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6个水丝蚓投喂水平培育6日龄南方鲇稚鱼,测定了不同投喂率下稚鱼的摄食水平、生长、存活率和残食率.结果表明,鱼苗体长小于5 cm时,投喂鱼苗体重60%的饵料鱼苗生长最快,特定生长率高达19.1%;体长大于5 cm时,体长增长和体重特定生/长率以50%投喂率组较高,但与60%投喂率组的差异不显著.A、B、C、D、E和F组(分别投喂30%、40%、50%、60%、70%和80%稚鱼体重的饵料)的存活率分别为56%、75%、87%、89%、91%和90%.A、B组的残食率较高,分别是30%和19%;E、F组最小,分别是4%和4.5%.  相似文献   

2.
在温度(28.7±0.5)℃、盐度29.0±0.3条件下,研究虾片、黑粒、螺旋藻粉3种人工饵料单独投喂及与虾元和B.P.饵料添加剂混合投喂14d后对方斑东风螺幼虫生长及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饵料与添加剂混合投喂时幼虫的存活率、壳高、壳长及特定生长率高于单一投喂试验组。混合投喂组中以螺旋藻粉+B.P.组的效果最好。在单一人工饵料试验组中,投喂3种人工饵料的方斑东风螺幼虫在试验初期生长差异不显著,但投喂螺旋藻粉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单独投喂虾片与黑粒组(P0.05);试验后期单独投喂黑粒的幼虫特定生长率及存活率最高,其次为虾片,单独投喂螺旋藻粉的幼虫特定生长率及存活率最低。研究结果可为方斑东风螺幼虫人工配合饲料的开发及人工苗种培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不同投喂率对南方鲇稚鱼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6个水丝蚓投喂水平培育6日龄南方鲇稚鱼,测定了不同投喂率下稚鱼的摄食水平、生长、存活率和残食率。结果表明,鱼苗体长小于5cm时,投喂鱼苗体重60%的饵料鱼苗生长最快,特定生长率高达19.1%;体长大于5cm时,体长增长和体重特定生长率以50%投喂率组较高,但与60%投喂率组的差异不显著。A、B、C、D、E和F组(分别投喂30%、40%、50%、60%、70%和80%稚鱼体重的饵料)的存活率分别为56%、75%、87%、89%、91%和90%。A、B组的残食率较高,分别是30%和19%;E、F组最小,分别是4%和4.5%。  相似文献   

4.
在水温(30±1)℃条件下对人工孵化的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orata)仔鱼进行转饵期不同投喂策略实验,对仔鱼生长和成活情况进行了研究,设计5个投喂组:轮虫投喂组(A组);70%轮虫+30%卤虫投喂组(B组);50%轮虫+50%卤虫投喂组(C组);30%轮虫+70%卤虫投喂组(D组);卤虫(幼虫)投喂组(E组)。结果显示:云斑尖塘鳢仔鱼对卤虫的摄食强度随卤虫在饵料中比例的升高而增大,其对混合饵料中轮虫和卤虫的摄食强度的比值(Ir/Ia)随食物组成的变化发生相应的变化。以轮虫-卤虫不同比例的混合饵料投喂时,D组仔鱼的增长率、增重率最高,可存活率不足50%,高于E组,显著低于其它各组;C组仔鱼生长指标略低于D组,但存活率为(74.00±2.29)%,综合指标显著好于其它各组。当混合饵料中轮虫和卤虫各占50%时,10日龄开始投喂组仔鱼的全长(13.07±0.13)mm,特定生长率(10.25±0.37)%/d,存活率(82.14±0.72)%,综合生长指标最好。结果表明,云斑尖塘鳢仔鱼转饵期进行联合投喂的最佳饵料比例为50%轮虫+50%卤虫,最佳转饵时间为10日龄。  相似文献   

5.
采用4种饵料投喂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幼虾,用投喂感染的方法人工感染WSSV。测定体长、体重以及各组的攻毒存活率,实验周期15d。ANOVA分析结果表明,投喂鲜活卤虫组体长、体重的增长明显优于其他各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投喂人工配合饵料实验组的体长、体重增长量最小;投喂鱼肉组体长增长慢于投喂蛤蜊肉组,而体重的增长快于投喂蛤蜊肉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投喂卤虫成体和投喂鱼肉两组的攻毒存活率最高,明显高于投喂配合饵料和蛤蜊肉两实验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投喂卤虫组和投喂鱼肉组之间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投喂人工配合饵料组和蛤蜊肉组差异不显著(P〉0.05)。巢式PCR检测表明,人工感染前的中国对虾幼虾少数携带WSSV,人工感染后全部个体检测到病毒特征片段。  相似文献   

6.
以初始平均体重(114.71±3.631)g、体长(15.70±0.352) cm的点篮子鱼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的投喂频率对其生长性能及体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频率对点篮子鱼的存活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试验期间各个试验组存活率均为100%.而投喂频率对点篮子鱼的特定生长率(SGR)、日均增重(DWG)和增重率(WG)有显著影响(P<0.05).每天投喂1次(F1)到4次组(F4)的点篮子鱼的SGR、DWG和WG随投喂频率的增加而显著性升高,而每天投喂5次组(F5)的SGR、DWG和WG显著低于F4组.随着投喂频率的提高,点篮子鱼的摄食率(FR)逐渐上升.饵料系数(FCR)与投喂频率呈正相关.鱼体水分和灰分含量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而下降,F1到F4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F4到F5无显著性差异.各试验组鱼体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变化,而脂肪含量随投喂频率增加显著增加(F1到F4组间差异显著(P<0.05),F4与F5无差异).综合本试验点篮子鱼的生长性能、饲料转化率和体成分变化,认为人工养殖点篮子鱼的最适投喂频率为4次/d.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甘露寡糖(mannose-oligosaccharides, MOS)对波纹龙虾叶状幼体生长的促进作用,本研究设置3个试验组,分别投喂用不同浓度甘露寡糖强化的卤虫,统计各试验组培养3d、5d、7d后波纹龙虾叶状幼体的成活率。实验结果表明,1#饵料组(0.4%甘露寡糖强化)培养3d、5d、7d的成活率分别为(72.5±2.5)%、(57.5±2.5)%、(42.5±2.5)%,明显高于其它试验组。饵料中添加甘露寡糖可提高波纹龙虾叶状幼体的成活率,甘露寡糖最佳添加浓度为0.4%。  相似文献   

8.
饵料和养殖密度对中国对虾幼虾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实验用虾遗传背景一致的情况下,分析了3种饵料(配合饲料、冰冻鲜鱼肉和活卤虫)和4个不同的养殖密度对小水体中国对虾幼虾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饵料和饲养密度对中国对虾幼虾生长及存活率有显著影响。在饵料、养殖密度单因子实验及饵料和养殖密度相结合的双因子实验中,幼虾的生长均表现出极其显著的差异(P<0.01),活卤虫对幼虾生长的效应尤为突出。而养殖密度对中国对虾的行为生物学、个体间体重增量均有影响。随着养殖密度的提高,中国对虾增重变慢;同时,个体间体重增量差异变大。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中国对虾幼虾的存活率呈下降趋势,但不同饵料对存活率影响变化幅度较大,波动在58.1%~85.2%之间,其中投喂活卤虫养殖密度为50尾/桶的存活率最高(85.2%);投喂配合饵料4个养殖密度梯度的存活率变化不明显;而投喂冰冻鱼肉4个养殖密度梯度的存活率变化较大。因此,采用合适的饵料和养殖密度,能够提高中国对虾的生长速度,提高对虾养成存活率,改善生长过程中对虾群体体长、体重的整齐度。  相似文献   

9.
采用丰年虫、水蚯蚓、微囊饲料3种饵料的不同配合策略,对圆口铜鱼仔稚鱼投喂60 d,以研究对其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显示,30日龄后投喂水蚯蚓的成活率、全长、体长、体质量均高于其他组,特定生长率为4.44%±0.30%/d,显著高于对照组和W15微囊饲料组。15日龄后转投微囊饲料组的全长、体长、体质量和特定生长率最低。结果表明不同的转食策略对圆口铜鱼仔稚鱼的生长及存活有显著的影响,30日龄后投喂水蚯蚓能有效的提高存活率及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为实验材料,分别投喂配合饲料、蚯蚓、蛤蜊、蝇蛆等四种饵料,利用生长和抗病性指标综合评价蚯蚓和蝇蛆作为中国对虾饵料的可行性。生长实验前测定每个实验组的初始体长和体重,养殖40d后再次测定生长指标,之后,分别投喂不同毒饵量进行人工感染实验。方差分析表明:投喂四种饵料后,蛤蜊组生长最快,其次是蚯蚓,再次是蝇蛆,最后是配合饲料,各组之间对虾体长增长差异显著(P<0.05),体重增长差异极显著(P<0.01) 。利用线性固定模型分析不同饵料及不同病毒量感染下对中国对虾存活率的影响,其中蚯蚓组存活率最高,配合饲料组存活率最低,并且蚯蚓组存活率显著高于蛤蜊组和配合饲料组(P<0.05),蝇蛆组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蚯蚓和蝇蛆可显著提高中国对虾的生长速度,明显提高中国对虾的抗病性,是很好的对虾饵料。  相似文献   

11.
分别采用鲜孔石莼(Ulva pertusa)、鲜角叉菜(Chondrus ocellatus)、鲜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磨碎液及其混合液与25%海泥制成四种不同配合饵料,对2.25g±0.02g的幼刺参生长和成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实验60d后,投喂鲜孔石莼的幼刺体重增长达到(4.86±0.54)g,特定生长率表现出最大值,为1.36%±0.13%/d,相比对照组(3.42g±0.62g,0.82%±0.34%/d)增长显著(P<0.05),鲜角叉菜次之,体重和特定生长率分别为4.37g±0.31g和1.22%±0.22%/d,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幼刺参摄食鲜孔石莼、鲜角叉菜、鲜裙带菜和混合藻液其存活率分别为62.2%±0.2%、58.7%±0.3%、55.3%±0.9%、56.3%±0.7%,与对照组(50.6%±1.3%)之间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显示,投喂鲜孔石莼对海上网箱幼刺参的生长和成活效果最好。因此,在刺参海上网箱养殖阶段添加鲜孔石莼是经济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不同开口饵料对虹鳟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仁党 《南方水产》2007,3(3):53-56
研究了水丝蚓(A)、专用料(B)、蛋黄 基础料(C)、基础料(D)4种不同开口饵料对虹鳟鱼苗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实验时间为13d。实验表明,不同饵料影响虹鳟鱼苗的生长,试验组A组>B组或C组>D组,B组与C组间对全长的变化没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各组间呈现显著差异(P<0.05)。投喂水丝蚓的A组存活率最高(89.6%),投喂蛋黄 基础料的C组成活率最低(74.5%)。  相似文献   

13.
将初始体质量为(0.006±0.0005)g的仔鱼,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平行,分别投喂4种饵料:人工配合饵料、轮虫、蛋黄和轮虫+人工配合饵料.试验周期为28 d.结果表明,(1)轮虫+人工配合饵料和人工配合饵料组生长较快,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014 %/d和0.013 %/d, 绝对生长率达到0.150、0.142 g/d,二组差异不显著(P>0.05);蛋黄组生长最慢,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2)轮虫+人工配合饵料与轮虫组仔稚鱼的成活率达到90.3%和 89.7%,大部分个体发育进入幼鱼阶段,二组差异不显著(P>0.05);蛋黄组存活率较低,只有40.7%,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3)投喂不同饵料对奥尼罗非鱼仔稚鱼的消化酶具有显著影响,蛋黄组的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轮虫+人工配合饵料组的胃蛋白酶活力较高,天然饵料(轮虫)组较低.  相似文献   

14.
不同饵料对日本囊对虾的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饵料对日本囊对虾生长、存活与饵料系数的影响,实验设置5个饵料种类,人工合成饲料、新鲜蛤仔肉、冰冻丰年虫成虫、人工合成饲料+新鲜蛤肉、人工合成饲料+冰冻丰年虫成虫,每个组合设置3个重复实验。结果表明,饵料对日本囊对虾生长性状、存活率与饵料系数均有显著影响(P0.05)。投喂人工合成饲料+冰冻丰年虫成虫组合的效果显著大于投喂人工合成饲料组合(P0.05),投喂新鲜蛤仔肉组合与投喂人工合成饲料组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存活率的变化范围为(71.86±9.05)%~(86.89±3.11)%,投喂丰年虫组与投喂人工合成饲料+新鲜蛤肉组的存活率分别为最高和最低;饵料系数的变化范围为(2.00±0.06)~(2.87±0.12),投喂饲料+丰年虫组合与投喂人工合成饲料组的饵料系数分别为最低和最高。综合分析表明:投喂人工合成饲料+冰冻丰年虫成虫组合为最优组合,其次是人工合成饲料+新鲜蛤肉组合,在该条件下对虾生长速率较快、饵料系数低。  相似文献   

15.
赵从明  刘刚 《河北渔业》2013,(12):7-9,17
试验挑选了一批同源同批次的体重相似的半滑舌鳎成鱼,进行了为期4 d的饥饿后再供食21 d的恢复生长试验,在恢复投喂后,分别采用了四种不同的投喂频率,分别为A组2 d一投,B组1 d一投,C组1 d两投,D组1 d三投的四种不同的投喂频率,S组为对照组,一直保持投喂。最后结果表明:在经过饥饿后,体重迅速回复的过程中,生长效率(GE)最高的为B组,饵料转化率(FCR)到试验结束后,都没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特定生长率(SGR)只有A组显著低于B、C、D各组(P<0.05),其余各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最终体重B、C、D三组没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A组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通过本试验可以得出,B组可以做为实际生产中较为经济可靠的投喂频率,适当的饥饿对半滑舌鳎的生长也会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自溶面包酵母在马氏珠母贝育苗中的饵料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实验车间内利用120L的塑料箱作为实验容器,采用自溶面包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作为单细胞藻的辅助饵料,研究其在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 Dunker)育苗中的饵料效果,以期解决该贝育苗过程饵料供应不稳定、易培饵料品种小球藻(Chlorella sp.)利用率低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在温度(30.0±0.5)℃、NaCl质量分数3%、pH6.5~7.0的自溶条件下,用经过18h自溶的酵母投喂D形幼虫,其平均日壳长增长率显著高于其他自溶时间酵母投喂组效果,单独投喂非自溶酵母时D形幼虫不能存活;(2)D形幼虫期单投自溶酵母,幼虫成活率与金藻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生长速度比金藻组提高8%(P<0.05),说明自溶酵母可以完全替代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 Hu﹠Liu),但在壳顶幼虫期和稚贝期单投自溶酵母不能使幼虫和稚贝正常发育和存活;(3)壳顶幼虫期及眼点幼虫至稚贝期投喂"自溶酵母 小球藻(Chlorella sp.)"或"自溶酵母 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Wille)]",其生长速度及存活率或稚贝育成率均显著高于单投扁藻或小球藻(P<0.05),单投小球藻的饵料效果最差;(4)自溶酵母与小球藻混投对眼点幼虫至稚贝培育效果较单独投喂影响显著,可显著(P<0.05)提高稚贝的育成率、生长速度和耐干露能力。研究表明,使用自溶酵母可以优化马氏珠母贝健康苗种规模繁育中的饵料供应工艺及提高易培饵料品种小球藻的利用价值,从而提高该贝育苗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发酵饲料在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苗种培育中的效果,本研究测定了投喂发酵饲料对刺参苗种能量收支、生长、非特异性免疫酶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同时,对比分析了1个倒池周期内投喂发酵和未发酵饲料养殖单元池水的重要水质指标差异。结果表明,在50d的养殖实验周期内,投喂发酵饲料组刺参苗种的存活率(SR)为(91.51±0.74)%,显著高于未发酵饲料组[(82.35±2.22)%](P<0.05),苗种的特定生长率(SGR)为(1.83±0.01)%/d,与未发酵饲料组无显著差异。投喂发酵饲料刺参的生长能和代谢能占比分别为(13.25±1.01)%和(32.32±2.00)%,表明投喂发酵饲料可显著提高刺参生长能;对重要非特异性免疫酶指标和消化酶指标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投喂发酵饲料组刺参的碱性磷酸酶、溶菌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分别为(0.74±0.04)kingU/100ml、(95.52±14.80)U/ml和(335.89±13.01)U/mgprot,显著高于投喂未发酵饲料组(P<0.05);对实验期间一个倒池周期(7 d)内各实验组重要水质指标变化的测定结果表明,第7天投喂发酵饲料组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浓度分别为(263.27±32.57)和(315.15±61.41)μg/L,显著低于未发酵饲料组。综合各项指标可以看出,投喂发酵饲料可显著提升刺参苗种的生理代谢水平,并有利于维持养殖池水水质,表明发酵饲料在刺参育苗与养殖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几种常用饵料对稚幼参生长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鼠尾藻干粉、鲜海带磨碎液、鲜石莼磨碎液和两种海参专用饲料对体长2.90±0.04cm,体重0.49±0.02g的稚幼参进行了为期40d的喂养试验。实验结束时,投喂鲜石莼磨碎液的海参体长为5.15±0.25cm,体重为2.76±0.39g,其体长和体重的增长都显著高于投喂鼠尾藻干粉、鲜海带磨碎液和其中一种配合饵料组,但与另外一种配合饵料差异不显著。投喂鲜石莼组海参的成活率达到85%,高于其他各组,但与其中大部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以福建冬季海上筏式吊笼养殖的仿刺参为对象,采用传统海带饲料和市面销售的凝胶状海参配合饲料对三种规格的仿刺参幼参(平均体质量分别为105.57、73.15和52.89 g)进行了为期60 d的投喂试验,比较了两种饲料对仿刺参幼参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海带饲料投喂组大、中、小三种规格仿刺参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69±0.04)、(0.87±0.05)和(0.99±0.02)%·d-1,凝胶状海参配合饲料投喂组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65±0.03)、(0.86±0.05)和(0.81±0.10)%·d-1。传统海带饲料投喂组小规格仿刺参的平均个体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大于凝胶状配合饲料投喂组(P0.05),而两种饲料投喂组大、中规格间的差异不显著。因此,传统海带饲料可用于仿刺参海上筏式吊笼养殖生产,而凝胶状海参配合饲料可作为传统海带饲料的辅助饲料。  相似文献   

20.
投饲率对草鱼生长、体组成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建立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的精准投喂模型管理系统,研究了不同投喂水平下草鱼的能量收支。实验在水温(27.5±2.0)℃条件下,选用初始体重(71.03±1.13)g的草鱼,共设5个不同投饲水平(饥饿、1%鱼体重(1%BW)、2%BW、4%BW和饱食),研究摄食水平对草鱼生长、鱼体组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结果显示:随投喂水平的增加,草鱼鱼体水分减少,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和能量增加,灰分含量先减少后增加。特定生长率和热积温生长系数均随投喂水平的增加先增加再降低,在5%鱼体重时达到最大,且高于饱食投喂组。饵料转化率(FE)在投喂水平为体重2%组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干物质和能量表观消化率随投喂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在投喂水平为体重2%组显著高于其他组。生长能比例随投喂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而在体重2%组到饱食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代谢能与生长能相反。在最大投喂水平下的能量收支方程为:100 C=21.72 F+4.25 U+45.85R+28.18 G或100 A=61.94R+38.06G。结果表明,5%鱼体重的投喂量为草鱼此阶段的最佳投喂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