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一、物理指标养鱼用水的诸物理性质中,对鱼类关系最密切的是水温和透明度。(一)水温鱼类属变温动物,体温随水温的变化而变化,水温直接影响鱼类的生存和生长。水温直接影响鱼类的代谢强度,从而影响鱼类的摄食和生长。一般在适温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鱼类的代谢相应加强,摄食量增加,生长也快。各种鱼类都有自身生长的适温范围和最适宜的温度范围。鲤、草、鲢、鳙、鲫鱼,生长的适温范围在15~32℃,最适生长水温为20~28℃。高于或低于适宜温度都会影响鱼类的生长和生存。上述鱼类在水温降到  相似文献   

2.
水温对鱼类的作用与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水温与鱼类体温的关系在鱼类的生存条件中,水温占有重要的位置。鱼类属于变温动物范围。据资料记载,大多数鱼类的体温与周围水温相差在0.5-1.7℃之间。幼鱼的体温常与水温相同。2、水温对鱼类性腺发育和产卵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鱼类应激性疾病是鱼类为了抵御对其产生危害的应激因子而产生的非特异性、生理性紧张状态的生理反应。危害鱼类的应激因子主要有鱼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因子突变(如水质遭到严重破坏、水温突变、气候突变、气压突变等)、鱼体自身免疫力下降以及高密度、起网、分池、运输等。应激因子超过鱼类耐受程度时,就会发生应激性疾病。  相似文献   

4.
李同国 《河南水产》2006,66(1):21-22
按照养殖上的分类.一般将适应水温范围比较广的鱼类。如青、草、鲢、鳙、鲤、鲫、鲂鱼等称为温水性鱼类:罗非鱼、淡水白鲳、革胡子鲶及彩虹鲷等品种。它们在水温低于15度以下。就会死亡,所以称它们为热水性鱼类:而将生长水温要求不高于20度水温的鱼类。如鲑鳟鱼类。称为冷水性鱼类;以鲟鱼、裂腹鱼为代表的鱼类生长温度稍高。可以达27度左右。称为亚冷水鱼。  相似文献   

5.
水温是影响鱼类生命活动的重要生态学因子。综述水温对淡水温水性鱼类的影响,为鱼类资源的增殖和水体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从繁殖、摄食生长、代谢速率、临界游泳能力、免疫功能5方面的鱼类生命活动进行综述,其中,水温对鱼类的繁殖和生长影响最大,当水温适宜时,多数淡水温水性鱼类的各项生理活动都能正常进行;但当水温超过临界温度时会导致机体内代谢紊乱、活动能力降低、甚至造成鱼类死亡,最终引起鱼类种群结构和数量分布的显著变化。鱼类的临界游泳能力和高强度运动之后的重复运动能力也会受到水温的影响;鱼类免疫应答受水温影响较大,水温严重不适会导致免疫防御机制紊乱。水温只是影响鱼类生存的生态因子之一,但在航道建设、河流生态修复、鱼类资源评估以及水生态系统保护过程中均占据不容忽视的地位。在河流开发以及水文调节过程中,要最大限度降低其对水温生态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滆湖鱼类群落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滆湖鱼类群落现状及动态,于2017—2018年在该湖设置16个采样点,使用多网目刺网和地笼对鱼类群落进行了周年季度采样,同时测定各采样点的水温(WT)、水深(WD)、透明度(SD)、pH值、叶绿素a(Chl.a)、总氮(TN)和总磷(TP)等环境因子,定量分析了鱼类群落结构特征、时空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桑文秀 《内陆水产》2004,29(1):27-27
测水温定投饵量鱼类属变温动物,其消化摄食强度与水温有关。而鱼类发病率也往往与鱼类摄食强度紧密相联。一般说,在适温范围内(7~32℃),水温越高,鱼的摄食量越大。为此,必须根据全年水温升降规律来严格确定日投饵量,使鱼吃好、长快、少生病。具体方法:早春时季,当水温上升到6℃以上时,每天投喂1次,每次投喂量开始为当日存塘草、鳊等吃食鱼体重的3%~5%,然后逐渐增加,以防投草过量造成鱼类消化障碍而引起鱼类肠炎等疾病。5月份以后,当水温上升到15~20℃时,喂草量可增加到当日存塘草、鳊鱼重的50%,7~9月份,当水温上升到25℃时,日投草量可稳…  相似文献   

8.
海州湾前三岛海域底层鱼类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3年5月至2014年4月,对前三岛海域底层鱼类群落采样调查共渔获鱼类6目15科22种。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斑头鱼(Hexagrammos agrammus)和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等属于常年性岩礁鱼类,是该区域鱼类群落的优势种。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大头鳕(Gadus macrocephalus)、鲹科和鲭科种类为季节性洄游鱼类。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分析了环境因子对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鱼类时空分布主要受底层水温和底层水体溶解氧含量的影响。斑头鱼、五带高鳍鰕虎鱼(Pterogobius zacalles)、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铠平鲉(Sebastes hubbsi)、鲐(Scomber japonicus)和高体鰤(Seriola dumerili)资源量与底层水温密切正相关;大头鳕和大泷六线鱼资源量与底层水体溶解氧含量关系最为密切,且大头鳕仅分布在低温季节具有较高溶解氧的深水区;许氏平鲉和星康吉鳗分布区域广泛。基于稳定氮同位素法确定了鱼类营养级,常年性岩礁鱼类位于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属于中级肉食性和高级肉食性鱼类;花鲈和大头鳕处于最高营养级(4.0),是顶级捕食者。  相似文献   

9.
鱼病是当病原作用于鱼类机体后,引起鱼体的新陈代谢失调,发生病理变化,扰乱鱼类生命活动的现象。引起鱼类生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情况下,与致病生物侵入鱼体的种类、数量和外界环境的变化以及鱼体本身对疾病的抵抗力有关,这三者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的。下面介绍影响鱼类发病的因素,并提出预防措施,供养殖生产者参考。一、影响鱼病发生的因素1、环境因素(1)水温:鱼类是变温动物,在正常情况下,它的体温随外界水温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外界水温突然变化,鱼类难以适应,就会产生死亡。如1龄鲤鱼水温若相差12℃~15℃,就会出现假死状  相似文献   

10.
蒋朝鹏  徐兆礼  陈佳杰 《水产学报》2018,42(8):1229-1240
根据秦山核电站温排水扩散数学模拟结果以及在秦山核电站附近海域春季(2010年5月)、夏季(2010年9月)和冬季(2009年12月)渔业资源调查资料,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对鱼类群落分布进行划分,从不同群落空间分布及种类组成、种类数及多样性的分析等方面,探讨并分析了秦山核电站温排水对附近海域鱼类群落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春、夏和冬季秦山核电站温排水附近海域均划分为2个群落:温排水影响海域(即群落Ⅰ,以下简称内侧;位于秦山核电站排水口附近,温排水排入水域使水温升高,水温向外侧扩散逐渐降低)和温排水外侧海域(即群落Ⅱ,以下简称外侧)。鱼类群落结构差异表现为春夏季鱼类种类数和多样性指数特征差异一致,外侧高于内侧,数量密度差异较大,夏季和冬季差异明显,呈相异特征。春季鱼类种类数外侧(14种)内侧(6种),尾数和重量多样性指数(Hn′)平均值类似,外侧(2.30和1.93)内侧(1.76和1.56),数量密度差异较大,尾数密度外侧(1.95×103个/km)内侧(0.88×103个/km),而重量密度内侧(6.14 kg/km2)外侧(2.26 kg/km2),主要与春季温排水影响海域鱼类产卵,鱼类在内侧滞留且体质量较大有关;夏季与春季类似,鱼类种类数、尾数和重量多样性指数、尾数和重量密度都是外侧(11种、1.76、1.92、2.57×103个/km和9.06 kg/km2)内侧(9种、1.75、1.65、1.98×103个/km和3.67 kg/km2),主要因为夏季水温较高,温排水进入海域改变内侧鱼类群落特征,表现为内侧低于外侧;而冬季与夏季正相反,各指标都是内侧(15种、1.61、1.86、1.09×103个/km和8.64 kg/km2)外侧(7种、1.24、1.13、0.84×103个/km和4.72 kg/km2),主要与冬季水温较低,温排水影响海域具有暖池效应,形成部分鱼类滞留在此越冬有关。温排水对不同适温性的鱼类影响不同,一些暖温性鱼类能够适应一定的低温,因而在冬季温排水附近海域鱼类暖温种数和种类数(8种和15种)均为三季最高,这与物种在温排水的热羽区域分布密集有关,从而形成温排水附近海域鱼类种类多于其他群落的现象。研究表明,秦山核电站温排水附近海域鱼类群落分布空间差异显著,温排水引起的水温变化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导了^137Cs、^60Co双核素示踪法研究它们在扁藻、轮虫、泥蚶、对虾、罗非鱼等重要水产品体内的积累与分布。并以单核素示踪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除对虾以外的其他生物体内^60Co的积累大于^137Cs;胃肠和肝脏是鱼类积聚^60Co、^137Cs的主要器官,而对虾的头胸部和附肢是积聚^60Co的主要部位,^137Cs在对虾体内倾向于全身性分布。  相似文献   

12.
盐碱地鱼池中病原体小土栖藻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于70年代中,就开始了对小土栖藻(又名小三毛金藻)的防治研究。大连水产专科学校(1974)报道了小三毛金藻在我国的出现和防治,以后勾维民等(1983)、刘茂春等(1983)、何志辉(1985)、李永函等(1958)、张万达(1990)陆续报道了该害藻的分布和防治。但是,至此小土栖藻的防治技术还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经验性,不能解决生产上的根本问题。本报道,查明了铵氮和小土栖藻消长的关系,指出了非离子氨杀灭小土栖藻的作用和有效含量,提出了一套较完整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使该项研究取得明显的进展和突破。  相似文献   

13.
杨德康 《水产学报》1991,15(1):77-81
太平洋丛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 steenstrup)的年产量,在八十年代高达四、五十万吨,占目前世界头足类年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是世界最重要的头足类资源。丛柔鱼的分布区局限于太平洋,主要分布在日本群岛周围海域,其群体密度最高;在黄海北部和东海外海的分布区,也有一定产量,主要为流网和底拖网所兼捕。本文论述东海长江口渔场、舟山渔场内太平洋丛柔渔资源的分布密度以及它与不同水系交汇形成流隔的密切关系;五、六月份柔鱼鱼发适温为16—17℃,柔鱼群体栖息活动水层与浮游  相似文献   

14.
有关硬骨鱼类鳔的研究多集中于形态学和组织学方面[孟庆闻、李婉端,1984;孟庆闻等,1987;郑文彪等,1988;秉志,1983;Harder,1975;Whitehead和Blaxter,1989],而鳔发育的组织学研究较少,仅见王瑞霞[1982]和Berra与David[1989]描述了青鱼及Lepidogalaxias samlamandroides的鳔原基来源。作者选择鲶形目两个不同科的代表种,鲂科的南方鲶Silurus meridionalis(Chen),鲿科的大鳍鳠Mystus maeropterus(Bleeker)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了两种鱼鳔的原基来源、衍化,并比较了二者在结构上的差异。现将结果报导于下。  相似文献   

15.
斑点叉尾鮰胚胎和幼苗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斑点叉尾鮰卵为圆球形、桔黄色,属于沉性,透明并具有粘性,卵与卵之间的粘性较强,产出时互相粘合成不规则的块状。卵的平均直径为3.457mm,受精卵在水温25.5—29℃时,出膜时间为146小时56分钟(6天以上)。孵化出膜的仔鱼呈金黄色,卵黄桃红色,体较透明,体全长7.89—8.13mm,平均为7.95mm。出膜4天后,开始摄食,转入混合营养阶段,10天左右器官分化完善。出膜后仔鱼集群堆积于水体底部。眼晶体、黑色素和嗅囊出现,心脏形成和搏动,内耳、尾和胸鳍原基形成,开始血液循环及红色素,鳃弓、鳃丝和鳃盖原基形成,消化道、肛门和肝脏等均在出膜之前形成。  相似文献   

16.
副溶血弧菌对文蛤的致病性及其防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沈亚林  于业绍 《水产学报》1993,17(3):249-252
八十年代以来,江苏南部沿海屡次发生文蛤大批死亡现象,使文蛤资源量急剧下降,生产遭受重大损失。关于文蛤大批死亡的原因研究,目前已有几篇报道。郑国兴等[1991]从病文蛤体内分离到溶藻弧菌并证实其致病性。王广和等(1991)研究证实弗尼斯弧菌是引起文蛤大批死亡的病原菌。杨美桂等(1978)报道了1977年引起台湾新竹区养殖丽文蛤大量死亡的病原菌——副溶血弧菌。但有关文蛤病  相似文献   

17.
菲律宾蛤仔的生长发育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菲律宾蛤仔的受精卵孵化、蛤苗培育至成贝生长等阶段的发育生长速度为主要研究对象。文中系统地记述了菲律宾蛤仔的胚胎发育、浮游幼虫培育、幼苗至成贝诸阶段的生长发育速度、生长特点以及亲蛤的繁殖能力。经1978—81年三年暂养试验表明,9月底将亲蛤暂养于池塘内并适当地控制生态条件,能使亲蛤的性腺保持三个月不排放精卵,从而可延长繁殖期,做到有计划地分批催产和育苗。1至3龄亲蛤都能繁殖后代,但以3龄亲蛤为好。  相似文献   

18.
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及其所致鱼病综述   总被引:180,自引:19,他引:180  
陆承平 《水产学报》1992,16(3):282-288
尽管早在1891年就有因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感染引致蛙“红腿病”的报道,但由于该菌在自然界尤其是水中广泛分布,一般为正常共栖菌,因此长期以来对其致病性并未重视。近年来在我国南方各省淡水养殖鱼类流行暴发性传染病,有报道系为该菌所致败血症。此外在其它水生经济动物、哺乳动物亦有类似发现。人类因之而发生胃肠炎及伤口感染的病例也日渐增多。嗜水气  相似文献   

19.
盐度对大连紫海胆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孙勉英  高绪生 《水产学报》1991,15(1):72-76,81
大连紫海胆是产于西北太平洋沿海水域的一种重要经济海胆,也是我国正在研究发展的新的海水增养殖种类。为搞好其人工育苗与培养殖技术,探讨主要环境因子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是必要的。廖玉麟(1982)、廖承义(1987)、今井利为(1986)、伊东义信(1987)、Fuji(1962)等曾就温度和饵料这两个重要环境因子对海胆类的影响进行过研究,研究的对象包括大连紫海胆、马粪海胆Hemicentrotus pulcher-  相似文献   

20.
对花(鱼骨)作组织学研究表明,人工养殖湖泊中花(鱼骨)的卵巢发育可划分为六期,花(鱼骨)的性成熟年龄为一冬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