24 h和48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8.396、5.298 mg/L,安全浓度为0.63 mg/L。在胁迫6、24、48与72 h时,各实验组的LZM活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相较于对照组,C10、C20及C40组在24 h的AKP、ACP活力均显著升高(P0.05)。C20组在24 h的SOD活力则显著低于其他胁迫时间点(P0.05)。胁迫72 h时,C30、C40及C50组的PO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该实验条件下,不高于40 mg/L的氨氮可在24 h内使拟穴青蟹血清中的AKP与ACP活力显著升高,而50 mg/L的氨氮则对其具有抑制作用;各实验组浓度氨氮均在72 h内对拟穴青蟹血清中的LZM活力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PO活力具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对SOD活力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非离子氨氮对罗氏沼虾幼体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通过非离子氨氮对罗氏沼虾幼体的急性致毒试验表明:Ⅴ期幼体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值为1.14mg/L,安全浓度(SC)值为0.11mg/L;Ⅸ期幼体96h的LC50值为1.40mg/L,SC值为0.14mg/L,建议在育苗期间加强水质管理,有效地控制水体中非离子氨氮的浓度。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以小[(6.05±0.44)g/头]、中[(14.68±1.76)g/头]、大[(25.64±3.27)g/头]的3种不同规格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氨氮胁迫浓度为0、2、4、6、8、l0 mg/L时对刺参体腔液中溶菌酶(LSZ)、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氨氮浓度为8 mg/L时,第10天后,3种不同规格刺参均出现吐肠、化皮,直至死亡.氨氮浓度为10 mg/L时中规格刺参存活率最低,为86.7%.在氨氮浓度为2 mg/L和4 mg/L时,小、中、大规格刺参的3种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在第4天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氨氮浓度低于0.05 mg/L)差异显著(P<0.05);第7、10、13天时,LSZ、CAT、SOD酶活性与第4天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在氨氮浓度为6、8、10 mg/L时,LSZ、CAT、SOD酶活性在第7天达到最高,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0.05).氨氮胁迫对3种不同规格刺参的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的影响存在差异,在同一氨氮浓度胁迫下,敏感性依次为中规格>大规格>小规格.研究表明,氨氮胁迫会对刺参存活与免疫产生一定影响,在刺参养殖过程中,水环境中氨氮浓度最好控制在6 mg/L以内.  相似文献   

19.
Penaeus setiferus postlarvae were exposed to acute levels of ammonia, nitrite, and to a mixture of both by a short-term static method, The 24h, 48-h and 72-h LC50 values for un-ionized ammonia were 1.49, 1.21 and 1.12 mg/L NH3-N (un-ionized ammonia as nitrogen), and 11.55, 9.38 and 8.69 mg/L ammonia-N (un-ionized plus ionized ammonia as nitrogen). The 24-h, 48-h and 72-h LC50 values for nitrite were 268.06, 248.84 and 167.33 mg/L nitrite-N (nitrite as nitrogen). Nitrite was much less toxic than ammonia. The joint effect of ammonia and nitrite on the postlarvae was synergistic at 48-h exposure and antagonistic after 72 h. Postlarvae of P. setiferus may be considered as organisms sensitive to ammonia and nitrite.  相似文献   

20.
氨氮胁迫下凡纳滨对虾对副溶血弧菌的易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养殖水体中总氨氮胁迫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征(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Syndrome,AHPNS)"发生的影响,设置了1个对照组和4个不同质量浓度氨氮实验组:2.5、5.0、7.5、10.0 mg/L实验组,胁迫20 d后腹肌注射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进行感染。凡纳滨对虾感染后6–24 h,除对照组外,各实验组均出现死亡高峰。24 h后,5.0、7.5和10 mg/L实验组对虾累积死亡率均高于2.5 mg/L组,且在同一取样时间各实验组对虾累积死亡率随着氨氮浓度的升高而升高,48 h后各实验组对虾不再死亡,其累计死亡率分别为0、8%、12%、20%和36%。PO活性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对照组、2.5和5.0 mg/L实验组PO活性差异性不显著(P0.05),7.5和10 mg/L实验组除12 h外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OD活性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7.5和10 mg/L实验组SOD活性在感染后除24 h外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2.5 mg/L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性不显著(P0.05)。对照组和2.5 mg/L实验组对虾LSZ活性在各取样时间点差异性不显著(P0.05),7.5和10 mg/L实验组对虾LSZ活性在3 h、6 h、24 h、48 h时间点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感染6 h后各实验组对虾肝胰腺中Lv LT m RNA表达量开始上升,24 h后开始下调,至72 h恢复至原水平。实验结果表明,氨氮胁迫能降低凡纳滨对虾的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影响对虾肝胰腺中Lv LT m RNA对病原刺激的应答反应,增加对副溶血弧菌的易感性,为预防凡纳滨对虾AHPNS的暴发,养殖水体中总氨氮浓度应控制在1.96 mg/L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