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琪  李丽  董凤才  王雨霏 《河北渔业》2014,(7):27-28,41
利用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2013年兴城邴家湾海水增养殖区的海水、沉积物和养殖贝类样品中砷含量,对该养殖区砷污染状况及贝类消费健康风险进行评价。测得该海水增养殖区海水砷含量范围在0.149~1.74μg/L;沉积物砷含量范围在1.50~2.63mg/kg;养殖贝类砷含量为0.006 75mg/kg,均符合国家标准。所产食用贝类砷摄入量占JECFA制定的砷暂定每周可耐受摄入量PTWI值的0.002%;无机砷摄入量占PTWI值的0.005%。结果表明,辽东湾兴城海域所产贝类对消费者引起的砷暴露健康风险很小。  相似文献   

2.
由于汞的生物甲基化和在食物链中的积累、放大作用,水产类膳食汞的摄入被认为是人体甲基汞负荷的主要来源。三都湾位于福建省东北部沿海,各类水产生物养殖面积1.5万hm2,年产量22.5万t。为评估甲基汞的健康风险,2004年在该湾采集海水样品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11个、养殖鱼类样品31个以及养殖贝类样品4个,用原子荧光光度法进行海水、沉积物和养殖生物总汞含量测定,对三都湾渔业环境汞污染现状和水产品质量安全进行评价。三都湾海水总汞含量范围在0.015~0.046μg/L,计(0.027±0.009)μg/L;沉积物总汞含量范围在0.055~0.113mg/kg,计(0.074±0.013)mg/kg,养殖贝类总汞含量范围在0.004~0.011mg/kg,计(0.008±0.005)mg/kg,与福建沿岸近20年来的其他相关调查结果相接近。养殖鱼类总汞含量范围在0.012~0.084mg/kg,计(0.032±0.006)mg/kg。通过调查数据的对比分析,三都湾鱼、贝类体总汞平均含量近30年来一直波动于鱼类汞含量的下限(0.05mg/kg)区间,与海水和沉积物汞的含量水平和变化趋势基本相对应;与美国、日本最近公布的鱼、贝类汞含量进行比较,三都湾牡蛎汞平均含量与日本的太平洋牡蛎和美国的牡蛎较接近,但三都湾牡蛎汞含量的最大值(0.011mg/kg)比日本、美国的牡蛎汞含量的最大值(0.250mg/kg和0.130mg/kg)低得多;三都湾大黄鱼、汞平均含量(0.026mg/kg和0.036mg/kg)和最大含量(0.084mg/kg和0.053mg/kg)均比美国的大西洋石首鱼(0.072mg/kg和0.148mg/kg)低;三都湾的鲈鱼汞平均含量(0.056mg/kg)低于日本的鲈鱼(0.100mg/kg)和美国的红鲈(0.128mg/kg)。后二者汞含量最大值(0.510mg/kg和0.625mg/kg)分别是三都湾养殖鲈鱼(0.075mg/kg)的6至8倍。三都湾海水、沉积物、贝类总汞含量符合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养殖鱼、贝类符合国家、WHO及欧盟的水产品汞限量要求。以100g/(人d)的水产类摄食量估算,食用鱼、贝类汞摄入量分别占JECFA推荐的汞临时性周可承受摄入量PTWI值的8.4%和2.9%;用总汞数据估算甲基汞摄入量分别占PTWI值的26.4%和9.0%。采用美国EPA设定的甲基汞RfD值估算,食用鱼、贝类甲基汞摄入量分别占60.3%和20.6%。三都湾沿海城乡居民水产品消费引起的汞暴露健康风险小。  相似文献   

3.
对上海市售鳜(Siniperca chuatsi)进行取样,测定其不同组织器官中总汞含量,并对消费者食用鳜导致的汞暴露风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总汞在鳜体内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含量存在差异:心脏中的总汞含量最高,含量范围为0.016~0.085 mg/kg;肝脏中总汞含量次之,含量范围为0.032~0.041 mg/kg;肌肉中总汞含量范围为0.011~0.064 mg/kg;其他内脏器官含量较低。检测结果发现总汞在鳜体内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趋势,即心脏肝脏腹部肌肉尾部肌肉背部肌肉鳃肾脏肠脾脏胰腺生殖腺脑。鳜肌肉中总汞平均含量约为0.025 mg/kg,低于GB2762—2012《食品中污染物限量》的标准限量值。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制定的参考摄入量(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PTWI),对鳜的食用风险进行分析,发现普通成年人(体重以60 kg计)平均每周通过鳜摄入总汞的量相当于PTWI的1.13%,说明该批样品对于一般人群不会带来汞暴露风险。本研究可为监管、生产、科研等部门了解鳜体内总汞含量、食用风险及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4.
为了评估福建省海水贝类养殖区滴滴涕(DDTs)的残留水平和风险,于2005年8月和2006年8月,采集养殖区20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20个、养殖贝类样品46个,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中DDTs的残留量,并对其残留水平、分布趋势和组成特征进行分析,以期对该地区污染状况、生态风险及贝类食用安全进行探讨与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贝类养殖区表层沉积物DDTs含量范围为1.93~56.6μg/kg(干重),平均值15.8μg/kg;40%的样品DDTs的污染指数在0.697~2.83之间,不同程度受到DDTs的污染,提示存在一定的潜在生态风险。养殖贝类DDTs含量范围为2.04~107μg/kg(湿重),平均21.7μg/kg;贝体DDT残留量符合中国无公害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低于欧盟、美国、日本的食品安全限量;以每人50 g/d的摄食量估算,沿海居民食用养殖贝类的DDTs暴露量远低于WHO暂定的TDI值、美国EPA推荐的RfD值,由此引起的健康风险小。与国内邻近海域相比较,福建省贝类养殖区表层沉积物和养殖贝类体中DDTs残留量处于中等水平,与亚太等国外海域相比较,处于较高水平;从DDTs的组成特征推测,调查区部分海域有新的DDTs污染源输入。  相似文献   

5.
2018年采用单因子评价标准对葫芦岛市绥中止锚湾增养殖区海水水质、海洋沉积物和养殖生物体中重金属污染现状做出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止锚湾贝类养殖区海水重金属各项指标符合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沉积物重金属各项监测指标符合国家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养殖贝类铅污染指数介于0.5~1.0,其它监测指标均满足国家海洋生物质量一类标准要求。绥中止锚湾海水增养殖区中重金属含量满足功能区的环境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6.
2018年对兴城邴家湾增养殖区海水、沉积物、养殖贝类样品,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测定重金属铅含量。数据表明,该养殖区水质、沉积物、生物体符合国家标准。单因子标准评价水域水质Pi值小于0.5未受到铅沾污;沉积物铅Pi值小于0.5未受到铅沾污;贝类铅Pi值介于0.5~1.0之间,生物体受到铅沾污。  相似文献   

7.
根据2005年4月和10月同步进行厦门海域贝类养殖区海水、表层沉积物和养殖贝类体中有毒有害物质(Cu、Pb、Zn、Cd、Hg、As、石油类、六六六、滴滴涕、多氯联苯、大肠菌群、腹泻性贝毒和麻痹性贝毒)的调查资料,采用海水质量评价指数(Sj^w)、表层沉积物质量评价指数(Sj^s)和养殖贝类质量评价指数(Sj^o)以及贝类养殖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SI)对厦门海域贝类养殖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和类别划分。结果表明,海水质量、表层沉积物质量和养殖贝类质量水平范围均为2~7级,平均值分别为3级、5级和4级。贝类养殖生态环境质量水平范围为2~7级,平均值为4级。总体上,贝类养殖区海水质量处于较好水平,表层沉积物质量处于较差水平,养殖贝类质量处于一般水平。贝类养殖生态环境质量处于一般水平。其主要污染物为大肠菌群、石油类。厦门贝类养殖区1类区两个,属清洁区,占贝类养殖区总数的8%。2类区共18个,占贝类养殖区总数的72%。其中2a类区9个,属较清洁区,占贝类养殖区总数的36%,2b类区6个,属轻度污染区,占贝类养殖区总数的24%;2c类区3个,属中度污染区,占贝类养殖区总数的12%。3类区5个,属重度的污染区,占贝类养殖区总数的20%。厦门贝类产地环境质量的评价和类别划分的结果与厦门贝类养殖区环境污染现状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为评价深远海大型围栏养殖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海域的沉积物质量状况,通过对大黄鱼不同养殖期围栏养殖区、围栏外围区、网箱外围区和对照区的4次调查,分析评价了调查海域沉积物中的Cu、Zn、有机碳、硫化物等指标的区域分布、含量变化及污染水平,并采用内梅罗指数对调查海域沉积物进行了质量综合评价。结果显示,4次调查大黄鱼围栏养殖区沉积物Cu的含量范围为15~33 mg/kg,Zn的含量范围为80~137 mg/kg,有机碳的含量范围为0.14%~1.90%,硫化物的含量范围为0.3~128.0 mg/kg。围栏中心区沉积物有机碳、硫化物的含量比其他区域高,但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中的一类标准。不同调查区域沉积物Cu、Zn和有机碳的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围栏中心养殖区沉积物硫化物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区(P<0.05)。内梅罗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调查区域沉积物质量均为清洁或较清洁状态,沉积物质量符合海水养殖标准。沉积物Cu、Zn和硫化物未表现出明显的累积趋势,沉积物有机碳在本调查时间内有轻微累积的趋势,建议通过加强大黄鱼配合饲料的研发与应用,以缓解目前冰鲜鱼饵料大规模投入的状况,降低饵料系数,从而在一定水平上减轻有机质累积对沉积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9.
<正>近30年来,河北省海洋水产业实现了从单一的捕捞业向以增养殖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水产增养殖产量已占到水产品总产量的68%,其中贝类增养殖的快速发展是一决定性因素,其占养殖总产量的比重已达49.2%。目前我省海水贝类增养殖主要有两大模式:一是浅海筏式养殖,主要养殖海湾扇贝;二是通过底播贝类苗种进行浅海与滩涂增养殖。贝类增养殖不仅提供了大量优质、健康的绿色海洋食物,同时又对减排大气  相似文献   

10.
祝立 《福建水产》2004,(3):60-63
2003年5至10月对平潭县海坛海峡贝类监控区的养殖环境及贝类质量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通过对该海域海水、表层沉积物及菲律宾蛤仔的汞、砷、铅、镉、铜、锌6个重金属含量的检测分析,海水中汞的含量较高。但是由于特殊的底质状况与水文条件,海水中较高含量的汞并未过量富集在该海域底质中,沉积物中的6项重金属指标全部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在良好的底质环境条件下,菲律宾蛤仔体内Hg、As、Cu、Zn的含量符合无公害水产品质量标准,但Pb、Cd有部分样品超标。尽管该海域海水中汞的含量较高,但贝体并未受到汞的污染。据此认为影响贝类产品安全卫生质量的因素除了养殖环境受污染的程度外,还与养殖环境的地理、水文条件以及贝类的养殖品种有关。  相似文献   

11.
<正>我国是世界贝类养殖大国,形成规模养殖的经济贝类有近20种,贝类增养殖已经成为沿海海水养殖业的支柱之一,年产量占世界产量的60%以上,出口量占40%左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浙南地区(台州、温州)主要养殖海域的海水、表层沉积物及缢蛏、泥蚶、青蛤等主要养殖贝类产品中重金属Hg、As的污染状况,利用原子荧光光谱法对样品中的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浙南海域的海水、沉积物中,汞、砷含量符合无公害产地环境质量标准,贝类中汞、无机砷含量符合无公害贝类质量标准,但缢蛏、青蛤中的无机砷含量仍然较高,应进一步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长江口南支水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含量和空间分布变化,分析测定了研究区域2018—2022年表层沉积物中铜(Cu)、锌(Zn)、铅(Pb)、铬(Cr)、镉(Cd)、汞(Hg)及砷(As)的含量,并借助地统计学空间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域的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变异分析和空间分布模拟。结果显示:Zn、Cr、Cu、Pb、As、Cd、Hg的含量变化范围分别是23.539~101.955 mg/kg、14.390~88.672 mg/kg、3.325~40.441 mg/kg、7.788~26.145 mg/kg、5.035~12.610 mg/kg、0.072~0.436 mg/kg、0.004~0.171 mg/kg, 2021年重金属元素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年度,元素空间相关性年际变化较大。Cu、Zn、As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域的下游,Cd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中游,Cr高值区主要分布由下游变为中游,Pb高值区主要分布由下游变为中、下游。重金属生态风险表现为Hg生态风险等级上升,Cu中等生态风险持续存在且范围扩大,Cr中等生态风险间歇性出现。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冰鲜鱼和水产配合饲料2种不同饲料对乌鳢(Ophiocephalus argus)中汞和甲基汞富集水平和食用安全的影响,实验采用ICP-MS法、液相-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乌鳢在摄食冰鲜鱼和水产配合饲料两种不同饲料后,研究其肌肉、肝脏和肾脏3种不同组织中总汞和甲基汞的含量随养殖周期的富集规律。结果显示:在整个养殖过程中,饲料投喂组肌肉、肝脏和肾脏中总汞和甲基汞含量均低于冰鲜鱼投喂组,其中冰鲜鱼组肌肉、肝脏中总汞和甲基汞的富集均明显高于饲料组,肾脏中总汞的富集明显高于饲料组。从不同组织看,肌肉对总汞和甲基汞的富集显著高于肝脏和肾脏。肌肉中汞主要以甲基汞形式存在,平均含量占总汞的84.2%,低于国家食品安全限量标准,食用风险较低。相关性分析显示,2种不同饲料中总汞、甲基汞含量对乌鳢生长周期内总汞、甲基汞富集无显著性影响。结果表明乌鳢配合饲料养殖较冰鲜鱼养殖更为安全,适宜进一步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2016年5、7、8、10月兴城邴家湾海水增养殖区的水体、沉积物和养殖贝类样品的各环境要素监测,综合考虑该养殖区三大介质超标要素、超标频次和超标程度三种因子,得出四个月份增养殖区的环境质量综合指数EQI分别为100、100、97、97分,综合全年的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为98分。结果表明,2016年兴城邴家湾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优良,满足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16.
于2012年3月至8月对大神堂贝类养殖区海水中的Cd、Pb、Cu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神堂贝类养殖区5个站位海水中的Cd含量变化范围在0.104~1.525μg/L之间,Pb含量变化范围在0.120~4.905μg/L之间,Cu含量在0.764~8.429μg/L之间,3种重金属含量符合海水Ⅰ类水质和Ⅱ类水质标准。从重金属污染指数来看,所有调查站位在2012年春季和夏季Pi平均值均小于1,范围在0.209~0.499之间,夏季比春季稍高,说明大神堂贝类养殖区水质状况良好,适合养殖底栖贝类。2012年春季重金属污染指数平均值排序为:Cd>Cu>Pb,夏季为:Cu>Cd>Pb。  相似文献   

17.
2000~2001年对连云港地区出口养殖基地进行取样调查,结果表明:汞在淡水水产动物内均有一定的残留量,但每个品种的汞的残留值均未超标。通过食用水产品汞的周最大理论摄入量占JECFA汞的PTWI值的16.2%,未超过风险水平。连云港地区淡水水产品汞的残留对人体摄入难以构成风险。杂食性鱼类和捕食性鱼类汞的平均残留差异显著。2000年与2001年汞的残留量没有明显变化,连云港地区淡水水产品汞的残留水平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卵形鲳鲹养殖过程主要生长阶段DDTs残留特征及其来源途径,针对卵形鲳鲹实际网箱养殖生产条件,在放苗、养殖生产中期和收获3个主要时期,分别采集网箱中养殖水体、养殖鱼体、所用饲料和网箱处海底表层沉积物底泥样品,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样品中DDTs及其同系物含量。结果显示,苗种、成鱼、所用饲料及养殖水体和养殖环境表层沉积物底泥中,均检测出DDTs,其中苗种、养殖成鱼、所用饲料、养殖海水和表层沉积物底泥中DDTs平均含量分别为(3.15±0.42)、(4.49±0.39)、(3.95±0.33)μg/kg干重、(3.76±0.43)ng/L和(4.34±1.18)μg/kg干重。随着养殖过程的进行,鱼体中DDTs含量逐渐增加,收获上市时期鱼体肌肉中含量显著高于苗种时期的含量,但远低于0.5 mg/kg湿重的国家食品安全限量标准。从DDTs同系物种类上看,养殖海水、饲料和鱼体中ο,ρ′-DDT、ρ,ρ′-DDD、ρ,ρ′-DDT和ρ,ρ′-DDE 4种同系物均能检出,但沉积物中仅检测出前3种同系物。4类样品DDTs主要成分均为ο,ρ′-DDT和ρ,ρ′-DDT,其在鱼体中所占比例平均值分别为42.09%和37.07%;在饲料中所占比例平均值分别为44.85%和34.62%;在养殖海水中所占比例平均值分别为40.91%和37.99%;在养殖环境沉积物底泥中所占比例平均值分别为33.03%和51.34%。从鱼体、饲料、养殖海水和沉积物底泥中DDTs同系物组成比例和含量特征判断,饲料是鱼体后续生长中富集DDTs的主要来源途径之一。为保障卵形鲳鲹质量安全,应着重加强饲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控制和管理。  相似文献   

19.
海水养殖贝类体中TPH和PCBs的分布和积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5年4月和10月对厦门海域贝类养殖区养殖贝类体中有毒有害物质含量的调查资料,对4种养殖贝类(僧帽牡蛎、菲律宾蛤仔、泥蚶和缢蛏)体中石油类(TPH)和多氯联苯(PCBs)含量的分布和积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厦门海域4种养殖贝类体中TPH和PCBs含量范围分别为(2·89~34·6)mg/kg,湿重和(5·06~45·7)μg/kg,湿重,总平均值分别为12·3mg/kg,湿重和15·5μg/kg,湿重。总体上,养殖贝类体TPH和PCBs含量的区域分布,潮间带养殖贝类>浅海养殖贝类>虾池养殖贝类,呈西海域和同安湾内较高,大嶝海域较低的格局。养殖贝类体TPH和PCBs含量季节变化呈春季(4月)高于秋季(10月)之势。养殖贝类体内组织对TPH和PCBs吸收和积累能力的高低为胃(包括胃含物)>肌肉组织>外套腔液。缢蛏体对TPH的吸收和积累能力较强,泥蚶对PCBs吸收和积累能力较强。这与其自身对TPH和PCBs的吸收和排泄能力有密切的关系。厦门海域养殖贝类受到PCBs轻度污染,一些养殖区的缢蛏、泥蚶和僧帽牡蛎受到TPH的不同程度污染。  相似文献   

20.
于2005-2007年夏季采集闽东沿岸生态监控区68个经济水产品样品,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中的六六六(BHCs)、滴滴涕(DDTs)的残留量,并对其残留水平、分布趋势和组成特征,以及污染现状、食用安全和人体健康风险进行探讨与评价。结果表明:贝类、虾类、蟹类和鱼类的BHCs的残留范围分别为未检出~1.53 μg/kg、未检出~0.830 μg/kg、未检出~1.21 μg/kg、未检出~4.02 μg/kg(湿重),DDTs的残留范围分别为0.184~66.9 μg/kg、未检出~2.87 μg/kg、8.04~126 μg/kg、0.891~310 μg/kg(湿重)。BHCs污染指数均小于0.5,未受到BHCs的污染;71.2%的样品DDTs的污染指数在0.581~31.0之间,不同程度受到DDTs的污染。与国内外其它海域相比,闽东沿岸生态监控区经济水产品中BHCs残留量处于较低水平,而DDTs残留量处于国内邻近海域中等水平、亚太等国外海域较高水平。贝类和鱼类的p,p′-DDT的含量较高,p,p′-DDT/DDTs平均含量比分别为43.8%和49.1%,推测有新的DDTs类污染物输入。闽东沿岸生态监控区经济水产品中BHCs、DDTs的残留量符合我国的无公害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低于欧盟、美国、日本的食品安全限量;参照美国环保局(US EPA,2000)推荐的危害参考剂量RfD和可疑化学物质致癌斜率因子的接触风险指数ERI和致癌风险指数CRI分析表明,闽东沿岸生态监控区经济水产品消费引起的BHCs、DDTs的接触风险和潜在致癌风险均为可接受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