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特约记者何建湘摄影报道)2006年5月20日,由农业部渔业局、中国渔政指挥中心和三峡办水库司共同主办,长江水产研究所、荆州市人民政府、湖北省水产管理办公室和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联合承办,在历史名城湖北荆州开展主题为"珍爱国宝中华鲟,保护长江母亲河"的中华鲟增殖放流活动,向长江放流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中华鲟13.1万尾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10万尾.这是二十多年来,集中放流大规格珍稀濒危物种数量最多的一次.放流仪式由长江水产研究所张显良所长主持,中国渔政指挥中心李彦亮副主任出席放流活动仪式并致开幕词.  相似文献   

2.
《中国水产》2016,(12):21-22
正中华鲟是一种大型溯河产卵洄游鱼类,为我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保护物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极危级(CR)保护物种。近年来,长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中华鲟自然种群逐渐衰退,自然繁殖出现不连续趋势,已到达难以维系的境况,如果不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中华鲟物种将很快走向灭绝。  相似文献   

3.
《中国水产》2014,(1):29-29
<正>本刊讯2013年12月8日,上海市珍稀濒危物种增殖放流活动在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附近水域举行。本次放流活动以"中华鲟梦长江口,美丽上海你我他"为主题,由上海市农业委员会主办,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承办。活动共放流中华鲟129尾,胭脂鱼45220尾及松江鲈鱼37500尾。此次放流的中华鲟全为1.5米以上的大中型中华鲟,其中包括野生抢救的大型中华鲟2尾(全长分别为3.3米和2.5米)。为了提高放流物种的野外适应和生存能力,保障放流效果,本次放流活动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水产》2011,(2):66-67
2010年12月3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在上海崇明岛长江口实施了中华鲟和日本鳗鲡PAT标志放流活动。此次共放流野生中华鲟8尾、日本鳗鲡2尾,试图利用PAT标志技术揭开中华鲟入海洄游及日本鳗鲡繁殖行为之谜,为有效保护中华鲟这一珍稀濒危物种和突破日本鳗鲡全人工繁殖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万里长江,波浪滔滔,宝藏悠悠。有古昔生物,水中国宝;全球鲟冠,物种名流。白鳍豚吟,中华鲟怕,活化石扬子鳄愁。污源广,并频频开发,生计难谋。众生俱赖寰球。为拯救明天共运筹。看国法政令,一级保护;长江春禁,渔火同休。携手攻关,综合治理,发展科学环境优。从今起,建平衡生态,美好春秋!注:白鳍豚、中华鲟、扬子鳄,均为我国特有珍稀野生动物,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被许多学者誉为“长江中的国宝”,处于极度濒危状态,已列为国际濒危物种。中华鲟:诞生距今1.4亿年前,是世界27种鲟鱼之冠。扬子鳄:有着2亿多年的历史,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6.
<正>危起伟(突出贡献奖)危起伟,博士生导师,长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危起伟三十多年来致力于我国水生生物生态和资源保护研究工作,尤其在长江珍稀濒危水生动物,包括中华鲟、白鲟、达氏鲟、胭脂鱼、鲥鱼、秦岭细鳞鲑、川陕哲罗鲑和大鲵等物种的保护生物学、物种保护技术研究以及保护工程实践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相似文献   

7.
《水产养殖》2019,(1):13-13
<正>2018年11月底,位于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庙滩镇的湖北五合特种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中华鲟繁育基地成功实现人工养殖子一代中华鲟的人工繁育,获得一批子二代幼苗。这也是该物种首次在鄂西北实现人工繁育。此前,湖北省荆州、宜昌已实现人工繁育中华鲟。农业农村部调查数据显示,长江中华鲟繁殖群体规模已由20世纪70年代1万余尾,减至目前不足100尾。人工增殖放流可使中华鲟的种群数量有所增长,促进中华鲟的有效保护。湖北五合特种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中华鲟繁育基地,由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规划设计,属于中华鲟的  相似文献   

8.
许兰馨  周亮  危起伟 《水产学报》2023,47(2):029304-029304
归纳了白鲟、长江鲟、中华鲟近40年自然资源量变化情况,统计了长江鲟和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数据,评估了增殖放流成效。因物种特性和分布的差异,放流无效的原因迥异。过度捕捞使人工放流长江鲟在放流后6个月之内难逃被“误捕”,而中华鲟放流数量不足及长江和近海过度捕捞导致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的贡献甚微,其结果是长江鲟和中华鲟增殖放流均无法达到自然繁殖群体的补充水平。本文探究了近40年来白鲟、中华鲟和长江鲟在保护、管理和决策上存在的误区和不足,提出在生态大保护的背景下,(1)应编制和实施《长江鲟拯救行动计划》优先项目;(2)应以《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为指引,在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遗传多样性保护方面提出更具有可操作性的优先计划;(3)应设立中华鲟和长江鲟物种拯救行动计划专项,对现有涉栖息地或保护区生态补偿项目进行优化整合。唯有以恢复长江鲟和中华鲟自然繁殖为核心,才有望延续和恢复其自然种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推动长江流域社会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水利渔业》2006,26(6):67-67
目前,人工增殖已成为重建和恢复珍稀濒危物种种群的重要手段,并在全国得到广泛实施。1983年以来.农业部组织放流中华鲟600多万尾,逐步重建中华鲟长江、珠江、闽江和近海种群,同时对大规格的中华鲟进行标志放流,效果显著;黑龙江省电在黑龙江组织放流施氏鲟、达氏鳇780余万尾;广东惠东港口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放流海龟6万多只,受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国际组织的表彰。近几年,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加大水生野生动物救护力度,救治、放生包括中华鲟、白鲟、中华白海豚、斑海豹、海龟、江豚等多种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1万多头(尾),其间涌现出如江苏、四川救治白鲟等一大批先进事例,在社会上产生较好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 中华鲟分布面极窄,数量尤为稀少,是我国的“水中大熊猫”,为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中华鲟是我国特有的暖温性溯河洄游的名贵鱼类,是世界20余种鲟科鱼类中分布北纬最南的一种。中华鲟是白垩纪残留下来的子遗物种,是鱼类共同祖先——古棘鱼的后裔,素有“活化石”之称。因此中华鲟在研究生物进化、地质、地貌、海浸、海退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难以估量的生态、社会、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1.
《水产养殖》2009,(11):46-46
文汇报讯:被誉为“水中熊猫”的古老物种——中华鲟全人工繁殖在湖北宜昌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三峡坝区研究基地获得重大突破。日前,该研究所养殖的子一代中华鲟个体成功催产并授精。从此,中华鲟人工繁殖可不再依赖稀有野生亲鱼,这对该物种的保护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采用声学探测的方法,进行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繁殖群体数量的估算.2005~2007年,第1次产卵前的资源量分别为235尾、217尾和203尾;第1次产卵后的资源量分别为157尾、157尾和102尾.采用食卵鱼解剖统计和股分析的方法对中华鲟的自然繁殖规模进行估算.其结果为,2005~2007年间中华鲟的产卵量分别为356万粒、119.6万粒和238.6万粒.结合历史相关研究数据,对近10年的中华鲟繁殖群体数量和繁殖规模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1次产卵前的中华鲟繁殖群体数量下降趋势明显,但2002年以来其数量趋于基本稳定,年际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2002年以来,第1次产卵后停留产卵场的中华鲟数量有增加的趋势,而中华鲟的繁殖规模近10年来呈现极其显著性的下降趋势(P<0.01).  相似文献   

13.
以国家一级保护物种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为研究对象,探讨三峡大坝和葛洲坝水利工程在不同流量调度措施下对中华鲟产卵栖息地的影响。通过考虑中华鲟生境需求特性建立了中华鲟产卵场的物理栖息地模型,根据模型得出的适宜栖息地面积变化来量化不同的流量调度措施对其产卵场质量的影响,然后利用实测的中华鲟产卵量和资源量数据来验证和评价物理栖息地模型的可靠性和实用性,从而进行合理的生态流量决策。结果发现,年平均适宜栖息地面积的变化曲线与中华鲟的产卵量和资源量变化曲线有着相同的变化趋势,从而推断适宜栖息地面积可以反映中华鲟产卵栖息地的质量;并通过不同流量工况的计算,进行最佳生态流量决策。利用该物理栖息地模型可以有效地量化流量改变对目标物种栖息地质量的影响,为中华鲟产卵栖息地的生态水利调度提供评估和决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科技信息     
全人工繁殖"水中大熊猫"首次获成功10月1日上午,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发布消息,被誉为"水中熊猫"的古老物种——中华鲟全人工繁殖首次获得成功。从此,中华鲟人工繁殖可以不再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2006年5月20日,由农业部渔业局、中国渔政指挥中心和三峡办水库司共同主办,长江水产研究所、荆州市人民政府、湖北省水产管理办公室及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联合承办,在湖北省荆州开展主题为“珍爱国宝中华鲟,保护长江母亲河”的中华鲟增殖放流活动,向长江放流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中华鲟13.1万尾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12万尾。这是二十多年来,集中放流大规格珍稀濒危动物物种数量最多的一次。这次放流活动,  相似文献   

16.
<正>鲟鱼作为一类大型而又古老的鱼类,多数品种和杂交种是重要的经济物种,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另外,鲟鱼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华鲟是现存的"活化石",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研究价值。采用经济种开展相关的实验研究,可为中华鲟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以最大限度保障中华鲟实验群体的安全。氨氮是中华鲟等珍稀濒  相似文献   

17.
以国家一级保护物种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为研究对象,探讨三峡大坝和葛洲坝水利工程在不同流量调度措施下对中华鲟产卵栖息地的影响。通过考虑中华鲟生境需求特性建立了中华鲟产卵场的物理栖息地模型,根据模型得出的适宜栖息地面积变化来量化不同的流量调度措施对其产卵场质量的影响,然后利用实测的中华鲟产卵量和资源量数据来验证和评价物理栖息地模型的可靠性和实用性,从而进行合理的生态流量决策。结果发现,年平均适宜栖息地面积的变化曲线与中华鲟的产卵量和资源量变化曲线有着相同的变化趋势,从而推断适宜栖息地  相似文献   

18.
中华鲟是我国的国宝,在全球27个鲟鳇鱼品种中,生活在最南端,是最具影响力的鲟王。由于酷渔滥捕、水域污染以及长江水利工程建设破坏了中华鲟物种的生存条件,从近几年中华鲟洄游宜昌江段繁殖产卵的情况来看,其洄游量逐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国际濒危动植物种贸易公约 (CTES)的缔约国,鲟鱼是公约保护物种。为使鲟鱼养殖业稳定有序发展,专家建议:成立鲟鱼联合会或协会组织;陆续制定出台有关鲟鱼保护的配套管理政策,如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我国现有鲟鱼 (含中华鲟 )资源、制定养殖鲟鱼的生产、加工、销售管理办法;严格控制引进外来鲟鱼苗种,防止养鲟业无序恶性竞争等。要开展科技攻关,解决养殖难点,积极创造条件,突破中华鲟的全人工养殖繁殖技术关,早日形成规模化生产,保证苗种的优质化。要对鲟鱼生产各个阶段的饲料配比与加工进行专题研究,实现鲟鱼养殖全人工饲…  相似文献   

20.
崔鸿  汪亮 《淡水渔业》2000,30(1):42-44
白暨豚是我国的特产珍稀水生哺乳动物 ,由于对长江的不断开发 ,极大地影响了白暨豚的生存和繁衍 ,其种群数量不断减少。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1991年出版的《濒危物种红皮书》将白暨豚列为E级最濒危的物种 :我国 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白暨豚列为国家 1级保护动物。为了拯救这一濒危物种 ,1992年 10月国务院以国函 ( 1992 ) 166号文正式批准在白暨豚分布最密集的湖北新滩口螺山江段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新螺段白暨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根据农业部 ( 1992 )农 (计 )字第 2 2号文件精神 ,洪湖市编制委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