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对新月菱形藻进行半连续培养,探讨更新率、更新周期对新月菱形藻生长、细胞采收量、生化成分及细胞生物量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随更新率的增大,新月菱形藻的生长速率增大,藻液中氮磷的平均含量上升,而平均细胞密度及产率呈下降趋势;总采收量与更新率呈抛物线关系,细胞生物量、胞内多糖和蛋白的最大采收量分别收获于33%、25.2% 和34.7%的更新率下,其最大值分别为2.11×1012 cell、3623 mg 和2347 mg.更新周期的延长导致新月菱形藻平均生长速率减小,藻液中氮磷的平均含量下降,而采收的平均细胞密度与产率增大,胞内代谢物蛋白质和多糖的含量增加;总细胞采收量随着更新周期的延长减小,当更新周期为1 d时采收量最大,为3.12×1012 cell.综合考虑,更新率为33%、更新周期为1 d,是收获生物量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2.
对水产养殖中的主要饵料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 (Droop) Hibberd)进行了5×3×2析因试验,培养液NO-3-N水平分别设置为0、3、6、12、24 mg/L,光照强度分别为22.9 μmol/(m2·s)、43.2 μmol/(m2·s)、80.4 μmol/(m2·s),更新率分别为10%和25%,研究了光、氮和半连续培养更新率对微绿球藻生长、采收量的影响.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NO-3-N水平、光照强度、更新率及其交互作用对细胞密度、生长率和采收量的影响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以更新率影响最大,其次是光照强度,影响最弱为NO-3-N水平.更新率25%时,平均细胞密度(753.2×104/mL)显著低于10%更新率下的细胞密度(1 737.5×104/mL),但平均生长率和采收量都显著高于更新率10%时的生长率和采收量,分别为0.349/d和4.69×108/d.在光照强度22.9 μmol/(m2·s)下,细胞密度、生长率和采收量都显著低于其他组,其最大值均在80.4 μmol/(m2·s)光照强度组,该组细胞密度、生长率和采收量分别为1 721.1×104/mL、0.283/d和6.51/×108/d.在不同NO-3-N水平处理下,不添加NO-3-N时的细胞密度、生长率和采收量都最低,3 mg/L时次之,6 mg/L以上组(包括6 mg/L组)最高.研究结果还表明,更新率增加时,不仅光衰减变小,生长率随之变大,而且培养液中NO-3-N浓度也随之增加,从而促进了光、氮间的平衡利用,使采收量相应增加;但更新率增加细胞密度下降.显然,更新率是影响采收量的最主要因素,且存在一个最适更新率使采收量最大,这些结果对微藻半连续培养的合理更新与科学施肥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从内蒙古哈马太湖中分离得到一株淡水硅藻NW129,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该藻株与菱形藻属的普通菱形藻亲缘关系最近。该藻在温度28℃、光照100μmol/(m~2·s)、光暗周期12 h∶12 h,摇床转速为160 rpm的条件下培养。在Zarrouk培养基中,连续培养25 d。培养12 d,干重达到1.06 g/L,每天平均生长率为0.10 g/(L·d),培养至25 d,干重达到1.95 g/L,后13 d的平均生长率仅为0.08 g/(L·d)。整个生长过程中,培养液pH从初始的9.20增至12.30。培养25 d后,采收藻细胞总脂含量为24.00%,可溶性蛋白为12.00%,多糖比例为3.35%,岩藻黄素含量达13.06 mg/g。结果表明,该藻株速生性状突出,对高pH耐受能力强,岩藻黄素含量高,是一株具有开发应用潜力的藻株。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提高湛江等鞭金藻室外规模化培养效率,对管道式光生物反应器、聚乙烯桶和水泥池3种微藻室外规模化培养模式下湛江等鞭金藻的藻密度进行了评估比较.试验将接种藻密度控制为10.0×104 cells/mL,培养周期为16 d.结果显示:管道式光生物反应器培养模式下,生产力相对最高为0.0543 g/L/d、比生长速率为0...  相似文献   

5.
小新月菱形藻生长条件及半连续培养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温度、光照和营养盐对小新月菱形藻生长的影响,设计了5个温度,3个光照度,各种营养盐各4个浓度以及6个更新率,进行了小新月菱形藻的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小新月菱形藻的最佳生长温度为15~20℃,最佳光照度为5000 lx,氮、磷、硅、铁的最佳浓度依次为300、15、120、1.575 mg/L;当温度高于30℃或者光照度大于10000 lx时,小新月菱形藻均不能生长。对小新月菱形藻进行半连续培养条件的研究发现,小新月菱形藻在6个不同的更新率(25%、30%、35%、40%、45%和50%)条件下均能完成半连续培养。根据不同更新率下的细胞密度和实际生产中的培养密度,建议采收率在40%~45%。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湛江等鞭金藻室内大规模培养的可行性,分析比较了在管道式光生物反应器和聚乙烯袋培养模式下,湛江等鞭金藻生长密度、比生长速率、叶绿素含量及有机物含量的变化情况。试验将接种藻密度控制在10.0×104 cells/mL,培养周期为16 d。结果显示,在管道式光生物反应器培养模式下,藻密度可达1.97×106 cells/mL,显著高于聚乙烯袋培养模式下的藻密度(0.99×106 cells/mL)(P<0.05);两种模式下,湛江等鞭金藻的比生长速率分别达到0.396 7、0.327 5/d;管道式光生物反应器模式下,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最高总蛋白、最大可溶性糖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46、0.44、0.92、107.267 7、9.587 8 mg/L,最大生物量(干质量)为0.160 1 g/L,聚乙烯袋培养模式下,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最高总蛋白、最大可溶性糖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26、0.26、0.52、62.564 5、5.559 1 mg/L,最大生物量(干质量)为0.098 6 g/L,管...  相似文献   

7.
小球藻与芽孢杆菌对对虾养殖水质调控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中添加小球藻和芽孢杆菌,研究其对养殖水质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小球藻和芽孢杆菌联合处理组对水质的调控效果优于只添加芽孢杆菌组或小球藻组。菌-藻联合处理组能很好地降低水体中氮、磷的含量,对氨氮的作用尤为明显;实验进行的第5天内,NH4 -N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降低率为32·94%,NO2--N降低率为10·29%,PO34--P降低率为36·02%。小球藻 芽孢杆菌组NH4 -N含量平均为0·277mg/L,日均积累速率0·0135mg/L·d,而对照组为0·0472mg/L·d;NO2--N平均含量为0·334mg/L,日均积累速率为0·0617mg/L·d。小球藻在调控水质的同时也向水体释放有机物,从而引起水体COD的上升。  相似文献   

8.
对等鞭藻 30 11(Isochrysisgalbana 30 11)、等鞭藻塔溪堤品系 (TahitianIsochrysisgalbana)和绿色巴夫藻 (Pavlovaviridisai) 3株微藻种进行培养。NaHCO3的质量浓度分别为 0 ,2 0 0 ,4 0 0 ,80 0 ,12 0 0和 16 0 0mg/L ,培养温度 (2 2± 1)℃ ,盐度 2 8,光照强度 50 0 0lx。结果表明 ,NaHCO3的浓度对 3株微藻生长的影响差异显著 ,经过 6d的培养 ,培养液中不加NaHCO3、但连续充气组中 3株微藻的细胞浓度都达到最大值 ;除充气不加NaHCO3组外 ,3株微藻的细胞浓度都在NaHCO316 0 0mg/L组中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9.
提要 本文以实验室保存的萱藻丝状体为材料,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探讨了L1、PES、F1、f/2以及ESNW等五种培养液对萱藻丝状体生长发育的影响,并以去除氮或磷成分的L1培养液为基础,研究了不同外加浓度氮和磷对萱藻丝状体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1)五种培养液中,L1培养液最有利于萱藻丝状体的生长发育,培养28天后,丝状体生物量增重倍比可达560.48%,孢子囊枝比例高达46.88%,孢子囊直径为18.95μm;(2)萱藻丝状体生长发育最适添加NO3--N浓度为6.00mg/L,在此NO3--N浓度条件下,萱藻丝状体生长速度最快,培养20天后,孢子囊枝比例高达46.78%,孢子囊直径可达18.78μm。在添加NO3--N浓度为0.00mg/L和高氮(96.00mg/L、192.00mg/L)条件下,萱藻丝状体生长速度均相对较慢,培养20天后,孢子囊枝比例分别仅为0.00%、9.06%和7.65%,孢子囊直径仅9.00~10.00μm;(3)萱藻丝状体生长发育的最适外加PO43--P浓度为1.32mg/L,在此PO43--P浓度条件下,萱藻丝状体生长速度最快,培养20天后,孢子囊枝比例高达47.12%,孢子囊直径可达18.89μm。外加PO43--P为0.00mg/L时,培养20天后,孢子囊枝比例仅为10.12%,孢子囊直径仅有9.78μm。外加PO43--P高于15.84mg/L时,均没有孢子囊枝的形成。研究证明,在萱藻丝状体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选择一种合适的培养液以及适时地控制硝酸盐与磷酸盐的浓度,使其维持在一定范围内,从而促进萱藻丝状体的快速生长,提高其孢子囊枝比例、增大孢子囊直径。  相似文献   

10.
光照周期对褐牙鲆幼鱼生长、能量分配及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国强  李洁  唐夏  张灵燕 《水产学报》2014,38(1):109-118
在循环水实验系统中,设置1 L∶23 D、9 L∶15 D、12 L∶12 D、15 L∶9 D、24 L∶0 D(光L∶暗D)共5个光照周期处理组,研究其对褐牙鲆幼鱼生长及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结束时褐牙鲆幼鱼的体质量为41.10~43.98 g,不同处理组间无显著差异,体质量未表现出与日光照周期长短的相关性。日生长系数只在21~30 d阶段内出现显著差异,整个实验期间的平均日生长系数为1.86~2.02,不同处理组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日生长系数随日光照周期的延长略呈下降趋势。不同阶段的摄食率在31~40 d阶段出现显著差异,12 L∶12 D处理组摄食率显著高于9 L∶15 D处理组。在整个实验期间,1 L∶23 D的褐牙鲆幼鱼摄食率为1.64,显著低于12 L∶12 D的褐牙鲆幼鱼的摄食率(1.79)。整个实验期间,1 L∶23 D的褐牙鲆幼鱼平均饲料转化效率为113.49,显著高于12 L∶12 D、15 L∶9 D、24 L∶0 D的褐牙鲆幼鱼,并略高于9 L∶15 D的褐牙鲆幼鱼,饲料转化效率随光照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实验期间摄食能的分配比例仅在排泄能上出现显著差异,15 L∶9 D最高,12 L∶12 D最低,其他各项能量分配均无显著差异。不同光照周期对耗氧率影响显著,15 L∶9 D最高,为0.252 mg/(g·h),24 L∶0 D最低,为0.173 mg/(g·h)。耗氧率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血浆生长激素和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含量在不同处理组间也不存在显著差异,随光照时间延长也未表现出明显变动趋势。血浆褪黑素含量随光照时间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12 L∶12 D处理组MT含量最低,但与其他处理组差异不显著。实验结束时肌肉RNA/DNA比值随光照周期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变动趋势,其中15 L∶9 D和24 L∶0 D处理组的肌肉RNA/DNA比值显著高于1 L∶23 D处理。肝脏RNA/DNA比值以12 L∶12 D最高,15 L∶9 D最低。实验结果表明光照周期对褐牙鲆幼鱼摄食量和饲料转化效率产生显著影响,但摄食量减少的处理组由于耗氧率降低因而饲料转化效率得到提高,因此光照周期对生长没有显著影响。光照周期明显影响血浆褪黑素、肌肉和肝脏RNA/DNA比值,但生化指标的差异与生长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