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用瑞氏染液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的头肾、体肾、脾脏等器官组织的涂片、印片进行染色、观察、测定和统计,以研究血细胞发生。试验结果显示,红细胞的发育经历4个阶段,分别是原红细胞、幼红细胞、红细胞和衰老红细胞,细胞体积逐渐变小;粒细胞的发育经历5个阶段,分别是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和成熟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的体积由大变小再变大,嗜酸性粒细胞体积逐渐变小;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发育经历3个阶段,分别是原始、幼稚和成熟,细胞体积逐渐变小。珍珠龙胆石斑鱼的各种细胞体积均较其他鱼类的细胞体积大;中性粒细胞的体积与嗜酸性粒细胞的体积差异较大。脾脏中未观察到原红细胞和原粒细胞,仅在体肾中观察到巨噬细胞和网状细胞。头肾是珍珠龙胆石斑鱼最主要的造血器官,体肾次之。头肾和体肾是珍珠龙胆石斑鱼红细胞、粒细胞的主要发生器官;头肾、体肾、脾脏是原单核细胞、原淋巴细胞发生的主要场所。  相似文献   

2.
将体质量510~620 g的紫红笛鲷用间氨基苯甲酸乙酯甲磺酸盐麻醉后解剖,取出头肾、体肾、肝脏、脾脏,用干净的刀片居中横切、纵切,印片和涂片用Wright-Giemsa染液染色10 min,观察头肾、体肾、脾脏、肝脏4个组织印片以及外周血涂片。试验结果显示,头肾、体肾、脾脏是其造血器官。头肾能发育生成各类型血细胞,体肾能生成红细胞、淋巴细胞、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脾脏能生成淋巴细胞。肝脏中未发现幼稚型血细胞。红细胞发育经过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和红细胞5个阶段;原粒细胞发育至早幼粒细胞后,分化为嗜碱性中幼粒细胞、嗜酸性中幼粒细胞和中性中幼粒细胞,最后发育成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发育经过原始、幼稚和成熟3个阶段。血细胞在发育过程中,胞体逐渐变小,细胞核逐渐变小,染色质由疏松到致密;粒细胞中,颗粒由少到多。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成年似鲇高原鳅(Triplophysa siluroides)外周血细胞涂片及中肾、肝脏和脾脏组织的印片进行瑞氏(Wright’s)、过碘酸雪夫氏(PAS)和苏丹黑B(SBB)染色,观察各类血细胞形态、大小、分布及细胞化学特征。结果表明:似鲇高原鳅血细胞可分为红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血栓细胞,各类血细胞的发生(除血栓细胞)均可分为原始、幼稚和成熟三个阶段。外周血中红细胞比例最多,为97.56%,白细胞中血栓细胞数量最多占52.86%,居白细胞的首位;三种粒细胞中嗜中性粒细胞数量最多占30.25%。粒细胞的主要发生场所在中肾占45.18%,红细胞的主要发生场所在脾脏,占71.62%,肝脏中未见原始血细胞。在中肾中同时可见嗜酸性、嗜碱性和嗜中性三种粒细胞的发生。各阶段的白细胞PAS染色均显示阳性,但只有各阶段的粒细胞SBB染色显示阳性。  相似文献   

4.
三倍体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血细胞发生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和测定了三倍体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肝脏、脾脏、头肾和外周血液血细胞的发生过程。结果显示:三倍体虹鳟外周血红细胞具有分裂的能力,外周血液是其进一步发育成熟的场所,其进一步发育成熟有核质非同步分裂(核分裂先于质分裂呈双核型)和核质哑铃型同步分裂两种形式。外周血液中未成熟红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粒细胞细胞比例分别为5.81%、4.14%、4.52%和3.38%,其4类未成熟细胞比例明显高于造血器官;外周血液中成熟红细胞为69.6%,与造血器官成熟红细胞的比例无显著差异;外周血中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粒细胞细胞比例分别为6.60%、4.71%和1.24%,三类细胞比例明显低于造血器官(头肾中单核细胞除外)。  相似文献   

5.
团头鲂血细胞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吴维宁 《水产学报》1990,14(4):328-335
本文研究了团头鲂造血器官的血液细胞学和组织学。脾脏的脾髓,肾脏的管间组织、肝脏的窦状隙和小肠的粘膜下层是团头鲂的造血区。在一年中各个造血器官产生各种血细胞的数目变化很大,而且母细胞从造血器官释放入外周血有一成熟过程。对红细胞的发育有一较清晰的了解。嗜中性粒细胞的早期形态和成熟形态也能区别,但有关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发育过程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采用血细胞常规染色和细胞化学染色对厚颌鲂(Megalobrama pellegrini)外周血细胞形态及细胞化学特征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厚颌鲂外周血细胞可分为红细胞、血栓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三种类型粒细胞。红细胞有幼稚、成熟和衰老三种形态,其中幼稚和衰老红细胞较少见;血栓细胞数量最多,其次是淋巴细胞。粒细胞中Ⅰ型和Ⅱ型较常见,Ⅲ型粒细胞少有。细胞化学染色显示幼红细胞、血栓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呈ACP弱阳性;单核细胞呈ACP和ANAE阳性;Ⅰ型粒细胞是嗜中性粒细胞,POX、ACP和ANAE阳性;Ⅱ型粒细胞是PAS-GL,PAS强阳性和ACP阳性;Ⅲ型粒细胞是Ⅰ型粒细胞的晚期形态。厚颌鲂的PAS-GL可能是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而不是嗜碱性粒细胞的前体。  相似文献   

7.
暗纹东方鲀外周血细胞的显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报道了暗纹东方Tun外周血细胞的显微结构。血少片经Wright’s氏染液染色后,可鉴别出红细胞、血栓细胞、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血细胞中,单核细胞数目和粒性细胞数目均很少,血栓细胞数目较多。在肝脏、头肾、脾的涂片中均见到嗜碱性粒细胞。  相似文献   

8.
暗纹东方鲀血细胞发生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血液涂片及头肾、体肾、脾脏和肝脏四种脏器印片的光镜观察,发现血细胞的发育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即原始阶段、幼稚阶段、成熟阶段。实验对不同发育阶段的红血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粒细胞进行了观察和测量,并对暗纹东方鲀血细胞的发生过程做了初步探讨。实验结果表明暗纹东方鲀血细胞的发育主要在头肾和体肾,肝脏印片未观察到原始造血细胞,提示肝脏可能不是暗纹东方鲀的造血器官。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血细胞的显微结构和组成,通过血涂片染色,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实验结果:双齿围沙蚕血细胞的组成包括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栓细胞和盘状细胞,其中体积最大的是单核细胞,体积最小的是血栓细胞;血栓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是数量最多的3种血细胞,占血细胞总量的85.37%;血淋巴中无红细胞,盘状细胞也罕见。  相似文献   

10.
白缘(鱼央)的血液指标测定与血细胞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常规血液指标测定方法和血细胞涂片法,测定野生白缘鱼央血液指标并分析血细胞形态。结果表明:野生白缘鱼央RBC=1.18×1012/L、WBC=70.2×109/L、PLT=41.5×109/L、MCH=56.5 pg、MCHC=395.3 g/L、HGB=66.3 g/L。白缘鱼央血细胞在细胞形态上更加趋于圆球形,而且细胞和细胞核均相对其它鱼央属鱼大,红细胞分裂相较多、不规则核较多。红细胞可见5种形态(即普通红细胞、原红细胞、幼红细胞、分裂中的红细胞和有丝分裂的红细胞),白细胞可见6种形态(即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嗜酸分叶核粒细胞和嗜酸杆状核粒细胞),而血小板只有1种形态。  相似文献   

11.
魁蚶血细胞分类及其免疫功能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借助显微观察和鳗弧菌免疫刺激等手段,首次对魁蚶血细胞进行分类及免疫功能分析.魁蚶血细胞可分为3大类:红细胞、白细胞和血栓细胞,红细胞发育过程大致经历新生、成熟、衰老和死亡4个阶段.白细胞分为:嗜酸性、嗜中性、嗜碱性细胞,以及淋巴细胞和巨核细胞.嗜酸性、嗜中性、嗜碱性细胞和血栓细胞均参与血液的凝固;红细胞、白细胞均有吞噬病原菌能力,红细胞具有被动吞噬作用和免疫吸附作用,白细胞具有主动吞噬作用,嗜酸性和嗜中性细胞是吞噬病原菌的主体,嗜碱性细胞具有吞噬大颗粒异物的作用,魁蚶感染病原菌后白细胞增多并表现炎症.研究表明,魁蚶血细胞在应对外界的免疫刺激时,能作出系统免疫应答,且血细胞免疫分工明确,以抵御外界不良刺激.  相似文献   

12.
军曹鱼稚鱼外周血细胞及其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出膜后第60天的军曹鱼外周血液为材料,利用光镜显微技术研究了其血细胞的种类和形态。外周血液包括5种类型的血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血栓细胞。血细胞计数测得红细胞密度为(2.97±0.82)×109ind.mL-1,白细胞密度为(1.39±0.94)×106ind.mL-1,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血栓细胞在白细胞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3.00±8.51)%、(17.59±4.28)%、(4.78±1.37)%和(24.63±4.08)%。未见到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血细胞计数结果表明,红细胞数量远远大于白细胞,白细胞中淋巴细胞数量最多,单核细胞数量最少。实验还观察到处于分裂状态的红细胞、细胞表面有伪足样胞突的小淋巴细胞和细胞表面有许多微绒毛突起的大淋巴细胞、核呈多种形态的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及不同形态的血栓细胞等。  相似文献   

13.
利用电镜技术对驼背鲈(Cromileptes altivelis)外周血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电镜下可区分6种类型的细胞:红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栓细胞和浆细胞。红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可见线粒体、少数囊泡;根据细胞中的颗粒形态大小和细胞核的形态,可将粒细胞分为4种类型:I型粒细胞、II型粒细胞、III型粒细胞和IV型粒细胞。单核细胞圆形,表面较平整,偶有伪足伸出,空泡多见;淋巴细胞的胞质少,仅在细胞核边缘处形成薄薄的一层,细胞器少;血栓细胞异染色质丰富,沿核膜呈带状分布,胞质中有较多大小不等的空泡和少量的线粒体;浆细胞中粗面内质网成层分布包绕在核周围。此外可见到嗜曙红细胞吞噬红细胞、血栓细胞成群聚集分布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华鲮外周血细胞显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应用常规血涂片Giemsa和Wright染液联合染色,在Nikon-DXM1200数码显微摄影系统下观察华鲮的外周血细胞形态特征。结果表明:(1)红细胞数量最多;未成熟者核较圆,染色相对较浅;有直接分裂现象。(2)嗜中性粒细胞一般呈球形,核形态多变;亦发现有衰老解体者。(3)单核细胞卵圆形或近圆形,核较大,一般占整个细胞的1/3强,较大者可达1/2强。(4)淋巴细胞呈不规则圆形,核质比可达4/5强,细胞表面有伪足状突起。(5)血栓细胞有四种形态,核质比很大,边界不明了;有直接分裂现象。(6)未发现嗜碱性粒细胞。据此可推断:(1)鱼类红细胞比白细胞大的论断并不准确,血细胞的形态和物种的系统发育可能相关;(2)所谓的"大""小"两类淋巴细胞,可能为同种细胞的不同功能或发育状态;(2)鱼类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存在与否,有待进一步探讨;(3)血栓细胞"形态不同显示了发育时期或者功能状态的不同"的推测。  相似文献   

15.
The blood volume of the Mediterranean dogfish,Scyliorhinus canicula was determined to be 4.06±0.92 ml/100 g body weight. This result is discussed in relation with the dye dilution technique used, the degree of dye binding with circulating plasma proteins and the values and techniques used by other authors.  相似文献   

16.
条斑紫菜固定化细胞育苗技术的应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素娟  何培民 《水产学报》1992,16(3):265-268
我国于80年代初,就开始了紫菜体细胞育苗的研究。赵焕登、张学成(1981,1984),方宗熙等(1986),戴继勋等(1988)报道了条斑紫菜体细胞直接附网育苗及其下海养殖试验研究;对于坛紫菜,方宗熙等(1986),王素娟等(1987),戴继勋等(1988)报道了其体细胞直接附网育苗及其下海养殖试验研究。该育苗技术育苗时间至少需要15天左右,且育苗室占地面积大,在生产上难于推广。最近,王素娟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光镜、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怒江裂腹鱼(Schizothorax nukiangensis)鳃的组织结构和超微结构。结果表明,怒江裂腹鱼鳃基本结构与其他硬骨鱼相似,均由鳃耙、鳃弓、鳃丝以及鳃小片构成,且各部分具有不同的组织结构和细胞类型。扁平上皮细胞覆盖于整个鳃表面,其表面的纹路主要有3种类型,在鳃上不同的部位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线粒体密集细胞主要分布于鳃小片基部,仅有一种细胞类型,顶端膜内凹呈浅滩型,细胞内具有大量圆形的线粒体。怒江裂腹鱼鳃内扁平上皮细胞和线粒体密集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其在急流中游泳和摄食活动等生活习性相适应。本研究结果丰富了怒江裂腹鱼的基础生物学资料,并为阐明鱼类鳃的结构特征与其生活习性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
采用Diff-Quik染色法对中华鳖的血涂片进行染色,用DP-71显微成像系统采集血片细胞显微图像,经Image-proExpress5.1测量和分析中华鳖各类血细胞大小、比例。结果表明:①Diff-Quik染色后中华鳖各类血细胞核质染色差别明显,核质界面明显,各类白细胞的颗粒明显、易分辨。②中华鳖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大小分别为17.86μm×12.43μm、16.26μm×13.67μm、12.28μm×10.98μm、14.63μm×12.83μm。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占白细胞百分比分别为54.7、13.72、6.22和24.72,嗜碱性粒细胞仅为0.65。③比较Diff-Quik法、Giemsa法、Wright-Giemsa法对染色效果的影响,3种染色方法在细胞大小及白细胞分类比例上无明显差异。从核质界面、细胞颗粒特征性染色等来看,Diff-Quik法和Giemsa法优于Wright-Giemsa法。Diff-Quik法染色快捷、核质和颗粒染色清晰度更高,是一种适合大量标本快速染色的染色法,可适用于中华鳖的血细胞染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